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興寺坐北朝南,四合院格局。山門為卷棚頂門樓,中門懸山頂,兩旁門硬山頂。中門裡有一間倒座殿,供奉著感應三洲的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大興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舊時的大興寺只是一座村廟,竟然成為連接京城與承德的重要節點。
酸棗嶺村在昌平城區東南20公裡的溫榆河北岸,村東南有座大興寺,全稱北京大興寺。寺內古碑文字漫漶,卻依稀記載著大興寺創建於明末清初年間,光緒七年重修。
京承高速路在大興寺以東不足百米。其前身是京承官道。大興寺為村中先民所建,村民每逢初一、十五必進廟上香,祈求風調雨順好年景,盼望稱心如意合家歡。相對於官府所建的官廟,大興寺只是村廟,可廟裡卻有眾多南來北往之官員、香客及遊客。香火何以如此旺盛?乃是其特殊地理位置使然。原來,京承官道是京城通向東北及內蒙古的交通要道,清代皇帝及高官貴戚前往避暑山莊必定從此經過。
承德,位於京城東北部500餘裡處。炎炎夏季,京城裡酷熱難耐。清康熙、乾隆皇帝每年有半年要在避暑山莊處理朝政。嘉慶、鹹豐皇帝病逝於此,足見二人駐留承德時間之長。承德是清廷的陪都和第二政治中心,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及外交等大事要事都要在此處理。需要覲見皇帝請旨、復命的朝廷命官,也要經此官道來往於京城與承德。幾百年間,官道上的官員、商賈、遊客絡繹不絕,無不進廟奉香,祈求佛祖保佑高官得做、財源茂盛、路途平安。祈盼佛祖護佑的人數眾多,佛及菩薩享受的香火亦多,多勞多得!
1949年後,酸棗嶺村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及開展成年人掃盲運動,把村西的吉祥寺改建為學校,村東的大興寺有幸留存下來。1959年,人民公社食堂遍地開花,大雄寶殿被改作了庫房。
大興寺前的水塘曰放生池,綠荷把水面遮蔽得嚴嚴實實,故又名荷花池。池北側的廟臺有半人多高。在古槐下乘涼的老太太用手比劃著說:「廟臺還是先前那麼寬,只是沒有那麼長了。」在北京鄉村寺廟中,如此寬大的廟臺十分罕見。
大興寺坐北朝南,四合院格局。山門為卷棚頂門樓,中門懸山頂,兩旁門硬山頂。中門裡有一間倒座殿,供奉著感應三洲的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韋陀殿北面是硬山直脊筒瓦頂、嵌鴟吻置走獸的大雄寶殿。殿前有碑刻兩通:東側碑為光緒年間的重修碑記,碑陽額勒萬古流芳;碑陰額刻因果不昧,以下鐫有施捨人名字。西側碑為2006年立的重修大興寺碑記,簡要記述了該寺「供奉佛祖,普度眾生,教化生靈,積善蓄德」的歷史。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門前有從三級垂帶踏跺。大殿前廊寬闊,靠東側立著紅漆木架,上懸仿鑄大鐘。銘文記錄著寺名、廣結善緣的施捨人姓名、鑄造時間等。住持釋萬福禪師說,原來的大銅鐘比此鍾高大許多,可惜不知流落何處。殿內楹聯為「金爐不斷千年火,玉盞長明萬歲燈」;橫批為「佛光普照」。殿內主奉釋迦牟尼佛,左側陪奉南無大智文殊菩薩,右側陪奉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大雄寶殿的兩側各有兩間耳房,是為僧舍。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卷棚硬山頂,砌一級石階。東配殿主奉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西配殿主奉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寺內佛樂悠揚,煙霧繚繞,供品新鮮。幾位居士在忙碌著,不時有善男信女們上香、叩拜,口中念念有詞。(文/李富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