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20年代,魯本斯通過頌揚亨利四世遺孀、路易十三之母瑪麗.德.美第奇生平的著名組畫,展示了他在肖像畫和大型歷史題材繪畫方面的深厚造詣。這組畫共有21幅,最少有4米高,其中一些寬達8.5米,當時陳列在巴黎的盧森堡宮中。這裡選的一幅表現了年輕的王后在馬賽登岸時的情景。這很難說是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題材,但魯本斯卻描繪出了一個融合現實與寓言、壯麗無比的場面。
已在佛羅倫斯通過代理人與亨利四世結婚的瑪麗沿著踏板向下進入法國境內時,她還沒有與丈夫見過面。她由妹妹和嬸嬸陪伴,「聲望」在她頭頂飛翔,恰似兩支喇叭吹出勝利的號角聲。她受到了「法國」——一個身披百合花飾披肩的寓言人物——的歡迎。一路保護王后的海神和一群長著魚尾的海中仙女升出海面;他們為她的順利抵達而欣喜不已。天堂與人間、歷史與寓言,一切都運動著,令人目眩。
為了創作這些大型油畫、組畫、天頂畫和祭壇畫,魯本斯建立了一個大畫坊,本章我們將要討論的大多數佛蘭德斯藝術家都曾跟隨魯本斯在此學習。他們常像魯本斯那樣去旅行,在他起頭或繪製的草圖上作畫,或者畫開頭部分,由他來完成。魯本斯既是畫家,也是王室使節。身負的外交使命使他得以接觸各大國的王室,從那裡他接到過許多訂單。因為出訪歐洲各國宮廷,他到過巴黎、倫敦和馬德裡——此前已去過義大利——他還曾前往北尼德蘭為他的作品尋找雕版師。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國際藝術家。
17世紀30年代,53歲的魯本斯再次結婚,婚後,他的藝術題材趨於內向,畫了許多描繪他那年輕漂亮的妻子、住所和孩子們的畫。他甚至寫道:「在家裡,我感到心滿意足。」魯本斯的《愛之園》是對生活樂趣的一篇熱烈讚美。畫中,在一棟酷似魯本斯自己位於安特衛普的義大利式住宅前面的花園裡,有情侶、小愛神和一尊栩栩如生的維納斯像。有人認為,左邊的男子是魯本斯,有幾個女子長得很像他的後來的妻子海倫娜.弗爾蒙特。《愛之園》中其樂融融的場面無疑與畫家自己的生活相像。此畫和巴黎的瑪麗.德.美第奇組畫以後將會對18世紀的洛可可繪畫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