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可以改變命運?什麼讓你晉升階層?萬字長文值得深度思考未來!

2021-02-14 Excel職場見

作者:吳軍

來源:《教育改變命運》主題演講

轉自:人民郵電出版社(ID:renyoushe)

吳軍,著名學者,投資人,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網際網路搜索專家。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現任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等職。吳軍博士曾作為資深研究員和副總裁分別任職於Google公司和騰訊公司。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英國有一個從小沒有上過學的窮苦工人,他到十幾歲都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學習。每到下班的時候,別人都去喝酒,而他則利用下班時間去自費接受了英國的公立教育(給窮苦人的教育)。兩年後,他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21歲那年,他學會了寫信。後來,他和一個大自己很多歲的女僕結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養大。

因為他在礦上工作,經常發生礦難,他就研究發明出了安全燈。但是,當時英國一個叫戴維爵士的科學家,也發明了類似的東西,為了爭奪發明專利,他們打了很多年官司。由於戴維博士的名氣太大,結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念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好像從這個角度講,教育也沒有改變命運。

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有很多年輕人是出生在小地方,甚至是農村,家庭環境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供他們在大城市讀了一個二本學校。然後他們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也許勉強可以找到一份所謂的「白領」的工作,收入卻可能還沒有一個保姆多(在北京一個保姆月薪6000多)。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教育無用論」。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剛才在活動之前,常青藤爸爸來採訪我問到的一個問題。說現在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我們市場化做的不夠,市場化開放了,有競爭了,教師的工資高了,一定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我說「不,你不要太相信市場化」。

教育資源不平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並不僅是中國的問題。從在今天的中國,三線城市裡一個像樣一點的中學,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師的水平高、實驗條件也好,但現在依然有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中學,你的孩子可能還未必進得去。

我記得我讀清華的時候,清華大概一年從全國招了2200人,大家基本上都是憑高考分數進去的。有一些個別的,比如計算機比賽拿第一名的人也可能進入清華,但這樣的學生一共不超過二三十人。所以,在當時來講,全國大概有2200人能上清華,我前段時間看了下清華的招生數據,現在有3400多人、不到3500人。

每年基本上都是這個數量,(和我那個年代比)看著好像多了一點,但還有一個統計數字,只有55%是參加高考進清華的;剩下45%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奧運冠軍、比如奶茶妹妹,因為健美操加了很多分。還有一些是自主招生,還有一些因為得了奧數金牌,等等。而真正考試進來的佔55%,大家可以算一下,55%乘以3500人,還沒有我當年高考的時候進入清華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整個的教育水平不斷地上升,但教育資源永遠是個金字塔情況,最頂尖的這些永遠很難進,這就是現實,大家必須要認清。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

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

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去年,我在羅輯思維開了一個專欄,有一個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從一個小地方來,在北京上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抱怨這個社會怎麼不公平,有人拼顏值、有人拼爹等。我給他回信說:這個社會不欠你任何東西,你從一個縣城來也好、農村也罷,到了北京,已經是人生很成功的一步了,某種意義上你應該對自己滿意,不要對自己太苛刻;另一點來講,你有自己的特長,你努力學習、你用功、你肯吃苦,這就是你的優點。但世界上資源有各種各樣,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資源,拼爹的爹有本事也是一種資源,更何況有些時候你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獨立,實際上那些富二代很多並不是都在打遊戲。

比如從階層說,好比社會階層從第一層到第一百層,你從第八十層現在上升到六十層已經是不錯的事了,不要指望一下上升到第五層,在第五層的人資源比你不知道多多少,他可能只努力20%,比你努力100%能做的事還多,這就是現實。所以每個人應該對教育,對自己有一個比較客觀的預期,這才是比較好的。

我剛才講的史蒂芬森的故事當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也照樣存在,但這種故事在英國幾百年來,說來說去還是這個故事,證明這種人是不是很少?

所以,教育確實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為成績考好了,將來社會一定要給你什麼,這可能就想錯了,教育遠比在社會上往前進一層、兩層要重要得多。我在清華當班主任的時候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很多人心態上慢慢會變得不健康,實際上他就覺得自己獨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結果,就不好好讀書了。

其實很大程度上,最後並不是考試成績決定了你最後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話說(有時候開玩笑說),你的命運早就註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讓你的命運變得更好一點。

「大富靠命,小富靠運」

在古希臘神話中,宗教裡神叫做「almighty」,意思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的。但在古希臘神話中的神有時候連人也打不過,即便是萬神之神的宙斯,他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他背後有三個命運女神在控制他。其實很多時候你得認命,人怎麼能過得比較幸福,很重要的就是「你認這個命」。

講一句俗話——「大富靠命,小富靠運」,也許你覺得這是「宿命」,等我講完你就知道我說的其實不是宿命。很多人如果從小的教育只停留在考試成績上,可能將來會有一些比較倒黴的「命」,所以在那個時候,你的命就定了下來。

剛才我跟常青藤爸爸也講了,何謂通識教育,說白了就是學校讓你們將來做事能做得更好,命更好一些。

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個女孩子長得漂亮,找一個老公嫁了,嫁了之後發現老公是偽富豪(沒錢的),欠了一屁股債。這個女孩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輩子,把老公的債給還了,又被某個投資人給騙了,演戲演了這麼多年,最後自己的錢都被騙了。我開玩笑說「這事就是她的命」。有人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就是不讀書、圈子又窄,別人都能看出來是騙局,她都看不出來,那不是倒黴嗎?為什麼倒黴,因為你不讀書。

前兩年上海有一個叫做「金融大鱷」的人。前幾天我見到他,他問我:「2000年的時候我不知道比馬雲富多少,但今天我的錢就沒怎麼漲,這是怎麼回事?」 因為他是小學畢業,所以我說因為你不讀書。他說讀書有什麼用?學《數學之美》又有什麼用?我說你數學學了多少?他說我現在會算數就夠了。

他是一個炒股炒得還不錯的人,當時他很自豪地給我講:我只會算加法,因為我就想財富不斷增加,我不會做減法。然後我說:你倒黴就倒黴在這了,為什麼馬雲2000年的時候還沒有你有錢,現在錢比你多很多?因為馬雲是做乘法、你在做加法,馬雲每年的財富增加50%乘以1.5,乘十幾年下來就是不得了的一件事,你天天就在那做加法。

他重倉的幾支股票中,一個是長虹,他曾經是長虹第二大股東;網際網路公司的股票一支沒有,中國網際網路的複合增長率在過去的20多年是20%,也就是說投一個中等水平他還能拿到這個回報。他是今天炒點股掙100萬,明天虧50萬,反正來來回回比如,今年最後收入1000萬,這和馬雲做乘法是沒法比的。

那陣子他還是樂視的一個大股東,現在不是了,幸好不是了。我跟他說你自己不讀書也罷,你還害了你孩子。他說我有錢,我送我的孩子到一個最好的學校,當時他特自豪得跟我講說「我的孩子從小就會畫K線」。炒股的時候你一樣沒有出息。

柳傳志教自己的孩子一定不去炒那點股,掙那點小錢,你做成一家大企業比你天天畫K線掙小錢重要,你自己就那點格局,畫個K線、掙點小錢。所以,過去馬雲沒起步的時候,你比他有錢,現在你已經不如他了,你還教孩子這樣。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

我從來不相信起跑線一說,如果有起跑線,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第一個起跑線。不是孩子的智力,是父母的格局。也就是說你哪怕有錢,到了智能時代以後,可能你遇到過幾次很倒黴的事,你一輩子的錢就沒了,然後的生活就會很糟糕。

所以,一兩次的好運是幫不了人的,世界上任何人不可能永遠是壞運氣。有人跟我說「我們家祖上有哪個朝代的狀元,或者說有個姓張的說我們當時是河北清河張家」。我說你不用給我講這個,活到今天的所有人沒有五十代貧農的,五十代貧農的人早淘汰了,我們活到今天的人祖上全是王侯將相,或者你的親戚是王侯將相。

那麼,就說明人永遠有好運的時候,也有惡運的時候。在美國,所有中了千萬以上大獎的那些人,基本上不出十年都變成了窮光蛋。只有一家人例外,中獎後跑到一個小鎮隱姓埋名過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

這說明,一兩次好運是幫不了你忙的,同時人也不會總是壞運氣。運氣這事很重要。所有成功人士,總會感謝說「老天爺特別照顧我,給了我好運氣,所以成功了」,並不是吹牛說,我一定比別人強多少。而那個事幹不成的人,則會怪自己是壞運氣,說自己懷才不遇,只是運氣差一點,自己本事大的不得了。

從這兩件事你可以看出來,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話,這件事你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博士畢業的時候,當時候的校長叫布羅迪,他給我們全校畢業生做了一個演講,我到今天還記著,他就是講運氣的。他說「你們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運氣好,你要感謝這個運氣,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他講了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美國密蘇裡州的一個小鎮中學,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是「高富帥」,另一個是「屌絲」。當時學校最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布朗小姐非常喜歡那個「高富帥」,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布朗小姐親了他。「屌絲」覺得老師不公平,老師說「你們將來要是像他一樣有出息,我照樣會親你們一下。「高富帥」一直很努力,畢業以後就進入大學讀新聞系,後來在新聞界很有名,還得了普立茲獎。1945年,他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白宮新聞署署長,可以說很成功了。

而另外那個「屌絲」運氣就沒那麼好了。因為家裡窮他沒有讀大學,之後換了很多次工作,感情也很坎坷。但他堅持半工半讀。後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就去參戰了。因為比較勇敢,被選去炮兵學院進修。出來以後,一戰結束了,他丟了工作,退役回家,開了一個小店,結果還關門破產了。可以說運氣真的很差。

但是,他一直在堅持讀書,退役後他在大學裡又學了法律,就在當地謀求了一份公職,也不是什麼高職位,那時候他已經快40歲了。到50多快要退休的時候,他才剛坐穩了自己的職位。

那時候當地一個眾議員退下來了,要補選一個眾議員,他就代表民主黨參選了,但沒有人願意支持他,所以他排名第五。這時候他的好運就來了,前四位因為某種原因都不能參加,民主黨只好支持他,他就選上了眾議員,從此就從政了,眾議員後來又選上了參議員。

1944年,羅斯福決定第四次參選總統,他知道自己活不過4年,副總統必定是自然上位就成為總統了,當時最適合跟羅斯福一塊競選的人是當時的副總統華萊士,但華萊士是一個傾共產主義的人,和蘇聯的關係走的太近了。所以,華萊士就被排除了。由於「屌絲」一直很謙卑,口碑比較好,他被選中當了副總統,連他自己都很意外。1945年,羅斯福果不其然去世,他晉升為總統。

他就是杜魯門。而那位「高富帥」 平步青雲一直其實都是他在提拔。

所以,人一輩子不會都是壞運氣,也不會都是好運氣。

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比如說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酒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裡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國有一個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

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這個項目(KIPP),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川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30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剛剛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柴契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裡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領導)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黴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

講完了技能教育,接下來講一下素質教育。

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每年感恩節前,我會和我女兒的每一門課的老師做一對一交談,一些老師會在交談中告訴家長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其中,她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文學博士,她不會直接和家長講,而是會先和孩子聊,而且她給孩子提的問題很有啟發性,會讓孩子們想想自己和過去相比今年有哪些進步。

我們把語文放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有什麼作用?語文對你這一步步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後來我的女兒就跟她頭腦風暴,聊了很多,下面就是她們倆討論出來的觀點,不完全是我的觀點。

1、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

學語文不是為了一點兒簡單的文採,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是學生講不清楚,很多老師講課也講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語文太差了,不善於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合適的觀眾表達出來。

我們在職場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郵件寫不明白,講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講不清楚,這樣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不職業化,希望我做什麼,半天說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郵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2、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東西寫清楚,正式地告訴他人,這就是一個職業化的訓練。

我們都希望我們找的會計師、律師、醫生等是個職業化的人,而不是業餘的,如果你的語文不好,永遠給別人一種業餘的印象。

3、語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如果看一些美國原版電影你會發現,黑人說話就是這樣的(模仿)。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一個律師說話用詞是不一樣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語言,不同階層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好語文是你說出來的話、用的詞,能夠達意準確。有的人為什麼叫他「土豪」?因為他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基本詞彙,完全沒有文採,這是語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達好就會一個詞——好,沒了。有些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說好是真的好,還是他知道這件事了。

這也是語文的作用,你想進階,往上走,語文必須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麼?三個原因:

讀懂拉丁文的《聖經》。

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訓練你做事的職業化。

你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於它培養科學的常識和基本的素養,講究邏輯和方法。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法,都是可以用於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考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把我自己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的數學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試加起來平均分99分。後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者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佔了三分之一。

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比如說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邏輯。把題讀懂了,從已知到未知,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這也是那次開家長會,跟女兒歷史老師聊天后我的一個體會。歷史在英語裡叫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當然女權主義者說應該叫herstory,甭管是什麼,歷史不是要講故事。

中國老說以史為鑑,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鑑,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是為了以史為鑑,讓皇帝們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後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麼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鑑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麼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麼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麼幹,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

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鑑並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

那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麼怎麼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

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有什麼什麼證據,可以。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後,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好與壞。這是歷史訓練你做研究。

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兒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鑑。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了解未來。

我在寫《智能時代》時就講,你了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於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當年光緒皇帝就是給毒死的,這個很重要,這是真相。當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道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的。

去年有一本書叫做《地質時代的中國史》,是劍橋大學出的。這個書是很有趣的,有兩個大特點:

特點一:根本不管中國是5000年歷史還是3000年歷史,以前搞不清楚歷史就不寫了,從秦漢開始寫,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會把每個歷史事件放在這2000多年的時代裡,來看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義。

特點二:把中國這個歷史事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去看它的意義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寫中國這一件事。

這就體現了美國人研究歷史很重要的特點。

回想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學習語文有什麼好處,你把語文放到所有的學科裡看有什麼好處。語文你去年什麼水平、今年什麼水平?從長遠來看學語文有什麼好處?這樣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講來講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標在哪兒,無論是學歷史還是學語文都是這樣的。

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並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麼簡單。

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

什麼是科學的素養?今天看到很多說法,就是我們信仰科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但是你不能瞎懷疑,有時候我們在海外的時候諷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國人說的話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國人是這樣的,這種就是瞎懷疑,科學不是這樣子的。

科學是說這個真理成立是有條件的,研究科學就要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或者說過去對條件不夠了解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廣的範圍內是否還成立。

比如,過去是生活在比較慢速度的環境下的,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你到了光速的時候,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這就是環境變化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藥:阿司匹林和海洛因。這是一個人發明的,拜耳公司的。剛開始的時候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藥,為什麼呢?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後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

剛開始出現阿司匹林的時候,大家說這是一個壞得不得了的藥,因為它的副作用太大,後來把它做成了腸溶片,不要在胃裡溶解,到腸子裡溶解就沒事了。

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學時候學習過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初中又讀了幾何原本,你學會了幾何,這是2000年前歐幾裡得寫下的知識,你能夠學習到並且傳承。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天才,還能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定理,讓幾何更加完美,之後的人在你的基礎上又可以繼續推出新的定理,這樣幾何這樣一門科學就一直在發展,隨時時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

我們知道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件事是工業革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全世界發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這是沒有工業化的結果。今天中國的GD將近人均9000美元,因為我們工業化、現代化了。

所以,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條件),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積累發展相比,進步飛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著工匠式的積累,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最後的總結

今天把我所講的內容總結出這樣四條,倒著來講:

1、你要相信這個時代,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當然你要找一個相對好一點兒便於自己的發展環境。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再努力,也不如環境好,這點非常重要。

2、人的見識、教育可以加速進步。

3、素質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一開始溫飽階段,必須掌握一個技能。

4、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謝謝大家!

轉自格上理財

學習《Excel+PPT+Word小白變大神[500節]》,讓你的2018年更加幸福成功,讓你的2018年的職場效率突飛猛進,讓你的2018年突然有更多轉折的機會。


——奧菲斯•伊克賽爾皮丕提沃德



跟著李則見老師一起學習,沒有學不會的,成為函數公式高手,

也就小半年的事兒!!!

只要你敢學願意學,堅持學,

半年成為大神高手,那是必須的事情,我能承諾的!



在這個時代,靠自學摸索,都是開自己的玩笑!


閱讀原文加入我的課程《Excel+PPT+Word小白變大神[將500節]》


點擊閱讀原文,打開購買連結,一次購買課程,享受終生輔導

李則見老師大部分情況下都直接回答你關於課程本身的所有問題

我微信號excelpptpeixun

讓我成為你職場上office成長加速器

讓我成為你職場上office軟體技能的顧問

長期陪伴你一起成長一起進步一起轉折

請火速加入這套課程,最終510節大餐,饕餮之夜等您開啟

2018年找對目標,開始學習之旅,從此不再蹉跎時光

《Excel+PPT+Word小白變大神[即將500節]》


讓李則見能成為您身邊的長期的office顧問!

只需要您加入本套視頻課程即可。

半年之內,火速修煉成一流高手大神。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共號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 吳軍 |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文 | 吳軍圖 | Stephan Schmitz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觀點,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有時我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說大家相信它的地方。我在《文明之光》中裡講過一個勵志故事。
  • 你無法翻盤,是因為沒有認清階層逆襲的本質!
    這篇文章詳細解讀人生翻盤,階層逆襲的系列文章之一,希望你有緣分可看到並深刻思考。我先做個說明,這篇文章是我疫情一個多月以來最認真的思考與總結,可能有些同學節拍思路跟不上,但是無妨,可以慢慢消化。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財富人生也取決於深度思考的能力。
  • 你的過去怎樣,大概率你的未來還是怎樣,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你有沒有想過,你在未來是怎樣的?你的過去是怎樣的,你的將來還是怎樣的,未來,大概率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BBC紀錄片《人生7年》、日版的《人生七年》、中國的《出路》……很多紀錄片都向我們顯示了,你的原生家庭在什麼樣的層級、階層,你大概還會在什麼階層。
  • 提問中國教育:父母該為孩子的階層負責嗎?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上周,去送孩子去補習班的時候,無意中聽到幾位家長對讀書能否改變命運這一話題引發的討論。在旁聽的過程中,我也在仔細回憶自己小時候作為孩子以及這幾年作為家長之後,對這一話題的看法是否有不同呢?這引發了我的深度思考!
  • 易經:要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要重塑新的信念觀點!值得你看!
    我認為,該創作者並沒有了解《易經》,因此 寫此文章內容,我的見解:要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要重塑新的信念觀點1、我不會提倡看命,並不是由於看命不準,僅僅由於命運可以改變。《易經》的現況,是濫竽充數,有少數人熟練,有部分人沉迷,大部分人不明白。乃至有些人的心態是,拜個師傅,學點技術,然後給別人看命,半懂半猜地忽悠,靠這個掙錢。
  • 6年跟拍3個階層的孩子: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所以高考,真的能改變命運嗎?有一部紀錄片叫做《出路》,或許能夠給予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思考維度。.1.我為什麼要讀書?是因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是因為對跳躍階層的需要?還是用來消耗日常無聊時光?鏡頭切換到湖北小鎮青年徐佳,很明顯,讀書對他而言,就是一個跳躍階層的唯一途徑。但非常可惜,前兩次復讀,高考分數都是497分,讓他不得不懷疑這是上天在玩弄他的命運。
  • 高考改變命運,渣男也可以
    同學錄上,總是寫滿了真情實意,什麼大喜之日勿忘我,苟富貴勿相忘。當時還不知道,高中的別離,是一生的別離。在這之前,我們都有統一的成績目標,但在這之後,紛紛踏上不同的專業領域,大學後更是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城市,想要再要那種戰友情,也是不太容易了。說回改變命運。高考確實能改變命運,這句話不假,但被誇大了。人生的很多大大小小的選擇,都可能改變命運的。
  • 普通人改變命運的3個方法,用好任何一個都可實現階層跨越
    在這個高競爭的時代,普通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跨越階層,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可能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命運」這句雞湯,但這個社會從來就不缺少努力的人,而真正能夠實現階層跨越的只是極少數。為什麼呢?因為努力從來都只是改變命運的前置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不信看看整天忙碌在流水線上的工人就知道了,他們已經夠努力了,但他們的命運並不會有任何改變。
  • 貝殼講堂 ▏張金洋導師傾情講授《深度思考力--改變命運的底層邏輯》
    人們往往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價值,而學習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的一環就是獨立且有深度的思考。在這個信息碎片化時代,深入而系統的思考力是寶貴的財富。
  • 改變命運的定律——你信仰什麼,生命就走向什麼!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 《摩登時代》:跨越階層究竟有多難?
    在當今社會,階層之間的較量尤為突出,「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似乎是一句適者生存的箴言。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階層為切入點,深度剖析《摩登時代》留給現代階層的三重啟示。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就像是熊軒昂說的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 擺脫固化的知識階層,帶你真正理解深度學習
    就像社會階層逐漸固化一樣,知識階層也在逐漸固化。如果長期陷於錯誤的認知或習慣於輕度學習,一旦喪失深度學習能力,將很難打破知識階層的限制,永遠被困在認知低層。深度學習的能力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缺。真正深度的好文往往與原書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原書觸發了思考,引用了案例,最後看來,讀書筆記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甚至創造了新的知識。
  • 普通專升本可以改變你的命運嗎
    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小夥伴都會思考的,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 其實不能說一場考試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只能說它究竟能給你帶來什麼,那小編接下來就跟小夥伴們聊一下考上普通專升本的好處吧~
  • 什麼是深度思考,掌握這套思維方法,深度思考能力更上一層樓
    他說「花一分鐘看清事情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情本質的人,他們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看名著的意義,就在於從大師的筆下體驗生活的本質。在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大多數人的做法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思考問題表象的背後,到底深藏了什麼意義。
  • 高考決定未來,但命運有漏網之魚
    這幾天高考,又對這個話題進行了思考。高考決定了一個人未來幾年在哪個城市、學什麼專業、和什麼人相處,進而影響今後的人生在哪個領域,從事什麼工作。所以,高考決定命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命運有漏網之魚。考上好大學,會有更好的前途,這是大概率事件,就像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往往畢業於名校。但是對於個體來說,有什麼樣的前途,100%取決於自己,尤其是在當今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
  • 教育的作用是什麼?學校教育最大的功能:改變底層孩子命運!
    你想人生路越走越窄嗎?人生任何時候都不要限定自己能從事什麼不能從事什麼,無論多大年紀,都沒有真正的晚年和來不及。所以要儘可能讓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讓自己能有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
  • 稻和盛夫: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我在多年的經營中反覆思考這樣的問題:人生是什麼?人是什麼?在安岡先生的書中,答案寫得簡單明了。人的命運是與生俱來的,這是天命,而不是宿命。安岡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人可以通過思想和行動來改變命運。我年輕時讀《命運和立命》(後改名為《讀〈陰騭錄〉》)一書,被這種說法深深地打動。
  • 《深度思考》沒有深度思考,天道也難酬勤
    不愛思考的人,不會進步,而不會深度思考的人,活的太過膚淺,做事總是行於表面,看問題也不夠徹底。所以一直想找一個關於如何思考的書,結果我就遇見了它,《深度思考》。一開始看到書名,彷佛找到了真經。越看越覺得文不對題,有種被欺騙的感覺,當我耐著心看完之後,似乎得到了另一種啟示。
  • 萬字長文怎麼寫?
    有時候很難想像,萬字長文怎麼才能寫出來,尤其是報章上的文章,寫這麼長,有人看嗎?同樣的一個話題,明明可以1000字說明白。同樣的話題,已經翻來覆去說過好多遍了,還能怎麼寫出新意?帶著這樣的好奇,我把最近的一篇萬字文章學習了一遍。學完之後發現,要寫出這樣的文章,關鍵還在於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