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官道——茅竹嶺

2020-12-25 溫州古道

千年官道——茅竹嶺

文&圖 張崇珍

大羅山茅竹嶺,因種植茅竹而得名,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白樓下村。嶺不高,海拔不過100米,是大羅山的餘脈,卻像一條騰躍的蒼龍,一直延伸到甌江。茅竹嶺古道始建於南宋末年,全長500米,路面寬2米左右。是古代永強去往溫州的陸上主通道,更是一條歷經滄桑的千年古道!

在白樓下村茅竹嶺古道入口處,有兩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宗教建築緊挨在一起,分別是二聖觀和太陰宮。

太陰宮

站在嶺頭處,回看白樓下村。白樓下村坐落於瑤溪街道北首,清光緒《永嘉縣誌》載,溫州衛右營遊擊所建茅竹寨,寨建牌樓,村位其下,名牌樓下,因諧音,故稱今名。

拾級而上,見嶺頭立有二塊龍灣區文保單位石碑。茅竹嶺古道東西走向,是橫穿大羅山的千古驛道。是古時永嘉場通向溫州腹地的咽喉。坡不陡,原上山臺階有一百九十七級,年久破損修補後為一百八十五級,嶺背平緩,舒坦,整條古道基本保持原貌,是溫州著名的十大古道之一。

茅竹嶺自古就是溫州的「東南鎖匙」和「入溫咽喉」的江防要塞。在明朝,這裡是溫州衛守備之地,清朝這裡曾築城駐防,稱為茅竹寨或茅竹訊。晚清溫州將領陳百川、洪筱山等曾在這裡建炮臺,抗擊西方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提出建立強大的人民海軍,彭德懷曾親臨茅竹嶺查看地形,並在茅竹嶺山下選址建造了海軍基地。

茅竹嶺古道每階用雕刻有花紋、繩紋、雲紋防滑的條石鋪就,兩旁置邊沿石。條石上鐫刻的組組花紋有似鋸齒狀的,似水波浪的、回形方塊的、稜形、魚鱗形的,一級臺階一個樣,密密縝縝,匝匝麻麻,粗獷而固執,精緻又華美。這就是古代官道的重要標誌,官道是指由國家出資,為方便外地官員順利辦事而修築的公路,不同於一般的民間古道。

古道兩旁儘是數不清的古樹名木,遒勁蒼老、華蓋盤鬱、蔽陰匝地、古韻盎然。在綠樹掩映中,古道蜿蜒曲折,陽光穿過綠樹縫隙,投射在刻著圖紋的石板古道上,透著歲月的滄桑!

性空亭

緣起亭

行走在茅竹嶺古道,行人稀少,偶爾會看見有一兩個人提著山泉水下山。靜謐的林間古道,茶樹花、油茶花、茅花靜靜的開放,與山腳下機場路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的對比。

乘閒聊赴野雲期,水荇牽風蕩槳起

求友黃鸝聲緩轉,伺魚白鷺步輕移

江清似此誰同渡,山好吾今更有詩

茅竹嶺西千樹竹,繁陰如蓋坐多時

——明.王瓚《茅竹嶺西莊》

石級頂端,有一座寺院,名平山禪寺。建於清嘉慶六年(1801年),因寺在茅竹嶺背山坪而得名。該寺古樸,祥和,佛像寶相莊嚴,一派清幽之地,與山下喧囂繁華的紅塵截然兩個世界。晨鐘暮鼓,偶爾經過,可聽到僧人梵唱,靜靜的嚀聽,也令人生出幾分禪意!

平山寺保持著清代建築風格,近年來又在寺後擴建部分建築,1990年被定為溫州市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平山禪寺是茅竹嶺古道的「分水嶺」,一邊是繼續往白樓下村延伸的下行臺階,一邊是通向茅竹嶺的森林綠道。綠道兩側有新建的水泥路臺階,可通向古道兩側的山頂。

在古道的嶺背上,原有一座「便止亭」,取「便是民之困而止者也」之意。明代禮部尚書王瓚曾撰有「便止亭記」一文,後來該亭被改建為三間磚木結構,名「茅川精舍」。

茅竹嶺尚存有宋代文化教育的遺址,據清光緒《永嘉縣誌》記載:「茅竹嶺又名丁公嶺,以八行丁廉夫所居」。早在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人稱皇祐三先生之一的丁昌期、丁廉夫父子寓居茅竹嶺,構築「醉經堂」,聚徒講學,後演變為茅川私塾,為龍灣區內最早的教育場所。

座中古物多仙意

窗外青山似世情

種竹栽花自雅處

明窗淨几絕塵緣

如今,在平山禪寺內還保留著一塊殘缺的便止亭石碑,上刻《便止亭記》四字,見證著茅竹嶺曾經的往事。

水井。茅川精舍對面空地上有兩口水井,井水甘洌清甜,常有許多附近居民到此提水回家泡茶或生活所用。

茅竹嶺是永嘉場鄉親趕路的休息站,也是遠方遊子心中的「鄉關」。農夫們挑著產自永嘉場一帶的鹽、海鮮、蔗糖、大米等物資通過這裡;鄉親們求學經商,走過這裡;張璁、王瓚、項喬、陳宜中等歷史先賢也是從這裡走向外面的世界,建功立業。

茅竹嶺,這裡雖然沒有奇峰怪石般的雄壯,也沒有碧波流水似的秀美,與大羅山別的地方相比,這裡實在算不上擁有獨特的風光。然而,論古道,她確確實實是永嘉場最出名的,最具有時代意義的。她是一首歌、一段歷史、一個傳奇!

站在高處,遠眺甌江。溫州大橋、七都島就在眼前。永嘉的東蒙山、勝美尖峰巒疊影,盡收眼底。江上船來船往,龍灣碼頭一派繁忙景象。晴好的天氣,山頂處是極佳的攝影和觀景之地。

茅竹嶺上俯視機場路

茅竹嶺隧道

茅竹嶺古道稱不上分水嶺,但她卻成了我們人文的分水嶺,因為兩邊的民俗、方言均有所不同。以東稱「永嘉場」(今永強),以西的狀元等地稱「嶺上」。

茅竹嶺早在唐朝時期,在這個當時世界超級大國的上空,曾升起過一顆國家級的企業明星——永嘉鹽場(今永強一帶)。鹽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當時全國置十大鹽場,永嘉鹽場就是其中之一。古書云:「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稅利潤是朝廷的財政支柱,國家經濟的棟梁。在大唐盛世宏偉的經濟運行中,就有來自於我們永嘉場的一份支撐,這裡的鹽就是通過茅竹嶺源源不斷的運到全國。泱泱中華,悠悠歷史,彈丸之地的永嘉場居然能在偉大民族的繁衍壯大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時勢造就英雄,永嘉鹽場的開發,也造就了千年古道茅竹嶺的輝煌!

相關焦點

  • 京承官道大興寺
    其前身是京承官道。大興寺為村中先民所建,村民每逢初一、十五必進廟上香,祈求風調雨順好年景,盼望稱心如意合家歡。相對於官府所建的官廟,大興寺只是村廟,可廟裡卻有眾多南來北往之官員、香客及遊客。香火何以如此旺盛?乃是其特殊地理位置使然。原來,京承官道是京城通向東北及內蒙古的交通要道,清代皇帝及高官貴戚前往避暑山莊必定從此經過。承德,位於京城東北部500餘裡處。炎炎夏季,京城裡酷熱難耐。
  • 莆田| 千年古村官道悠遠,墘頂十二奇景美不勝收!
    從唐宋起,莆田山區逐漸得到開發,墘頂官道,傳說宋仁宗即位期間(公元1023-1056年)已經形成。    古道必經之路大會嶺道  在梨花洋官道的起點處,右側是林氏居住的自然村,其後山是佛印山;左側是一片良田,烏溪在田旁流過。
  • 莆田|千年古村官道悠遠,墘頂十二奇景美不勝收!
    從唐宋起,莆田山區逐漸得到開發,墘頂官道,傳說宋仁宗即位期間(公元1023-1056年)已經形成。 古道必經之路大會嶺道 在梨花洋官道的起點處,右側是林氏居住的自然村,其後山是佛印山;左側是一片良田,烏溪在田旁流過。
  • 古代的官道只允許官府人員行走嗎,官道與普通道路有何區別
    那麼在古代,這些所謂的官道只能是官服人員行走而普通百姓不能行走嗎?官道與普通道路又有什麼區別呢? 官道,顧名思義就是官方的道路,可供官府人員行走與運送金錢物資,官道修建的主要原因也是為了方便外地的官員路途順利,更好的工作。而普通道路與官道相比就沒有這麼大的意義和地位了,純粹是為了方便普通百姓的出行。
  • ​《官道無疆》 作者:瑞根
    《官道無疆》雖然曹朗和自己關係很密切,但是這種建立在大學時代毫無利益瓜葛的關係看起來很純潔,但是實際上卻很脆弱,如果不經常維繫加固,很快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陌生直至到可有可無,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例證所證明。
  • 官道:只因處在官府大道旁
    棲霞電視臺播音主持班、小記者班、綜合能力提升班常年招生,分長班和短班、周末班和晚上班,熱線3450000,13780973931 官道,顧名思義,就是官府的大道。咱棲霞的官道村,就是因為村在官府的大道旁而得名。官道鎮,共55個行政村,這些村名的來歷也是各有特色、別具一格。 咱都知道字有象形字,這村也有「象形村」?
  • 太原周邊官道巷重現明朝集市,玩不膩呆不夠,50元就可吃到扶牆走
    官道巷主街道還原了鄉村的建築風格,重現了明代集市風貌,數不清的地方特色美食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這裡除了山西本地的特色小吃之外,還有地鍋饃,驢羊肉火燒,炸泥鰍等全國各地知名小吃。在官道巷裡,還有很多簡易的作坊供遊客體驗,比如辣椒、粉條、香油等等。油鹽醬醋、石磨麵粉、手工掛麵、粗布衣裳,官道巷匯聚了很多古法製作工藝,使遊客近距離體驗中華民族千年農耕文明創造出的智慧,感受那份古樸,品嘗那份甘醇。窄窄的巷子,青石磚鋪地,掇一條長凳,坐在涼棚下,品一碗天南地北的風味小吃,那是一種從肚腹到心靈的滿足感。
  • 桂林東被遺忘的灌陽.海洋.興安官道
    桂林東唐宋時有官道至海洋堡.灌陽.興安官道自桂林東出花橋走直線過河塘-現湖塘過雷劈山過牛岡頭-太和圩過桂局過熊村...比現在繞道大圩省了差不多一半的路程。
  • 江華瀟賀古道:千年古道見證民族融合
    這裡是秦皇漢武徵伐嶺南的軍事要道,也是瑤族千年遷徙的南嶺民族走廊。在江華縣內多個鄉村,還能看到不少保存完好的古道印跡。瀟賀古道穿行於萌渚嶺的崇山峻岭和湘南桂東北的山地之間,其間劈山築路、渡水架橋,在艱難的環境條件下和原始的技術情況中,修建如此大的工程,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苦勤勞和智慧,也反映出我國古代交通技術的高度水平。
  • 《極道天魔》《官道無疆》《重生完美時代》它們的作者開新書了!
    他們的代表作(我喜歡的抽一本)分別是《極道天魔》《官道無疆》《重生完美時代》!不知道這三本經典的小說你看過嗎?接下來就是今天的重頭戲了,這三位大作家的新書是什麼呢?請看:第一,大神作家【滾開】稱號:文學少女滾開、滾妹、老滾 、二更獸【滾開新書《萬千之心》】有股神秘的味道。
  • 官場微小說:官道
    大夥又是愕然,喝過了喜酒大夥又釋然了:老宋的官道不淺啊。(本文系公務員內參原創,作者: 蔣先平)好消息,好消息,公務員內參(微信號:igongwuyuan)向大夥有償徵稿了!小參投稿郵箱:3319306189@qq.com,來稿一經採用,即付稿費哦(50—300元)!     長按右側二維碼,即可關注「公務員內參」。
  • 苗慄大湖鄉老官道休閒農場 露營愛好者的桃花源
    圖片來源:臺「聯合報」苗慄縣大湖鄉老官道休閒農場佔地近5公頃,是愛好露營者的好去處,可同時容納 靠著露營愛好者間的口耳相傳,老官道休閒農場雖沒有任何宣傳,卻累積出好口碑,每到周六、周日都有不少露營人車湧入,客層穩定。
  • 那年的網文,中古篇:鬥破蒼穹、重生之官道、凌天傳說、間客
    第二部:《重生之官道》重生之官道作者是錄事參軍,2008年底開始在起點連載,官道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重生之官道甚至據小道消息,後來官道小說被全面封殺,也有錄事參軍作品太火,導致有人聽說之後,覺得影響我黨形象的原因在內。
  • 黃河故道民權深度揭秘:大宋開國帝王的千年往事
    近日,筆者偶讀宋史得知,在這碧水綠林間,竟藏著一段大宋開國帝王的千年往事。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的後周和大宋時期,這裡隸屬開封府考城縣(縣城遺蹟在今民權縣林七集西南3裡處)。北邊是開封府直流渤海的濟水和五丈河,南邊是開封流經睢州(今睢縣)、宋州(今商丘市)連接江南揚州的汴河。此處為古汴水(今古宋河),往東流經宋州(今睢陽區)直通徐州連接京杭大運河。
  • 臨渭區:相約生態武趙 「棗」贏官道未來
    啟動德農武趙田園綜合體項目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以生態園林建設為支撐,以休閒觀光旅遊為槓桿,以水產業水鄉家庭農場等為特色的綜合體項目,它標誌著官道鎮「醉美棗鄉、魅力官道」美麗鄉村建設目標邁進新的飛躍。該綜合體項目的啟動建設共分三期階段來完成。第一期建設主要以綜合辦公樓、生態餐廳(大棚)家庭農場(樣板房)為主。
  • 一條滇中昆明城的古老官道,舊址新貌融為一體,喚醒記憶中的街貌
    注入了漢族人口遠遠大於當地的人口,漢文化完全薰陶了當地的文化,此後,每朝每代都在昆明城設立行政部門,直至末代封建皇朝「清朝」在雲貴高原之地設立「雲貴總督府」總管雲貴兩地的軍民政務,到清朝滅亡共有77位雲貴總督,而在康熙年間「清政府」直接把「雲貴總督府」設立在雲南昆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禁菸大臣林則徐」了,而昆明期間的總督府建立於現今的五華區內,府前建有寬大的甬道,以做雲貴等地方官員拜見總督大人時「歇轎子」的地方,是當時清朝的「官道
  • 千年古cake成廣府廟會最強文創產品
    千年古cake成廣府廟會最強文創產品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劉雲、林詩妍  2019-02-25 文、圖/ 金羊網記者李煥坤、劉雲、林詩妍一連七日的廣府廟會落下帷幕,號稱「層層有驚喜,一口吃掉千年」的千年古cake蛋糕成為最受歡迎文創產品
  • 濟南章丘這個千年古村裡,有個300多年歷史的石獅子,傳說挺神奇
    圖文/劉清蒲博平村位於章丘區普集街道駐地西北4公裡處,村南濱東巴漏河,是一個距今1500歷史的地地道道的千年古村,是從東面的周村穿過章丘進入濟南的必經之路。村內分布著眾多年代久遠的傳統民居,2014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 邀你穿越時空,共賞溫州這條古官道上的無邊秋色……
    樂清多山嶺蜿蜒的山路在漫長的歲月中打磨出的年歲感沉澱了時光,留下了故事在這落葉紛紛秋意正濃的時候小編邀你一起穿越時空共去賞這蜿蜒古官道上的無邊秋色據《芙蓉鎮志》記載,四十九盤嶺古道歷史可追溯至北宋,盛於明清,是從芙蓉入雁蕩的必經官道。明樂清人朱諫在《雁山志》裡寫:「一名四十九盤嶺。在能仁寺西入西內谷,寺在嶺下。嶺路盤轉四十九折,山極陡峻,故名。」
  • 古韻千年江油關 涪江上遊第一城
    平武江油關,千年古鎮煥新顏記者眼前的江油關上方,「江油關」三個大字遒勁有力;左右兩邊的石闕上,分別寫有「蜀漢江油關」「冀川新南壩」。登上江油關的景觀平臺,美麗的江油關鎮、逶迤的涪江和索橋、秀麗的鳳翅山等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