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民國時期的浪漫,細數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祝詞

2020-12-23 情見乎辭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不同於如今的結婚證書,其不僅承載著夫妻之間的情感,還承載著政府以及時代對婚姻最美好的祝福,下面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民國時期專屬的浪漫。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

「嘉禮初成,良緣遂締。情敦鶼鰈,願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於厥後。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結鸞儔,共盟鴛蝶,此證。」

「喜今日嘉禮初成,良緣遂締。詩詠關雎,雅歌麟趾。瑞葉五世其昌,祥開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賓,永諧魚水之歡。互助精誠,共盟鴛鴦之誓。此證。」

「喜今日赤繩系定,珠聯璧合。卜他年白頭永偕,桂馥蘭馨。此證。」

「從茲締結良緣,訂成佳偶,赤繩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圓,欣燕爾之,將泳海枯石爛,指鴛侶而先盟,謹訂此約。」

「禮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詩詠宜家,敦百年之靜好,此證。」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組圖)
    「結婚證和報紙都是民國時期的,比我和老伴兒的年紀都大!」吳先生激動地表示,如今父母均已不在了,作為兒女,意外得到見證了父母愛情的一紙婚書,感覺「如獲珍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老兩口翻出父母結婚證  14日,記者來到懷柔區雁棲鎮範各莊村吳先生的家中,看到了這張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上面有些摺痕,但整體看上去仍十分完好。
  •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美侖美奐,上面的誓詞美翻了
    這張不起眼的小小結婚證,反應著時代的變遷,舊時代的結婚證不僅措辭考究,圖文精美,簡直可以當藝術品收藏。反觀我們現在的結婚證,更多的是一種締結契約精神,那些濃情蜜意,山萌海誓的情,淡了。清朝時期的結婚證一般稱做婚書,宣紙或絹面手書居多,有的長度可達1米多,上面還要寫有雙方的生辰八字。合八字現在很多偏遠地區還有的,也算是時代的延續吧。
  • 寶雞五十年前的結婚證長啥樣?從婚書祝詞看時代變化
    也許很多人想不到,即使是50多年前的結婚證,也和現在的結婚證有著巨大的差異。寶雞隴縣檔案館工作人員張彤,便在工作中發現了這張五十年前結婚證的珍貴原件。張彤對華商報-二三裡說:「這張結婚證是在婚姻檔案中的第一本卷,一翻開就是。那個年代的結婚證像獎狀似的,夫妻雙方共持一份。」這本1970年的結婚證,是隴縣檔案館館藏婚姻檔案中最早的結婚證。
  • 市民收藏近400本結婚證 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時期
    葉建國介紹,上述那份長約64釐米、寬24釐米的結婚證,曾是他收藏的所有結婚證中堪稱規格最大的了;而規格最小的,長15釐米,寬11釐米,是洛陽一對新人於1979年辦理的結婚證。據稱,還有一份上個世紀20年代的結婚證,比溫州博物館陳列收藏的最古老結婚證,還要早一些。葉建國收藏的結婚證中,從民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不同階段的都有,但以「文革」時期的居多。
  •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浪漫,都在這三部電影中
    浪漫,是眾多電影中都會有的一個元素。要問小編最喜歡的浪漫風格,那一定是民國其實大上海的浪漫了。那種中外結合的服裝、建築、顏色,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後,充滿了復古風情的浪漫。而帶有這種風格的電影也是小編的最愛。今天時間電影院就為大家介紹三部身處民國時期大上海的電影。
  • 民國結婚證上的句子,比情書還優雅!有沒有想結婚的想法?
    今天安久想和大家一起欣賞民國時期的結婚證上的文字,我讀過一遍就覺得非常美,所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
  • 撿到一張民國結婚證,請失主前來認領
    本人多年前在韭菜園文物市場「撿到」一張民國時期的結婚證,結婚證上登記的一對新人是林柱長和丘雲英。結婚時間,民國26年6月。結婚地點,廣東汕頭樂天酒店。民國新式結婚證結婚證紙張和外殼完好,乾淨漂亮的黑色毛筆字體,完稅證明貼在顯眼處,訂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籤字蓋章一應俱全。
  • 民國結婚證,新中國結婚證,現代結婚證,哪個讓人更有結婚的欲望
    民國三十八年元月一日的結婚證,該結婚證由南京市民政局頒發,證書上有南京市市長和民政局局長的親筆籤名。這樣的證書看起來還是倍有面子了,那時候的籤名也都很好看。此為民國時期的訂婚證,注意從右邊讀起,開頭為:黃醜女現年四十九歲山西省新絳縣人光緒十四年四月十一日丑時生。不要問我的眼力為什麼這麼好,只要眯起眼來,你也能做到!(皮一下,很開心)此為上個世紀50年代的結婚證書,仍然值得注意的是有市長的親筆籤名,書法也頗為豪放,市長應該為大才之人。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圖為公主嶺附近的農事試驗場,一群綿羊正在吃草。當時的滿鐵集團為了開發東北的農業、畜牧業,利用鐵道旁的遼闊土地養殖綿羊。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位於滿鐵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內的綿羊,在斜陽下悠然地吃著青草。
  • 明溪現民國時期結婚證 時間地點等信息詳盡完整(圖)
    「這是我與老伴的結婚證,是民國37年領到的,已保存66年了。」11月20日,記者走進86歲的聶順娥老婆婆家,聶老婆婆小心翼翼地向記者展示一張結婚證。  這是一張別致的結婚證,證書上有幾道摺痕,但仍保存得較為完好。
  • 民國結婚證美麗如新 老兩口恩愛69年現仍牽手散步
    民國結婚證美麗如新 老兩口恩愛69年現仍牽手散步 2015-03-03 15:23:15圖為:精美的結婚證像新的一樣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望雋 通訊員葉麗君)「看這張結婚證好稀奇,上面還有介紹人的名字。」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
  • 民國時期,婚禮上最有面兒的事
    民國時期的結婚證和離婚證✚●○律師博物館保存了一張民國時期的結婚證書,證書最上面有四個字:鸞鳳和鳴。證書描述了兩位新人經介紹相識,於民國37年5月24日上午10時舉行結婚儀式,嚴蔭武大律師作為證婚人,「婚後願兩位新人相敬如賓,同心同德,美滿幸福。」
  • 解讀民國時期服飾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直接特徵。民國初建,妄想更新,社會上興起一種改良社會風俗熱潮,其中就有禁止纏足。由於地理文化因素,民國年間,纏足現象農村多以城市,小城爭多於大中城市,內地多以沿海。這也大致是民國社會風氣轉變的基本格局,20世紀40年代,隨著社會風俗的進一步轉變,纏足觀念逐漸退出社會風俗,加上政府的嚴禁,到解放以後,纏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摘 要:民國時期對於我國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這個時期發展出很多新的事物。其中廣告的變革與發展就是在民國時期實現的。在民國時期西方的一些廣告思想開始大量的被引到國內。中國開始真正的重視廣告的作用,也開始系統性的探索廣告學的框架。這對於廣告在中國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1 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民國時期怎樣考大學
    但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洋貨入侵農村崩潰、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致使百姓大面積死亡的年代,學界與教育界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單就民國大學教育而言,就有著很多瑕疵。     民國也有「統考」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民國中學生考大學不存在統一考試,出什麼試題都由高校自己來定,靈活多變,更能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是素質教育的先驅云云。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因此在民國之前,「太太」一直是官員對妻子的稱呼。但是自從辛亥革命之後,政府嚴禁再以「老爺」來稱呼,但是「太太」一詞卻保留了下來。因此在民國時期,太太成為普遍的稱謂,在民國小說當中經常出現。「太太」一詞之所以會流行,有很多原因,「太太」一詞本就有丈夫對配偶的尊敬,後來逐漸成為社交場所對自己妻子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