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水餃巨頭,門店有450家,年入15億,外資收購後銷量銳減

2020-12-25 柳可尋

昨天是冬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餃子。餃子是我國特有的飲食文化,每年冬至和春節,我們都有吃餃子的習慣。像吃餃子類似的飲食文化,我們還有很多。

在我國的本土餐飲行業中,餃子一直都是熱門的創業項目,這麼多年來,餃子行業中誕生了很多知名品牌。但是有一點很奇怪,就是國人做飯好吃,但不擅長經營和管理。

比如曾經餐飲業的王者,俏江南的結局就不是很好。張蘭創建俏江南後,在國內發展得非常好,為了更美好的美好明天,張蘭引進外資,最後卻失去了俏江南的控股權。張蘭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創辦的心血成為別人的公司。

與張蘭有類似經歷的還有大娘水餃的創始人吳國強,大娘水餃也正是今天這篇文章想要講述的品牌故事。大娘水餃曾是水餃巨頭,頗受食客們的喜愛,巔峰時期全國門店數高達450店,年入15億。

後來吳國強為了大娘水餃能夠更好的發展,與張蘭一樣引進外資,結果失去了大娘水餃的控股權,自己無奈離開,後來回去參加年會,被保安攔在門外。不得不說,這個結局真魔幻。

吳國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立美食園,是大娘水餃的前身。後來提升營收,吳國強推出大娘水餃,結果一炮而紅,美食園也改成了大娘水餃,開始主攻水餃生意。

要知道國人對水餃可是非常喜愛的,以前窮的時候,逢年過節,哪怕沒錢也要吃上一頓餃子。那麼生活水平提升之後,吃水餃更是成了家常便飯。所以只要水餃的味道還說得過去,生意就不會差。

事實上,大娘水餃的生意非常好,吳強國調製的餃子餡,味美汁多,外加上餃子皮很薄,所以深受食客們的喜愛,美食園的餃子就這麼傳了出去,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聞名而來,只為嘗上一口大娘水餃。

吳國強順水推舟,美食園更是更名為大娘水餃,也開始了全國開設門店之旅。到了2013年,大娘水餃的門店數已經達到了450家,年入15億,而吳國強也成了餐飲業的代表,富豪榜的常客。

大娘水餃的成功不但讓吳國強收穫了財富和地位,也讓水餃行業火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水餃生意,越來越多的水餃品牌出現了。但是最終沒有幾個品牌能夠達到大娘水餃所在的位置。

因為吳國強的大娘水餃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首先在於大娘水餃的餃子餡獨處一絕,吳國強深知大娘水餃的立身之本,在於睡覺本身。就像企業的立身之本在於產品質量本身一樣。

吳國強為了讓大娘水餃立於不敗之地,苦心鑽研餃子餡,做了上百種調製,最終調製出了非常獨特的餃子餡,深受食客們的歡迎,所以大娘水餃才能夠在競爭激勵的餐飲業打下一片天,所以大娘水餃才無懼任何同行的挑戰。

除此之外,吳國強也深知自己在管理企業方面的不足,於是他重金聘請管理團隊經營大娘水餃的發展,但是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大娘水餃的發展朝著他控制不了的方向狂奔而去。

在大娘水餃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績的時候,歐洲一家投資基金CVC出現了。看到CVC,估計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它做的事情,卻不會讓大家覺得陌生。張蘭的無奈,就是因這家基金而起,沒錯,收購俏江南,最後張蘭無奈出局就源自於CVC。

所以看到張蘭的結局,吳國強在CVC基金收購大娘水餃後無奈出局,我是一點都不意外的。CVC基金收購大娘水餃90%的股份,吳國強雖然拿到了不少錢,但是也永遠地失去了大娘水餃的控制權。後期吳國強當了三年顧問和兩年董事長後,無奈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大娘水餃,由此大娘水餃徹底成了CVC基金的品牌。

那麼接下來大娘水餃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基金不像吳國強,他們想要的是短期內的收益,對大娘水餃的未來並不在意。也就是說怎麼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才是基金考慮的事情。

於是接下來的大娘水餃味道變了,餃子也變小了,但是價格沒有改變,如此一來,食客們自然也就不喜歡大娘水餃了,結果外資收購後,大娘水餃的銷量非但沒有上升,反而銳減。

身在局外的吳國強雖然有心帶領大娘水餃東山再起,但是沒有大娘水餃控股權的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娘水餃逐漸沒落。畢竟吳國強CVC基金邀請參加大娘水餃的年會,結果被保安攔在門外,連門都進不去,何談帶領大娘水餃重回巔峰?

看到大娘水餃的結局和吳國強的無奈,我們發現當你把企業大半的股份賣給別人之外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就算強如賈伯斯,也無力回天,只能氣憤地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

如果CVC基金能夠和當年的蘋果董事會一樣看重品牌的長遠發展,就像蘋果請回賈伯斯一樣,請吳國強再次擔任董事長。但是CVC基金卻選擇賣掉大娘水餃,套現離場,不得不說這個結局再次讓人無奈。

相關焦點

  • 又一水餃巨頭隕落,曾年賺15億,「引狼入室」後痛失心愛企業
    它不僅是北方人的主食,而且常與重大節日、事件聯繫在一起,尤其在春節期間 網上曾流傳這麼一個段子編: 全國有「扛把子」喜家德,南有袁記雲餃做鮮食,大娘為了你包水餃,「後起之秀」小恆水餃,從南到北「老先鋒」東北餃子王,更別提上了船就下不來的船歌魚水餃……
  • 中國水餃巨頭倒了?曾開店450家年賺15億,如今為何紛紛關閉
    尤其是中國企業,因為缺乏資金而選擇向巨頭妥協的例子,並不少見。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品牌,本來是水餃行業的巨頭,坐擁450家門店,一年能賺15億元。但最終因為資本力量的介入而逐漸沒落,如今門店紛紛關門,它就是大娘水餃。創辦於90年代的品牌對於國人來說,逢年過年吃水餃已經成為常態。昨天是冬至,去吃水餃的消費者更是絡繹不絕。
  • 水餃巨頭曾年入15億,全國門店400多家,如今「只配」在火車站?
    要說大娘水餃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在2013年。那時候在全國已經開設了400多家門店的它,年銷售額達到15億之高,成為水餃行業當之無愧的巨頭。那時候很多連鎖餐飲品牌都羨慕大娘水餃的成績,當然這樣的成績也吸引了不少外資。
  • 國內水餃巨頭「隕落」,曾年入15億,最終卻無奈向外資低頭
    事實上,國內有很多的連鎖國產餐飲品牌,因為外資的進入,他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最終不得不被併購。因此,很多人抱怨一些國產品牌連鎖店的味道不如以前。實際上,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不奇怪。如果一個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初心」,就不再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即使在這個行業的巔峰時期,也會發生替換老闆的事情。比如蘋果公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 「水餃巨頭」倒了?曾經開店450家,年賺15億,如今門店紛紛關閉
    在北方,過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吃餃子,而在很多節日也是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尤其是今日冬至,更是很多人會選擇去吃餃子。所以當時大娘水餃也被很多人熟知,而它的創始人吳國強,是在1996年的時候創辦了當時的常州商業大廈美食園,這也就是大娘水餃的前身了。
  • 靠「一盤」水餃年入15億,嘔心瀝血半輩子,最終卻被外資踢出局
    在吳國強和團隊的努力之下,大娘水餃截止到2013年,就已經擁有了450家門店,年收入更是超過了15億。 眼看大娘水餃生意越做越大,店鋪越來越多,於是吳國強便謀生出了找專業的運營團隊來維護大娘水餃運作的想法。 吳國強在誕生找專業的運營團隊以後,就在2013年和歐洲私募股權有限公司進行了合作。說是合作,其實用大娘水餃被收購來形容更為合適。
  • 中國「水餃巨頭」倒了?花費半輩子心血年入15億,創始人卻被趕走
    其實,大娘水餃的創始人——吳國強,他嘔心瀝血創立的這個品牌,按照常理來說,本該可以成為家族企業,繼續將店發展壯大下去的,但是他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將資本市場引入進來。最後的結局就是被外資幹出局,多年的心血也毀於一旦。1996年,吳國強創立了常州商業大廈美食園,這也就是大娘水餃這個品牌的前身。
  • 又一水餃巨頭沒落,曾年收15億,創始人引狼入室,卻被資本踢出局
    可以發現許多民族餐飲品牌,不斷被資本收購。當然有很多並非良善資本,可以稱它們為「門外的野蠻人」。並不會同企業一同成長,而是會在關鍵的時候套現出局,留下一地雞毛,連餐飲企業的創始人也被掃地出門。大娘水餃就是這樣的經歷。說起大娘水餃,很多人還是非常熟悉的。前些年風靡全國,特別是在城市的繁華地段,尤其是火車站、汽車站這些人流量密集的地方,總會看到大娘水餃的身影。
  • 又一知名品牌被外資收購,年入50億,你還以為是國貨?
    除了化妝品領域,在零食與飲料領域,也有兩個知名度極高的國產品牌已被外資收購。它們一個叫徐福記,一個叫銀鷺。幾乎每年過年,徐福記的糖果廣告都會在電視上出現,它是一代人童年的甜蜜回憶。但隨著2006年徐福記的上市,它也吸引了更多巨頭的目光。
  • 國產「水餃大王」年入15億,曾開店450家,如今紛紛關閉
    不得不說,吳國強是一個十分有毅力的人,為了突出自家的餃子產品,他帶領員工研發出了不同口味的餃子餡。一傳十十傳百,大娘水餃就成為當地一家著名的美食店,很多人來到這裡只為了品嘗他家的水餃。
  • 家樂福離開了、沃爾瑪關80家店,而它選擇25億「賣身」,都怎麼了
    從上個世紀至今,已有多家外資品牌,湧入到了中國市場中。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觀的改變,以及我國本土品牌的崛起。不少外資品牌,在我國過得並不舒坦。甚至已經有不少外資品牌「敗走」了,其中零售行業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人口眾多,每年零售品的銷售總額,也是非常巨大的。
  • 加拿大零售巨頭證實對家樂福發起200億美元收購要約
    通過有條不紊地收購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該公司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零售「帝國」。Couche-Tard先是在加拿大本土擴張業務,然後於2001年進入美國,2012年進入歐洲市場。最近以來,該公司的重點一直都放在美國和亞太地區。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期間,該公司曾試圖收購加德士澳大利亞公司(Caltex Australia Ltd.),但後來決定不再對其報價作出修改。
  • 又一家餐飲巨頭倒下?曾開店800家,年賺4.5億,如今破產清算
    又一家餐飲巨頭倒下?曾開店800家,年賺4.5億,如今破產清算!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都在發展,除了本土企業以外,外資也在進入中國,開始不斷的搶佔市場,現在本土企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很多企業本來發展挺好的,但是由於無法適應激烈的競爭,最後不是被收購就是破產清算。
  • 繼家樂福、麥德龍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不過,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本土化商超崛起,加上電商等新興行業衝擊下,商超巨頭們紛紛落敗。2018年法國最大的零售巨頭家樂福已新生退出中國之意,2019年蘇寧宣布斥資48億現金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隨後,家樂福正式宣布退出中國,由蘇寧全面接手家樂福中國區域的門店。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即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外資巨頭眼中的香饃饃,以零售行業為例,從九十年開始,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樂購Tesco等等外資零售巨頭紛紛在國內布局,攻城掠地,搶佔國內的零售市場。
  • 麥德龍、家樂福……超市巨頭紛紛敗走中國,被電商打敗?
    麥德龍是德國的超市連鎖巨頭,在1996年就進入中國市場,通過與錦江國際成立合資公司運營,也就是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後來麥德龍持有90%的股份,另外兩家持有4.9%及5.1%。然而,在今年10月,中國的物美集團就花費119億收購麥德龍中國80%的控股權。如今,外資超市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日子非常不好過,今年4月,家樂福中國也被蘇寧以48億收入囊中。
  • 深度|外資巨頭爭霸中國市場,未來急需變革!
    隨著中國嬰配粉市場結束高增長時代,加之國產奶粉崛起、新興外資奶粉品牌湧入,外資奶粉巨頭的市場份額被逐漸蠶食。在國內混戰的局面下,外資品牌急需突破,已經到了不得不變革的「危險時刻」。《母嬰時代》在今年4月份報導過,傳聞達能欲收購澳大利亞知名乳企邁高聯合有限公司位於中國青島的工廠。5月28日,工商資料顯示,邁高乳業(青島)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變為由達能全資持有。直至六月完成交割,這是達能目前擁有的第一家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工廠。
  • 國產牙膏難有一口好牙,兩面針連虧12年,中華牙膏已被外資收購
    數據顯示,兩面針的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12年為負,意味著過去12年它均處在經營虧損狀態。它之所以能在2016年獲得2690萬元淨利潤,並不是因為牙膏賣得好,只是因為出售中信證券股票賺了1.57億元,出售土地賺了1239萬元。資產總有賣完的一天,企業自身無法「造血」才是大問題。
  • 商業快報|利群股份16.65億收購樂天華東地區72家門店等資產
    封面新聞記者 譚璩(綜合整理)利群股份16.65億收購樂天華東地區72家門店等資產5月11日晚間,利群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群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收購樂天購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100%股權的香港法人公司2家及華東地區法人公司10家,以實現收購該12家公司直接持有或通過其子公司間接持有的15處房產和72家門店等經營性商業資產之目的,本次交易對價為16.65億元人民幣。
  • 【爆料】建材零售巨頭百安居中國業務將被物美收購
    繼外資家居建材零售巨頭歐倍德、家得寶退出中國市場之後,百安居於近期也傳出被收購的消息!坊間傳聞,稱百安居中國業務或將被物美收購。有消息可靠人士透露,物美已確定收購百安居在中國的門店(具體收購部分門店還是全國門店尚未得到確切消息),相關事情正在進一步統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