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內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目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當前我們仍必須牢牢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即日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與東方網聯合推出系列文章《抗疫背後的中國之治》,聚焦黨的領導、精神力量、精準防控、社區防疫、國民經濟、心理疏導、黨員幹部、法治保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硬核文章,一起關注。
今天,小紅和大家分享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馬西恆教授的文章
《面對疫情,上海社區這樣撐起「防護傘」》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每天更新的病例數字,都是如此令人揪心。面對疫情,舉國奮起,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阻擊戰分別在醫院和社區兩個陣地上打響。打贏這場阻擊戰,關鍵在治療,基礎在防疫。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各地採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防控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要靠社區。社區,成了這次疫情防控的基礎環節、第一道防線。
對於上海這座24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來說,千萬條防控線最終交匯在屬地,千千萬萬人最終落腳在社區。這次疫情防控,既是對上海社區治理效能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上海社區治理活力的一次催化。為了對抗疫情擴散,社區黨組織、「三架馬車」、區域單位、社會組織、社區幹部、廣大志願者乃至居民群眾齊心協力、相互依靠,既是治理共同體,也是生活共同體,共同築起了一座座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堅強堡壘。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勝利在望,全球疫情蔓延趨向嚴峻,上海的疫情防控仍然不可輕慢懈怠。在這個關口上,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周期管理意識」回顧上海的社區防疫過程,意義尤為重要。
一、上海社區防疫已走過四個階段
2020年1月24日,上海宣布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之後近兩個月以來,上海社區防疫大致走過了四個階段。
首先是應急管控階段。疫情迅猛撲來,恰又時值春節,社區在一夜之間成了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屬地責任重如山,全市6000多個居(村)委、1.3萬多個居住小區迅速啟動應急機制,進入嚴防嚴控狀態。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者按照「守住門、管住人、消好毒」「不留死角」的要求,嚴格做好屬地防控的基礎性工作,迅即形成了行政力量主導的社區聯防聯控格局,保證了宣傳、排查、防治、統計、監測、協調等管理事務有條不紊地鋪開。
其次是常態防控階段。春節過後不久,外出返滬人流逐漸增加,部分企業籌備復工復產,居民居家生活用品儲備開始告急,但社區疫情防控的基礎也已築牢。社區一方面承擔著更加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務,嚴把小區出入口,嚴格落實面向來滬人員的「三個覆蓋」「三個一律」,全力防輸入,防擴散。另一方面,社區又著力對接市場力量、協調社會力量、動員居民力量,為居民正常生活提供服務保障,為困難人群、隔離人員和特殊家庭提供兜底保障。這時,社區群防群治網絡織就,疫情防控與生活服務趨於協調,社區防疫具備了「打持久戰」的能力。
再次是精準防控階段。隨著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推進到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已經事關全局,社區防疫必須為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服務,必須與回歸常態的城市人口流動相適應。面對新形勢,上海的社區防疫工作更加注重發揮精細化治理、智能化治理的優勢,細分小區,細分門店,細分人群,精準識別風險點,精準調配資源,精準實施管理和服務,快速反應和行動。如此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既服務了企業復工復產,又保障了居民生活與健康。
現在,上海內防疫情擴散的工作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如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成為新的挑戰。相應地,社區疫情防控也在進入第四個階段,多方協同、精細化治理、智能化防控的社區防疫機制必將發揮出更大效用。社區生活穩步復甦,城市、經濟與社會的動態循環進入常規,最後的勝利越來越近。
二、上海社區防疫呈現治理共同體內涵
上海的社區疫情防控既做到了平穩有序高效,又不失人情味兒,體現了國際化大都市應有的包容心和人文性。整個過程不斷地自覺調整,契合了疫情防控形勢、居民生活需求、經濟社會局勢等多維因素的動態演變。梳理這種治理模式的打開方式,存在五個重要環節。
1.依據政令升級社區管控。疫情來勢洶洶,作為應急之策,實施空間阻隔是控制局面之首要。在市委、市政府部署下,街道基於屬地責任迅速啟動應急機制,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迅速運轉起來。在居民區,黨總支牽頭,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社區民警、樓組長等骨幹力量迅速就位,機關幹部、市場監管、城管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支持力量迅速下沉,高效織就了一張從沿街店面到居民家門口的細密「防控網」。依靠這張「網」,守好門,看住人,社區、片區、樓組、家庭上下貫通到底,住宅小區、沿街店鋪、商務樓宇橫向覆蓋到邊。
宣傳政府公告,排查人口信息和社區場所,辨識重點人群和消毒盲點,做好對居家隔離、集中隔離人員的管理服務,迅速形成了信息匯集、推送、核查、反饋的工作閉環。曹楊新村街道設置的社區「防護網」多達四層,分別是全面消毒、滅菌除害,全面排查、隔絕病源,全面值守、應急到位,全面保障、守護生活。四層防護切實做到了空間全覆蓋、細節無遺漏,為居民牢牢築起了安全牆。應該說,這個環節體現的主要是社區行政的應急動員能力,重壓主要落在了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者身上。
2.面向居民普及防疫知識。病毒兇猛來襲,社區防控升級,居民恐慌怎麼辦?個別居民不理解不配合怎麼辦?上海的社區幹部認為,疫情防控為了居民,也要依靠居民。心中有居民,就要讓居民知實情、明事理、懂合作,而做好信息公開和知識普及是其中的關鍵。華陽街道長二居民區書記指出,讓居民了解新冠病毒是什麼、怎樣使自己免受感染,才是讓老百姓保護自己的第一道防線,今年居委會向居民拜年的熱詞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多消毒」。
因此,在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之後,社區幹部們帶領率先站出來的骨幹黨員和居民志願者,通過告知單、防護手冊、微信群、智能信息平臺等各種各樣的方式,面向全體居民發布疫情信息,普及防疫知識,宣傳政策措施,解答居民疑問,並且宣傳到戶,告知到人。通過普及病毒知識、防護技能、法律政策,使居民對疫情的風險程度、防控常識以及防控期間的權利責任、政策資源等心中有數,也就形成了不輕敵、不恐慌、理性行動的社區氛圍。這個環節有效減少了衍生矛盾,夯實了後續工作的基礎。
3.社區協商凝聚共識。疫情當前,無人能夠獨善其身,抗疫堪稱是最具社區公共性的事務,而社區管理和服務壓力猛然加重,也亟需動員更多居民力量參與群防群治。然而,居民要健康是一致的,生活需求卻是多樣的,唯有凝聚共識才能聯合行動。疫情之下,不能讓平時操練的社區議事協商機製成了「花架子」。於是在做好上述兩個環節的鋪墊之後,社區黨組織牽頭的議事協商機制恢復運轉。各方代表齊聚社區協商平臺,在防控上進一步匯集社區疫情信息,在生活上詳細了解居民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服務需求,然後群策群力優化防控方案。諸如監測體溫、買菜送菜、取快遞、倒垃圾、送醫抓藥、馬桶堵塞、下樓遛狗等各種事項,在協商平臺上攤開來了解周全。又諸如各方可貢獻的人、財、物、智等資源,也在協商平臺上擺開來全面掌握。
這樣,把居民中的各種情況、各種需求、各種情緒考慮周到,再把社區和居民中的各種資源納入視野,兩相對應,服務精細,嚴酷的疫情就阻斷不了濃濃的社區溫情。虹橋街道面對返程復工高峰,用「三項行動」守護共同家園:一是大排查、大消毒、大整治,居住小區「守門護院」行動;二是黨員先鋒、全程指導,樓宇企業「復工保衛」行動;三是愛心眾籌、供需匹配,社會各界「暖心互助」行動。在這樣的社區,居民對疫情防控的共識度、參與度、安全感必定是高漲的。
4.各方動員搭建防控共同體。社區有了生活共同體的溫度,就有了治理共同體的可能。對於上海的社區來說,這次疫情防控正是一次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時間協調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區域單位、社區民警等多方力量商討防疫舉措,黨建微網格把黨員責任做實,帶動樓組長、網格員把工作做到每家每戶。市區街三級機關幹部向社區下沉,區域單位通過區域化黨建機制履行社會責任,向社區輸送資源、派出志願者。社會組織紛紛向社區報到,發揮專業優勢募集資源、策劃宣傳、招募志願者、服務困難家庭和特殊人群。超市、快遞小哥、郵遞員、送奶工與社區緊密對接,社區則想方設法方便他們也方便居民,萬裡街道還統一製作《特定行業人員出入證》,由人員所屬企業負責管理,使持證人員可以暢行街道所轄15個居民區。
更有大量業主、居民志願者自發站出來,彌補小區物業管理缺失,向鄰裡提供關懷支持,共同守護家園。一些小區的業主自籌資金獎勵物業管理人員,一些社區的居民自製食品慰問社區工作者,這些案例成了這次疫情防控的溫馨記憶。正因為各方齊聚,黨組織統籌協調才有了更大空間,大門值守、隔離人員監護、防疫輔助和生活服務、物資採購與分送、困難家庭幫扶等各項工作才安排得井井有條。正因為政府、社區、社工、物業、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各種力量有協調有分工,社區的疫情防控網、生活服務網才越織越細,相互之間才對得上需求、看得見貢獻、想得到回報、行得成合力。
5.善用智能技術支持。智能技術在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是上海社區防疫的一大特點。全市有「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各區、街道、社區也各出奇策,從「掃碼」「小程序」「智慧磁條」到「人臉識別」「社區大腦」,都成為社區防疫的重要幫手。疫情防控開始一周,寶山區的「社區通」即上線了「疫情防控」版塊,開通了個人行程上報、疫情線索、尋求幫助、口罩預約等功能。徐匯區的「匯治理」則上線了包括居民信息登記、疫情線索上報、居家觀察服務、企業人員登記、企業復工備案、沿街商鋪管理等十大功能。
2月7日,上海正式復工前,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首先試點的「一網統管」防疫專頁上線。一張專頁,包含了疫情發展、實時播報、區域地圖、重要點位四個部分,居民樓、商務樓、園區人員摸排情況,垃圾廂房、電子防盜門等消毒情況,沿街商鋪、小型工地、養老機構等和疫情有關的工作安排,全都一目了然。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的「城市大腦」把摸排數據與GIS系統合成為社區疫情圖,形成「一街道一圖」「一小區一圖」「一樓一圖」「一房一圖」,根據疫情風險程度標示不同顏色,同時把數據管理和維護權限開放給對應的社區工作者,既為社區分類施策提供精準指引,又保持了疫情圖的數據活力。善用智能技術,使上海社區的疫情防控不僅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而且能夠主動發現、自動指令、及時反饋,既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準度,也使社區節省了人手,居民得到了方便,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三、超大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指出,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城市治理現代化要求把社區工作做深做實、做精做細,全周期管理要求社區治理不斷增強系統性、協調性、整體性,兩者都要求治理質量、治理進度和治理成本協調匹配,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這次新冠疫情防控考驗了上海的社區治理能力,也激發了上海社區治理的活力,體現了上海作為排頭兵、先行者的治理水平。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上海經過了多輪基層治理改革,在社區治理的網格化、人性化、精細化、智能化等方面有著紮實積累。當考驗突如其來的時候,社區黨組織能夠統籌疫情防控、居民生活、經濟社會發展等多維目標,對於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任務分工和人員配置心中有數,從而使疫情防控的各方面、各階段、各環節各有機銜接,一步一步凝聚起了多重社區行動者的治理合力。由此,上海的社區防疫戰也就為社區全周期治理提供了一個藍本。
防控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接近尾聲,我們更應當放眼長遠,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全周期管理」要求,總結這次疫情防控的經驗教訓,鞏固社區防疫的治理創新成果,補足社區防疫暴露出來的治理短板,用好社區防疫摸排出來的數據信息,優化制度安排和運性機制,努力邁上超大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新境界。
來源:紅色之聲(ID:hszs1921)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西恆
編輯:實習生陳愛民、安通
審稿:周姍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