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心理諮詢,你為什麼還是給我開藥?

2020-12-15 騰訊網

談談心理科門診為什麼以開藥為主,諮詢為輔……

作者丨小林醫生

來源丨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

最近一位朋友的母親長期失眠伴有情緒煩躁痛苦,因考慮到隱私保護,於是幫朋友推薦到本市一位主任醫師的心理科門診就診。

回來朋友跟我說,那個主任聽完她母親的病情後,便開單子讓她做一系列檢查,隨後就開藥讓她回去了。最後還向我抱怨:心理門診看的是心理問題,光吃藥有啥用?

圖源:視覺中國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有人質疑「只開藥不疏導」的問題。

說實話,即使在開設了心理科門診的綜合性醫院,醫生開藥為主,疏導為輔的現象也是十分常見的。

面對此類質疑,醫務工作者往往陷入被動,無法正面回答患者。所以今天筆者就如何回應這種質疑來談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們先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在我國,什麼是「心理醫生」?

在我國的大醫院大多都會有專家牆,患者常常找遍所有專家,只看到有內科醫生、外科醫生、婦科醫生等等,就是沒有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究竟是一個工種還是僅僅是一個稱呼呢?

不要說患者,就連一些剛剛參加工作的醫生都不一定能弄明白這個問題。

圖源:視覺中國

目前我國大部分綜合性醫院都有心理科門診,常常是精神科醫生前往坐診。——那麼,精神科醫生就是「心理醫生」嗎?

我國衛生系統註冊的醫生類別中,沒有「心理醫生」。

在中國,一直以來對「心理醫生」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可能被稱為「心理醫生」有以下三類人員: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師。

這三類人員的職能不同:心理諮詢師可以做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師可以做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精神科醫師可以做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國家發布>明確規定心理諮詢師只能做心理諮詢不能做心理治療。心理諮詢師只能處理單純心理問題(如親子教育、學習、婚戀關係、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遭遇問題時)可以找心理諮詢師諮詢。

當心理問題發展到疾病的程度,符合疾病的診斷標準,那麼就需要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治,做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師可以輔助精神科醫生進行心理治療和情緒疏導,但大多數心理治療師沒有處方權。

圖源:視覺中國

可以說,正規醫學院校畢業,同時受過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規範化培訓的精神科醫生,最有資格被稱為「心理醫生」。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那為什麼心理科的醫生更多時候是採用藥物治療而很少做心理諮詢。

患者病情重,藥物作用快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患者的心理健康知識匱乏,對於心理問題的識別率低。

當患者出現心理問題和困擾時,不肯承認和就診,以致延誤了治療時機。

當患者前往心理科就診時,病情往往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單純的心理諮詢根本不能決定患者的問題,藥物治療就變成了更加可靠和快捷的治療方式。

以常見的抑鬱症為例,抑鬱症程度[1]不同,治療方式不同:輕度抑鬱症以心理治療為主,中度及以上抑鬱症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2]。

只有在達到用藥指徵時,醫生才會根據病症和檢查結果開具處方,和外界誤解的「開藥應付」完全是兩回事。

圖源:視覺中國

心理科醫患資源不匹配,僧多粥少

儘管由於病恥感的限制,大多數病人不願意來心理科門診。但大醫院的心理科門診患者依然很多,一般來講,患者每次進行心理諮詢的時間約為1個小時,並且大多數患者需要反覆多次諮詢。

現實情況下綜合性醫院的心理科門診大多每周一開,醫生面對數十位患者,能夠開具必要的檢查和合理的藥物就已經精疲力盡,這樣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對每一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推行心理門診預約制或許能夠稍微緩解一些「諮詢無門」的問題,但終究治標不治本。

現有醫療政策對心理門診存在不利影響

醫院裡心理科門診療費用和醫生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不對等。

以蘇州市為例,2017年蘇州市實行醫改後,取消了原來的掛號費,改為一般診療費,收費在10-30元。

相比其他門診,心理門診平均耗時更長,卻被「一刀切」進了普通門診的隊伍裡,這對醫生的積極性有極大的影響。

即使一些醫院將心理門診特殊對待,拔高門診費用,但那些習慣了花10元掛號費就能病的患者們卻難以接受動輒幾十元的心理診療費用(心理門診就診費用多數不能參保報銷)。

甚至有一部分患者認為:「來醫院就是做檢查和開藥的,既然心理門診只是醫生跟我說說話,那不掛號也可以吧?」

種種社會因素作用下,心理門診的發展就更加艱難,社會各界對心理科的誤解很難解除。

目前為止,心理諮詢還比較像奢侈品,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機構普遍的收費標準為300-500元/小時,能負擔得起長期做心理諮詢的人較少。

醫院的在編醫生也由於和外部心理諮詢師的待遇差距過大而不願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然而即使醫生願意,也無法彌補醫患比例的巨大懸殊。

在醫院、社會和患者的多重因素作用下,最終,藥物治療成了廣大心理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使更多有需要的人獲得有效的精神和心理幫助一直是所有心身醫學工作者的心願。

2015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3]針對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緊缺的狀況,提出全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加到4萬名,其中東部地區每10萬人口不低於3.8名,中西部地區每10萬人口不低於2.8名。

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率均達到80%以上,70%以上的縣(市、區)設有精神障礙康復機構,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康復服務。

有了國家的重視,也離不開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的積極配合。

筆者認為,提高心理門診的醫生待遇是提升醫務工作者積極性的重要手段,而隨著醫保政策不斷完善,心理諮詢費或可納入醫保報銷,從而增加患者的就醫意願。

相信在社會、國家和醫院的綜合努力下心理科醫生將不再過度依靠藥物治療心理疾病,而能夠給與患者更多諮詢、疏導和關懷。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美)張道龍等譯(2015).

[2] 2010 APA 重性抑鬱障礙的治療指南(第三版)

[3] 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

相關焦點

  • 怎麼說服父母帶我去心理諮詢?
    方面還沒有完全的科普,例如很多人並不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為什麼那麼難過,為什麼不看開點。他們不理解是因為他們是正常人,抑鬱症已經是一種異常的心理,是正常人無法理解的痛楚,不然怎麼說是一種病症呢,不然怎麼要去開醫生呢。再加之文化的影響,還是有部分人對於看心理疾病有可恥心。這也是心理諮詢很難普遍的原因之一。其實,就像我們生理上的感冒發燒一樣,我們每個人也可能得上心理上的病症。
  • 我們是朋友,為啥你不肯給我做心理諮詢呢?
    百度了一下朋友之間為什麼不能做諮詢,基本上都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隱私,而朋友之間未必合適透露,此說法謬矣,下面讓我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一、職業倫理的要求《精神衛生法》及職業倫理規定: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除了諮詢關係不能有其他的關係,朋友關係、財務關係、性關係——即使兩個人一見鍾情,天雷地火,也需要結束心理諮詢關係5年以後才能結婚,
  • 我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嗎?
    心理諮詢是代表「我有病」嗎?不是,選擇做心理諮詢的人,是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做心理諮詢的人們,在面對生命的各種變化和不確定、困難、挑戰、失望、孤獨與無意義感時,選擇了希望更多的了解自己和改變,尋求支持和幫助,從而達到自我改變和自我成長的目的。如何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 怎麼確定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
    大多數來做心理諮詢的人,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在面對生命的各種不確定、遺憾、失望、孤獨感、無意義感的時候,需要有對自己更多的了解,尋求支持、幫助,移除成長的障礙的人。怎麼判斷我是否需要心理諮詢?你的困擾對你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沒有食慾、失眠、起床困難、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煩躁,影響人際關係和工作等等。
  • 我為什麼勸你一定要去做心理諮詢?|TED精選
    也有很多人把心理諮詢看成一劑猛力的解藥,期盼接受一次,就可以獲得萬能解藥,從而不再痛苦。 Emily Anhalt博士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她親身體驗經歷心理諮詢的感受令她意識到:心理諮詢其實更應該被看做是心理的「健身」,而不應該僅僅被看做心理的「修復」。預防問題其實比修復問題要容易許多,我們的肌肉需要強健,心理更加需要。
  • 醫生給我開了抗抑鬱藥,到底吃還是不吃?
    出於對抗抑鬱藥副作用和不良反應風險的憂慮,很多抑鬱症患者和家屬面對大夫開的藥時,內心非常糾結:吃還是不吃好呢?如果不吃,病情會不會更嚴重?如果吃了,會不會有嚴重副作用?能不能少吃點? 別說患者和家屬了,即使是臨床精神科醫生對於抗抑鬱藥的使用也有不同意見。
  • 5年心理諮詢經驗的我建議你:不要隨意去考心理證書
    唯一有一個朋友是在心理諮詢的機構工作過。其它的,連入駐哪些平臺都不知道。不過,我在2016年的時候報了國家三級的保過班,並且還籤了保過協議,電子資料什麼的都發來了,只是我為了優生優育,遠離網絡輻射,我選擇了棄考。我覺得我當時還是很任性的。結果,後面就通知,國家心理諮詢師取消考試。
  • 我得了焦慮症,可醫生給我開了抗抑鬱藥
    最近有一檔綜藝熱播,獲得了不少人的關注,那就是《看我的生活》。在這檔節目中,馬思純患有焦慮症,也讓很多人非常的心疼。因為那句歌詞:「生活是笑話,別哭著聽它,別在意梗垮,不樂是你傻,心要你哄它,一切會好噠。」一向給人帶去快樂的大張偉,內心如此焦慮,可若不是他表現了出來,我們竟然一無所知。似乎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心照不宣的規則,就是壓抑自己的情緒。
  • 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接受心理諮詢?怎樣的心理諮詢才有效?
    我是牧心,一位實戰派心理諮詢師。今天我來跟大家聊聊這兩個話題: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接受心理諮詢?怎樣的心理諮詢才有效?心理諮詢的第一原則就是:不求不助!只有你堅信你是有內在生命力的,而且你願意主動尋求幫助,才有機會走出目前的心理困境,這是前提!那什麼樣的情況才需要接受心理諮詢呢?我們還是拿一顆樹種來打比喻。一顆種子,想要成為一個參天大樹,需要以下條件:一、陽光雨露肥料等。沒有這些滋養和澆灌,小樹苗會枯萎,很難茁壯生長!
  • 心理有病?我有藥~
    (小聲說:講真,要是在學校能考過,我早就商界精英,還用得著在這「愁」劃未來嗎?) 會計證、建築師證、中國精算師,好像跟工作不太相關。PASS。(小聲說:然並卵,會計工作更苦逼,建築師得有平面設計的基礎,中國精算師得有金融的基礎,這個門不好進。。。)
  • 心理諮詢,你需要嗎?
    「奢侈品」,是屬於小眾的需求誠然,行業存在「亂象「,在一種混亂中肆意地「百花齊放」,而一些真正有需求的群體可能由於信息不對稱,又或是對心理諮詢的一些「誤解」,總是不停的在這一條尋求心理救贖的路上繞彎道,或者產生對某些諮詢師or整個行業的憤怒與敵意01—到底什麼樣的人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
  • 心理門診對病人只開藥不開導
    醫生診斷的速度非常快,用幾分鐘時間聽劉璐口述病情後,便開單子讓她去做一系列硬性檢查,隨後開藥治療。劉璐說,當時每兩個月就要去醫院開一次藥,病情稍微控制了一點,但沒有根治。今年,劉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但病情進一步發展,劉璐在這過程中看過中醫,但也沒什麼效果。後來,劉璐來到西城區一家知名醫院就診,排隊人數很多,早上8點多掛號,直到下午兩三點鐘才到診室就診。
  • 孩子出現問題,為什麼家長也需要做心理諮詢?
    在做青少年的心理諮詢個案時,我們常常會要求父母也來做心理諮詢。但是在跟父母解釋必要性的時候,他們都會覺得:有問題的是孩子,為什麼家長要做心理諮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父母也是承受了很多壓力與焦慮的, 家庭環境會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下,即使孩子來做心理諮詢,家庭環境沒有改善,也很難看到孩子的改變。
  • 您好,品言愉心心理諮詢,我是諮詢師助理,請問您有什麼需要幫助?
    您好,品言愉心心理諮詢,我是諮詢師助理,請問您有什麼需要幫助
  • 關於心理諮詢,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人的身體出現問題,需要去醫院找醫生。而人的心理出現問題,更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心理諮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是人們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等導致了認知不良、情緒困擾、行為障礙——而我們最終需要自己為此負責。然而,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是不行的,長期積累下去會成為心理問題。
  • 你真的需要心理諮詢嗎?
    經常有人在網上發問「我要不要做心理諮詢?」「我與必要做心理諮詢嗎?」「心理諮詢有沒有用?」「我做心理諮詢有幫助嗎?」「心理諮詢師能做什麼?」我們上面說的不管是情緒問題還是心理問題還是疑似精神類問題,這部分人群從心理學角度都是健康人群,但是屬於健康人群的心理不健康群體,可以理解為心理亞健康。心理問題的產生如果排除遺傳因素,主要是因為面對某個問題或每個問題時是否會產生壓力,也就是問題的最初認知:心理健康的人壓力這都不是事;心理不健康的人眼裡這都是事,而且是大事,我無能為力。
  • 心理諮詢需要多久?——來訪者最困惑的一個問題
    如果問開車去某地要多久,那要綜合考慮這個地方有多遠、開的是什麼車、司機技術好不好、道路是否平坦、晴天還是下雨、路上有沒有加油站,然後才能做出回答。心理諮詢也一樣。那麼,心理諮詢需要的時間,跟什麼有關呢?變量可以分成三大類。
  • 我是你的法律、心理諮詢顧問
    自治區團委「青少年法律、心理諮詢服務版塊」自6月在「新疆共青團」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以來,全區各族青少年及學生家長不斷通過平臺留言,表達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訴求,尋求解決法律困擾等方面幫助。21名法律專家和20名心理專家在線權威解答,對留言給予及時反饋。
  • ​心理諮詢幫我告別社交恐懼症
    老師好,發這封mail主要有個好消息告訴您,我快結婚了。您是一直對我有信心的,可是我自己從來沒有預料到能有這一天。最初約到了您的諮詢的那個時刻,我幾乎都要絕望了,那些年我吃過藥,做過很多勉強自己的事,但是就是沒有辦法跟女性講話,去您那也只是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這麼長時間堅持下來,一切是那麼的值得。很可惜,我後來工作原因離開了北京,不能繼續跟您諮詢。
  • 廣州心理諮詢:我長成了一個鮮活的人
    自從接受了心理諮詢後,我才認識到我是在這樣長久的壓抑下,慢慢變成了一個連負面情緒都不會表達的孩子。那我積壓的滿滿的情緒去了哪?在諮詢室裡,我了解到了一個詞叫「被動攻擊」,我一直在用一種隱蔽的方式向外界表達著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