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墘頂
墘頂村系涵江區新縣鎮行政村之一,位於新縣鎮西部,四面臨山,山青水秀,中間橫穿一條溪流,分割東西兩片農田。東與大洋鄉交界,西與廣宮村後厝相鄰,南與張洋村毗鄰,北與廣宮村落陽接壤。
從唐宋起,莆田山區逐漸得到開發,墘頂官道,傳說宋仁宗即位期間(公元1023-1056年)已經形成。
古道必經之路大會嶺道
在梨花洋官道的起點處,右側是林氏居住的自然村,其後山是佛印山;左側是一片良田,烏溪在田旁流過。越過溪流,左側兩條山龍,靠下遊一點的山龍是只神龜,上面一點的山龍自上遊下,像一條蛇,下端緊挨著龜頭,像是龜蛇爭鬥,糾纏在一起,難分勝負。蛇形山體的下方有一塊巨石,形如張開的蛇口。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見之嘆為觀止!這就是墘頂第四景——龜蛇相會。
龜蛇相會
徜徉在梨花洋官道上,抬頭一看,正前方的一座巨峰拔地而起,陡峭的山體,雄起約百米,是一隻自天庭而下的雄獅,其身、頭、腳、尾幾個山體連成一體,它就是畫家筆下的雄獅,栩栩如生,尤其是頭,讓觀者大驚失色之後讚不絕口。更令人稱奇的是,雄獅的前爪環抱一個球狀小山,雄獅下方是個深潭,名社公潭。潭中有兩塊巨石,一塊形狀如鼓,另一塊近岸靠山,狀如鈸似鑼。雄獅嬉彩球,鑼鼓來加油。這便是墘頂第五景——東方醒獅。
墘頂村的第六景——貨船外運,在梨花洋驛道盡頭,跨過頂廣陂,官道平緩向北,折東北向上約兩百米,便來到樹下店,古代的商隊可在此作短暫的歇息,或補充能量,或裝卸貨物。過了樹下店、古厝自然村的前方官道,便來到三座厝自然村。在官道左側,是一條從烏陂引水而來的水渠,就是官道、水渠連成一體。站在三座厝正前方的水渠上的一塊人造的用來作橋用的八卦石上,背向三座厝,前方的良疇山形,像一艘大船即將起航,其左側有一條小水渠,人稱「浮圳」,形如繩索,拴著巨大輪船。船形山體,船頭向西南尖縮。
傳說民國時期有人迫於亂世之慮,主張建大門。大門建後不久就傳來瘟疫,死了不少人。後來就很快地拆除大門,人畜平安。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建大門,也沒人敢在大廳正前方建造房子。這就是山區乃至全莆田甚至更大範圍內唯一不設大門的古村落三座厝,也是墘頂村的第七景—虎牢民居。
龍山
最外的山頂上有十幾畝大的一處平面略凹的山寨,從遠處各山來看,山寨邊的巨石圈形狀像一頂圓形王冠,而這塊風動石恰如王冠上的明珠。日光照射,石動光閃,明暗變幻,熠熠生輝。此等奇景,恰好在龍頭山之上,龍王戴冠,好不妙哉!這便是墘頂第九景—風動王冠。
官道繞過水頭村,向東北方延伸,約兩百米處有一棵千年古樹,本地人叫它為杜松,屹立在懸崖石縫處。奇怪的是,樹旁有一長條巨石,向溪流空中延伸,懸空約一米多,樹石相伴,奇險奇緣。身處險境,我自巋然不動,大有處變不驚之勢,泰山崩於前而不懼之態。真令人驚嘆,生命力之頑強,也不過如斯夫。此乃墘頂村第十景——松石奇緣。 過了杜松,官道繼續向北,下坡,過赤腳溪陂,向東北方上坡,轉過丞相隔,再過八鳳坑,上一段陡坡,進八鳳村。
墘頂-白鳳-張洋
在八鳳村屋前的官道上駐足可見,整個山形像個群山環抱的近四方形的山坳,明顯可見七條山龍頭向下,而這一帶四周裡外的山形山貌像八隻頭都向上,兩翼張開飛翔的鳳凰,故地師言「七蛇落井,八鳳朝天」。所以取地名為「八鳳」,後世漸誤為「白鳳」,因為莆田方言裡音相同而誤傳。在山坳中央,有一處突起的小山,形正方體,極似一枚印章,地師稱之「金印」,其西北方一山龍蜿蜒而下,似龍託舉金印,這就是墘頂村第十一景——龍王掛印。
八鳳亭這一帶有一奇觀,是墘頂村的第十二景,非湊數之景。每當金秋時節,金黃色的稻穗迎風招搖,香飄遠方,不正是最美最醉人的風景嗎?這重重疊疊的梯田,不正是子孫後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福田嗎?這就是墘頂村第十二景——金穗飄香。
墘頂部分自然人文景觀
大筆架山三峰:西邊的古稱三旗山(亦稱將軍山)、(中)筆架尖(亦稱胡餘峰)、東邊的宋朝和明朝時期叫象峰(清代叫乾峰)
和尚頭山(亦叫玳瑁山),海拔514米。山南為懸崖峭壁,山又分三仞,似三面旗子故稱三旗山。南面眾山似佛頭朝拜此山故稱佛頭山(俗稱和尚頭山)。山前的那潭水叫社方潭。
和尚頭山瀑布,在大會嶺滴水巖處往東望和尚頭山峽,遇雨則有細長瀑布,間或伴有彩虹。
鳳摶溪,萩蘆溪支流之一,發源於大洋鳳摶山,從鳳摶山水之源至廣宮東鎮(兩溪匯合處),這一段河流稱為鳳摶溪。
大會嶺天朝旌表牌坊,在佛公廟東畔,清穆宗同治皇帝賜大會胡氏謀義公之妻過坑陳氏旌表節孝坊,光緒五年1879年豎坊。由舉人連元題字「天朝旌表」以及對聯等。現牌坊湮沒於叢林中,清朝廷所賜「聖旨」二字石刻於2005年左右被盜。此牌坊為莆田僅存的唯一一座旌表節孝牌坊。
文興社(社方),這地方是唐代溪陳最早的廳堂,這裡出了一位唐代的員外,名字叫陳德。
文興社-陳金城書
材料引用: 1、《山奇水秀 人傑地靈》-莆田晚報社 2017年03月16日 2、《大會山志》-胡立釗 3、新縣鎮墘頂村地名歷史解析-胡立釗 攝影:胡立釗 陳開渠 漂泊老松 連錦祥 陳開敏
END
【來源:福建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