你們知道孩子的心理也有斷乳期嗎?如果說斷母乳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那麼心理斷乳則是他們開始面向社會的重要階段,從依賴到建立獨立人格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成長。
今天我來談談如何用「故事」陪伴孩子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聽:用故事陪孩子入睡
美國兒科學會兒童早期教育委員會主席、西雅圖兒科專家丹尼特·格拉斯伊博士認為,如果學齡前(6歲)孩子,經常聆聽父母讀睡前故事,直接影響孩子上幼兒園後的學習表現以及上學後的學習成績。而小齡時期堅持給孩子讀睡前故事還可以增加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即使面臨分床睡,溫馨的睡前故事也會大大減少TA的分床焦慮。
分床繪本推薦:《第一次自己睡覺》
一天,櫻子對媽媽說想要練習一個人睡覺。媽媽很奇怪,以前櫻子每晚都要媽媽陪才能入睡,現在要一個人睡?櫻子說自己已經找到了好助手,就是她心愛的小布偶們。她制定了一個陪伴她睡覺的小布偶值班表:第一天是狐狸,接下來是小貓、小熊、小兔子和小企鵝。這天晚上,櫻子開始了她的第一次一個人睡覺計劃……這是一個關於孩子努力學習長大,勇敢嘗試自己一個人睡覺,看了讓人發笑之餘又感動不已的繪本故事。
作者:季巳明代(Akiyo Kimi),日本童話作家。
學:學會在故事裡獨立思考
不同年齡層、不同性格在同一個故事裡可以聽出不一樣的感悟,雖然都是從孩子階段過來的,可時隔太久想必我們早已忘記孩童時期的想法了,那就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吧。
我在給小小讀繪本的時候,一般是概述一遍故事內容後和她討論這本書的意義,不要覺得孩子太小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哦,我的經驗是他們真的善於捕捉到我們忽視掉的細節。
之前在和小小一起讀《天啊!錯啦!》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和她有不一樣的看法,一開始她的習慣是順從我(因為她認為:「大人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我會在她說出自己對每一本書的理解後告訴她答案不一定只有一個,漸漸地我發現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學校裡她的嗓門變得越來越大(自信堅定的表現),也常常會把「我覺得、我認為」掛在嘴邊。
所以,心理斷乳期讓孩子獨立思考,並不是讓TA順從和被動接受,而是幫助TA在跌跌撞撞中找到自己認為對的路。
創:讓TA學會創作自己的故事
沒有孩子不愛聽故事,但我們往往只停留在讓他們聽故事的被動學習上,卻忘了學以致用的讓他們「講故事」,舉例:
小小很喜歡把自己比較喜歡的人物結合自己的生活講故事,講的多了那些刻板的銜接詞「因為、所以、於是、的時候、可是、不過、但是...、最後...」在日常生活中被用的越來越自如。
引導孩子自己說出聽過的故事再到創作故事,不僅可以培養TA的思維能力、表達力和創作力,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TA開始有自己獨立搭建整個故事框架能力,對以後的學習也大大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