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存在8年,卻培養出171位院士,堪稱中國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

2020-12-14 騰訊網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所大學,它只存在了8年,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8年時間,這裡走出了3882名學子。

其中,有2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

圖片來源:南方周末

在這所學校裡,校舍是梁思成、林微因夫婦主持修建的,校長是梅貽琦,課堂上有華羅庚教算術、陳寅恪講歷史、馮友蘭聊國學、費孝通講社會學,還朱自清為你改作文,而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這些人,則是你的同學。

這些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無非就是當時西南聯大的一位位普通教授,這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無法想像的盛況。

「西南聯大」,這所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設立的臨時大學,在朝不保夕、戰火紛飛的逆境中,卻成為中國歷史上群星閃耀的存在,不斷有大師們在戰火紛飛中扎堆出現,燦若星辰。

他們書生意氣、激昂青春,他們壯志衛國、熱血澎湃,握著時代的脈搏,扛著社會的脊梁,將中國人的血性與風骨展現得淋漓盡致。

就在這個月,一部歷時兩年的央視紀錄片,走訪了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尋訪了49位西南聯大學子(其中最年輕的受訪者也已90歲)和當年的親歷者,積累了眾多影像、書信和日記等珍貴的一手史料。

在一段又一段的敘述中,將我們帶回了那個大師雲集、風起雲湧的年代。

倉惶流亡下,絕無僅有的教育長徵

西南聯大,誕生於滾滾硝煙之間。

1937年7月7日晚,盧溝橋事變,槍炮聲在雲裡翻滾著,從北京西南郊掠奪而入,盧溝橋處,日軍挑起衝突,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次日清晨5時許,宛平城被炮轟,中國抗日戰爭隨後全面爆發,京津大學南遷則成定局。

當年的清華外文系三年級本科生趙儷生在回憶錄中寫道,盧溝橋炮聲一響,學校加緊將書籍、實驗器材裝箱運出。「每當夜深人靜之時,砸釘之聲響徹在大樓裡,好像小時候聽大地主家入殮的聲響。

當時大多數的國民都有這樣的共識:救國經世必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學術研究是立國興邦的命脈所在。即使曾經恬靜美好的校園沒有了,師生們也要在戰火中艱苦卓絕地生存。

隨後,清華和北大、南開一起搬遷到長沙,並在此組建臨時大學,只是仍然沒能躲過日寇的鐵蹄。南京武漢紛紛告急或陷落,中華大地平原陷入危機之時。

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長沙臨時大學的教學,立刻搬遷至昆明。

電影《無問東西》截圖

這是一次教育的長徵,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都絕無僅有。一路上,莘莘學子不僅要經歷漫長的跋涉,還要躲避日軍的轟炸,但每到一處,師生們都獲得了當地政府與民眾的熱烈歡迎。

與此同時,長途跋涉的過程,也給師生們生打開了書本以外的世界——他們看到了祖國的秀麗山河,感受到了國家經濟的落後,也體會到了百姓生活的艱難。

電影《無問西東》截圖

就這樣,這些僅憑少年熱血與學子意氣的少年們,遠離家鄉,遠離故土,踏過無數漫長的日夜,終於在1938年4月28日,這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抵達昆明。

就這樣,聞一多,楊振寧,陳寅恪,趙忠堯,林徽因,梁思成,費孝通……一個又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名字,在西南聯大匯合。他們就像中華大地上散落的一顆顆星辰,最終在這裡聚攏,發光,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耀眼的光芒。

西南聯大八年的歷史與神話,就此打開。

百位大師的生動畫卷

一時間,昆明這座西南邊陲安靜的山城,猛然迎來了一大群「有大學問」的人,這些人是當時最具名望的大學者,其中還有許多人,「蔣介石見了都要讓三分」。

然而來了這麼多人,應該住哪兒好呢?幸運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來到了昆明。

梅校長找到此時借住在尼姑庵的夫婦倆,委託他們為西南聯大設計校舍。

梁思成、林徽因攜子女與聯大教授周培源、 陳岱孫,金嶽霖,吳有訓等合影

但因為經費不足,梁思成和林徽因不得不含淚將校舍方案一改再改,從高樓改成矮樓,從矮樓改成平房,最後除了圖書資料室是磚瓦建築,部分教室用鐵皮做頂,其餘,統統做成了茅草屋。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老人的記憶裡,學校的圍牆用泥土板築成,教室的屋頂是鐵皮的,宿舍的屋頂是草棚,夏天漏雨,冬天灌風。

一間宿舍裡,擠擠挨挨地擺著20張雙層床,住滿40個學生,沒有多餘的地方擺書桌。宿舍裡沒有燈,天一黑,就看不見書了。

由於經費短缺,當時職位在政府可與總理平級的梅校長,賣掉了汽車,辭退了司機,幾乎變賣光了所有值錢的東西。1940年後,梅家連青菜湯都喝不起了,偶爾吃一頓菠菜豆腐湯,就是過節。

學校的教授們也不例外,人文學院的聞一多白天給學生講課,空餘時間便刻章賣錢。見聞一多不好意思自己寫廣告,其他教授就替他在報刊上發表《聞一多教授金石潤例》,梅貽琦、馮友蘭 、朱自清、潘光旦等11位教授在文章後籤字。

幾位教授聯名為聞一多刊發的廣告

中國現代物理學之父吳大猷,每天化妝成乞丐,到菜市場撿沒人要的剩骨頭、爛菜葉,回去給妻子熬湯;後來的「兩彈一星」骨幹、物理學家趙忠堯則買回油和鹼自製肥皂,在院子裡曬乾後用自行車推出去賣給化工廠,這才養活了一家老小。

化學系的高崇熙則自己栽種劍蘭拿到市集上賣;航空系主任王德榮和化工系主任謝明山聯合研製出了「西曼」墨水;連教授夫人們也都做著手帕、手袋和繡品以出售補貼生計,梅貽琦校長的夫人韓詠華則親自做起了米糕,到市集上賣早點。

但也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

吳大猷寫成了《多分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

陳寅恪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馮友蘭寫好了《貞元六書》、

王力出版了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之作《中國現代語法》、

吳宓用英文寫就了《世界文學史大綱》、

費孝通試圖構建社會學版的卡文迪許實驗室,

馮景蘭完成《川康滇銅礦紀要》、

周培源的寫成《湍流論》

……

在人文學院那邊,學校在一名來自劍橋教授的發起下,開了一門《歐洲名著選讀》課程,9個教授輪番上課:錢鍾書、吳宓、莫泮芹、吳可讀、葉公超…因為老師太牛了,很多學生哪怕穿越整個昆明城,也要跑去人文學院蹭課。

西南聯大文學系全體師生合影。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駿齋,餘冠英,王力,沈從文。

平日裡,聞一多講《詩經》和《楚辭》;錢鍾書喜歡在課堂上用英文,偶爾加一兩句中文;陳寅恪則教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

雖然正式上陳寅恪課的人只有七八個,但因為名氣大,每次都會吸引來許多旁聽的學生,將教室擠得水洩不通,還有馮友蘭、吳宓等教授跑來旁聽。

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

陳先生每次走進教室,都會夾一個包袱,往桌子上一放,然後打開書。但陳先生基本不看,因為他對那些材料都非常熟悉,歷歷在目,如數家珍,隨口就能旁徵博引。

但也因為這樣,太過深奧晦澀的內容也讓大多數同學聽不懂,過了學期前一兩節課之後,教室就空了大半,只剩下汪曾祺這位真正聽講的學生。

西南聯大,正在上課的學生

薪火相傳的大學精神

老師們治學嚴謹、要求極嚴,西南聯大辦學8年,8000餘名學生中,只有3882人最終順利畢業。

在這些順利畢業的學生中,產生了一大批科學家、數學家、翻譯家、文學家,他們是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黃昆、汪曾祺、許淵衝…

好的老師,就像一粒火種,而大學精神,也正是如此薪火相傳,代代傳遞。

在電影《無問東西》中,陳楚生所扮演的清華學生吳嶺瀾,和梅貽琦有過一段感人至深的對話。

當時,因理科過差而被學校勸轉文科的吳嶺瀾,正在跟自己的情緒較勁,處在對未來迷茫懵懂的階段。備受打擊的他,被梅貽琦叫去了辦公室,問道:你讀書為何?

吳答:只知讀書是對的。

梅又說: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

吳嶺瀾面對梅先生的疑問,給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

此刻,梅先生沒有讓他補考,沒有讓他重修,沒有讓他退學,而是娓娓道來:

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一種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正是這番話,啟發了吳嶺瀾去追尋自己內心的聲音。

十幾年後,此時的吳嶺瀾已成為在西南聯大任教的教授,當他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在掩體下平靜地為學生們吟誦泰戈爾的詩句,他並不知道,自己究竟給那個叫做沈光耀的人,帶來了多大的精神震撼。

在吳嶺瀾啟發下,沈光耀成為中國第一代飛行員

電影之外,現實中的例子同樣比比皆是。

1937年,北平淪陷時,北大教授鄧一哲的兒子鄧稼先正讀高三。

在一次日本人召集的聚會上,鄧稼先怒不可遏,撕掉了日本國旗。當晚,志成中學校長趕到鄧一哲家,「開始追查了,趕快把孩子送走。」

鄧稼先

臨別之際,鄧一哲對鄧稼先說:「兒啊,你要學科學,學科學為國家。」鄧稼先逃出北平,輾轉跋涉來到昆明,並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李政道幾乎和鄧稼先有著相同的經歷,高中一畢業就遇上日軍入侵,經歷九死一生,才從淪陷區逃到雲南,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

在西南聯大,兩人師從吳大猷,1946年,李政道這個物理天才少年,通過教授推薦,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三年後獲得博士學位。

1957年,吳大猷幾乎同時收到了李政道和同是西南聯大出身的楊振寧發來的、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喜訊。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奇蹟。

從1938年5月4日開課,到1946年7月31日結束,始終在炮火中堅韌地矗立。

自由的學術風氣、嚴謹的教學態度,炮火中的西南聯大與顛沛流離的文人大師、發憤圖強的學生,一同構成了那絢爛明媚的八年。

現昆明雲南師範大學內梅貽琦校長雕塑

圖片來源:南方周末

參考資料:

紀錄片《西南聯大》

紀錄片《先生·Master》

《西南聯大行思錄》張曼菱/著

相關焦點

  • 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存在8年,培養171位院士,2位諾獎得主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奇蹟: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悄然誕生,因戰火而生,雖然顛沛流離,卻充滿傳奇;她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11個月,卻一直為後人敬仰,其條件之艱難,師生之卓越,都是空前絕後,後人無法複製。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探訪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8年培養171位院士,立下豐功偉績
    在我國曾經有這樣一所大學,她因為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她在存在的8年時間裡立下豐功偉績,學術地位評價非常之高,她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雖然只存在了8年多的時間,但是它無疑是我國「最牛」的大學,沒有之一,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看看她的學術地位和豐功偉績。
  • 中國最「牛」大學,只存在8年,卻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
    中國最「牛」大學,只存在8年,卻培養了174位兩院院士文/旅者心心哈嘍,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歡迎閱讀本篇文章。這所大學只存在了八年,但是卻培養出174位兩院院士。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在這八年期間,總共畢業了3882名學生,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和1000多位人文大師。這所大學就是西南聯大。
  • 中國最牛大學,僅存在8年,卻培養出了近200位院士
    1938年4月2日,重現遷移至雲南昆明,現雲南師範大學位置的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改名為國立西南大學,開始運營。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頂尖高校強強聯手,可想而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會有多強。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集結了三大高校的所有師資力量,200多人的教師團隊,堪稱「豪華天團」。
  • 中國最厲害的大學,僅僅存在了8年,卻培養出9位領導人
    雖然這所學校最終只存在了八年零八個月,卻影響了中國80年的歷史,更影響了中國的發展方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 ,現如今我們回看這所學校你會發現這所學校不僅擁有最豪華的教師天團,最後還培育出了許多舉世矚目的人才
  • 號稱國內大學的珠穆朗瑪峰,僅存在8年,如今無人超越
    也有人會說是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隨著歷史的演變被拆分成多所高校,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皆出於此。而今天要說的一所高校,僅存在了8年,卻被譽為國內高校的珠穆朗瑪峰。這要從1937年說起,當時在危急存亡之際,國內三所頂尖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為了保留教育的火種毅然離開華北,踏上了艱難困苦的南遷之路。
  • 中國「最牛」大學,8年建校時間,培養出174位院士和9位領導人
    、北京大學的前身,經過不斷的輾轉反側,西南聯大在1938年成立於昆明,雖然只存在了八年八個月,但是卻改變了中國80年的歷史。 西南聯大也經常出現在現代的影視劇中,當年的老師名單可以說是非常豪華,全都是讓人熱血沸騰的名字:朱自清、沈從文、錢鍾書、華羅庚等等,學生名單有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宇等等,在西南聯大三千多名畢業生中,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
  • 中國最牛大學,8年建校時間,培養出174位院士和9位領導人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說到中國最牛的大學,很多人都會想到清華和北大,從綜合教學質量上來說,這兩所大學確實讓很多高校望塵莫及,不過今天要說的這所大學,可以說是「最牛」的高校,那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是西南聯大。
  • 中國教育史上奇蹟:存在只八年,出了多位「學術第一人」、174位院士、2位諾貝爾獎得主
    在我國教育史上,有這樣一個奇蹟:她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悄然誕生,因戰火而生,顛沛流離卻充滿傳奇;她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卻一直為後人瞻仰,其師資條件與學生成材率,都是空前絕後的,並且無法複製。這所被譽為「教育界的珠穆朗瑪峰」的名校,就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大門1937年,華北淪陷,北京、天津屢遭轟炸,為躲避戰火,保存教育火種,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開始向南轉移。
  • 最敬重高校,8年、171位院士,100多位大師,實力碾壓清華、北大
    說起大學,現在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清華、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等名牌大學,退一步說,那是985、211等重點學院,但是,我國有一所大學,雖然不是985、211,但其實力5所清華大學、4所北京大學無法相比,被稱為中國的牛津、劍橋。
  • 西南聯合大學有多厲害,三位校長,百位大師,培養出170多位院士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1937年,為了躲避戰亂,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三所中國頂級大學,合併成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即後來鼎鼎大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儘管只存續了八年零八個月,卻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很可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
  • 華夏「最牛」大學,8年建校時間,培養出174位院士和9位領導人
    者所高校曾經在炮火中誕生,在1937年的時間南開大學被炮火轟為廢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也開始中止辦學,這三所高校就定奪歸併南遷,這才成立了西南聯大,可以說是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經過接續的迂迴反側,西南聯大在1938年成立於昆明,儘管只保存了八年八個月,可是卻改觀了華夏80年的汗青。
  • 我國最牛的大學,僅存在8年,卻培養了2位諾獎獲得者,百名院士
    其實,說起我們國家的最牛院校,應該是這一所高校,在歷史上,他可是培養出了兩位諾貝爾獲獎者啊!一共培養出了一百七十多位院士,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據啊!同時代表這所高校的所有榮譽和成就。不過,這所高校特別可惜,因為存在時間特別短,八年就解體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在抗日戰爭時期設立的一所特殊性質的綜合性大學。
  • 我國很神秘的一所大學,只存在過8年,卻培養出170多名院士
    因為它雖然只存在了8年的時間,可是卻為國家培養出了170多院士,如此龐大的數據,讓它足以被每個人國人牢牢記在心裡,而它因為存在的時間太過短暫,很少有人知道它,也是我國「最神秘」的一所大學。我國「最神秘」的一所大學,只存在過8年,卻培養出170
  • 【教育長史】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學,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窮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8年時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2016年,中國啟動了大學「雙一流」建設: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雙雙進入世界前列。
  • 中國最有實力大學,曇花一現只存8年,卻走出了174名兩院院士
    西南聯大的誕生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是一所在抗日戰爭戰火中浴火重生的大學,但西南聯大的存在卻在我國大學演變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曇花一現僅存8年的它,培養了9位領導人
  • 最牛大學,只存在了8年8個月,卻出了9位領導人及172名院士
    儘管說中國有很多985、211大學,綜合實力非常強,但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說到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肯定是頭兩所。然而,中國歷史上曾經有一所大學,只存在了八年,但它被公認為最好的大學。這所大學的名字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 張嗣瀛院士逝世 培養出百餘位博士、碩士研究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嗣瀛生前照片光明日報資料圖進入10月以來,已有三位院士先後逝世。據光明日報10月5日下午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嗣瀛於2019年10月4日在青島因病去世,享年94歲。上述消息稱,張嗣瀛1925年4月5日生於山東章丘,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曾任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自動化研究所所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早期從事運動穩定性及最優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的有限時間區間穩定性。曾參加反坦克飛彈的研製,解決了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取得突出實效。
  • 培養出8位院士!這份重要榜單出爐,安徽這所211高校強勢登榜
    能夠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之所以"一流"的獨特表徵,近日,科學網公布《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該榜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時間起點是1949年(本科畢業年),時間跨度約70年,梳理分析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
  • ...中國 地球化學 院士 王夢恕 何祚庥 科技教育界 美國 中科院...
    事實上,生活作風問題本是私事,但在原本很保守的科技教育界,本應起到全社會的道德引導作用,出現這樣的事件實在很荒唐。我在美國這麼多年,幾乎從來沒有看到學術界出過這樣的醜聞。  《科技生活》:段振豪用科研經費搞婚外情已被證實屬實,這意味著目前科研經費確實存在貓膩?  陳良堯:科研經費的灰色地帶學術界都是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