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布置英語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若想要作業變得有趣,那麼作業的形式就要有所改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豐富、有趣的作業,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為作業增添色彩,激發學生興趣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作業的形式較單一,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都會根據教材內容來布置,如布置單詞、句型、課文、課後練習題等。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業便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厭煩的情緒。
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作業增添「色彩」,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入一些新穎、有趣的作業內容,如有趣的繪本讀物、學生喜愛的英語原聲動u、時尚的英語歌謠、英語遊戲等,以各種不同形式的作業內容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作業煥發新光彩。
例如,在教學完譯林版英語四年級Unit 6《at the snack bar》這單元中的Story time後,為了強化學生對「點餐」這一語言情境的掌握,我將語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設計了「Let's go to snack bar」的情境作業。在這個情境作業中,我要求學生以不組為單位,模擬到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西餐店點餐的情景,並設計對話,進行角色扮演。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相應的情境材料,還設計了對話的模板,鼓勵學生以實地考察及模擬訓練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對話設計。
為作業換上新裝,豐富學生體驗
教師布置作業無非在於兩種形式,一是背誦、朗讀;二是抄寫或做練習。
課堂結束後,教師總會千篇一律地布置「晚上回家後請朗讀課文」「請把單詞抄寫一遍」之類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枯燥重複,學生猶如機器上的齒輪,循環反覆地轉動,於是「應付」變成了他們對待作業的壞習慣。
為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翻轉作業形式,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為作業「換上新裝」,在原有作業的基礎上加入新元素,如微信錄音、拍攝不視頻、不足微課、採訪實踐、角色扮演、DIY作品等形式,讓作業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在教學完譯林版四年級英語Unit 3(( My clay))這單元後,我在課後要求學生完成「Make a timetable」的探究性作業。這個作業主要由調查與製作表格兩個主要環節構成。
在調查環節中,學生需以不足或家庭為單位,利用句型"What time do you……? L.at……詢問不組成員或父母的作息時問,並結合他們的時問安排,合理製作時問表。在時問表的製作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自己提供表格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創造,可利用卡紙、彩色筆、彩帶等美工工具,裝飾自己的時間表。
關注「專業教育菌」,喜歡就請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