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橋水基金大名鼎鼎,創始人ray dalio的《原則》火遍全球。《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是他的新書,主要講他對近100年來全球48個經濟危機的理解和分析。匆匆看了第一部分綜述,第二、三部分是48個危機的具體分析。我的兩點看法:1、對普通人來說,預測危機、避險抄底是很難的,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危機時期資產價格有多慘(股價通常下跌50%以上),我們在平時投自己時應該更有敬畏之心。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作為的。」2、引起泡沫的炒作資金有兩種:國內資金和國外資金,對於不同的泡沫類型,政府應該對症下藥。如果是國內資金引起的,應該及時降低利率;如果是國外資金引起的,應該及時降低匯率,少動利率。
另外:《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在ray dalio的官網https://www.principles.com/可以免費下載PDF全文。
第一部分 綜述
1、危機源於信貸。「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人性,人們喜歡舉債消費,但不喜歡節約還債。對個人而言,我傾向於不借債;但我也認識到,對整個社會而言,合理的信貸有助於資源的充分利用。對於教育等合理的用途,堅持過於保守的財務政策是不對的。過於嚴厲的信貸政策限制經濟發展,但過於寬鬆的信貸的政策又會導致債務危機。寬鬆信貸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的誘惑很大,縱觀歷史只有少數自律的國家可以抵制。
2、假如真實壞帳損失大約佔不良逾期的40%,所有債務的不良率大約20%,因此真實壞帳損失大約佔總債務的8%。假如總債務約為2倍的收入(例如GDP),則真實壞帳佔GDP的比例為16%。如果整個社會分15年來承擔,每年大約1%,是可以承受的;如果要一下子承擔16%,就會被壓垮。因此我認為大量債務崩盤的風險,取決於政策制定者是否有意願和能力去分攤損失,這又取決於兩個因素:1)債務是否以本幣計價,這決定是否有足夠的調控工具;2)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權威,能夠幹預借貸雙方。這並不容易,因為納稅人往往反對政府充當最後的接盤俠。只要積極應對,即使是1930s的大危機也能克服。但請注意:1)如果債務是以外幣計價的,政策制定者的難度會大很多;2)即使政策制定者正確應對了危機,也避免不了對部分人群的極度傷害。因此即使應對正確,他們也總是得不到感激。
3、債務危機總是周期性爆發,儘管模式類似,但是危機的內在次序和各個階段的時間均不一樣。
4、債務的擴張和收縮階段,都會產生自我加速,中間的拐點是收入連利息都還不起了。//擴張時期:信貸擴張→資產價格上行→可用於抵押的資產多了,信貸進一步擴張。收縮也一樣。
5、債務驅動的房地產、固定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尤其容易造成債務周期,因為長期來看居住需求的快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新興經濟體最容易遭遇這種房地產周期,因為初期百廢俱興,有太多建築要建,後面跌的也更重。
6、新興經濟體的典型債務周期:初期由於勞動力便宜,基礎設施很差,它們大量出口,大量興建基礎設施;到後面勞動力工資上漲,國際競爭力下降;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改善需求下降,經濟下行。比如日本過去70年的經歷。在繁榮時期,不切實際的預期導致大量放貸,壞帳越積越多;典型的泡沫信號是:借新還舊的現象越來越多。
7、債務周期下行時,政府可以採用的四種典型調控方法:1)緊縮政策;2)債務違約/重組;3)中央銀行印錢;4)財富轉移(劫富濟貧)。這些方法有些會導致通脹(3),有些會導致通縮(1、2),理想的去槓桿需要在兩者中找到平衡,以實現:債務收入比下降,資產價格上升,使收入的名義增長率重新回到名義利率之上。
8、大衰退:指實際GDP損失3%以上的危機,這樣的危機在過去100年中發生了48次。我把它們分成兩類:1)沒有外幣債務,沒有經歷通脹危機;2)有大量外幣債務,經歷了通脹危機。事實上,持有外幣債務的數量和通貨膨脹危機的程度,存在75%的相關性。
9、大量短期債務危機最終釀成長期債務危機,因為短期債務危機中,債務收入比的每一次高點和低點都比上一次高。短期債務中政府可以降低利率以緩解債務危機,但當利率降到0時,政府束手無策,長債務危機就開始了。或者說,長債務周期之所以可以跨度幾十年,是因為中央銀行在短債務周期中逐漸調低利率,予以緩衝。
10、以下是美國的債務/GDP走勢:
注意:僅包括債務,不包括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後者比債務還要大。
12、以下分析來自於21個通縮案例和27個通脹案例,涵蓋危機之前的5年和危機之後的7年。
1)通縮案例中:當利率降至0時,債務重組過程中得不到流動性注入,債務負擔會上升,因為收入下降的速度快於債務重組的速度。
2)通脹案例中:當外資流動下降,信貸枯竭,同時發生通貨膨脹。
一、通縮型大蕭條:
1)早期階段:(金髮女郎階段)
儘管債務快速增長,但其增長速度低於收入的增長速度。債務用在了有效產生收入的地方。
2)泡沫期:
債務增長速度快於收入增長速度,到期債務增長速度甚至比總債務增長速度還快。股票價格暴漲;債務/GDP的比例往往3年內就上升20%~25%。泡沫期的更多關鍵指標:
//註:Yield curve flattens (SR - LR),指收益曲線變平,短期利率-長期利率變小。
中央銀行樂見繁榮,往往在泡沫期推波助瀾;未能進行積極的貨幣緊縮。比如1980s的日本,和1920s和2000年的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如下圖所示:
發現泡沫:7項定性的特徵
1)價格相對以往創新高;
2)貼現率很高(這句不確定啥意思,有知道的指點一下。原文:Prices are discounting future rapid price appreciation from these high levels)
3)廣泛的看漲情緒;
4)市場的槓桿率高;
5)買方採用了很多套期保值的措施,避免價格上漲帶來不利影響;(比如增加庫存、籤訂供貨合同)
6)之前從未進入該市場的新參與者進入市場;
7)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泡沫變得更大;(一旦貨幣緊縮,就會刺破泡沫)
下表列示了過往幾次債務危機的7項特徵:
3)泡沫頂點:
債務危機一般起源於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或者外資撤出,也可能是任何情緒引起的現金流緊張。收益曲線變平,短期利率逼近長期利率。
短期利率通常在股市見頂之前的幾個月達到峰值。當股價開始下跌,但企業利潤還在的時候,人們往往誤判為抄底買入的機會;但隨著衰退蔓延,企業利潤也會下降。
4)衰退期:
不同於短期蕭條,大衰退時利率接近為0,貨幣政策失效。對比美國2次大衰退,2008年政府吸取了1930s的教訓,在危機出現之後迅速注入流動性。1930s政府為了美元錨定黃金,在危機出現後甚至緊縮了貨幣,提高利率,這是非常錯誤的。同樣的錯誤發生在日本1980s,政府應對不當導致了「失去的十年」。
即使債務減記了部分,償債壓力也不會下降,因為債務的收入下降的更快。如下表所示:
股價通常下降50%;貨幣出逃導致匯率貶值;工人失業。
政府應對衰退的四種方法:
1)緊縮政策:在衰退初期,政府傾向於緊縮貨幣,目的是讓那些激進借款的人付出代價。但這些人往往承擔不了,需要政府接盤。衰退時政府收入減少,但是需要救助的人多,因此財政赤字上漲。政府試圖加稅,但這是錯誤的。
2)印錢:美國在兩次危機中的表現
1930s反應慢,2008年反應很快。
3)債務減記和重組
一般的機構,自己承擔後果;系統性重要機構,政府兜底,所謂「大而不能倒」。
一般小型散戶不太受損失,但機構投資者、大型儲戶可能會受損。
以下是48個危機中政府對策的使用頻率:
4)財富轉移:
泡沫加劇時,貧富差距拉大,民粹主義思想升溫。
但是向富人加稅,可能導致他們離開,操作上也有困難。財富轉移的方式效果有限。
5)完美的去槓桿:
名義收入的增長率必須高於名義利率。比如現在債務是100,年利率是2%;現在收入也是100,每年收入增長1%;那麼明年債務收入比從100/100升到102/101,這很糟糕。
為此政府必須注入流動性,以抵消通縮的影響。但是也不能印太多錢,那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就像1920s德國魏瑪政府、1980s的阿根廷和巴西。//這三個案例中,都持有太多外幣債務,操作難度大很多。
以下是21個通縮案例中的印錢進程,通常分兩個階段:危機初始注入流動性,然後大規模購買資產。
以下是匯率走勢,相對於其貿易合作夥伴:
黃金價格走勢:
在1930s大危機時期,美元錨定黃金,當羅斯福宣布美元脫鉤時,黃金價格瞬間上漲;但是2008年大危機時,黃金價格上漲之後,很快就平復下來。
四個工具當中,印錢是最有效的方式。為實現完美去槓桿,大約需要在三年內印GDP的4%的錢,貨幣貶值50%,財政赤字6%;股市下跌50%,經濟活力下降10%,失業率上升10%~15%
應對去槓桿的正確做法和錯誤做法:
6)推繩子階段:有心無力階段
利率已經降到0,QE量化寬鬆也起不到效果(政府購買風險資產→資產價格上升、但是回報上不來→投資者寧願持有現金,財富效應起不來),這時候直接把錢給消費者,而不是給投資者或儲蓄者,可能更有用。比如加大財政支出,或者極端例子:直升機撒錢。
7)回歸正常
即使應對得到,經濟水平回歸正常也大概需要5~10年,而股市回歸頂點要更長,大約10年。如下表所示:
二、通脹型大蕭條
在通脹環境下,資本為了安全外逃,本幣貶值。有以下特點的國家更容易遭受惡性通貨膨脹:
1)貨幣的國際化水平不高;(沒有人願意拿該國貨幣作為財富儲藏的形式)
2)外匯儲備較少;(應對資本外流的安全墊少)
3)持有大量的外幣債務;(因此外幣利率上漲、匯率升值、數量短缺都會提高債務成本)
4)有大量的財政或經常帳戶赤字;(因此必須借錢或者印錢)
5)實際利率為負;(因此給本幣出借人的補償不足)
6)有高通脹的歷史或者匯率大跌的歷史;(貨幣的信用不足)
經典的通脹大蕭條階段
通脹大蕭條的前幾個階段和通縮大蕭條很類似,但第四個階段「衰退」開始很不一樣。
1、早期階段
2、泡沫階段
泡沫的幾個特徵:
1)外資湧入劇烈;(佔GDP的10%)
2)中央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3)匯率比購買力平價高估15%;
4)股市連續幾年上升超過20%;
所有人都看好該國經濟,利率回報率高,貨幣又有升值預期。國內投資者熱衷於借入外幣,因為外幣在逐漸貶值;國外銀行也願意借,因為該國回報率高。
新興經濟體更容易借入外幣債務,因為:本國金融體系不發達、儲蓄不夠、或者對本幣沒有信心。
泡沫加速的幾個特徵:
1)債務負擔快速增加;債務/GDP的比率聯繫三年增長超過10%;
2)外幣債務佔總債務超過35%,佔GDP的比例超過45%;
3)GDP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高4%;
下圖是27個通脹大蕭條的原型,同樣,0代表最高經濟水平節點。在泡沫期,負債佔GDP的比重為125%到150%,經常帳戶赤字佔GDP的6%;
以下我們總結了27次債務危機的平均數值:(爬的越高,摔的越重)
3、頂峰和貨幣保衛戰
外資流入減少是第一個反轉因素。
面對資本外流,貨幣保衛戰經常失敗,原因是:
1)假設匯率有5%的貶值預期→中央銀行為了抑制外資出逃,提高5%的利率→加劇經濟蕭條。
2)外匯管制也經常失效:人們會鑽空子,另外一個國家越設門檻,人們越想逃離。
3)外匯儲備:中央銀行又不敢消耗太多。
貨幣保衛戰通常很短暫,往往在6個月以內,這期間外匯儲備下降10%~20%;
4、衰退期(通常是放開資本流動後)
讓貨幣貶值成為執政者的最好選擇,可以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又不至於造成國內緊縮。
1)貨幣平均貶值30%;
2)持有該貨幣的損失第一年為30%(短期利率的提高並不能有效補償);
3)外匯儲備繼續下降10%;
貨幣貶值最好一次性貶值到位,以免市場預期仍將貶值、導致進一步的通貨膨脹。通常來說,危機時期,資本流入下降很快,通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減少GDP的5%。資本流出也達到GDP的3%~5%。
此時,印鈔票的數量是有限的,通常為GDP的1%~2%。因為印鈔票會導致本幣通脹,進一步加劇外資出逃。股票價格按本幣計一般下跌50%,如果按外幣計價則下跌更多。
危機時期外債是最兇險的,因為本幣貶值,債務人的外幣債務負擔更重,這些人爭相拋棄本幣買外幣,進一步導致本幣貶值。外匯期權債務負擔大約上升20%。
通貨膨脹率從15%上升到35%,平均在2年左右。
經濟活力(GDP缺口)下降8%;失業率上升。
5、恢復正常
國際收支平衡,第一要緊的是恢復大家的信心,資本不再流入,第二是經常帳戶調整。為此,中央銀行應該確保資本在國內取得正回報(但利率不能太高,以免傷害國內經濟),因此應該讓貨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到位,給投資人以安全墊。//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捍衛貨幣,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讓貨幣一次性大幅貶值到位才是對的,理由如上。
底部的信號:
1)進口萎縮,大幅改善經常帳戶(平均GDP的8%);
2)資本流入停止下降並平穩;
3)資本外逃減少;
4)該國頻繁的向IMF或其他國家尋求援助;
5)一年後短期利率下降,但長期利率仍然相對高位。短期利率在2年後回歸到危機之前。
進口大幅惡化,改善經常帳戶赤字。在早期階段出口也會下降;
從短暫通脹到超級通脹
典型例子是:德國魏瑪政府,有大量的外幣負債(戰爭培康)。在危機發生後大量印刷鈔票。
在惡性通貨膨脹時,儘可能的做空貨幣,購買黃金和外幣資產。股票也是災難。舊的貨幣被淘汰,新貨幣登場。
戰時經濟:
第二、三部分:48個危機案例的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