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路徑與策略

2020-12-13 人民論壇網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社會問題呈現複雜化特徵。受其影響,社會救助也遇到挑戰。文章認為,增強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社會認同、尊重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過程中的專業特色與專業優勢、構建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聯絡合作平臺,可以更好發揮專業社會工作在社會救助實踐中的專業優勢。

【關鍵詞】社會救助 社會工作 民辦社會工作機構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社會問題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的特徵。受其影響,社會救助也遇到了巨大挑戰,在價值取向、政策規範、救助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面臨重重困境,給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帶來一定的壓力。對於中國當前的社會救助實踐而言,社會貧弱群體的救助需求、社會領域的快速發展、社會政策釋放的制度空間,不斷促使著社會救助實踐的轉型,推動著專業社會工作對社會救助領域的嵌入與延伸。基於社會工作「機構為本」的專業特徵,文章主要通過考察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介入社會救助的具體實踐,探究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具體路徑與策略。

相關概念界定

社會救助。由於社會救助具有救助項目的多樣性、救助責任的多重性以及救助方式的多元性等特點,國際上並不存在嚴格統一的社會救助概念。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將社會救助界定為「以家計調查為基礎,以現金或實物為支付形式,通過資格條件審查將給付定位於那些處於低收入階層或低於類似收入門檻線的個人或家庭的援助」。①我國學者在界定社會救助概念時,均從救助對象、救助方式及救助責任等三個方面來展開。《中國社會工作百科全書》將社會救助界定為國家和社會對無法定義務撫養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因天災人禍造成生活困難、不能完全保障基本生活的城鎮無業居民和農村村民給予的接濟和幫助。②時正新等人也認為,社會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種原因導致難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時, 由國家和社會按照法定的程序給予款物接濟和服務, 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③據以上概念,筆者認為,社會救助是國家和社會對因各種原因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予以的現金、實物或服務的支持與幫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與實踐。

社會工作。關於社會工作的概念,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給予了不同的界定,分別強調社會工作的服務性、助人性、科學性、藝術性、職業性以及制度性。本文採用王思斌教授的界定,認為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④

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對專業社會工作的強烈需求推動了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進程,也使一度淹沒、匿跡於高度行政化框架之中的社會工作機構逐漸脫離了行政化的樊籬,在國家與市場讓渡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下成為第三部門中一支強勁力量。因此,納入筆者研究視野的社會工作機構均為民辦社會工作機構。

《民政部關於促進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通知》(民發〔2009〕145號)和《民政部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民發〔2014〕80號)中指出,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是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主體,堅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規範,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方法和技能,開展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係調適、資源連結等服務的民辦非企業單位。⑤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主要呈現以下特徵:民間性、非營利性、服務性以及專業性。

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實踐策略

服務對象取向。社會工作的最初起源為扶貧濟困,秉持「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社工」的實踐理想,並不嚴格限定具體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而是根據服務對象的問題、需要、特點來提供幫助與支持的。

以服務對象為取向的社會救助實踐基本上契合了民辦社會工作機構自下而上的運作邏輯,與社會工作本質特性及專業理念相一致,使社會工作機構能夠關注到那些最需要幫助的貧弱人群,在提供服務之時能夠保持良好的專業性及專業價值理念,能夠更好發揮社會工作機構的專業特色與優勢。

但民辦社會工作機構服務對象取向的社會救助實踐在現實的運作中卻面臨種種困境。社會工作機構開展服務之時如果遵從自下而上這一邏輯,將面臨的困境一是救助對象有可能不是政府重視群體,那麼就會因缺乏資金、政策、人力及政府部門支持與配合而難以開展下去。二是在社會工作這一職業社會認知度不高的情況下,自下而上的救助機制也會面臨服務對象及相關人員的信任問題。

綜上,服務對象取向的社會救助策略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專業優勢,另一方又面臨社會環境系統中的種種限制。為此,需要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政府部門及社會環境系統中的其他部門增加互信與合作,進而能真正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專業化、整合性的社會服務。

購買服務取向。對於民辦社會工作機構而言,資金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服務的方向和路徑。在當前中國社會工作的實踐中,購買服務主要分政府購買服務和企業購買服務兩類。

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在經濟上多依賴於政府或企業購買服務,實踐中其面臨被政府、企業目標「綁架」而喪失自主性、公益性及專業性的風險。在實踐中,如何減少購買服務對服務對象、服務過程、服務方法的幹預是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和項目購買方均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對社會工作機構而言,需要不斷提昇平衡專業價值理念、服務方法與項目購買方需求的能力,在保持專業性和公益性的同時協調項目購買方的需求。而對政府、企業等項目購買方來說,則需要減少對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的控制,尤其避免行政性、營利性的轉嫁。

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路徑分析

理念融合。傳統的社會救助一般是自上而下對救助對象的救急、救難,側重救助對象基本生活和經濟的援助,被建構成一種施予—接受的不平等、被動性關係,救助對象缺乏應對問題的主動性。而現代社會工作在救助對象上除了傳統的貧弱群體,還包括任何在生活中遭遇各種危機、感受到困難的個人、家庭、群體及組織,在對象範圍上涵蓋更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救助帶給救助對象的「問題」化標籤。在救助方式上,現代社會工作通過危機幹預、社會支持系統重構、社會資本培育以及社區發展推動,不僅幫助救助對象面對當前的問題境遇,而且協助救助對象發展能力、拓展資源、參與社區,形成自助、互助的社會環境。因此,在路徑上,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首先強調「救」,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展,更加注重「助」。也即,該路徑下的社會救助既能使救助對象擺脫急難困境,又幫助救助對象獲取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資源。

個性化的救助對象甄別與需求評估。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首先是通過一對一的溝通,了解潛在救助對象處境與問題,確認潛在救助對象接受救助的意願及期待。在此基礎上與救助對象建立基本的信任關係,然後對服務對象的需求和資源狀況進行交互的評估。評估不僅要考慮救助對象本人或家庭的狀況,也要了解整個環境系統中影響救助對象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助力與阻力的資料。

因此,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第二條路徑是在救助中增強工作人員的主動性,主動尋找潛在的救助對象並對其問題及處境進行甄別,確認救助對象的危機狀況及接受幫助的意願。針對影響救助對象的各種因素進行評估,在評估中考慮救助對象的價值觀、需要、關心的問題以及希望實現的目標,把救助對象的相關問題和環境結合起來。

平等尊重的救助過程。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第三條路徑是通過尊重而構建平等的助人關係和助人過程。在對救助對象充分接納與尊重的基礎上了解救助對象的狀況,提供緊急的幫助,通過多視角、多層面的評估確定救助對象的需要和資源,推動社會救助對象的積極參與,發揮救助對象的主體性作用,鼓勵救助對象自己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救助對象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計劃和策略,幫助救助對象了解自己的能力、權利,強化救助對象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提升救助對象的自我價值及應對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救助對象處於中心位置,能真誠地和社會工作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可以對社會工作者提出質疑和挑戰,對涉及自身問題的工作計劃和方案有最終決定權,從而使自我價值感不斷提升。

能力為本的救助目標及多元化的救助策略。如前所述,現代化的社會救助不應僅著眼於扶貧濟困,更注重救助對象能力的提升和社會資本的建設,恢復、增強救助對象的社會功能。這就要求在專業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路徑中強調能力為本的救助目標和多元化的救助策略。

以能力為本的救助目標要求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救助中注重對救助對象的賦權,使救助對象充分了解自己問題的脈絡及自己所受影響的多層次環境系統,了解各個系統的互動作用及環境中的資本存量和資源,不斷挖掘自身潛能,提升資源整合與資源運用的能力。

在社會救助實踐中,專業社會工作者扮演著多重角色,從不同方面給救助對象提供幫助與支持,形成一個立體多元的救助策略。社會工作者在初次接觸救助對象之時實踐的是情緒疏導、治療者的角色,幫助救助對象有效面對問題、形成對問題的良好認知。在評估救助對象需求制定救助方案的過程中實踐的是評估者、協調者、策劃者的角色,幫助服務對象有效評估問題、需求和資源,協助救助對象獲取資源,和救助對象共同策劃問題解決方案。當救助對象的問題涉及社區層面甚至更廣的社會制度層面時,社會工作者實踐的是倡導者角色,推動制度和政策的改善以從根本上解決救助對象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頭條 | 專業是如何打造的?——英美社會工作發展路徑與挑戰
    也因此,英美社會工作被賦予一種光環效應而顯現出某種程度的神秘性,這種效應導致的結果是英美的「專業帝國主義」和後發展國家的「專業理想主義」。對此,我們將對英美社會工作進行檢視,重新追溯其發展路徑,窺探其面臨的挑戰,解構其神秘色彩,以期使後發展國家能規避專業化陷阱,更好地實現專業性與本土性的有機結合。
  • 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原標題:馬鳳芝: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的模式建構 一、引 言 2014年我國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為社會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 理論-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救助:超越與融合
    本論文對流浪兒童的社會工作對於傳統社會救助的超越以及二者融合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超越體現在由「政策導向向需求導向」、「關注『事』向關注『人』」、「被動向主動」、「說教管制向專業實踐」、「系統內資源向社會資源」的轉變。融合策略包括「高校和社會工作機構積極參與流浪兒童救助」、「轉化傳統社會救助人員」、「傳統社會救助機構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和「傳統社會救助機構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等。
  • 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在幫扶困難群眾中的專業優勢
    社會救助制度需要社會工作力量的加入,已經是國內外學術界和政府的共識。本次《意見》關於「加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要求,正是基於國內外反貧困和社會救助發展的實踐與理論而提出的。
  • 大病救助怎麼申請?社會救助政策全面睇
    順德區社會救助政策宣講會來為你詳細解讀救助政策。  昨天(4月13日),在順德區社會救助政策宣講會上,順德區社會服務聯會工作人員為區內各村居的民政幹部、基層工作人員,區內社會服務機構代表,以及廣大熱心市民全面講解《順德區社會救助政策小冊子》,同時區民政和人力資源保障局、區慈善會等多位嘉賓代表還通過解讀具體案例的政策執行與解決辦法,現場答疑解惑。
  • 深圳探索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發展路徑
    至今,深圳已初步構建了以「政府主導,社會運作」為主要特徵的現代社會工作體系,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深圳特點的社會工作模式,成為了中國社會工作的示範標杆城市。    三大模式探索社會工作實踐路徑    十年來,深圳社會工作經過社會化發展,形成了崗位、項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大綜合服務模式。
  • 蘇州相城區召開民政部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動員會
    12月17日,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召開民政部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動員會,部署啟動全區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相城區政府副區長黃靖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解讀了《民政部服務類社會救助相城區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作為兜底性、基礎性制度,社會救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調整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重大制度安排。
  • 我國各領域社會工作發展情況綜述
    在此基礎上,2015年民政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民發〔2015〕88號),明確了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救助的路徑與機制。社會工作的介入不僅為社會救助注入了新鮮血液,對於社會救助理念的轉變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社會救助是一項保民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 香港社會福利署專題研習班到訪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 探索中國社會...
    社會工作的首要服務領域為兒童及青少年社會工作(35%),其次為老年人社會服務(24.9%),第三位社會救助(5.9%)。農村社工服務(1.2%)、心理健康服務(1.2%)、學校社會工作(0.8%)和藥物濫用介入服務(0.8%)等的佔比最少。
  • 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與前景展望
    少年司法社會工作將職業化關懷滲透到少年司法程序中,通過專業化方法,幫助矯正罪錯少年的行為,調適少年與其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不良關係,整合資源,激勵、指導志願者,承認並挖掘少年自身潛力,為他們尋求各種資源,幫助他們擺脫不良境遇,體現了福利因素。社會工作介入少年司法領域,既不是二者的不期而遇,也不是少數人的先知先覺,而是世界少年司法制度發展的趨勢,具有歷史必然性。
  • 林閩鋼: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化路徑的選擇
    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社會保障制度優化的目標被定位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但在制度優化路徑的選擇上還存在著許多爭論。本文從「優化目標——優化路徑」這一整體性分析視角出發,對我國社會保障項目、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籌資和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關鍵制度進行優化分析,從而提出「四位一體」的優化路徑。
  • 社會工作的價值及其實現
    它從一開始就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救助貧民、保護兒童、照顧婦女、幫助老弱病殘,並逐步在實踐中發展出「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作為個案工作佔主導地位的早期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者在輔助救助者擺脫內心困擾、調適人際關係、促進個人成長等方面展現其利他的社會價值與理念,其社會價值越來越得到社會和公眾的認可。  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工作模式研究
    一、社會工作介入新農村建設的試點路徑探索 國家民政部試點:江西省萬載縣,運用西方社工技術介入新農村建設領域,初始是從改革傳統的政府包攬社會服務起步,後來延伸到診斷農村社區自治、民主管理與公共服務層面,逐漸發展成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新農村建設重要組成部分。
  • 建德市社會救助六保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建德市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困境兒童保障等政策,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工作,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效加強對困難群眾的關心和照護。1-8月,累計發放各類民政補助7474萬元,涉及困難群眾1.7萬餘人,其中低保金6080萬元;困難群眾物價補貼1146萬元;困境兒童、精簡對象等補助177萬元;臨時救助261戶72萬元。
  • 解讀《吉安市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實施方案》
    特別是困難家庭中失能人員的護理,重殘(精神殘疾)人員的照料、康復,未成年人的關愛教育等問題日益凸顯,需要提供照料護理、心理疏導等非物質救助。同時,騙取社會救助金、失信申報、「保障依賴」思想,「扶貧扶志」缺乏專業人員介入等現狀,對社會救助工作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
    四、推動社會力量參與12.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力度。完善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政策措施,將適合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事務性、服務性社會救助工作列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通過購買服務、開發崗位、政策引導、提供工作場所等方式,推動鎮(街)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
  • 農村隨遷老人城市適應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
    運用權利視角分析農村隨遷老人在城市融入過程中面臨的「缺權」現狀,以「積極老齡化」三個實踐層次為框架,闡述了解決農村隨遷老人城市適應問題的社會介入策略。「缺權」既與個人負性心理有關,同時也與缺少社區人際互動、現有社會保障政策缺失有關,這些都阻礙了他們順利融入城市生活。積極老齡化理念下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積極老齡化與社會工作的契合性分析。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助人的職業化的服務活動。在價值理念、專業理論以及工作方法方面,社會工作與積極老齡化都具有高度一致性。
  • 近十年我國社會工作實務發展回顧與反思
    如今,青少年社會工作在我國的開展大致依託3條路徑展開:(1)共青團組織將有關事務納入組織任務之列,直接予以推行;(2)成立青少年事務工作委員會承接相關工作;(3)創建事務所,藉助承攬政社協作項目開展青少年服務[9]。從獲獎案例數量(共39篇,佔總案例的18%)也反映出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工作獲得的豐碩成果,使青少年成為接受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最多的群體。厭學、犯罪、貧困等問題成為案例關注的焦點。
  • 赤峰市民政局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全區社會救助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12月8日,赤峰市民政局組織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長、社會救助科工作人員及各旗縣區民政局分管副局長、負責社會救助的工作人員90餘人分別在主、分會場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