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了無數家長的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20-12-16 水木然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究竟是我們家長的先見之明,還是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的一種表現呢?如果一個國家的孩子,普遍被一種功利性的思維籠罩,很難想像這個國家會出愛國敬業的」棟梁之才「。

——水木然

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然而,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1、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其實,歐洲有關國家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德國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德國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德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殘酷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挫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趨勢。某學者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走進了幼稚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幹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隻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活泛性。」

4、從不強迫孩子

老師雅娜說:「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5、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布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6、法律嚴禁父母嘮叨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納入法律條款。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7、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狠心」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蘇珊娜博士說:「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水木然新書《深層認知》上市了!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這個世界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未來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認知的投資!一旦你的認知和財富不匹配的時候,這個社會有100方法收割你!

相關焦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現在有些家長,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綜合理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個「起跑線」到底在哪裡?它的本質又是什麼?有些家長也會為了這個「起跑線」而焦慮! 家裡有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難免不對「起跑線」這個詞感到敏感。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不知道這句話能造成孩子的影響
    父母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的家庭都在遵循這個道理,就害怕自己的孩子完了什麼都學不會,早因此各種的輔導班一起上。很多的地方也經常喜歡報導一些「天才」兒童,3歲背誦唐詩三百首,4歲背誦圓周率,8歲學完小學的全部課程……但是深究的話,這種事情真的很好嗎?「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毒害中國家長最深的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每個孩子不管聰明也好,愚鈍也罷,都是命運安排給我們的禮物,最好的禮物。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不要給孩子施加人為的壓力,真的沒有什麼好比較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只有一個!根本不存在評判標準,好嗎?大人們比房子、比車子,後來又比孩子,何苦呢?你們把孩子當作炫耀的資本,孩子們何曾拿你和別的家長比較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啊!
  • 教育界最大的「謊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竊以為是這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伴隨著這句「謊言」的誕生,可以說無數的家長為之折腰,花費無數心血、精力、金錢,陪伴孩子,結果呢?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都是不同的,每一年高考,能夠進入名牌重點大學的學生,也還是鳳毛麟角。
  • 「不輸在起跑線」有違邏輯和常識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常常聽到這麼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為了實現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孩子起早貪黑、含辛茹苦,找家教、上補習班,生怕成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人生真的有這條起跑線嗎?如果有,它劃在了哪裡?如果是文學上的形象比喻,存在這條肉眼看不見的線也未嘗不可,可真的當作運動場上那條實實在在的起跑線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 關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90%的家長都理解錯了!
    來源:中國教育報 中國教育研究「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多少中國爸媽的豪言壯語、凌雲壯志。為了這麼一句話,孩子奔走在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為了這麼一句話,中國教育開啟「拼爹」、「拼媽」模式;為了這麼一句話,多少中國家長失去理智,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但您想沒想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一定準確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廣為流傳,但是這句話不一定準確。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對於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讓小孩子不過早地接觸一些固定性知識,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對孩子的教育將有極好的影響。但是這些腦科學研究也有一些科學家質疑過,因為這需要調查許多孩子的成長數據。
  • 父母課堂——鄭淵潔:請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01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能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線上
    該文批評了在中國膾炙人口的一句口號: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十年過去了,這句違背教育基本規律的口號依然響徹雲霄,成為數不勝數的教師、家長教育孩子的座右銘。這句絕非科學論斷的教育口號對中國目前負擔過重的初等教育現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我們大部分父母漸漸的有了類似這樣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總感覺自家孩子差於人家孩子很多。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必須得注意這幾點,才能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要正確的樹立「起跑線」的觀念很多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因為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和家長,反而不一定能一直走在別人前面。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輸掉了整個人生
    沒想到,居然是一場狂風,吹起了熊熊的山火,燃爆了家長那一顆顆焦慮的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無數家長的豪言壯語,也成了緩解家長焦慮的有效法寶,於是,孩子奔走在英語、奧數等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早上5點起來,晚上11點才睡覺,周末時間安排滿滿,就連暑假假期也是疲於奔命遊走於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中。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02、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之前看過一部印度電視,名字就叫《起跑線》。影片用一句話概括了整部電視的主題,那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的妻子想通過上名校來讓孩子在超越常人的起跑線上起跑,在她的心裡是這樣想的:「要是不上名校,那他長大就上不了名牌大學,如果不上名牌大學,那她就去不了外企上班;要是去公立學校,就會學壞,要是學壞了,就會吸毒。」
  • 孩子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送給各階段的一年級學生!
    #家長們常說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哪位家長清楚起跑線在哪?具體怎麼做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記得是個名人還是電影裡說過:人生不是短跑,不是短暫的衝刺,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因此起跑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耐力。個人覺得說得有道理,但這並不能讓家長們打消「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
  • 孩子千萬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送給各階段的一年級學生
    家長們常說一句話: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話好說,事咋辦?哪位家長清楚起跑線在哪?具體怎麼做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記得是個名人還是電影裡說過:人生不是短跑,不是短暫的衝刺,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因此起跑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耐力。個人覺得說得有道理,但這並不能讓家長們打消「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
  • 人生感悟,多少孩子因家長疏忽而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昔日孟母不惜以三遷而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更有徐母以自戕育子須德才兼備,當忠孝得以兩全。而現如今又有多少孩子因為家長的無知而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往往有些人因太過注重孩子學業而對品德疏於教導。然而,德才兼備德在前,有德者才能走走的更長遠。
  • 為什麼「不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個偽命題」?
    」的完整表述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至今日,它成了中國式教育的招牌式口號,在一部分家長中成為最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而不惜窮其所有去踐行。「不輸在起跑線上」的邏輯前提是另外一句同樣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號,叫做「知識改變命運」。因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怕孩子的命運被改變得慢,或者怕改變得不夠徹底,因此有人進一步提出諄諄警告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孩子的成長輸在起跑線又怎麼樣
    在教育孩子的焦慮行列裡,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好好學習,長大和別人怎麼比,怎麼生存,讓人焦慮。想想也確實如此,當別人的孩子啊特別出色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什麼也不會,這樣一對比,確實會讓家長擔憂。 在當前的情況下,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教育斥巨資,小小年紀就身兼多個輔導班,看似學霸、神童的背後,確實無數家庭的負重壓身,更是無數小朋友對快樂童年的渴望。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導愈演愈烈,學科教育幼兒畫在商業助推之下全線發力,家長們相互裹挾著隨波逐流,且「以愛之名」。不知何時起,「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悄然崛起,愈演愈烈,來得如此措手不及,一時間,人心惶惶。孩子言語、行為、身體、心智等方面發育稍有滯後,家長們就歸咎自身,埋怨自己,埋怨另一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讓自家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一步。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