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了關於六六體育班的選擇《
和體育科研專家聊完後,六六的體育課外班我重新做了選擇
》文後,留言非常非常多,所以後來我又馬上聯繫採訪的龐叔叔,想幫大家問「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年紀報什麼體育訓練班」這個問題,當時他跟我說,這問題咱們不能一概而論的回答,因為體育項目比起音樂美術等,更加注重孩子的個性化,如果咱們不了解每個孩子的興趣、性格和體能,以及家長的預期,是無法告訴大家怎麼判斷的。他不給明確結論,我也寫不出新的專訪。
但前天那篇《突如其來的暴力襲擊,如果躲不過,不如提前做些什麼》發布後,看留言大家都在諮詢什麼體育項目能幫孩子同時進行安全教育時,我突然想起來聽龐叔叔說他外孫女學柔道,就想找他具體了解一下柔道。結果他推薦找他女兒bobo,說「她從小在體育圈長大,耳濡目染對體育項目都比較了解,最近也在備考運動訓練學博士,給我外孫女選的體育項目,我都沒給她一點兒建議,但聽她說完理由,我真覺得挺驚喜的。一個基於運動訓練理論來深入研究兒童體育運動的年輕媽媽,可能比我們這種搞競技體育的人更了解孩子們,而且她愛研究,又可以隨時諮詢到各項目最專業和頂級的項目教練,她應該更能直接幫助到你們讀者」。
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來自bobo的約稿,一個來自體育之家,深入研究運動訓練學的5歲女孩的媽媽,根據自己孩子性格能力等各方面情況,最終從40餘種體育項目中給自己女兒選擇體育項目的心路歷程,或許能給大家一些非常具體的參考。
文:寧媽bobo
四十多個體育項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
我從小生活在一個體育之家,父母以及身邊的叔叔阿姨大都是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長期耳濡目染,深感體育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
所以從寧寧(我的女兒,5歲)一出生,我們家就確立了「體美智三育並重,體育優先」的育兒理念。5歲之前,通過和孩子玩玩具、做遊戲、戶外運動和去遊樂場的方式,有目的地訓練她各種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能力,同時也會帶她一起看比賽讀體育繪本,讓她對體育建立概念,產生興趣。
在寧寧即將五歲之際,我們發現普通的室內外活動實在無法消耗她的全部精力體力,她身心各方面的狀態,都是時候交給專業教練,正兒八經地讓她練習一兩項體育運動了。自從有了這個想法,我把社會上目前能面向兒童和青少年提供體育培訓的奧運項目+非奧項目列了一遍,數了數大概有40多種。但孩子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都練,如何精選適合自己的,我其實也是做了一番研究,下面分享一下我的思考和選擇過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選擇運動,孩子的喜好永遠是第一位
如果加上大人的一點「功利」心,我認為從塑造人的角度,體育運動可以起到「取長」或「補短」,甚至「取長補短」的作用。
所謂「取長」,就是「我是誰」,我天生自帶怎樣的氣質和能力?什麼項目能把我的特長發揚光大?「取長」的好處就是,孩子在自己擅長或能夠勝任的項目上,比較容易獲得自信,更有助於培養興趣。而「補短」就是利用體育在身體機能、運動能力、心理社交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彌補孩子的不足。
於是,我在腦海中問了自己一些問題,大致勾勒出女兒的形象(體育項目眾多,不可能一一去試,這裡講述一種「畫像」的方法,描繪孩子的性格氣質,初步判斷孩子會喜歡哪些項目?大家也可以嘗試這樣問自己):
她好動,喜歡摸爬滾打? 是
她愛美,對公主無法自拔? 否
她精力旺盛,不愛睡覺? 是
她膽子大,喜歡冒險? 否
她喜歡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 是
她跑得特別快? 否
她想比別人做得更好? 是
……
帶著對她的了解和初步判斷,我開始帶女兒體驗一些適合她年齡的運動項目。
現場觀看大學生藝術體操比賽、排球隊訓練,體驗了輪滑,體操,蹦床,籃球,足球,腰旗橄欖球,棒球,拳擊,柔道,滑雪,還買了曲棍球桿、旱地冰球桿,冰壺玩具在家玩。
體驗了一圈下來,發現她對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且能瘋跑的集體項目普遍比較喜歡,明確表示無感是藝術體操,拳擊,輪滑,其他的態度比較中立。
最後,本著全面發展運動能力,利用體育在身體能力和性格塑造上取長補短的原則,我為寧寧選擇了腰旗橄欖球,滑雪和柔道三個項目。其中腰旗橄欖球和足球在訓練孩子的基本動作方面相對更全面,並且能給孩子提供陽光戶外+融入集體的機會,寧寧也確實比較熱衷於瘋玩瘋跑。滑雪是為了提高她在不同空間中的感知覺能力,比如草地,水中,冰面,雪地。而今天我想重點說一下,為什麼柔道能夠脫穎而出,最終也進入我們的訓練計劃中來?
為什麼讓孩子練習柔道?
自畫像裡提到了寧寧並不是一個速度型選手,就身體素質而言,她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比較突出,從氣質上來說也屬於神氣型的小姑娘,所以柔道運動對寧寧來說算是「取長」。
另外,在我看來,柔道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方式,能給孩子上好三堂課。
1
一堂自我保護課
柔道最先教授的基本功,不是如何制服對手,而是學會保護自己!柔道運動特有的技能,叫做"受身",作用就是在人摔倒的時候,身體形成條件反射,通過身體畫"圓"的動作化解和轉移外部衝擊對自身的傷害,最大限度地保護身體各個關節和內臟。
動作解析:前受身摔倒時不用手直接撐地,防止手腕受傷;前迴轉受身行進中摔倒時低頭團身,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後受身向後滑倒時收頭,避免後腦受到撞擊。
有些家長會覺得柔道摔來摔去會讓孩子很疼。一點感覺不到疼是不可能的。但柔道不是死摔,人在落地之前,會用手去拍墊子,卸掉震蕩力,整體的感覺是舉重若輕,所以是很安全的。
另外,寧寧是女孩, 我希望她溫柔優雅知性,但面對複雜的社會、可能出現的校園傷人、霸凌事件等等,我也希望她能夠有勇氣,有本事保護自己。
2
一堂邏輯訓練課
用柔道訓練思維,和讀書做題不一樣的是:柔道是動真格的!
觀察-分析-判斷-決策,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心智運行模式。柔道,就是無數次地練習在一瞬間運行這個程序,而且結果立判。
與球類運動判斷球路的時間、空間不同的是,柔道所面對的是和你一樣心智成熟的人,如何觀察對手的動作,體會對手的心態,猜想對手的招式,捕捉時機決勝於千裡,是對一個人分析判斷能力的絕佳訓練。
拆開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觀察力:柔道賽場上,瞬息萬變,很多信息都是轉瞬即逝的,如果觀察能力差,就會無所適從,盲目行動。這就逼著孩子在平時的訓練中,學會集中注意力,掌握觀察方法,久而久之,習慣觀察,善於觀察。
邏輯力:柔道對抗的整個過程就像解題,處處是邏輯。柔道運動員每個人都有絕招,術語叫"得意技"。哪些技術能成為自己的致勝法寶?各個技術動作之間怎樣形成聯絡,才能誘敵深入使用絕招制勝?這些都是需要設計的,根據自己設計,根據對手設計。
想像力:柔道制勝,千鈞一髮,柔道運動的複雜多變,要求參與者隨時改變自己的行動,並預見行動的後果,這種預見,離不開豐富的想像力。如何在頭腦中設計動作,聯結動作,很多時候是需要即興靈感的。
3
一堂挫折教育課
剛才說到"取長",現在說說"補短"。寧寧幼兒園的老師曾經婉轉的提醒我,可以讓孩子適當體驗體驗挫折。沒錯,這和我們家長的觀察不謀而合。家裡就寧寧一個孩子,從小就是掌上明珠,慢慢地她形成了「我只能第一,我一定能贏」的心態,有時候要跟我們比賽跑步,她要是沒有贏,可能隨時就罷工開哭了。
所以,我也一直在琢磨,何時,以何種方式給她上這一課?也許,在墊子上被對手重重地摔下去,就是最真實的,且無法逃避的挫折體驗。然而這種體驗,在人生中又是成本和代價最低的方式。道場就是社會的縮影,人生的成功,失敗,逆襲,站起來,都在這塊墊子上反覆上演。摔倒了並不意味著永遠失敗,再站起來,一次一次挑戰才是人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