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魚為何離底變層的影響因素

2021-03-01 全球釣魚手冊

底棲魚為何離底變層的影響因素

一、三趨因素、

 

1、趨溫:

以早、仲春,晚、深秋低水溫季節最為典型。當-日平均水溫在10度以下時,晝夜氣溫溫差相對越大的晴朗天氣,陽光照射作用會使上下水層溫差越明顯,鯉鯽一般會集群逐溫上浮,或尋找相對安靜隱蔽的草叢、淺灘、角落等處藏匿「曬太陽」。除水溫過低、水質過清等情況外,上浮魚對「過路餌」會有「截殺」反應;草叢、淺灘和角落處的趨溫魚一般對送到嘴邊的食物也不會拒絕。…

養殖坑塘人為補水:若是汙染河水補進坑塘,會造成停食;機井涼水大量補充,會積於底層,在水溫不太高的季節,會導致魚兒趨避逐溫上浮或集群轉移。

2、趨氧:

暮春、整個夏季、乃至秋季高水溫期,如果水域底層的溶氧低於魚的耐受底限時,鯉鯽均可能離底上浮。大家知道,水溶氧的分布以水錶層最多,然後隨水深遞減。水溶氧多少與氣溫水溫、天氣氣壓、水質肥瘦乃至空氣溼度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氣候條件與水體環境不同,也就導致了鯉鯽離底上浮時間和程度上的不同。

比如:夏秋水溫較高季節,如果趕上雲層很厚的陰天,再加上水體較肥,底層溶氧條件不好,則鯽鯉清晨就難免先後離底,底層吃口不好或乾脆沒有,多數是由此原因造成。…隨著水體溶氧條件加劇惡化,鯽鯉上浮程度越高。某些陳年老塘肥水域,當能見到鯽魚浮頭時,說明已經接近其生存限度!較輕微的缺氧浮頭情況,飛鳥經過或人為聲響等,還能促使魚群產生下潛逃避反應;如果連驚擾也不能「嚇沉」它們時,則就是「翻坑」的前奏了。…肥水域魚難釣,原因多是缺氧離底造成。平時,找相對淺水,或專門尋惡劣天氣出釣會有收穫。

3、趨食:

A、人為趨食變層:懸墜釣法為加快垂釣速度,在有一定密度保證的前提下,利用輕比重霧化粉餌,可有意識地引導鯽鯉(包括鰱鱅魴草等)逐步上浮,定層釣取,便是最明顯的驗證之一。懸墜底釣時,由於鉤餌的霧化作用,逐步被動引魚離底,抬頭接口和下層截殺情況也都常見。…

B、自然趨食上浮:傳統釣中有一種戳拱(包括戳孔)釣法,是在較大面積浮草叢中不用浮標,觀察逗釣在浮草下拱草覓食的鯽鯉等魚,算是一個底棲魚自然變層趨食的例子(其中也不排除隱含部分趨氧上浮的因素)。

C、誘導趨食上浮:海竿飛浮鉤酸餌釣鰱鱅,有時會有大鯉魚上鉤,其中不能排除長時間條件馴化,鯉魚適應酸食味道後,誘導上浮趨食的因素。…

養殖塘定點定時「鳴金」餵飼料,每當聲音響起,則餵食臺附近的魚(尤其個體較小的魚)便會立刻上浮追食爭搶。

D、多餘思考:懸墜底釣時,如果一味地追求且不分階段地利用鉤食霧化的誘魚作用,又沒有掌握好比重配合,再加上風浪水流拋竿失準等原因,人為無意識地引散魚群,應該儘量避免。

二、天氣條件與水情、

1、風浪水流:

養殖坑塘風浪水流情況下,2、3級風適於底釣,或由於鯉鯽頂水習性原因,利於集群聚往下風口的釣位優勢選擇等。這裡著重說一下4、5級的大風浪情況。

A、如果是老塘舊硬底:動水流作用,魚為了穩定身體和避免晃動水流使腹部與塘底往復摩擦,大概不會在底層潛伏,有時會離底在中下層頂水抗流或最終被迫集於下風口。老塘底情況(包括肥水),下風口的鯽鯉多數會吃食,釣法各異。

B、如果是有嚴重虛醬底(即使無風浪天氣,魚一般也討厭在虛醬層處進食)或新翻新建坑塘:過大的風浪水流作用會使底層泥漿湧動,水下無異於沙塵暴般惡劣條件,造成魚兒鰓部「泥砂」汙染,導致「呼吸」受阻!則離底變層事小,嚴重停食是真!

2、降雨:

夏季,除了趨溫趨氧原因外;小陣雨天氣和雨後,魚在水面跳躍嬉戲的情況多見,原因不確,但這種天候條件下底層照樣聚窩吃食,魚呈全層極端活躍的景況。…大暴雨天氣,造成陸地泥水(或化肥汙染物等)大量灌入坑塘或河流,同樣會影響魚類正常呼吸,甚至導致長時間停食現象!…冰雹等特殊冷雨水流驟然流入底層,會使魚兒被迫上浮到相對水溫較高的中上層區域暫避。

3、霧天:

「有霧不釣魚,霧散好釣魚」的老說法,由來已久。估計是根據某季節特徵所總結的經驗。原因也可能是鯽鯉離底造成。但是,我卻趕上過幾次大霧鯽鯉照吃的情況:北京坑塘4月份晨霧,對面不見人,常規拋竿看不見標,不得已拉竿就近釣,隨霧散後逐漸打滿竿,魚口一直正常。因此,根據坑塘水質情況不同,此說不能定論!

4、新開新翻坑塘:新開塘底一般都會進行消毒處理(生石灰等),新放進的魚容易「認生」或「趨避」離底。…

三、魚種混雜及魚體大小分層離底、

1、魚種混雜離底:

懸墜釣法中,若鯉鯽同時聚窩吃食,底窩如有鯉魚聚集,鯽魚則可能被迫上浮。

2、同種不同大小魚聚窩分層:

大鯽如在底窩,小鯽會上浮。輕餌拋鉤多上小鯽,原因是被半途小鯽截殺盜餌所致;重餌擊底苯釣,則可能多獲大鯽,這在懸墜釣法中不難驗。。。。。。。。。。

相關焦點

  • 三湖魚中最美麗的底棲魚——七彩珍珠,雌雄同態,很好繁殖!
    很多朋友喜歡三湖魚,那我們就繼續下去。本期我們講的底棲魚三湖當中的底棲魚,它們大部分生活在坦噶尼喀湖,也就是我們說的坦湖。本期我們的主角是七彩珍珠。為什麼叫做七彩珍珠?因為我們在陽光下一照的時候,整個魚的鱗片會閃閃發光,像珍珠一樣,五顏六色。
  • 科學網—分析海洋底棲魚類重金屬鎘累積機制
    本報訊(記者徐海、朱漢斌)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張黎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在研究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方面獲重要進展
  • 家庭漁場的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
    家庭漁場的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2016-11-11 10:1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漁業致富指南        主要模式:&nbsp種養結合型,既從事漁業生產,&nbsp又兼顧種植業,如「稻蝦鱉共生模式」:在一個標準化生態型種養結合的稻田裡,投放小龍蝦親本和鱉苗種,同時種草,並投放螺螄等底棲動物;秋冬季稻田種植綠肥和施用有機肥,並結合微生物製劑來進行水質調控,土壤改良,建立稻蝦鱉共生生產模式。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新聞—科學網
    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受觀測手段、成本、研究方法等條件限制,對於海底垃圾的大規模調查往往難以進行,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過程更是難以觀測。因此,海底垃圾對底棲生態系統的作用機製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魚為什麼不吃食?詳解影響魚的食慾和食性變化的7大因素
    釣者經常能看到水面波紋連連,魚兒四處竄遊,但卻一無所獲,魚為什麼不吃食?魚的食慾有強有弱,魚的食性有時也會有改變,魚不吃食主要受下面七個因素的影響:(一)水質的影響 水是魚生活的環境。水質由於受外界自然條件的影響和人為因素影響而會改變。如有了洪水,水色變得渾濁,水中多泥沙,不利於魚的生活;水生植物過多,或腐爛變質,也會影響到水質。特別是受人的影響,如人們將大量的生活汙水倒人江河湖塘堤堰中,會使水質變差;工廠的廢水含有化學物質、有毒物質,流人自然水域,魚就受到嚴重威脅,不但無食慾,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因此說,水質的好壞是影響魚的食性和食慾的主要因素。
  • 鯉魚曾是「淡水魚一哥」,為何卻連「四大家魚」的稱號都沒評上?
    鯉魚曾是「淡水魚一哥」,為何卻連「四大家魚」的稱號都沒評上?文/農夫也瘋狂對於鯉魚農夫還是比較了解的,雖然農夫是南方人,但是家鄉吃鯉魚的還是比較多的,小時候就常吃鯉魚。鯉魚是我國最早養殖的一種淡水魚了,其早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養殖了,算得上是家魚的真正鼻祖。據悉,世界上第一部養魚著作《範蠡養魚經》就是介紹鯉魚養殖經驗的。而在唐朝以前就已經開始大量開始養殖鯉魚,並且養殖技術也非常成熟了。在民間還有「鯉魚躍龍門」的說法,它也是國內流傳最廣的吉祥物之一。那鯉魚作為國內「淡水魚一哥」,其名氣如此之大,為何連「四大家魚」也沒有評上呢?
  • 野生魚都吃什麼食物?了解習性選對餌料,還不輕鬆爆護?
    魚吃什麼食物?不同的魚吃的食物各不相同,魚類是食性廣但攝食量不大的低等變溫動物,淡水魚類一般腸道細短,有的甚至無胃(鯉魚、鰱魚等),新陳代謝速度較快。因此,魚的一個攝食特點就是少吃勤食、嗜吃含高蛋白的優質食物。
  • 工具魚真的會吃魚便嗎,別再被誤導了,它也是需要營養的
    大家好,我村夫,相信大家在剛開始養魚的時候不懂得魚缸過濾系統,買回家魚後直接扔進魚缸,幾天後看著缸中的魚便,頭疼不已,模糊中好像聽說過有一種魚是專門吃魚糞便的,可以把魚缸垃圾清理得乾乾淨淨,工具魚是有的,可真的有吃糞便的魚嗎?
  • 【推薦】|中國小型底棲生物研究的40年——進展與展望
    雷射誘導螢光檢測技術在小型底棲生物分離系統中應用的研究. 科技通報, 22(3): 395–399, 425葉樹明, 潘佚, 高少佳, 等, 2005. 深海小型底棲生物標本的自動分離儀設計. 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3): 240–243史本澤, 2016. 不同生境中海洋線蟲分類及小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研究.
  • 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報導海底垃圾可能引發海葵爆發進而導致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改變
    該研究基於漁業資源底拖網調查,通過現場觀測和統計模型等方法,首次報導了海底垃圾對於鬚毛高齡細指海葵(Metridium senile fimbriatum)分布的影響,進而探討了海葵爆發對於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海底垃圾的密度是影響海葵分布的重要影響因子,二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首次從統計學角度證明了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為研究多重壓力下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新視角。
  • 在觀賞魚的飼養中,影響到水體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會有哪些?
    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低於每升水1毫克,有些品種的觀賞魚就會有缺氧或者死亡的可能,這個由於不同品種的觀賞魚對於氧氣需求量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就有了髙氧魚一說。所以說,在我們排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如果魚缸的水面上,有過多的氣泡長期不散和大量的油膜附著,就成為了阻礙氧氣進入水中最大的障礙。
  • 渾水河夜釣「石鬍子」魚,這樣的野生魚獲,讓人看著眼饞
    夜釣,除白天能釣到的魚類外,還能釣到平時見不到的稀有魚種比如說「石鬍子」魚。很多釣友不知道石鬍子到底是一種什麼魚?它的學名叫大鰭鱯,俗稱:江鼠,石板頭,石扁頭,巖扁頭,石鬍子,牛尾巴,罐巴子。它的樣子介於鮰魚和鯰魚之間,尾巴有分叉,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
  • 幕後:魚精蛋白為何此時缺貨?
    智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用如此通俗的一句告訴我們,一旦在某個地方摔倒過,就該本能的長點記性,這是人類原始反應。幾千年的古語,如今卻失靈了!這幾天,心臟外科手術常用的藥物魚精蛋白——又缺貨了。為何是「又」?因為同樣的情況,5年前國內剛剛發生過!
  • 排除觀賞魚的因素之外,水質還是不好,就該檢查和改善物理過濾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讓我們輕鬆養水,快樂養魚!那麼,假設說我們的觀賞魚狀態一直很好,無論是攝食還是巡遊,都能夠達到了我們所期望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所飼養的觀賞魚看起來是啥病它也沒有,就是魚缸的水質總是不盡人意,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就要去改動魚缸過濾了呢,難道說這個時候還會與觀賞魚有什麼關係?
  • 窩內有魚釣不到,不是魚不給口,是這3點因素導致
    這裡邊有很多的因素,釣友不去分析肯定釣不好魚的。蘭博萬我也不是小氣的人,看到大家為此苦惱,今天就給大家解解惑。釣魚說白了老鐵們,窩內有魚釣不到,無非就3點因素,只要掌握這些,應對起來是很容易的。三點因素說明因素1:可以被人垂釣的地方,去的人自然不會少,大家為了能多釣魚,因此都會打很多的窩料,釣魚也會使用很多的餌料,這些物料在魚沒吃完之後,慢慢的就會腐爛,加上所處垂釣水域都是露天,下雨的時候會帶入很多的泥土進去,長時間下去,兩者的結合就會在水底形成一個軟底,可以理解為淤泥也可以理解為醬層
  • 市環保局:市環保局開展海州灣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調查助力區域...
    連雲港市作為海濱城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工作,11月中旬,連雲港市站組織開展了海州灣潮間帶底棲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連雲港東鄰黃海,有170多公裡的海岸線,彎曲的海岸線形成著名的海州灣。
  • 鮑魚名字叫魚,實則是一種海螺!它的殼又為何看著那麼「髒」?
    (文章專用發布本百家號平臺,文章作者:燈詩)鮑魚雖然其名字帶「魚」,其實卻與魚毫無關係,倒是跟海螺之類是近親。鮑魚屬於底棲生物,它的那半面寬大的殼就像一塊浮遊板,走到哪裡都會將漂浮的像海草啊,遊浮生物之類的,連親帶故的附到自己的外殼上。時間長了就形成了這許多附生物的附著基,所以我們看見的這些「雜物垃圾」就是這些生物留下的痕跡。
  • 黑鯛魚為什麼這麼有人吃,海釣的人也喜歡釣這魚?
    黑鯛魚 別名烏頰魚、海鮒、黑加吉等,屬沿岸內灣性魚類,不遊向外海,喜棲息於泥沙和多巖礁底質水域底 層。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蝦類、底棲貝 類。在國內的幾大海洋沿岸均有生活。
  • 香蜜沉沉燼如霜潤玉的母親簌離為何要收養彥佑君和鯉兒呢
    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最新的劇情中,彥佑君帶著潤玉去洞庭湖底見簌離,也就是潤玉的目前,這也就昭示了潤玉與彥佑的兄弟關係。而彥佑也一直在促進他們母子的關係,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希望乾娘可以活得快樂,忘掉過去的痛苦。
  • 野外的魚不易死亡,而家裡養的魚為何老是死?兩者的差別在這裡?
    野外的魚為何不易死亡?這個問題可能很多魚友都會有這種疑惑,但是踏火的分析是這也不是絕對的,首先野外的魚出現死亡之後我們一般也不會看到,很可能會隨著水流一下就衝走或沉下去之後被一些肉食性的魚類所吃掉,另外當水質或水溫突然出現大的變化時同樣會引起魚出現死亡,特別是在南方一些有羅非魚生長的地方,一到冬季水溫低時很易造成野外的羅非魚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