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金紅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明確要求「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社會救助體系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和發展路徑。作為兜底性、基礎性制度,社會救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調整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改革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重大制度安排。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明確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總體規劃和發展方向,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明確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功能新定位,找準制度改革完善新思路。隨著絕對貧困現象消除,相對貧困問題逐漸突出,致貧原因由收入因素轉為權利、機會和能力缺乏,社會救助逐步從單一的、短期的物質救助發展到「物質+服務」的綜合型救助。社會救助制度越來越重視對救助對象尊嚴的維護,重視激發救助對象內生性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為關注潛在救助群體,並覆蓋不同生命階段的救助需求,從保障基本生活向社會風險防範、發展能力提升、社會資本培育等延伸。在此背景下,在社會保障和反貧困政策的制度框架下推進改革,就要立足社會救助制度基礎性、兜底性功能定位,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則,遵循底線思維和社會政策託底要求,實現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樹立以人為本理念,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切實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樹立以家庭和社區為中心的救助理念,增強社會救助制度創新能力,通過有效政策組合,形成社會救助在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心理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兜底保障合力;實施積極的社會救助政策,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積極要素,構建以提升可持續生計能力、社會融入能力為核心的大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擴大社會救助覆蓋範圍,加強城鄉和地區統籌銜接,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建立主動發現機制,精準把握救助需求,優化評估和救助程序,深化「放管服」改革。只有建立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完善救助對象認定機制,才能實現應救盡救,從制度、人群、需求上實現全覆蓋。為此,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在多維貧困標準基礎上,基於申請家庭經濟狀況、家庭規模和需求,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困難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救助需求。依據申請家庭需求評估機制,結合不同群體如未成年人、有勞動能力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貧困老年人等特點分類建檔立卡,完善救助對象分級分類管理,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救助,使社會救助政策、資源、服務與需求精準匹配,提升救助對象生存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對重點救助群體的生活風險或危機事項進行定期監測,提高預判能力。從縮小相對貧困出發,綜合考慮最低工資、物價漲幅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主動及時掌握救助對象家庭實際情況,提升救助的包容性、開放性和靈活性。推進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加快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簡化辦理流程,優化審核程序,強化經辦人員業務政策培訓,實施一站式受理、審核、審批,提升救助時效,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促進服務管理轉型升級。

推進救助信息和資源互通共享,加強合作共治,提升救助效率。依託網際網路和大數據,優化社會救助政務數據流程,完善數據安全體系,提高服務質量,創新治理能力。切實了解救助對象健康、教育、居住及就業等狀況,加強動態管理,實現探訪全覆蓋,為主動發現、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提供信息參考。高效聚合各類救助信息,加強救助資源統籌,形成合作共治的智慧社會救助體系。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或公益創投的方式,對困難群體開展多樣化、個性化救助服務。依託居委會、社會工作者及志願者、社區居民等,實現社會救助管理和服務下沉,構建社會救助社區服務綜合平臺,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形成社會救助共同體,打通社會救助的「最後一公裡」。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技術在社會救助中的運用,加強救助信息和資源整合,實現精準、高效和智慧救助。

優化救助項目體系,完善社會救助服務和強化急難社會救助。釐清社會救助體系內部各項救助項目的制度邊界,實現制度有效銜接,推動項目優化重組。增強系統整體協同。減少最低生活保障與特困人員救助、臨時救助與其他救助在內容上的交叉重疊;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基礎上,增加面向貧困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康復救助項目。做好急難救助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體制機制,並注重社會救助制度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形成救助合力。積極探索發展社會救助服務,把服務救助作為就業救助、康復救助等項目的重要實現方式,通過擴大社會工作介入、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創投等舉措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服務。合理調整社會救助資金投入比重,加大對醫療、住房、教育以及急難救助的財政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各專項救助特點的申請對象識別認定機制,剝離專項救助項目與低保的捆綁,推動協調發展,實現雙贏。建立針對困難老年人的護理救助制度、針對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體系以及針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幫扶制度,彰顯各專項救助制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統籌銜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政策,提升管理效率和制度效益,實現社會救助各項目之間、社會救助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

相關焦點

  •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民生智庫 | 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2020-12-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健全分層分類救助體系 構建綜合救助格局 30條硬核措施改革完善...
    12月25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我省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通過30條措施構建綜合救助的大格局。   據了解,近年來我省社會救助措施密集出臺,救助水平穩步提升:目前,江蘇全省共保障低保對象45.2萬戶78.5萬人,特困人員21.2萬人,低保平均標準達到每人每月771元。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根據《實施意見》,我省將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將低保、特困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從目前的縣(市、區)一級下放至鄉鎮(街道),讓救助程序更加便民。我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迅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要求,根據今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於11月13日印發《實施意見》,著力破解社會救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救助需求
  • 如何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民政部答每經問:劃出三個救助圈層...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在發布會上表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全國共有200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殘疾人佔67%。《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 中國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 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王祖敏)記者3日從中國民政部獲悉,中國將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構建綜合救助格局,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
  • 江西構建分層分類救助體系:低收入家庭中重殘重病者參照「單人戶...
    「十四五」工作:著力優化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應對老齡化劉金接介紹,「十四五」時期,全省民政系統將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
  •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市委宣講團走進通州區川姜鎮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來源:南通日報 發布時間:2020-11-26 字體:[
  • 全力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制度
    近日,我市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用2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逐步實現我市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
    為加快改革完善我區社會救助制度,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措施。
  • 江蘇出臺《實施意見》織密社會救助安全網
    省民政廳副廳長戚錫生介紹說,《實施意見》分列為八個部分,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完善救助制度體系,夯實基本生活救助,健全專項社會救助,完善急難社會救助,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放管服」改革,強化保障措施。共有30項具體內容,並附重點任務分工方案。
  • 每日一詞∣社會救助制度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建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確保最困難的群體一戶不漏、一人不落地脫貧,是各級民政部門服務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大局、推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責任。
  • 江西省民政工作成就暨《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在南昌舉行
    一是圍繞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線。鞏固提升農村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和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成果,構建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和服務類救助為拓展,急難救助為輔助,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梯度救助制度體系,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兜底保障長效機制。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
    為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市社會救助制度,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用2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根據中央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就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 陝西社會救助的實招與新招
    、每周推進落實、每天分析調度」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出臺《關於構建綜合性兜底保障體系築牢脫貧攻堅「最後一道防線」的實施方案》《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明確3大類37項重點任務,建立省、市、縣民政部門三級聯動、一體作戰、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
  • 【新聞發布會】社會救助服務管理新聞發布會發布實錄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蚌埠市社會救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注重完善法規制度,健全體制機制,推進改革創新,強化政策落實,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一)加強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
  • 社會救助科_蕪湖市政務公開網
    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承辦中央和省、市本級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分配和監管工作。參與擬訂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司法等救助相關辦法。、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和標準並組織實施。 名稱 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 低保標準全省最高、擴大臨時救助範圍……濟南民政2020年社會救助...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1日訊 12月21日,記者從濟南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以來,濟南市民政局圍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積極構建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為重點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著力調政策、補短板,從10個方面進行突破,取得積極成效,有效增強了濟南市民幸福感、獲得感
  • 城事|天津擬出新規,事關低保、救助、補貼……
    《意見》中,重點任務包括↓↓↓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1 構建綜合救助格局以增強社會救助及時性、有效性、精準性為目標,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資源統籌、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完善體制機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資源統籌、救助效率和精準度提升,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
  • 溫州市民政局:完善「大救助」 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姜迪清 市民政局局長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全市民政系統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不斷推進社會救助機制改革創新,健全完善「大救助」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編密基本民生保障網。
  • 赤峰市民政局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全區社會救助信息化工作會議精神,12月8日,赤峰市民政局組織召開全市社會救助工作視頻會議,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長、社會救助科工作人員及各旗縣區民政局分管副局長、負責社會救助的工作人員90餘人分別在主、分會場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