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出現問題,需要去醫院找醫生。
而人的心理出現問題,更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心理諮詢的本質是「助人自助」,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是人們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等導致了認知不良、情緒困擾、行為障礙——而我們最終需要自己為此負責。然而,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助是不行的,長期積累下去會成為心理問題。
一、什麼是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指心理諮詢師或心理工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遵循心理諮詢的原則和倫理,幫助來訪者消除或減少來自情緒、思想、行為上的問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滿意度,挖掘潛能和完善人格。
二、心理諮詢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心理諮詢是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的,而不是解決來訪者的具體問題的,這點很重要。
有的人說;我不想和我老公過了,我想離婚,他不離,你說,我離不離?
再比如有的人問;我該不該做什麼事情,我現在該怎麼辦?
這些都是具體問題,心理諮詢是不去解決的。
心理諮詢只是解決你的心理問題,比如消除你的焦慮情緒,讓你認識到你情感冷漠的根源,讓你真正擁有正常人所擁有的情感空間,至於你選擇誰做你的女友或者男友就不是諮詢師要解決的了。
心理諮詢還可以改善人格,減少症狀發作,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在工作、學校、人際關係中的適應能力,使人更傾向於做出健康的人生選擇。
那麼,諮詢師為什麼只是解決你的心理問題而不解決你的具體問題呢?
原因是:我們認為,只要你解決了你自己的心理問題,那麼,你就能比較好的解決你的具體問題了。這就是有的人認為的,心態決定命運。其實,應該說是良好的心態決定命運,心態有好的有不好的。有的人窮苦一生卻能比較快樂的生活,有的人是百萬富翁卻苦惱不斷就是這個道理。
三、心理諮詢能做和不能做的
1、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你的視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心理諮詢當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藥。
如果一個人失戀了,很痛苦,諮詢師必須承認:「失戀當然會痛苦,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這種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諮詢師就會與你一起來分析:「為什麼這個痛苦會被如此放大呢?它對你有什麼更深層的心理意義?為什麼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諮詢師在聽,但他卻是在用眼睛聽。他觀察你的表情、情緒,無意識動作,分析你在如何說故事,故事裡哪些內容是你解釋,哪些是你的賦義。好的諮詢師總是在激發你對自己的反思,使你從你的問題中看到自己。
2、不能對你扮演一個「父親」、「丈夫」、或「精神導師」
假如一個女子,從小與父親感情很深,事事問父親拿主意;長大了嫁人,這個「支柱」就由丈夫來承擔,每逢問題,她就從丈夫那裡得到支持、指導。後來,丈夫離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諮詢師,很自然地希望,諮詢師能夠像從前的丈夫和父親那樣,一直告訴她:「你最好怎麼怎麼做」。
如果諮詢師滿足了她,如果他扮演了這個角色,來訪者者就會繼續依賴這種關係,失去獨立和成長的契機。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蛋殼裡的小雞,被某一種行為方式禁錮了自由,心理諮詢要做的就是幫助小雞打碎這層蛋殼,讓它來到一個更闊廣的天地中。
3、不能或很難立竿見影
心理諮詢不像內科看感冒,一劑下去藥到病除。一個最簡明的短程治療,也需要8~10次,每次30~45分鐘。
諮詢師等待,等待一個時機,等待一個「入口」,等待來訪者過了最初的宣洩階段,做好領悟的準備,等待他開始投入,才能陪他慢慢地成長,慢慢地改變。如果治療關係在起點時就中斷,那就只能是一次失敗的諮詢,來訪者沒有收穫。
除了時間,還需要經濟上的準備。目前收費不一,在醫院,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1塊錢;社會諮詢機構可能高一些,(北京最低1小時500元)。有些涉外的醫療機構,1小時100美金。
4、不同於與朋友間的傾談
心理諮詢中那種親密信任的關係,有時與朋友的感覺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樣。
你的種種感受與看法,會受到諮詢師完全地接納與尊重,你的隱私,絕對受到保密;諮詢結束,關係立刻中斷,沒有任何牽扯——這會為傾訴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5、一個諮詢師,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來訪者
每個諮詢師都有他最適合的來訪者,一位諮詢師就曾說:「我最適合那些與我有相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就像兩個物體,震動頻率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共鳴。
理想的諮詢就像談戀愛,要雙方都找到感覺,在同一頻道互動,影響才會真正發生。所以,你在選諮詢師,諮詢師也在選擇來訪者,當然,一個諮詢師的技術越成熟,經驗越豐富,適合的範圍會擴大。
如果一個諮詢師非常適合你,那是一種機緣;如果他沒有接受你或你沒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誰的錯,也許只是頻道各不相同。
6、很可能不會讓你一直感到滿意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有一種誤會,以為就像諮詢師和來訪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實,有些時候,心理諮詢也是很痛的,諮詢師不會永遠讓你感到高興,體驗痛苦在心理諮詢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癥結往往是在那裡。
此外,諮詢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與諮詢師的關係。不少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對諮詢師產生了意見,比如認為諮詢師對他不夠關心、對諮詢師的某些言行感到憤怒,但卻不敢暴露出來,怕把諮詢師得罪了。這樣一來,互動受到阻礙,治療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實,這些感覺非常重要,要隨時讓諮詢師知道,以此來調整你們的關係。
7、你是水,諮詢師是船,水漲船高
一旦形成了治療關係,你必須投入,主動地坦承你的困惑與問題,而不是乾等著諮詢師來做什麼,因為如果你不投入,諮詢師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個方面是:一旦你決定找諮詢師,接受他的幫助,你就要擁有心理學頭腦,在生活的每時每刻努力地覺察和分析自己,尋找不一樣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接受不一樣的視角。這些工作不僅在診室裡做,更要在生活裡做。當你面對諮詢師時,你要告訴他在新的方法和視角下,同樣的情景不同的內心體驗和效果,這樣才能和諮詢師形成良好的互動。
其實,心理諮詢成功的關鍵是來訪者自身的準備、內在成長的動力、諮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們都知道水漲船高這個道理,這裡水就是來訪者,船就是心理諮詢師。
四、心理諮詢常見誤區
誤區一:認為求助心理諮詢就是神經不正常,見不得人。
此種看法普遍存在,是把心理問題與重性精神病混為一談。在美國30%的人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人不定期地看心理醫生,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看心理醫生應該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普通,心理疾病同樣需要求助心理醫生,我們的心靈特別需要呵護。
誤區二:心理諮詢就是做思想工作。
心理諮詢與思想工作有很大區別。心理諮詢是指對個人進行心理幫助,讓他度過心理困擾的難關,並對雙方的討論嚴格地加以保密,不得損害來訪者的利益。所以,心理諮詢的前提是來訪者是一個需要心理幫助的個人。
誤區三:心理諮詢是聊天、談心。
日常生活聊天雖然可以天南海北,古往今來,而實際上談到有關自身隱私時就有相當的保留。心理諮詢只關注來訪者的問題,要求來訪者坦誠,不加隱瞞,以便雙方建立良好的協調治療性關係。
誤區四:心理諮詢是靈丹妙藥,只要一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每一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而是一年二年,甚至十幾年沉積形成的,因而不可能一兩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情況下,開始每周就診1次,每次30-40分鐘,以後根據諮詢進展,延長為兩周1次,或一個月1次,直至結束治療,具體諮詢次數根據不同人不同情況加以確定。
誤區五:從事心理諮詢的人一定會吹牛。
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要善於表達,多聽少言,而不是誇誇其談,信口開河。心理諮詢不僅對來訪者是一次心靈的震撼,而且對心理諮詢師而言,也是心理歷程的升華。
誤區六:心理諮詢就是諮詢師指導自己該怎麼去做。
心理諮詢效果的取得是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心理諮詢不是「授人以魚,一日享用」,而是「教人以漁,終身受用」。
誤區七:請心理諮詢師上門諮詢。
心理諮詢應在心理諮詢室進行,以示心理諮詢的嚴肅性,否則影響諮詢關係及諮詢效果。非諮詢場合容易陷入普通人際關係的泥潭,使心理阻抗增加,導致心理諮詢失敗。
如同我們的身體會生病一樣,在社會高速發展、節奏空前加快的今天,我們的心理同樣會「生病」。
也許因為壓力、也許因為戀愛和婚姻家庭,也許因為人際關係問題等等,從而產生心理的不適與情緒的困擾,嚴重時會影響我們的日常起居和飲食睡眠。
當產生心理困擾時,請一定記得主動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用科學的方法為自己提供最適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