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語言革新與小說語體的變革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近代小說語體的變革與語言革新運動息息相關,在言文合一運動與國語統一運動前僕後繼的推動下,近代小說語體實現了文言與白話的消長。在文白消長的過程中,白話語體吸收了傳統文言的精華,接受了翻譯語體的影響,又包容了文言與官話兩種模式,呈現出眾聲喧譁的語體形態。近代小說語體變革的完成,為現代小說語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與資源。

  關鍵詞:言文合一;國語統一;白話文運動;近代小說;語體

  作者簡介: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中國小說文體演變的歷史進程中,曾出現兩次重大的語體變革。一次是宋代白話語體異軍突起,產生了話本小說,至明代章回小說發展臻於鼎盛,形成與文言語體平分秋色的局面,文言系的筆記體、傳奇體與白話系的話本體、章回體呈現雙峰並峙、四水分流的狀態。另一次是近代白話語體強勢突圍,在吸收歐美、日本等外來語體的養分之後漸趨規範與平穩,最終擠壓了文言語體的生存空間而一家獨大,並迫使文言小說退出歷史舞臺。關於宋代小說語體的變革,前賢已有論述。本文不揣譾陋,試圖對近代小說語體的變革略陳淺見。 

  語言革新運動與文白消長

  近代小說語體的變革並非單純的語言問題或文學問題,而是政治革新背景下語言革新的結果。它發端於晚清的言文合一運動,終結於民初的國語統一運動,在白話語體臻於完善並確立唯我獨尊的地位之後,它與文學革命的浪潮合流,最終完成小說語體的變革。近代語言革新運動既是小說語體變革發生的外部語境,又是小說語體變革形成的內在推力,庶幾成為小說語體變革的重要內容。

  晚清甲午海戰與戊戌變法相繼失敗,維新人士謀求變革的眼光便從軍事、政治等領域轉向思想、文學等領域,試圖藉助文學之力以改造國民思想。而要藉助文學改造國民性,首先得改變文學創作言文分離的狀態,蓋因「中國文字衍形不衍聲,故言文分離,此俗語文體進步之一障礙,而即社會進步之一障礙也」(楚卿8—14)。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張的是黃遵憲。同治年間,黃遵憲提出以俗語入詩,主張「我手寫我口」,其理論內核即言文合一:手寫者文也,口說者言也。光緒三年(1877年)至八年(1882年),黃遵憲在擔任駐日參贊期間目睹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巨變,開始編撰《日本國志》並藉此構想中國的維新變革。黃遵憲根據中日語言文字的對比,明確提出要改變中國長期以來言文分離的現狀,實現言文合一:

  漢字多有一字而兼數音者,則審音也難;有一音而具數字者,則擇字也難;有一字而具數十撇畫者,則識字也又難。自草書平假名行世,音不過四十七字,點畫又簡,極易習識,而其用遂廣[……]蓋語言與文字離,則通文者少;語言與文字合,則通文者多,其勢然也。然則日本之假名,有裨於東方文教者多矣,庸可廢乎?泰西論者,謂五部洲中以中國文字為最古,學中國文字為最難,亦謂語言文字之不相合也。(1419—20)

  黃遵憲的言文合一主張,得到了梁啓超的呼應。梁啓超提出,「古人文字與語言合,今人文字與語言離,其利病既縷言之矣。[……]今宜專用俚語,廣著群書。上之可以借闡聖教,下之可以雜述史事,近之可以激發國恥,遠之可以旁及夷情,乃至宦途醜態、試場惡趣、鴉片頑癖、纏足虐刑、皆可窮極異形,振厲末俗。其為補益,豈可量耶!」(「變法通議」1—3)在黃、梁二子的推動下,從此拉開了晚清言文合一運動的序幕。

  言文合一落到實處便是黃遵憲提出的「我手寫我口」,即怎麼說就怎麼寫,於是倡導白話廢除文言就成了這場語言革新運動的首要目標。在理論上清算文言之惡並揄揚白話之美,在實踐上創辦白話報刊並創作白話文學,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措施。維新派志士中,較早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推動言文合一的要數裘廷梁。這位清末舉人極力鼓吹白話,曾經創辦白話報刊、排演白話戲劇並成立白話學會。除了白話實踐,裘廷梁還撰文闡述其白話理論。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一文中,裘廷梁首先從反面歷數文言之害,認為「中國有文字而不得為智國,民識字而不得為智民」的原因即在「文言之為害」;接著從正面肯定白話之利,認為白話有「省日力」「便貧民」等八益;最後得出結論云:「文言興而後實學廢,白話行而後實學興。實學不興,是謂無民」(「論白話為維新之本」1—4)。裘廷梁這篇雄文氣勢磅礴,極富感染力,其在白話文運動中的價值,實與小說界革命中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相當,堪稱雙璧。在晚清白話文的崛起過程中,白話報刊居功至偉。自1876年3月30日申報館創辦第一份白話報刊《民報》以來,數年間湧現了大批白話報刊,如1897年的《演義白話報》、1898年的《無錫白話報》、1901年的《杭州白話報》等。據統計,1911年以前標明「白話」或「俗話」的報刊有41種,連同無白話之名但行白話之實的報刊一共140餘種,僅上海一地印行的白話報刊就有27種。2創辦白話報刊的目的是為了開啟民智,裘廷梁便認為「欲民智大啟,必自廣興學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閱報始;書安能人人而閱之?必自白話報始」(「無錫白話報序」2—4)。這與梁啓超對小說功能的認定不謀而合。梁氏認為小說具有支配人道的「燻」「浸」「刺」「提」四種力,能夠開啟民智;而要開啟民智,白話小說最佳,蓋「小說者,決非以古語之文體而能工者也」(「小說叢話」174—85)。於是白話報刊與白話小說聯姻,「通文字於語言,與小說和而為一,使人之喜看者亦如泰西之盛,可以變中國人之性質,改中國人之風氣,由是以津逮於文言各報,蓋無難矣」(「《杭州白話報》書後」)。白話報刊為白話小說的翻譯與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培育並刺激了白話小說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小說語體的變革。

  發端於晚清的言文合一運動,至民初已演變為白話文運動,並成為文學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適、陳獨秀等人以較為激進的方式倡導白話廢除文言,加速了文白之間的消長。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斷言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為將來文學之利器」,主張採用俗語俗字,「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紀之活字」(「文學改良芻議」26—36)。為了聲援胡適,陳獨秀於是年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此說從文學的思想情感與價值內涵等角度立意,可立論基礎仍在語言,只有白話才可能促成他的文學革命,陳獨秀自己也贊同「《國風》多裡巷猥辭,《楚辭》盛用土語方物,非不斐然可觀」(「文學革命論」6—9)。1918年,胡適又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斷言「自從三百篇到於今,中國的文學凡是有一些價值,有一些兒生命的,都是白話的,或是近於白話的。其餘的都是沒有生氣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陳列品」,主張藉助白話這個工具,通過「多讀模範的白話文學」與「用白話作各種文學」,實現「國語的文學」與「文學的國語」(「建設的文學革命論」6—23)。除了理論上倡導白話,胡適與陳獨秀在實踐上也身體力行。1906年至1917年間,胡適先後用白話翻譯了《暴堪海艦之沉沒》《生死之交》《二漁夫》等外國小說,自創小說《東洋車夫》《真如島》《苦學生》等也均以白話寫成。此外,胡適還大量創作白話詩歌,甚至用白話填詞。僅1917年,胡適就在《留美學生周報》《新青年》《通俗周報》等報刊發表白話詩詞上百首。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月,陳獨秀創辦白話報刊《安徽俗話報》,初衷便是「要把各項淺近的學問,用通行的俗話演出來,好教我們安徽人無錢多讀書的,看了這俗話報,也可以長點見識」(「開辦安徽俗話報的緣故」1—7)。這其實就是晚清維新人士利用白話以開啟民智的形象說法。

  自黃遵憲、梁啓超等人提出言文合一的口號,至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白話文運動,白話對文言已成壓倒之勢。然而在倡導白話廢除文言的主流聲部背後,仍然存在少量「執拗的低音」。不少人對言文合一的學理性表示懷疑,尤其對以言代文的可行性表示擔憂。有人提出,「欲謀今日之言文合一,則有二難。言文合一,必用白話。白話繁而文話簡,文話一字可達者,白話必須數字,而意義猶覺不完。去簡就繁,一難也。既用白話,必多別字。而方言各異,南北迥殊。如南人所作之小說,北人讀之,則莫名其妙,去同就異,二難也。二難不去,安在其教育普及耶?」(「論言文合一與普及教育之關係」)又有人提出,「吾國幅員寥廓,方言龐雜,以言代文,將以何者為標準乎?[……]吾悲楚人齊語,其難且甚於文言。若各以其地之方言為標準,則是破壞統一之文字而從紛龐之語言也。故國語未統一,則言文合一決不能見諸實行也。」(周時敏1—4)實事求是地講,上述擔憂並非杞人憂天,自有其道理。白話固然比文言通俗,但不見得比文言準確。相反,因方言的存在,白話表意的準確性甚至還不如文言,往往「甲地之謙辭,而乙地以為傲語;丙地之方言,而丁地以為忌諱」(吳興讓176—79),「姑蘇白話小說,燕人觀之,難知有過《殷盤》;燕都通俗文章,滇人誦之,費解十倍《周誥》」(張煊1—5)。因應「將以何者為標準」的問題,便產生了「官話」與「國語」概念,催生了國語統一運動。

  所謂官話,指一定範圍內通行較廣的語言。3所謂國語,即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的官話,為一國語言的代表。王照《重刊官話合聲字母序例及關係論說》說:「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因北至黑龍江,西逾太行宛洛,南距揚子江,東傳於海,縱橫數千裡,百餘兆人皆解京語。外此諸省之語,則各不相通,是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佔幅員人數多者。」(5)在眾多語言中,京話通行最廣,於是作為官話推行全國,成為國語。

  要推行官話和國語教育,就得有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照編成《官話合聲字母》,仿日本片假名(此即黃遵憲心儀已久的日本實現言文合一的利器),取漢字一部分製成注音字母,凡聲母五十,叫「字母」;韻母十二,叫「喉音」,合計六十二字母。4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百熙等人奏定學堂章程,要求各學堂皆學官話,從制度層面保障官話教育的實行:「茲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語』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應用。」(「學務綱要」52—61)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學部擬將《四子全書》改編為官話體,並作為教科書頒行各省。5僅有官話教材還不夠,還得有教學官話的場所,於是官話學會、官話學堂或官話學科應運而生:「今若使各省通行官話,大而府廳州縣,小而鎮市村莊,立為定章,無任假借,或組織官話學會,或創興官話學堂,或即在於已設置學堂中增設官話一門為科學」(董韻笙4—6)。宣統二年(1910年),學部頒文要求「各省學司所有省城初級師範學堂及中小學堂兼習官話」,並規定「各學堂應於正課時間之外,添課官話時限,每星期二小時至三小時」,「官話教員每堂各聘一員」(「學部諮行各省學堂」125)。1919年4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國語統一籌備會,會後送呈議案三件:「請從速加添注音字母以利通俗教育的議案」「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的議案」「國語統一進行方法的議案」(「國語統一籌備會議案三件」137—52)。1920年1月,「教育部」下令「自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又修正《國民學校令》,「第十三條第十五條『國文』均改為『國語』」(「教育部通告」20)。至此,國語統一運動宣告完成,具備白話文字、注音字母與新式標點的白話語體也基本取代文言語體,真正成為「文學之正宗」。

  文白之爭與小說語體的變革 

  從同光年間黃遵憲提出言文合一的構想,到民國初年「教育部」頒行改「國文」為「國語」的訓令,近代語言革新運動用不到五十年時間便大致實現了文白消長。如此高效快速的語言革新是外界力量強勢幹預的結果,與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並不合拍。制度層面的改革或許一朝一夕可以實現,但思維層面的改變需要一點一滴才能完成。小說語體的變革無疑會受語言革新運動的影響,但文學語言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與語言革新運動並不同步。在小說語體變革的過程中,文言與白話存在著雙重意義的競爭。在顯性層面,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互別苗頭,在文學革命完成以前,二者無論數量還是影響都難分伯仲,之後白話才逐漸勝出,成為文言小說的終結者。在隱性層面,存在小說家對白話語體的有意識選擇與潛意識中對文言語體的使用慣性之間的矛盾,絕大多數小說家在接受白話以前,都曾有過用文言翻譯或創作小說的經歷。小說語體文白之爭的平息,一方面表明小說家克服了用文言組織語言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白話語體自身的完善過程,這標誌著小說語體變革的真正完成。

  在語言革新運動的論述策略中,白話的優點被盡力渲染,而文言的長處則被有意遮蔽。小說家在翻譯或創作時選擇白話語體,一般都著眼於其通俗易懂與明白曉暢的特徵,認為「小說之理境,貴涵泳而曲折也,白話則顯豁而展布之;小說之詞筆,貴離奇而展拓也,白話則明白而曉暢之」(老伯1409—14),「小說最好用白話體,以用白話方能描寫得盡情盡致」(夢生1)。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初二日《申報》登載「求著時新小說啟」,要求徵文「辭句以淺明為要,語意以趣雅為宗,雖婦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雖未明言用白話,但要合乎「婦人幼子,皆能得而明之」的要求,顯然只有白話做得到。彭翼仲用白話改寫林紓翻譯的《黑奴籲天錄》,首回「鑑黑奴傷心論時事 演白話苦口勸痴人」聲稱「(原書)文義略高,只能給那通文墨的讀讀,識字不多,合那文理淺近的人,可就看不懂了。我們把他演成白話,附在報後,請學生們到處傳說,照著原文高聲念念,連那不識字的,亦可以叫他們知道知道黑奴被人欺壓[……]」(2)。程宗啟解釋他用白話作《天足引》的原因時說:「女人家雖有識字的,到底文墨深的很少,故把白話編成小說。況且將來女學堂必定越開越多,女先生把這白話,說與小女學生聽,格外容易懂些。就是鄉村人家,照書念念,也容易懂了。所以我這部書,連每回目錄都用白話的。」(1)《新戀情》的譯者認為「翻譯東西洋的小說,往往有些地方說話的口氣、舉動的神情,和那骨頭縫裡的汁髓,不拿俗話去描畫他,到底有些達不出,吸不盡」。(赫德1)一時間,使用白話語體已成書商競相標榜的噱頭,如《珊瑚美人》「全書純用白話,描寫得神,尤為爽心悅目」(「『商務印書館新出小說』廣告」),《禽海石》「用純粹京語編成」(「『言情小說《禽海石》』廣告」)。《錢塘獄》「用白話演出,洵足佔近時著作之一席而無愧」(「『新出版』廣告」)。

  然而晚清以降的小說領域並非全是白話的天下,文言曾經佔據半壁江山,甚至一度「越界」滲入到傳統白話小說的地盤,產生了不少長篇小說。鹹豐三年(1853年),魏文中所撰《繡雲閣》便是一部文言章回小說,全書共八卷143回,如第一回「聚仙臺諸真論道 虛無子四境遊神」開頭即云:「黃龍初,道君身臨八卦臺中,宣諸真而諭之曰:『道本無私,而世之傳道者,何多私相授受也。』」(1)此外,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蔡召華所撰《笏山記》(69回),宣統三年(1911年)何諏所撰《碎琴樓》(34章),都是文言長篇小說。林紓用文言翻譯了163種長篇小說,還用文言創作了十餘種長篇小說,如《京華碧血錄》《劫外曇花》等。橫跨晚清民初的鴛鴦蝴蝶派小說中,文言長篇也非常之多,如徐枕亞《玉梨魂》《雪鴻淚史》、吳雙熱《孽冤鏡》《蘭娘哀史》、李定夷《茜窗淚》《鴛湖潮》、劉鐵冷《鬥豔記》《桃李姻緣》、蔣箸超《琵琶淚》《蝶花劫》等都是文言長篇小說。不少作家甚至回到六朝,用駢體創作小說,如喻血輪《悲紅悼翠錄》、許指嚴《泣路記》、楊南村《孤鴛語》、陳韜園《蘭閨恨》等是駢體(魏紹昌,「我看」161—64)。

  在具體的寫作行為中,選擇文言還是白話主要受制於作者的文化素養與語言習慣,與文言白話的優劣高下其實沒有太大關係。以小說翻譯為例,有人堅持使用白話,認為「不拿白話去刻畫他,那骨頭縫裡的原液,吸不出來」(夢生157),有人卻在白話面前屢屢碰壁而不得不擁抱文言。梁啓超翻譯《十五小豪傑》,「原擬依《水滸》《紅樓》等書體裁,純用俗話,但翻譯之時,甚為困難。參用文言,勞半功倍。計前數回文體,每點鐘僅能譯千字,此次則譯二千五百字。譯者貪省時日,只得文俗並用」(「《十五小豪傑》」94—101)。周樹人翻譯《月界旅行》,「初擬譯以俗語,稍逸讀者之思索,然純用俗語,復嫌冗繁,因參用文言,以省篇頁」(1)。1908年,徐念慈對上一年小說界的銷售情況做了一個統計,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在著作小說與翻譯小說中,「著作者十不得一二,翻譯者十常居八九」;二是在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中,「文言小說之銷行,較之白話小說為優」(覺我9—15)。1909年,上海《新聞報》分析了當前翻譯小說中文言與白話的比例,認為「俗語行文,更難於文言。[……]一書之中,大抵用文言者十之五、六,而用白話者僅十之三、四耳」(「新小說之平議」)。兩者結合,說明晚清小說界以翻譯小說佔優,翻譯小說中又以文言語體佔優。

  對於絕大多數接受舊式教育、習慣於以文言表達思想情感的人來說,使用文言幾乎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姚鵬圖對此有著切身體會:「凡文義稍高之人,授以純全白話之書,轉不如文話之易閱。鄙人近年為人捉刀,作開會演說、啟蒙講義,皆用白話體裁,下筆之難,百倍於文話。其初每倩人執筆,而口授之,久之乃能搦管自書。然總不如文話之簡捷易明,往往累牘連篇,筆不及揮,不過抵文話數十字、數句之用。固自以為文人結習過深,斷不可據一人之私見,以議白話之短長也。」(姚鵬圖807)姚鵬圖說「文義稍高之人」反而不習慣使用白話,這與裘廷梁說的「愈工於文言者,其受困愈甚」如出一轍,道出了習慣以文言組織語言者的思維困境。至文學革命後,仍有人認為「白話誠不如文言之便利」:「吾寧草萬言粗淺之文,吾不願草千言之白話。吾寧閱萬言古雅之文,吾不願閱千言之白話。[……]然此或根於習慣,吾自幼時執筆,未嘗為白話文,故今為之,較難於文言。若以教今日之少年,則其將來收功或不如是,以其本未知文言而惟習白話故也。」(佛靈,「文言與白話」45—48)林紓使用文言翻譯外國小說,是因為林紓對先秦兩漢以及唐宋古文深有研究。林紓自稱「八年讀《漢書》,八年讀《史記》,近年則專讀《左氏傳》及《莊子》,至於韓、柳、歐三氏之文,楮葉汗漬近四十年」(60),浸淫古文多年,古文的詞彙、句法、修辭自然得心應手,所以同是翻譯家的徐念慈要讚嘆其譯作「遣詞綴句,胎息史漢」。君朔(伍光健)使用白話翻譯外國小說,是因為他十五歲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接受西式教育,畢業後又去英國留學。學成回國後,又長期出使日本。這種教育經歷與文化素養使得君朔比常人更早實現言文合一,運用白話組織語言的能力更加突出,所以胡適讚賞有加,稱其「所用白話,全非抄襲舊小說的白話,乃是一種特創的白話,最能傳達原書的神氣。其價值高出林紓百倍」(「論短篇小說」32—44)。最能說明語體選擇容易受作家思維慣性左右的是,維新派人士大張旗鼓地呼籲廢除文言,可他們聲討文言的「檄文」幾乎都是用文言寫的 :黃遵憲的整部《日本國志》是文言,裘廷梁的《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是文言,梁啓超的《變法通議》《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等是文言。幾道、別士聲稱「若其書之所陳,與口說之語言相近者,則其書易傳。若其書與口說之語言相遠者,則其書不傳」(「本館附印說部緣起」10),可他翻譯《原富》《天演論》等用的卻是古奧的文言。作為白話文運動的主將,胡適與陳獨秀的幾篇綱領性論文《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等都是文言。陳獨秀曾武斷地說,「獨至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陳仲甫答胡適書」133),可這段滿口之乎者也的話,仍然屬於文言。

  白話文運動後,文白勢力失衡,文言小說逐漸衰落,白話小說日益發達。以偵探小說為例。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天虛我生等人翻譯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是文言語體,到1925年大東書局出版周瘦鵑等人翻譯的《福爾摩斯新探案全集》與《亞森羅蘋案全集》便改成白話語體,1927年世界書局出版程小青等人翻譯的《福爾摩斯探案大全集》也用白話,其中不少篇目更是直接由文言轉譯成白話。鴛鴦蝴蝶派的短篇小說創作也經歷了由文言轉白話的過程。前期以文言為主,如徐枕亞《枕亞浪墨》、吳雙熱《雙熱嚼墨》、李定夷《定夷叢刊》、周瘦鵑《紫羅蘭庵言情叢刊》等都是文言小說集。後期以白話為主,世界書局編印的「小說集」類,如《獨鶴小說集》《瞻廬小說集》《卓呆小說集》《舍我小說集》等十種,以及大東書局編印的「說集」類小說,如《包天笑說集》《李定夷說集》《沈禹鍾說集》《周瘦鵑說集》等十七種,全是白話小說集(魏紹昌,「我看」188—89)。針對鴛鴦蝴蝶派小說語體的轉變,瞿秋白曾有過論述,他說:「禮拜六派在『五四』之後,雖然在思想上沒有投降新青年派,他們也決不會投降,可是文腔上都投降了。禮拜六派的小說,從那個時候起,就一天天的文言的少,白話的多了。可是,這亦只是市場的公律罷了。並不是他們贊成廢除文言的原則上的主張,而是他們受著市場的支配:白話小說的銷路一天天的好起來,文言的一天天的壞下去。」(瞿秋白-92)其實五四前後「文腔」發生轉變的何止「禮拜六派」,不少作家紛紛「棄文從白」。包天笑曾寫過文言小說《一縷麻》(1909年),又根據義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改編成文言小說《馨兒就學記》(1910年),到1917年創辦《小說畫報》時便宣稱「小說以白話為正宗」,不登文言小說。陳景韓作為晚清第一批白話短篇小說作家,之前也寫過文言小說《催醒術》(1909年)。魯迅在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18年)前,用文言寫了人生中第一篇小說《懷舊》(1913年)。作為新文學運動的主將,劉半儂自1913年至1917年,在《小說月報》《禮拜六》等雜誌上發表了大量的文言小說,創作小說如《匕首》《假髮》《女偵探》等,翻譯小說包括狄更斯、託爾斯泰、屠格列夫、德富蘆花等人的作品,都是文言。甚至連白話文運動的旗手胡適,也曾有過用文言翻譯小說的經歷,如所譯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柏林之圍》(1914年)用的便是文言。 

  眾聲喧譁與白話小說的語體形態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變革,小說語體基本實現了文白消長,白話最終一家獨大。同時,白話語體自身又呈現出較為複雜的形態:一方面文言遺響猶存,不少單音詞、成語、俗語、典故等羼入白話並作為慣用語內化為白話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外邦聲音傳進,新名詞、對話體、歐化句式、新式標點等洋人的話語模式引發了白話語體的歐化傾向;再加上白話內部一直存在的官話與方言雙聲齊奏,便形成了近代白話小說眾聲喧譁的語體形態。

  言文合一運動倡導白話廢除文言採取的是「矯枉必須過正」的策略,就語言本身來說,白話未必如此美好,而文言也未必如此不堪。相對於「時說時新」的白話,歷經上千年磨練的文言已經變得穩定、精練與典雅。撇開審美意義不談,至少在表達的準確性與傳播的時效性方面,文言具有白話不可比擬的優勢。阮元指出,「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誤,是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於記誦,無能增改,且無方言俗語雜於其間,使能達意,使能行遠。」(605)作為書面文學,白話小說也並非口語的簡單堆砌,必然會經過作者的過濾篩選和加工提煉,才能形成文字的排列組合,一定程度上也是「文」過之「言」。梁啓超是小說領域中有意使用白話的先驅,可他依然難以忘懷文言「勞半功倍」的長處,在翻譯《佳人奇遇》《十五小豪傑》等小說時大量使用單音詞、生僻詞、四字格、省略句,是典型的文言語體。即便是構思五年之久、為發表政見而作的白話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該書實際上是一篇套著小說外殼的演講稿,因而不得不使用白話——其中也羼雜有不少文言詞彙,如第二回「孔覺民演說近世史 黃毅伯組織憲政黨」 :

  且說二月初一日午後十二點半鐘,聽眾都已齊集講堂,史學會幹事長、大學校史學科助教林君志衡,先登講壇第二級左側,向眾人鞠躬,演述開會之意,並謝孔博士以如此高年,不辭勞苦,為國民演說國事,實可為今次祝典一大紀念等語。演述已畢,眾人靜穆毋譁,一齊恭候。正交一點鐘,只見曲阜先生[……]道貌堂堂,溫容可掬,徐步登壇,滿座聽眾一齊起立致敬,拍掌歡迎之聲忽如山崩濤湧,聽眾坐下,滿堂肅靜[……](76—80)

  這段文字中,沒有白話口語中常見的「的」「地」「得」等語氣助詞,卻有「之」「已」「為」等常見的文言虛詞,「君」「登」「意」「謝」「畢」等單音詞以及「靜穆毋譁」「道貌堂堂」「溫容可掬」「山崩濤湧」等四字格更是屢見不鮮。全文語句簡潔凝練,語氣乾脆利落,散發出濃鬱的文言氣息,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白話。《狂人日記》是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然而小說開頭的楔子卻用的是文言:「某君昆仲,今隱其名,皆餘昔日在中學校時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漸闕,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唔一人言病者其弟也[……]」(52—62)。楔子用文言交代故事緣起,顯得莊重嚴肅;正文以白話描寫迫害症患者的內心獨白,充滿荒誕戲謔,在文言的煞有介事與白話的語無倫次之間,便產生了反諷的張力。

  其實在白話文運動中,即使胡適、陳獨秀陣營也有人主張給予文言一席之地,以收言文互補之效。就在胡適主張「白話為文學之正宗」、錢玄同主張「白話為文學之進化」的同時,劉半儂提出「文言白話可暫處於對待的地位[……]以二者各有所長,各有不相及處,未能偏廢故」(18—30)。傅斯年提出「言文合一」十條建議,其中有三條明確要求保留文言,如說「白話之不足用,以文詞益之;狀況物象之詞,用文詞較用俗語為有力者,便用文詞。如『高明』『博大』『莊嚴』等」(「文言合一草議」108—12)。結合具體文本來看,不僅近代白話小說如晚清四大譴責小說都留有文言的遺響,現代小說如魯迅、茅盾等人的作品中也時常可見文言的痕跡,傅斯年所舉「文詞」已完全內化為白話的組成部分。

  近代小說語體的歐化首先表現在新名詞的譯入。隨著中西交流日益頻繁,新生事物不斷湧現,原有的漢語詞彙已難以滿足表達的需求。美國傳教士林樂知說:「恃中國之六萬字,彼西方尚有十四萬字,何從表見於中國之文中乎?故新名詞不能不撰[……]餘前與傅蘭雅先生同譯書於製造局,計為中國新添之字與名詞,已不啻一萬有奇矣。」(林樂知 範禕679)新名詞的譯入豐富了漢語的詞彙量,增強了漢語的表現力,給小說語體增添了新鮮的活力。白話小說使用新名詞的年代頗早,同治十一年(1872年)《申報》刊載蠡勺居士所譯《昕夕閒談》,第一回的回目「山橋村排士遇友 禮拜堂非利成親」便使用了「禮拜堂」「排士」「非利」三個新名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杭州上賢齋版沈惟賢所作《萬國演義》,同樣大量使用新名詞,僅回目便可見一斑,如「亞述國神權尊伯路 婆羅門梵典演韋駝」「以色列大興新種族 耶和華一洗舊神權」等。相對於新名詞,歐化句式、對話體等修辭手法對近代小說語體的影響更為顯著。新庵(周桂笙)翻譯《解頤語》時曾感慨地說:「(泰西小說)其敘述一事也,往往直錄個中人對答之辭,以盡其態,口吻畢肖,舉動如生,令人讀之,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之妙,而不知皆作者之狡獪也。」(219—24)這種以直錄對話推進敘事進程、塑造人物形象的表達方式很快為近代小說家借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吳趼人創作的《查功課》便是一例。6小說在描寫監督與學堂人員的對話時,並未如傳統小說那樣標明話語來源,如「某某道」之類,而是直接呈現你來我往的對答之辭。省略了說話人的身份,話語本身成為對話的主角,讀者需要根據說什麼去判斷誰在說,頗有耳目一新之感,在當時能產生陌生化的效果。又由於說話人退隱幕後,聲音走向前臺,缺少說話人身份轉換時形成的時間停頓,讀者無暇思索,需直面話語內容的衝擊,便能最大程度地獲得現場感。

  當文言消沉而白話坐大時,白話作為文學語言的缺點便浮出水面。一如此前以白話燭照文言來凸顯文言之不足,人們以西文為參照審視白話,同樣發現白話存在諸多缺陷,比如文法彈性較大,許多虛字可用可不用,字與詞的位置可隨意顛倒,不如西文謹嚴;較少複句和插句,往往一義自成一句,有時難免失之鬆散平滑,不如西文曲折變化且能見出輕重疾徐。7有鑑於此,學界便產生了學習西文,使白話語體歐化的動議。傅斯年認為白話在「文典學」「言語學」「修詞學」三方面均存在缺陷,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是留心說話,「吸收說話裡自然的簡潔的活潑的手段」;二是乞靈于洋文,「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詞法、句法、章法、詞枝(Figure of Speech)[……]一切修詞學上的方法,造成一種超於現在的國語、歐化的國語,因而成就一種歐化國語的文學」(「怎樣做白話文?」26—39)。傅斯年的主張很快得到沈雁冰、鄭振鐸、王統照等人的呼應,繼白話文運動之後,又掀起了一場「語體文歐化」運動,並影響了現代小說歐化語體的形成。《婦女雜誌》1922年第8卷第7期刊登了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小說《煊赫的流星》,有讀者給譯者寫信,稱對其中的歐化句式難以理解,建議按照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改寫。讀者提出,小說中「『你的照像是美麗的,』他喃喃的說,『但你比……』」這樣的直接引語,應該改寫成「他喃喃的說,『你的照像是美麗的,但你比……』」這樣的間接引語。譯者在覆信中指出,「把西文談話體的各種形式,一律範成一個樣子,實在是於原文語氣及其優美有損的,於是他們不得不把國語上談話體的文句來『歐化』一下,翻譯外國文的時候,便把原文的形式,完全保留起來。現在便是創作界,也有許多人理會了『歐化』的好處,各揀便利的形式,仿著應用了。」(誰君 仲持121—23)若干年後,人們果真「理會了『歐化』的好處」,在現代小說中習以為常了。

  方言大量進入小說,與官話雜糅甚或分庭抗禮,是近代白話小說語體的一大特點。其實以方言入小說古已有之,但從方言的種類之多以及方言小說的數量之眾與影響之廣來看,近代小說無疑前無古人且鮮有來者。尤可關注的是,宋元至清前中期的白話小說使用方言,大多只是以零星詞彙、音韻或句法的形式作為官話的點綴,如《金瓶梅》用魯語,但其中也有吳語的成分;《紅樓夢》用北京話,同樣還存在南京方言,方言在小說中尚未形成氣候,其地位不足以改變小說語體的官話性質。近代小說中的方言,則大多以寫作策略甚至是思維方式的姿態出現,如《海上花列傳》中妓女用蘇白而嫖客用官話,《九尾龜》中掛牌的妓女用蘇白而從良的妓女用官話,方言在小說中已成地域與身份的象徵,是可與官話相提並論的語言形態。按照流行的區域劃分,近代方言小說主要有京津地區的京味小說、江南一帶的吳語小說、東南沿海的粵語小說與閩語小說以及西南地區的川音小說。各種方言都有代表作品,如京味小說《兒女英雄傳》、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粵語小說《續黃粱夢》、閩語小說《閩都別記》、川音小說《躋春臺》。受所在地域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因素制約,方言在小說中的發展並不平衡,與白話語體的關係也並不一致。

  在方言小說中,京味小說數量較多。據不完全統計,清末民初的京味小說多達1123篇。8京味小說的發達,一方面與京津地區報刊業的發達有關,另一方面與北京話自身的特質有關,比如發展變化快,古音成分少;語音結構簡單,尤其是聲調少,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消失。北京話的這些特點使得京味小說可以超越其方言領域,在全國暢通無阻。《北京繁華夢》在上海發布的售書廣告稱,「是書純用北京白話編成,人人可讀,非若他說部之限於一方言者。」(「『請看新出小說』廣告」)山東人傅斯年比較廣東話與北京話的區別時說,「廣東人到北京,學語三四個月,便可上口。北人至廣東,雖三四年不能言也。」(「文言合一草議」108—12)強調的都是北京話易學、好懂的特點。因此當方言成為言文合一運動的技術難題,面臨以何者為標準的質疑時,人們不約而同想到的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經過加工改造形成全國通用的國語:「現在中國全國通行官話,只須摹仿北京官話,自成一種普通國語」(大武21—22);「小說一道,文話不如俗話,各處的土話又不如北京的官話」(「新戀情閒評」1);「國語以官話為衡,而官話以京音為主」(「論言文合一與普及教育之關係」)。1913年,讀音統一會決定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特點,制定標準的國音。

  除了京味小說,其他方言小說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流通障礙。同樣是寫近代上海的青樓女子,孫家振《海上繁華夢》用官話,韓邦慶《海上花列傳》操吳語,讀者反應卻有天壤之別:「(《海上花列傳》)客省人幾難卒讀,遂令絕好筆墨竟不獲風行於時。而《繁華夢》則年必再版,所銷已不知幾十萬冊。」(孫家振65)或許正因為吳語、粵語、閩語等方言過於艱澀,與外省人士交流困難,所以江、浙與閩、廣人士對語言革新頗為上心。晚清切音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如盧贛章、王炳耀、蔡錫勇等人,都是閩、廣人;而民初國語統一運動中江、浙兩省人士更是佔半壁江山,蔡元培、吳敬恆、汪榮寶等都是江、浙人。經過國語統一與文學革命的雙重洗禮,方言逐漸從白話語體中退隱,最終確立了以普通話為標準的現代白話小說語體模式。

  中國小說語體的兩次變革,結果均表現為文言與白話之間的此消彼長,但二者的動因及意義與影響有著很大的不同。宋代小說語體的變革是文學語言發展內在的自發行為,是白話的力量經過長期積聚之後由量變到質變的結果。白話的崛起打破了文言獨霸天下的局面,但仍然無法與文言匹敵,在官方與正式場合,文言依舊掌握著話語權力,故白話小說難入史志目錄。近代小說語體的變革則是在外界力量的幹預下,由語言與文學兩界學者聯手完成的自覺改革。得力於政治與制度的保駕護航,白話最終取代文言,成為小說語體唯一的選項,並影響了現代小說語體的生成。本文以近代語言革新運動為主軸,結合語言學史與文學史的發展,從古今交替與中西融匯的多重維度考察了近代小說語體的變革。不周之處,還請方家指正。(注釋略)

相關焦點

  • 【1147期】話本小說不是說書的「底本」——淺談白話小說語體的形成
    也就是說,真正的說話人「底本」,雖然語言上可能有文白之別,但都應只記載故事內容,不應出現說話人臨場發揮的內容。  現存的幾十篇宋代話本,雖然語體的文白並不統一,但在顯示說書特徵上相當一致,就連幾篇基本以文言為主的作品也被安上「入話」、「詞曰」,變成了話本。這種以文字書寫表現出口傳文學特徵的做法,透露出作者的強烈意圖,即讓人在閱讀小說的時候,產生如在說書場上聽人說書的錯覺。
  • 網絡語體有其社會基礎
    首先,「文體」側重指文章體裁,「語體」側重指語言表達(含口語)的風格,現在網絡上流行的「體」與其說是特殊的體裁,不如說是特殊的「語體」,因此,相比於「網絡文體」,叫「網絡語體」相對更合適些。  其次,有必要區別網絡造句和網絡語體兩個層次。網絡造句原本是一種「仿詞」或套用,只不過發生在網際網路中。
  • 淺談:話劇語體與話劇對戲曲的偏離
    最能體現「五四」文學語言革命實績的便是現代話劇的誕生。白話小說古已有之,詩歌語言更是源遠流長,惟有戲劇始終保持著古典的形式,在語言方面一直固守著古漢語的規則。這兩期專號,一是正面提出中國戲劇應該取法的典範,即以易卜生社會問題劇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寫實主義戲劇;二是對中國傳統戲曲從內容到形式做了否定,明確表示只有在推翻舊戲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建設中國的新劇。  中國話劇正是因為從語言上割斷了戲劇與詩歌、音樂的依附,才誕生了這種新型的劇種。
  • 翻譯界的革新——把語言能力帶給每個人
    佛經翻譯高潮過去以後,直到明萬曆年間,肩負傳教使命的耶酥會士來到了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知識。於是,又出現了第二次翻譯高潮,1279—1680年,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在這次持續近兩百年的翻譯浪潮中,傳教士們與中國學者一起,除翻譯了一些宗教著作外,還特別翻譯了一些天文、數學、物理、機械工程等自然科學類的著作。
  • 彭兆榮:實驗民族志語體
    」首席專家;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席。人類學家魏捷茲、何翠萍在跋中以「小說」語體述之,認為黃樹民在「這個文類(genre)中找到了更能貼切地表達當今中國社會新的現實的『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的新方式」。換言之,小說的文類在《林村的故事》裡呈現出某種歷史敘事的最大空間。這本書受到國際人類學界的廣泛好評,被認為是了解中國當代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農村生活和歷史變遷的「最佳入門之作」,與一種合適的言說性語體的成就無法分開。
  • 文學小說圖書《洗河》中的語言藝術
    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屬於自身獨一無二的語言藝術,或許有些細心的讀者在閱讀時,會發現兩本書抑或兩篇文章語言風格上頗為神似,但真正意義上而言不同的版本只有語言上的相近,沒有完全相同。即便可以模仿,也很難一模一樣,通過語言藝術的對比,就能夠區分作品孰優孰劣。
  • 語體變異模式的多維度分析
    這就是說,語體特徵就是在某種語體中出現得比較頻繁的那些語言特徵,當然,這需要與其它語體進行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可以觀察到語體由於受到情景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語言差異。從情景的視角來看,不同的情景因素形成了不同的語體,任何語體都有其特定的語言模式。那麼,研究者怎樣才能對某種語言中的全部語體進行對比,對語體的語言差異及其表現差異的特殊方式進行描寫呢?
  • 譯者||王岫廬:趙元任中國科學社的譯介活動鉤沉 ——兼談翻譯與科學救國、文體革新與思想啟蒙之關係
    施蜇存說,「這一種白話文體的轉變,是悄悄地進行的,我們在最近看了不少譯本和創作小說及雜文,才開始有所感覺」[9, p.25],嚴家炎也稱「新體白話是由面對民眾的文學翻譯逼出來的」[10, p.61]。   大多數研究者注意到文學翻譯對白話文體的影響,但容易忽視一個事實,即白話文運動並非一場完全由文學家們引領的語言變革運動,影響新體白話的,也並不只是文學翻譯。
  • 談談公文語體特點
    公文語體:公文語體也稱事務語體。它是適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進行事務交往而產生的一種語體,它具有聯繫、傳達作用,使用率大。公文語體使用範圍很廣,它包括黨和國家的文件、法令、指示、公告、通知、通告、批示、通報、請示報告、計劃、制度、合同、公約、協議書、條例、守則等。
  • 羅書華:散文概念源流論:從詞體、語體到文體
    不過,嚴格說來,上述「散文」都還不是文體意義上的「散文」,而只是語體意義上的散文。它們都不是著眼於文體,而是著眼於語言與語句;主要關涉文章的語言和語句的面貌,基本上沒有涉及篇章及體類的性質和特點。它的真正含義是「散言」、「散語」、「散說」。神泰所說的「散文」是這樣,唐代宗李豫說的「散文」也是這樣(詳見下),其他論者的「散文」更是這樣。
  • 論文丨史文磊《運動事件詞化類型演變的語體差異——兼論語體與語言面貌及演變方向的關聯性諸問題》
    柯理思(Christine Lamarre) 2003 《漢語空間位移事件的語言表達——兼論述趨式的幾個問題》,《現代中國語研究》(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Modern Chinese),1–18。2019年中國版總4期修訂重刊。
  • 講座分享:中文漫畫小說作為中級程度語言課程的優勢與挑戰
    漫畫圖文並茂,便於低年級學生體驗純中文閱讀;漫畫裡的圖片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情節和生詞,而且特別適合用來引導敘事練習;漫畫裡的語言對話體和敘事體結合,適合介紹典型書面語和口頭語,培養學生對於語體的敏感度,實現從識字到閱讀的過渡。2.為什麼是《看上去很美》?這本書其實是我讀博時由導師Galal Walker推薦的,最初是作為一門教材課的作業開發這本書作為教輔材料。
  • 《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專題:現代漢語的語體
    現代漢語的語體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我們一般說的語體側重於表示書面語體。 下面我們主要來看看書面語體的幾種類型: 公文(事務)語體:是適應事務交際場合、目的需要運用全民族語言而形成的語言表達特點的綜合
  • 行測言語理解技巧點撥:語體色彩
    在行測言語理解題目中,考生們要學會分析「語體色彩」,對於沒有接觸過的同學來講,可能相對於比較陌生。所謂語體色彩就是指詞義中所反映的詞的語體傾向、特徵、烙印或者說是指某個領域裡使用的語言的特點。書面語體如果進一步區分,可以再分為文藝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公文語體,不同的語體其寫作風格是大相逕庭的,這就要求大家在做題的時候不僅要進行預警分析,同時也要注意文段的語言風格,是文藝語體還是政治語體,針對不同的語體,我們可以選擇相應風格的詞語,這樣做題的準確率會得到一定的提升。例. 生命,是一樹花開,或熱烈或寂寞。
  • 公務員考試行測專項突破:語體色彩
    在公務員中,語體色彩是指詞語適用於不同語體的風格色彩,口頭語體用詞通俗易懂,生動活潑;書面語體用詞莊重典雅,講究分寸。有些專用詞語只適用於某一類文體。 例如,「調解」和「斡旋」。「調解」用於日常口語中,指勸說雙方自願達成協議,消除糾紛的活動;「斡旋」是外交辭令,常用於重大的國際爭端,是書面語體。
  • 當譯者遭遇變革時代:近代翻譯高潮的誕生
    這又昭示著翻譯西書引發了何種社會變革?從《幾何原本》到《天演論》,到《巴黎茶花女遺事》,從「欽差」與「貢使」到「權利」與「主權」等的誤讀與交流,翻譯活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何種全新的價值觀、政治理念、文化思想,以及對西方的深刻認識?
  • 語林漫步7:分清場合——詞語的語體色彩
    【尋根溯源】準確使用詞語,除了要知道詞語的意思、感情色彩外,還要注意語體色彩,分清場合,採用合適的語體。語體主要有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兩種:口語就是人們在口頭交際中使用的有聲語言,書面語是書面交際所使用的語言。兩種語體各有特色,又密切聯繫。
  • 修辭理論研究的提高,新領城,語體風格研究成績顯著
    王德春的《使用語言的環境》對「語境」說作了初步探索。古代修辭理論方面,譚全基的《中國最早的一部有關修辭理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修辭學史領域中第一篇全面評析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論文。王力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從古典文論的角度探討了語言美。而王力的《略論語言形式美》又較為系統地探討了語言的整齊美、抑揚美、迴環美。
  •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本成果依循文學史的線索,探索和梳理了在近百年歷史中漢語文學語言發生的變化,將近百年漢語演變歷史分成三段:現代文學30年,建國後前30年(1949-1976),新時期至今。一  從語言本體論角度講,「五四」時期的語言變革意義深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人的存在就是語言的存在,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人創造了語言,但同時也被語言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