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ray dalio《理解債務危機的模板》中文導讀

2020-12-17 騰訊網

  導讀:橋水基金大名鼎鼎,創始人ray dalio的《原則》火遍全球。《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是他的新書,主要講他對近100年來全球48個經濟危機的理解和分析。匆匆看了第一部分綜述,第二、三部分是48個危機的具體分析。我的兩點看法:1、對普通人來說,預測危機、避險抄底是很難的,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危機時期資產價格有多慘(股價通常下跌50%以上),我們在平時投自己時應該更有敬畏之心。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作為的。」2、引起泡沫的炒作資金有兩種:國內資金和國外資金,對於不同的泡沫類型,政府應該對症下藥。如果是國內資金引起的,應該及時降低利率;如果是國外資金引起的,應該及時降低匯率,少動利率。

  另外:《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在ray dalio的官網https://www.principles.com/可以免費下載PDF全文。

  第一部分 綜述

  1、危機源於信貸。「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人性,人們喜歡舉債消費,但不喜歡節約還債。對個人而言,我傾向於不借債;但我也認識到,對整個社會而言,合理的信貸有助於資源的充分利用。對於教育等合理的用途,堅持過於保守的財務政策是不對的。過於嚴厲的信貸政策限制經濟發展,但過於寬鬆的信貸的政策又會導致債務危機。寬鬆信貸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的誘惑很大,縱觀歷史只有少數自律的國家可以抵制。

  2、假如真實壞帳損失大約佔不良逾期的40%,所有債務的不良率大約20%,因此真實壞帳損失大約佔總債務的8%。假如總債務約為2倍的收入(例如GDP),則真實壞帳佔GDP的比例為16%。如果整個社會分15年來承擔,每年大約1%,是可以承受的;如果要一下子承擔16%,就會被壓垮。因此我認為大量債務崩盤的風險,取決於政策制定者是否有意願和能力去分攤損失,這又取決於兩個因素:1)債務是否以本幣計價,這決定是否有足夠的調控工具;2)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權威,能夠幹預借貸雙方。這並不容易,因為納稅人往往反對政府充當最後的接盤俠。只要積極應對,即使是1930s的大危機也能克服。但請注意:1)如果債務是以外幣計價的,政策制定者的難度會大很多;2)即使政策制定者正確應對了危機,也避免不了對部分人群的極度傷害。因此即使應對正確,他們也總是得不到感激。

  3、債務危機總是周期性爆發,儘管模式類似,但是危機的內在次序和各個階段的時間均不一樣。

  4、債務的擴張和收縮階段,都會產生自我加速,中間的拐點是收入連利息都還不起了。//擴張時期:信貸擴張→資產價格上行→可用於抵押的資產多了,信貸進一步擴張。收縮也一樣。

  5、債務驅動的房地產、固定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尤其容易造成債務周期,因為長期來看居住需求的快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新興經濟體最容易遭遇這種房地產周期,因為初期百廢俱興,有太多建築要建,後面跌的也更重。

  6、新興經濟體的典型債務周期:初期由於勞動力便宜,基礎設施很差,它們大量出口,大量興建基礎設施;到後面勞動力工資上漲,國際競爭力下降;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改善需求下降,經濟下行。比如日本過去70年的經歷。在繁榮時期,不切實際的預期導致大量放貸,壞帳越積越多;典型的泡沫信號是:借新還舊的現象越來越多。

  7、債務周期下行時,政府可以採用的四種典型調控方法:1)緊縮政策;2)債務違約/重組;3)中央銀行印錢;4)財富轉移(劫富濟貧)。這些方法有些會導致通脹(3),有些會導致通縮(1、2),理想的去槓桿需要在兩者中找到平衡,以實現:債務收入比下降,資產價格上升,使收入的名義增長率重新回到名義利率之上

  8、大衰退:指實際GDP損失3%以上的危機,這樣的危機在過去100年中發生了48次。我把它們分成兩類:1)沒有外幣債務,沒有經歷通脹危機;2)有大量外幣債務,經歷了通脹危機。事實上,持有外幣債務的數量和通貨膨脹危機的程度,存在75%的相關性。

  9、大量短期債務危機最終釀成長期債務危機,因為短期債務危機中,債務收入比的每一次高點和低點都比上一次高。短期債務中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以緩解債務危機,但當利率降到0時,政府束手無策,長債務危機就開始了。或者說,長債務周期之所以可以跨度幾十年,是因為中央銀行在短債務周期中逐漸調低利率,予以緩衝。

  10、以下是美國的債務/GDP走勢:

  注意:僅包括債務,不包括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後者比債務還要大。

  12、以下分析來自於21個通縮案例和27個通脹案例,涵蓋危機之前的5年和危機之後的7年。

  1)通縮案例中:當利率降至0時,債務重組過程中得不到流動性注入,債務負擔會上升,因為收入下降的速度快於債務重組的速度。

  2)通脹案例中:當外資流動下降,信貸枯竭,同時發生通貨膨脹。

  一、通縮型大蕭條:

  1)早期階段:(金髮女郎階段)

  儘管債務快速增長,但其增長速度低於收入的增長速度。債務用在了有效產生收入的地方。

  2)泡沫期:

  債務增長速度快於收入增長速度,到期債務增長速度甚至比總債務增長速度還快。股票價格暴漲;債務/GDP的比例往往3年內就上升20%~25%。泡沫期的更多關鍵指標:

  //註:Yield curve flattens (SR - LR),指收益曲線變平,短期利率-長期利率變小。

  中央銀行樂見繁榮,往往在泡沫期推波助瀾;未能進行積極的貨幣緊縮。比如1980s的日本,和1920s和2000年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如下圖所示:

  發現泡沫:7項定性的特徵

  1)價格相對以往創新高;

  2)貼現率很高(這句不確定啥意思,有知道的指點一下。原文:Prices are discounting future rapid price appreciation from these high levels)

  3)廣泛的看漲情緒;

  4)市場的槓桿率高;

  5)買方採用了很多套期保值的措施,避免價格上漲帶來不利影響;(比如增加庫存、籤訂供貨合同)

  6)之前從未進入該市場的新參與者進入市場;

  7)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泡沫變得更大;(一旦貨幣緊縮,就會刺破泡沫)

  下表列示了過往幾次債務危機的7項特徵:

  3)泡沫頂點:

  債務危機一般起源於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或者外資撤出,也可能是任何情緒引起的現金流緊張。收益曲線變平,短期利率逼近長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在股市見頂之前的幾個月達到峰值。當股價開始下跌,但企業利潤還在的時候,人們往往誤判為抄底買入的機會;但隨著衰退蔓延,企業利潤也會下降。

  4)衰退期:

  不同於短期蕭條,大衰退時利率接近為0,貨幣政策失效。對比美國2次大衰退,2008年政府吸取了1930s的教訓,在危機出現之後迅速注入流動性。1930s政府為了美元錨定黃金,在危機出現後甚至緊縮了貨幣,提高利率,這是非常錯誤的。同樣的錯誤發生在日本1980s,政府應對不當導致了「失去的十年」。

  即使債務減記了部分,償債壓力也不會下降,因為債務的收入下降的更快。如下表所示:

  股價通常下降50%;貨幣出逃導致匯率貶值;工人失業。

  政府應對衰退的四種方法:

  1)緊縮政策:在衰退初期,政府傾向於緊縮貨幣,目的是讓那些激進借款的人付出代價。但這些人往往承擔不了,需要政府接盤。衰退時政府收入減少,但是需要救助的人多,因此財政赤字上漲。政府試圖加稅,但這是錯誤的。

  2)印錢:美國在兩次危機中的表現

  1930s反應慢,2008年反應很快。

  3)債務減記和重組

  一般的機構,自己承擔後果;系統性重要機構,政府兜底,所謂「大而不能倒」。

  一般小型散戶不太受損失,但機構投資者、大型儲戶可能會受損。

  以下是48個危機中政府對策的使用頻率:

  4)財富轉移:

  泡沫加劇時,貧富差距拉大,民粹主義思想升溫。

  但是向富人加稅,可能導致他們離開,操作上也有困難。財富轉移的方式效果有限。

  5)完美的去槓桿:

  名義收入的增長率必須高於名義利率。比如現在債務是100,年利率是2%;現在收入也是100,每年收入增長1%;那麼明年債務收入比從100/100升到102/101,這很糟糕。

  為此政府必須注入流動性,以抵消通縮的影響。但是也不能印太多錢,那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就像1920s德國魏瑪政府、1980s的阿根廷和巴西。//這三個案例中,都持有太多外幣債務,操作難度大很多。

  以下是21個通縮案例中的印錢進程,通常分兩個階段:危機初始注入流動性,然後大規模購買資產。

  以下是匯率走勢,相對於其貿易合作夥伴:

  黃金價格走勢:

  在1930s大危機時期,美元錨定黃金,當羅斯福宣布美元脫鉤時,黃金價格瞬間上漲;但是2008年大危機時,黃金價格上漲之後,很快就平復下來。

  四個工具當中,印錢是最有效的方式。為實現完美去槓桿,大約需要在三年內印GDP的4%的錢,貨幣貶值50%,財政赤字6%;股市下跌50%,經濟活力下降10%,失業率上升10%~15%

  應對去槓桿的正確做法和錯誤做法:

  6)推繩子階段:有心無力階段

  利率已經降到0,QE量化寬鬆也起不到效果(政府購買風險資產→資產價格上升、但是回報上不來→投資者寧願持有現金,財富效應起不來),這時候直接把錢給消費者,而不是給投資者或儲蓄者,可能更有用。比如加大財政支出,或者極端例子:直升機撒錢。

  7)回歸正常

  即使應對得到,經濟水平回歸正常也大概需要5~10年,而股市回歸頂點要更長,大約10年。如下表所示:

  二、通脹型大蕭條

  在通脹環境下,資本為了安全外逃,本幣貶值。有以下特點的國家更容易遭受惡性通貨膨脹:

  1)貨幣的國際化水平不高;(沒有人願意拿該國貨幣作為財富儲藏的形式)

  2)外匯儲備較少;(應對資本外流的安全墊少)

  3)持有大量的外幣債務;(因此外幣利率上漲、匯率升值、數量短缺都會提高債務成本)

  4)有大量的財政或經常帳戶赤字;(因此必須借錢或者印錢)

  5)實際利率為負;(因此給本幣出借人的補償不足)

  6)有高通脹的歷史或者匯率大跌的歷史;(貨幣的信用不足)

  經典的通脹大蕭條階段

  通脹大蕭條的前幾個階段和通縮大蕭條很類似,但第四個階段「衰退」開始很不一樣。

  1、早期階段

  2、泡沫階段

  泡沫的幾個特徵:

  1)外資湧入劇烈;(佔GDP的10%)

  2)中央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3)匯率比購買力平價高估15%;

  4)股市連續幾年上升超過20%;

  所有人都看好該國經濟,利率回報率高,貨幣又有升值預期。國內投資者熱衷於借入外幣,因為外幣在逐漸貶值;國外銀行也願意借,因為該國回報率高。

  新興經濟體更容易借入外幣債務,因為:本國金融體系不發達、儲蓄不夠、或者對本幣沒有信心。

  泡沫加速的幾個特徵:

  1)債務負擔快速增加;債務/GDP的比率聯繫三年增長超過10%;

  2)外幣債務佔總債務超過35%,佔GDP的比例超過45%;

  3)GDP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高4%;

  下圖是27個通脹大蕭條的原型,同樣,0代表最高經濟水平節點。在泡沫期,負債佔GDP的比重為125%到150%,經常帳戶赤字佔GDP的6%;

  以下我們總結了27次債務危機的平均數值:(爬的越高,摔的越重)

  3、頂峰和貨幣保衛戰

  外資流入減少是第一個反轉因素。

  面對資本外流,貨幣保衛戰經常失敗,原因是:

  1)假設匯率有5%的貶值預期→中央銀行為了抑制外資出逃,提高5%的利率→加劇經濟蕭條。

  2)外匯管制也經常失效:人們會鑽空子,另外一個國家越設門檻,人們越想逃離。

  3)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又不敢消耗太多。

  貨幣保衛戰通常很短暫,往往在6個月以內,這期間外匯儲備下降10%~20%;

  4、衰退期(通常是放開資本流動後)

  讓貨幣貶值成為執政者的最好選擇,可以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又不至於造成國內緊縮。

  1)貨幣平均貶值30%;

  2)持有該貨幣的損失第一年為30%(短期利率的提高並不能有效補償);

  3)外匯儲備繼續下降10%;

  貨幣貶值最好一次性貶值到位,以免市場預期仍將貶值、導致進一步的通貨膨脹。通常來說,危機時期,資本流入下降很快,通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減少GDP的5%。資本流出也達到GDP的3%~5%。

  此時,印鈔票的數量是有限的,通常為GDP的1%~2%。因為印鈔票會導致本幣通脹,進一步加劇外資出逃。股票價格按本幣計一般下跌50%,如果按外幣計價則下跌更多。

  危機時期外債是最兇險的,因為本幣貶值,債務人的外幣債務負擔更重,這些人爭相拋棄本幣買外幣,進一步導致本幣貶值。外匯期權債務負擔大約上升20%。

  通貨膨脹率從15%上升到35%,平均在2年左右。

  經濟活力(GDP缺口)下降8%;失業率上升。

  5、恢復正常

  國際收支平衡,第一要緊的是恢復大家的信心,資本不再流入,第二是經常帳戶調整。為此,中央銀行應該確保資本在國內取得正回報(但利率不能太高,以免傷害國內經濟),因此應該讓貨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到位,給投資人以安全墊。//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捍衛貨幣,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讓貨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到位才是對的,理由如上。

  底部的信號:

  1)進口萎縮,大幅改善經常帳戶(平均GDP的8%);

  2)資本流入停止下降並平穩;

  3)資本外逃減少;

  4)該國頻繁的向IMF或其他國家尋求援助;

  5)一年後短期利率下降,但長期利率仍然相對高位。短期利率在2年後回歸到危機之前。

  進口大幅惡化,改善經常帳戶赤字。在早期階段出口也會下降;

  從短暫通脹到超級通脹

  典型例子是:德國魏瑪政府,有大量的外幣負債(戰爭培康)。在危機發生後大量印刷鈔票。

  在惡性通貨膨脹時,儘可能的做空貨幣,購買黃金和外幣資產。股票也是災難。舊的貨幣被淘汰,新貨幣登場。

  戰時經濟:

  第二、三部分:48個危機案例的詳細闡述。

相關焦點

  • 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悄悄變化的世界格局與宏觀周期
    來源:金融界網站本文來自雪球橋水基金的創始人和首席投資官Ray Dalio憑藉橋水基金的優異業績、浸淫全球宏觀市場數十年的深刻洞見,以及《原則》和《債務危機》兩本書,一本解釋個人生活工作原則,一本則從宏觀角度解釋一個經濟體的運行規律,贏得了市場的追捧和讀者的喜愛
  • 經典連載 | Ray Dalio新書《穿越債務危機》(二)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關於「典型債務大周期」的模板;  第二部分:「三個標誌性案例」的詳細分析(2007至2011年的美國,包括「大衰退」時期;1928年至1937年美國,所謂的通縮性蕭條;1918年至1924年的德國,即通脹性蕭條);  第三部分:「48個案例彙編」,包含過去100年發生的大部分重大債務危機。
  • 徐遠:達裡奧的橋水基金|橋水基金|徐遠|橋水|對衝基金|達裡奧
    參照這個兩年前的講稿,複習一遍昨天的課,也許你的理解會更深一點。開個玩笑,如果你真的懂了,就已經值回票價了。金融市場裡的學費,很高的。今天我給你解剖一個非常成功的對衝基金,叫做橋水基金。有多成功呢?預測經濟危機一定要抓住危機的本質,而不是危機的形式。不管是向量自回歸還是結構化模型,這些都過於注重危機的形式了,它用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去刻畫這個形式,反而是錯過了危機的本質。那危機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根據橋水的分析,危機的本質在於債務。
  • Ray Dalio:去槓桿化的深入理解
    前兩篇文章請點擊如下連結:Ray Dalio:理解經濟運行的框架Ray Dalio:論國家經濟成敗的原因本文主要展示了過去一些國家的去杆槓化過程,並且藉此更深入地探討去杆槓化是如何運作的。對我們理解當前中國乃至全球、即將或者正在面臨的去槓桿化過程,應當能夠帶來一些幫助。去杆槓化過程會降低負債/收入比率。當債務負擔過大時,去杆槓就會發生。去杆槓化有卓有成效的,也有慘澹收場的。
  • Ray Dalio:疫情戰爭下的經濟運行機制
    來源:虎嗅網作者|Ray Dalio,橋水基金創始人來源|領英LinkedIn翻譯|溯元育新(ID:EnvolveGroup)頭圖|IC photo,圖註:2019年3月24日,Bridgewater創始人
  • Ray Dalio重磅長文:疫情戰爭來臨時,經濟的運行機制
    (達裡奧著名的Pain + Reflection = Progress,《原則》一書中有提到)例如,最近我犯了一個痛苦的錯誤,就是沒有深思熟慮,制定應對傳染病大流行的行動計劃;這個錯誤迫使我和橋水基金的同事們研究歷史,研究過去傳染病爆發和全球大流行,及其歷史上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我們發現的東西,令人大開眼界。
  • Ray Dalio最新萬字長文:戰時經濟的運行機制
    比如說,我最近犯了一個痛苦的錯誤,我沒有一個應對流行病的深思熟慮完整計劃;這個痛苦的錯誤迫使我和我在橋水的夥伴們回顧歷史,研究過去的流行病和流行病及其對整個歷史中的經濟和市場的影響。這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 Ray Dalio最新萬字長文:悄悄變化的世界格局與宏觀周期
    導讀:「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COVID-19作為一種全球大流行病正在肆虐,這也是一件我人生中從未經歷過、但在歷史長河中重演多次的重大事件,這也推動著我不斷的去學習和研究歷史來真正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
  • Ray Dalio最新萬字長文:悄悄變化的世界格局與宏觀周期
    來源:遠見財訊3月26日,橋水基金的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領英上發布了最新系列的研究「Changing World Order」,這次超脫出個人和經濟體的運行規律,他試圖通過研究過去500年的包括中、美、英以及其他6個國家等全球主要經濟力量交替興衰的形式,來解釋我們正處在一個50-100年長周期背景下的特殊時期
  • 橋水否認「爆倉」傳聞,但危機遠未結束...
    很快,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出面回應稱公司安好,但無法迴避的是,由於多空判斷的失誤,2020年以來,橋水基金可謂損失慘重;而且,在市場持續暴跌,流動性危機加劇,特別是美股兩周四次熔斷的情況下,對包括橋水基金在內的諸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來說,最黑暗的日子還遠未過去。橋水「爆倉」烏龍始末消息始於兩封信件和一個群聊。
  • 為什麼不違約——理解全球債務危機的全新視角
    過去十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重新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辯論,主題是金融的結構性權力以及當代國際危機管理模式對社會公正和民主的影響。今天,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種宣布單方面暫停償還債務的情況極為罕見:雖然在2010—2015年,當時歐元區危機達到戲劇性高潮,但處於違約狀態的世界公共債務總佔比卻降至0.2%的歷史低點。即使在沒有軍事執行機制的情況下,如今發生重大國際危機後陷入困境的債務人的還款記錄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好。
  • 《Big Debt Crises》:Ray Dalio 新書鑑賞(Part One)| 光量薦書
    在書的一開篇,Dalio就鮮明的指出債務危機是很難避免的,他的研究主要基於兩類Cycle,一種是Deflation Cycle,一種是Inflation Cycle。而對於通縮債務危機,他給出了一個七個周期的劃分,如下圖所示:周期早期、泡沫、見頂、衰退、去槓桿(聽起來很熟悉的詞)、推繩子/正常化。
  • 上海破產法庭:助力小微企業化解債務危機
    歡迎關注認真普法的上海高院頭條號↑↑↑本期導讀本期案例中,通過充分運用破產和解手段,助力小微企業化解債務危機,讓企業得以保全、繼續經營。化解債務危機、贏得生存機會對於自己一手創立起來的公司,如果僅因為一筆債務就倒閉,股東很是不舍和不甘,遂向合議庭表達了希望公司生存下去的想法。此外,合議庭還了解到,這段時期債務人也陸續接洽了幾個有合作意向的客戶,公司仍具有發展潛力。
  • 橋水基金Dalio:全球興衰交替有何規律可循?
    我們時常跟蹤橋水基金達裡歐的觀點。他認為,在國力的「大循環」中,儲備貨幣的地位變遷是最慢的。在此之前,國力的變遷已經在發生。通過研究多個國家的長期歷史,能夠揭示國力大循環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些因素有哪些?我們與您分享達裡歐近期發表在領英的文章。  這篇文章,將要給大家闡釋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興起與衰弱背後的本質動因。
  • 全球「戰疫」,發債、印鈔、低利率,橋水Dalio重磅檄文:戰爭經濟機理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對此給出了評價。本文翻譯自橋水基金創始人達裡奧3月30日在linkedin個人主頁上發布的最新長文,「The Mechanics of the War Economy」。敬請閱讀。 文/達裡奧(橋水基金創始人) What is happening now would have been unimaginable not long ago. It was only unimaginable because it had never happened in our lifetimes.
  • 橋水發聲了
    安信策略陳果:一句話總結:關於橋水爆了的傳聞是中文的,在中國的白天,美國人剛入睡歐洲人還沒起來,在微信流行,這個傳言,都找不到,英文版。暫且不論爆倉傳言是真是假,橋水當前今年大幅虧損肯定是跑不掉的了。眾所周知,橋水管理的基金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策略類基金,叫做全天候基金(All Weather Fund);另一類是阿爾法基金,橋水稱純阿爾法基金(Pure Alpha)。橋水基金今日日報顯示,旗下管理的幾戶所有基金今年都虧損。
  • [Ray Dalio系列]The Changing World Order——0. Introduction Part1
    違背債務、賴債、違背合約等plummetv.這些壞周期(大蕭條)總是像大風暴一樣能把債務清理掉,然後把社會在痛苦的過程中會帶回更加堅實的正軌。他們最終結果是讓整體更強大,適應性更強,儘管世界秩序、世界大國和危機前完全不一樣。答案可以從中國曆朝歷代、荷蘭和英國的崛起還有1930-1945大蕭條背後的機理找到發生什麼和可能發生的事情。現在的情形就類似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夕。
  • 雲南後谷咖啡 直擊債務危機
    ■中國聯合商報 記者 彭傑 雲南報導       和眾多雲南實體企業一樣,中國本土咖啡龍頭企業後谷咖啡公司,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還好,後谷咖啡決心脫下民間借貸這一「皇帝的新裝」,直面債務危機,尋求解決辦法。
  • 上海破產法庭:服務「六穩六保」助小微企業化解債務危機
    上海破產法庭:服務「六穩六保」助小微企業化解債務危機 2020-08-20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Ray Dalio系列]The Changing World Order——1. The Big Cycles Part6
    這些都變成債務支撐的繁榮,最終導致了全球大蕭條。極大的貧富差距造成財富重新分配和戰爭之時,衰退發生了。1930-1945年的財富再分配,發生過稅收的增長、政府預算的增加、極大的赤字、貨幣政策的急劇變化。大自然再給了我們西班牙流感,讓我們的壓力陡增,加速了重構過程。世界秩序就這樣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1919年重構。1920年的債務泡沫造成的經濟繁榮又造就了1930-1945年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