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貴君的「此時此刻」:定格生命中永恆的純淨美好

2020-12-13 澎湃新聞

「此時此刻——李貴君作品展」這些天正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展覽主題「此時此刻」,是對藝術家繪畫風格和創作思想的集中展示,同時也是油畫家李貴君對「此在之生命」的追問。展出的40餘件作品均為其2005年以來新作。澎湃新聞在展覽期間與畫家進行了對話。

「此時此刻——李貴君作品展」展出了藝術家李貴君2005年以來的《飛鳥》、《隨風》、《一切是否完好如初》等多件重要代表作,以及近年來的最新探索,共40餘件繪畫作品,是藝術家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也是對李貴君近年來藝術創作成就的線性展示與梳理。展覽由上海龍美術館主辦,在藝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擔任策展人。

展覽現場

《此時此刻》,布面油畫,2018

策展人趙力表示,雖然李貴君往往被認為是寫實藝術家,但他從未在當代藝術的現場缺席,他的創作方式來自於學院藝術的知識系統,並在其中找尋到獨特的自我立場。在他的作品中,對描繪客體的把握具有深度,在對形象的把握中更體現了獨特的心、手關係,強調物我兩忘,主客體從而在畫面中形成一種共有的價值觀,這種共有的價值觀,具有文化性和中國氣質。

對於寫實,李貴君一直堅信只有具備真切生命感的形象才能和人們的內心產生交流和觸動,才能打動人心,在他看來「寫實不是為了完成或還原一個形象,『神』是說要把握住物像的生命和靈魂。如果作品對人們的內心情感毫無作用,那麼藝術便會空洞而蒼白。」同時他還再次強調了面對繪畫是誠懇的重要性。

《保持沉默》,布面油畫, 2019

《飛鳥》,布面油畫,2005

本次展覽的主題「此時此刻」,是對藝術家繪畫風格和創作思想的集中展示,同時也是李貴君對「此在之生命」的追問。經歷漫長的藝術探索,他從現代的立場出發,對西方古典文化和中國傳統意趣進行重構與融合,以寫實語言追求對生命本身「美」的表達,藉助女性生命展露出一種目光、姿勢和情態;同時將中國傳統繪畫中反覆描繪的鳥、魚、花等意象引入畫面,帶領畫中的人物抽離原有的空間,打破寧靜而富有秩序的古典情境。

此次展覽,也根據龍美術館展廳設計了特別環節,在現場展出了幾組李貴君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局部特寫和不常展出的植物作品。這些充滿了靈性、詩意和想像力的小型作品,一定程度上呈現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未完成狀態的局部

對話李貴君

澎湃新聞:

當我們觀察近年來英國和澳大利亞肖像獎,有各種表現對象,如蒼老的、社會邊緣型的,甚至醜陋的人,而您的繪畫對象都是年輕美麗的女性。您如何看待用肖像表現更廣闊的社會題材?

李貴君:

我的繪畫作品不是現實主義的,不是社會形象的記錄。我看重的,是如何把生命中純淨美好的一面,表達得高級和具有永恆性。我想表達的部分,是有現實抽離感的,沒有太多社會化的屬性,那麼青春生命中純潔的女孩就適合我表達的內容。

在繪畫處理上,我會讓作品情感的空間不簡單,繪畫所表現的生命,要確切、有力,畫面可以抓住人們的內心,產生共鳴和交流,這是我期待的效果。選擇的佐料,是為結果服務的,所以選用這樣的模特,契合了我的主題。

澎湃新聞:

您剛才介紹時,說畫某張畫時,非常順利,那這批展覽作品中,有比較棘手、不順的一幅嗎?

李貴君:

這幅作品的順,是其他地方,臉部就不順。每天到工作室,第一眼先要看她,第一反應哪裡不對,那是特別清新的印象,記住它,在自己狀態最好的時候去修改,沒準兒第二天來看,又不對。

該作品的面部,李貴君多次修改

你看,那張作品,臉部大概畫了五六遍,才達到我的理想狀態。第一遍的效果,我都羞於讓大家看,它與最終的呈現相去甚遠。畫的過程,既有順暢時的愉快享受,也有不順時的糾結難過。每天晚上吃飯時的心情,和這一天的工作直接相關。當被問到什麼對我最重要,我想,當然是畫了,除了畫本身,就是和畫有關的才重要。假如一件事再好,和畫沒關係,或者衝突,我就會放棄了。

澎湃新聞:

您畫中這些女孩,可以看到每一位都有纖纖玉指,手的相似性比較高,是您有意選擇了這一特徵的手嗎?

李貴君:

在處理某個形象時,有一個允許度。當處理臉部時,允許度是有限的,突破了一定界限,就不是這位模特了。畫手部時,允許度相對寬鬆一點,在畫的過程中,是有所調整的。總體而言,作品要表現的,還是美好的,雅致的,耐人尋味的感受。

手的局部

《蜻蜓》布面油畫,2016

澎湃新聞:

您堅持這一系列創作多久了?

李貴君:

從2005年起,我開始強調靈性,這也是經過了深化、強化的過程。從形式構成上、情感強度上、視覺張力上都有一些變化,比如會嘗試鏡子、留白等繪畫語言。

李貴君《140畫室》1985

1985年,我創作了《140畫室》,媒體以為我只有那樣一張,其實這個風格是有延續的。但是我發現,延續一種樣式,和把一個東西深入研究透徹,是兩個方向,一是橫向,一是縱深。橫向的、樣式化的繪畫,讓我獲得的愉快感低於縱深的研究,所以在上大學的幾年中,開始潛心研究,如何把人像畫到儘可能接近歐洲大師那樣足夠好。這也是我個人繪畫能力成長的重要時期。具備了這種能力後,也做過多種嘗試,具有東方意味的女性和一些超現實感的畫面,然後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表達。2005年後,再加入靈性的概念,運用強的寫實的能力畫出不同於傳統寫實的畫面。

《無處不在》布面油畫,2018

展覽「此時此刻——李貴君作品展」將展至12月1日。

相關焦點

  • 將青春定格於「此時此刻」,畫家李貴君筆下的女孩永遠長不大
    他以超離生活的創作方式,追求理想、單純的畫面,「青春期的少女」成為這一時期突出的主題形象,洗鍊的形象中富有語言變化,顯示出藝術家超強的語言控制力和審美想像力。描繪了近三十年的青春少女像加了多道濾鏡那樣亮潔的肌膚、健康的胴體、輕盈的身姿,李貴君自己的青春時期卻是充滿了各種危險的:鎖骨骨折一次、畫畫的右手臂骨折過兩次、額頭磕在滾燙的爐邊、騎著自行車從山坡上滾落……其中任何一次危險就足以使李貴君的生命止步於此,但是,連他自己都奇怪的是,居然就這麼命大地過來了。
  • 把時間定格在此時此刻——佟麗婭、雷佳音《不要完了我》
    在《不要忘了我》這首歌裡,雷佳音用略帶沙啞的深情聲線將聽眾帶入這段超時空故事中,再加上佟麗婭以柔美合唱,兩人共同完成了這支歌曲。 伴隨著略帶傷感的旋律,歌曲將陸鳴和谷小焦從最初的相遇到不打不相識,在同一屋簷下的暗生情愫,一起經歷那些騎著單車、坐著三輪車的快樂時光,直至陸鳴看到2018年的自己送谷小焦回家後,兩人忍痛分別的故事娓娓道來,巧妙地跟歌詞中陸鳴想要
  • ​定格時光流年!「DIY精美相冊」,幫你留住生活中的小美好~
    ​定格時光流年!「DIY精美相冊」,幫你留住生活中的小美好~ 2020-10-21 20: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圖|定格這些美好的瞬間
    攝影: Harry Karavias/TNC Photo Contest 2019生命中所遇的「美好」,可以很簡單。或許是享受一塊鬆脆的餅乾,配合著紅茶濃鬱的香;或許是放鬆時的一個側頭,瞥見飛鳥掠過窗間,划過比以往更加純淨的藍天;或許亦是春天的花、秋天的葉、清晨草尖凝聚的露水、疲憊時那一個溫暖的微笑……發現生命之美,定格這些美好瞬間,珍愛這個有趣而又美好的世界!「寶寶,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拍照時要看鏡頭!」
  • 「美在蓮雲」讓班級文化在幼兒生命中流淌
    今日將向您呈現班級文化秉持「讓生命在自然與詩意中綻放對話生命的美好在漫天的白雲中翱翔在寬廣的草原中綻放森文化,是一種智慧孩子們積極探索不被世俗所禁錮自由自在的在林中嬉戲探險森文化,是一種永恆時間流逝卻有意義一切美好定格在林中定格在森林大家庭團結一心,浪漫永恆在成長的道路上前行
  • 名師課堂——生命的歌唱」永恆的樂章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謳歌過這個永恆的主題!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篇章是關於生命的美的世界——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接觸到各種生命,但卻總是不經意,「我感到詫異和震撼」的是「偶然」發現樹們飛絮飄種,於是開始思考其中的意義:樹們不分晝夜地飄散種子,表現的是生命力的偉大和頑強,這種震撼人心的生命讓人敬畏。
  • 我只是你人生中的過客,而你確實我這輩子永恆的定格!
    記得大學畢業時,校長最後演講說:大學的列車即將到站,你們的一生,我陪此一程,不忍離別,但車已到站,我將原路返回,而你們即將翱翔在更廣闊的天空中……我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點浪花,而你們未來會有更精彩的人生去追尋!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永恆和一日》是他1998年對現實與歷史、時間與生命、人性與救贖思考的結晶,榮獲第4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安哲羅普洛斯將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融入到希臘獨有的地理位置和人物角色心理之中,不斷用詩歌的形式探尋生命的內涵和外延,啟發觀眾反思生命的意義。
  • 與善知識心靈對話│無限生命的目的
    在無限生命中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老師,第二是對無限生命的認識。任何人只要擁有這兩者,就不怕任何的困難跟失敗。《首先是要有老師,而且要接受老師》我們在生命裡可能會經歷很多挫折,這並不需要擔心,最重要的是,我的生命裡有沒有老師的存在。只要有老師,你不用擔心挫折跟困難。
  • 柔美、純淨、健康的生命詩意
    在這首1924年創作的《倦旅》中,冰心從曙星飛走的景象裡,敏感地體悟到人生路途之艱辛,情緒既柔美又感傷。之所以會有「一切的心都淡了」的感慨,原是因為她對生命懷有濃濃的祝福。  除了生之艱辛外,年輕的冰心還為死亡感到困惑。在1925創作的小說《劇後》中,女主人公愛娜在一場成功的演出之後,對鏡凝思,不禁透過眼前的青春華美,而想像著死亡的虛無景象。
  • 竟如此巧合,將你我定格在此時此刻。
    你看,時空是多麼巧合,我們竟然都活在當下,在時鐘枯燥無味的滴答聲中,享受著必然會走向個體死亡的最終結局。宇宙是如此廣大,它的時空限度以光年記,任然不能盡刻。也不知它存在了多少億億光年,在人類的感官認知上,他便定格在此刻,並隨風一般慢慢流逝。
  • 淡藍色的純淨婚禮,仙境中守護的白色羽翼
    藝術作品具有存在的雙重性,正如出土的古代蓮子也能開花一樣,作品具有永恆的生命。對於所謂「純」藝術,並不是因為「精緻」或「完美」,而是因為作品本身,就如同艾默生所說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簡約風格獨特的美學魅力,在空間中將喧囂輕輕拂去,只留下生命中最澄澈的部分,純粹乾淨,優雅靜美,給平凡的歲月帶來一抹驚奇的際遇。
  • 【人生必修課】生命對話,助你滿血升級
    」在上一期心敏訓練課後,群裡分享著彼此跟孩子或先生對話的改變、溫暖與感動,讓我們真實見證了生命對話的重要性,原來實踐不難,就從課程中不知不覺被賦能的心能量開始。還有好幾位夥伴透過心敏訓的生命對話之後,開始全然的欣賞與接納生命旅程中完整的自己,並慢慢地在臉上綻放出久違的輕鬆和愉快,那一刻突然深深覺得,眼前的每個生命都好美。
  • 像純淨的嬰孩——讀徐志摩的《我所知道康橋》
    「從校友居的樓上望去,對岸草場上,不論早晚,永遠有十數匹黃牛與白馬,脛蹄沒在恣蔓的草叢中,從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黃花在風中動蕩,應和著它們尾鬃的掃拂。橋的兩端有斜倚的垂柳與椈蔭護住。水是清澈的,深不足四尺,勻勻的長著長條的水草。」這是一幅美好靜謐的人間圖畫。《康橋》寫於1926年,那時作者已從劍橋大學回國,當時的中國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可想而知:軍閥混戰,封建落後,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 巧手製作相框畫,美好定格一瞬間
    巧手製作相框畫,美好定格一瞬間 2020-11-05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誓言在生命中永恆迴響
    就這樣一口氣讀下來,直到一九四五年,他十三歲就初中畢了業,畢業時,他是班中最小也最聰敏的一個。日後,他的入黨介紹人雖跟他同歲,卻還比他低一個年級呢。  入黨,更是他人生記憶中最感神聖莊嚴的一刻。他終生記得一九四九年的四月,在上海,在復旦大學邊上的那個小學校園的偏僻隱蔽處,他的兩個入黨介紹人,既是同學又是同宿舍室友的馬棟才和王兆君。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讓他們走到一起。
  • 【銀杏記憶】定格美好的回憶
    成信院(銀杏學院)記憶,你我共同的美好記憶見證著你我一路的奮鬥陪伴著你我一路的成長定格著你我一路的崢嶸歲月情人坡,多彩明媚;匯海,荷蓮掩映銀杏大道,輕舞飛揚春日陽光燦爛,何不約上摯友知己,定格屬於「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獨家記憶。
  • 趙德忠:永恆的思念
    思念的時候,總是在腦海中出現影子,也正是因為有了你,才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也有了這份常常的牽掛。一生中,有你的陪伴,就是我最大的願望和期盼。在我生命的邊緣,只是無法逐漸的情感。因為,在我的心中早已被你深深佔據,在每一次的交流,都會留下濃濃的回憶,總是那麼芬芳和愜意。
  • 藝術是用生命中的短暫一瞬去撫摸永恆
    上周六,應全國校園文學聯盟的邀請,我在線上進行了一次文學分享會,主題為「藝術是用生命中的短暫一瞬去撫摸永恆」。誠邀青年作家李嘉軒先生對「藝術是用生命中短暫的一瞬去撫摸永恆」的主題進行分享。 11月7日晚19:00,主持人宣布分享會正式開始,在聽眾的熱烈歡迎下,嘉賓李嘉軒先生開始進行分享。李嘉軒由死亡闡發,又由此引出藝術應記錄人生的痕跡。在講解中,先生以《文學雕龍》為引,指出在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具有承載「道」的重要使命,但它其實離我們很近,鼓舞聽眾要自信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