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stem教育的本質,格物斯坦小坦克認為就是實施素質教育。只有真正實施了素質教育,STEM教育的門窗才會通透光亮,照進萬丈光芒。
首先,stem教育特別強調問題的真實性。過去的教育特別擅長解決這種定義優良的問題,稱之為應試教育。應該說整個亞洲和中國的孩子們解決這種問題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就忽略了一個地方,對於這種定義不良的,真正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們怎麼解決?並且這種定義不良的問題,能不能通過某種方法轉化為定義優良的可以解決的問題。對這方面的訓練是非常少的。
過去的科學教育為什麼總是強調這種解決已知問題,實際上它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大批量地生產出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來,投入到咱們的社會之中。也就是說過去的教育其實是一種批量加工的過程。
第二點,stem教育的完整性。現在的社會發展讓我們知道,越來越多的計算機和電子信息技術可能會很大程度上代替我們人力對知識的記憶型的掌握。未來的社會我們可能不需要這麼多掌握基礎知識的人才,因此我們的教育也要做出相應的變化來應對未來社會和生產力的需要,我們教育改革到現在這麼多新名詞的出現,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就是一定是要看到個人的、和過去的這種批量化生產的同一類的人不同了。
要看到個性化的存在,並且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學校教育產生之後,學科是分立的,對老師來說,每個老師只管自己的學科;但是對孩子來說,一個孩子是學不同的學科,他每個學科都要學,那麼這個人是完整的,那學科之間有許多交叉的東西,要看到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存在。
第三點,可持續發展的人。比如說老師,初中的老師只管初中的階段,以後怎麼發展我就不管了,我只要保證你能從初中考一個好分數能考到一個好的高中,我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都是這樣想的話,那麼並不是把他當成一個可持續可發展的人。
在短期之內,一定要提高他的分數這種應試教育,對他未來的發展是有傷害的。現在種種的改革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看到學生個體的存在,看到他的個性化的存在,而且把它當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發展的人。這種目標,實際上在學校教育中是比較難達到的,也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的一個目標。
但是,對每個家庭來說,實際上是非常容易實現這個的。因為我們每個家庭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就關注這個個體。並且我的孩子對我來說,我不會把它當作就是一個學化學的孩子,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完整的孩子。我不僅關注他的初中高中,我還要關注他的一輩子,就是它的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對我們家長來說,我們的目標和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
STEM教育的提出也是作為這一目的來存在,STEM教育特別提倡個性化和創造力的發展,同時也特別提倡學科之間的整合和融合,鍛鍊了這個能力,並不是我們剛才說的定義優良的問題。STEM的問題是一個定義不良,比較接近真實實際的問題,它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來保證他將來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