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專業和就業
就北京和其他名校發布的2018到2019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來看,北京幾所名校畢業生如果選擇就業,大部分都在京外的城市工作。
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畢業生京外就業率高於其他名校,佔據大半比重。
北大和清華畢業生傾向於京外就業,其他名校京外就業率也年年攀升。
就各個高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以及2018年到2019年的數據來說,北京大學畢業生離開北京就業率高達60.53%,居於京城名校的首位。清華大學是為59.8%,中國人民大學是54.09%,中國農業大學是54.6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低,也有48.02%。
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其他北京的幾所高校,大部分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也都傾向於在京外的城市就業,它們的選擇就業的畢業生情況與北大清華非常相似。
當然,冷絲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北大和清華畢業生的深造率非常高,也高達60%以上,每年選擇畢業就業的學生人數並不多,實際人數不足1000人,而且包含了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
離開北京就業是明智的選擇,選擇留京就業需要更大的勇氣。
由於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社會資源分布也不均勻,社會資源的分布更傾向於大型和中型城市。作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它一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畢業生的眼球。隨著城鄉政策的逐漸放開,越來越多的「外地」大學生選擇進京讀書,謀求更大的發展。
這些年,「逃離北上廣」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無論是對於謀求京外就業的畢業生,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的「逃離者」而言,高房價、戶籍、空氣品質等,恐怕是影響他們選擇的原因之一。
而且,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就業,二三線城市的發展速度愈發加快,也給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的「高材生」們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和才能施展的舞臺。事實上,二三線城市的發展也確實需要更多人才的補給。在此背景下,北大清華畢業生京外就業率逐年提升,並不讓人意外,對於區域均衡發展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同時也表明,當地大學生中的有識之士,正在主動轉變就業觀念,到國家更需要、更能實現自身職業理想的地方發展,這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是選擇離開還是留下,他們經歷的難題都是巨大的。
畢業生在決定留京就業的過程中,經歷著眾多的難題。
比如,除了要承受難以想像的巨大競爭力、工作壓力、交通擁擠、物價上漲等問題外,一些畢業生還要承受父母的反對。對於北京高校畢業生而言,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上的難題比父母的不了解要簡單得多。中國人歷來注重家庭,子女無法忽視父母的建議和意見。對於這些畢業生而言,父母的反對和不理解成為其留京選擇上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所以,冷絲說,家庭社會資本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情感因素、工作機會多樣、國家政策、自然性選擇等幾類因素,是北京高校畢業生選擇留京的主要原因,而競爭壓力大、霧霾、交通擁擠、房價過高是高校畢業生眼中自己最不喜歡北京的原因所在。
這些原因均是畢業生的主觀視角,折射出的是畢業生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很多畢業生在接受媒體採訪的回答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我效能感是分不開的。因而,無論是留京的因素還是不喜歡北京的地方,都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畢業生的留京意願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北京對於畢業生的吸引力變弱,這種變化始於個人的選擇,但影響卻終究要作用於社會層面。比如城市的發展活力,比如消費能力等等。
最後,冷絲個人認為,假如今後「居京不易」越來越普遍,北京對於高端人才的「友好度」下降,這樣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將是綜合性的,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