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
我是2003年夏天畢業,拿著校招的三方協議去目的地報到了。這可以叫做我的第二故鄉,雖然短暫,她在國內知名度從90年代開始,就非常高,雖然趕不上上海但號稱「小上海」,這就是崑山。
8月領到第一個月工資,到手1300元,真是開心,我直接用郵政匯款,從崑山寄了1000塊回老家了。沒過幾天,還在大學裡的女朋友發信息來,說要300塊生活費,好傢夥,300塊我又寄出去了,第一個月工資一分不剩。這才剛畢業,錢就不夠用了。
公司的免費宿舍還有空調,6個人一間,每人一套衣櫥和寫字檯一體的木質多功能柜子,底層上面還有一層,是床。那時候覺得臺灣代工廠還蠻人性化的,現在才知道,這是便於軍事化管理。
仨月後轉正,我的工資增加到1800,但還是不夠用。宿舍到公司要穿過一片水田,走過去將近20分鐘,我買了輛新自行車,加了兩把大鎖,才幾天就被偷了。老舍友告訴我,自行車得買二手的,越破越好。
【轉部門】
我跟其中一個石家莊的舍友同一天報到,我倆都是計劃員。其他四個舍友是同一部門的電子工程師,分別來自東北吉林市、江蘇鹽城、徐州、山西太原。我看他們活得倒蠻滋潤,看來得向他們多討教討教。
我請吉林大哥吃飯,歲數比我大一歲,大高個,不抽菸不喝酒,每月寄錢回家,值得學習,就是小氣了點,其他人也這麼說。
鹽城這哥們,在這兩年了,請他吃飯他要大飯店,吃過後要帶我去市區看看,說他老相好在那。到了有個「南街」,好多女孩從店裡面出來,拉著我的手,「靚仔,進來坐坐!」被鹽城師兄打開了。他帶我到了個採蓮街,進了其中一家,她女朋友果然在。出來後,我知趣先買好了單。
徐州大哥已經有女朋友了,請他吃飯得帶上她。原來徐州老鄉歲數大我三歲了,他倆之前已經在北京建築行業苦了2年,這才到了崑山。
太原的師兄,我還沒來得及請,他常說他老家左鄰右舍家家都是老闆,一般都上億的身家,他家不多,但也有幾千萬。隔壁宿舍有個他的高中同學,我問過是否山西真這麼富,對方跟我說「你別聽他撇逼。」
一圈下來,我終於在徐州舍友的幫忙下,內部轉崗到了他們部門,工作制變成了六天十二小時,夜班為主,月薪大致3000。
夜班期間,早上8:00回到宿舍,舍友們一般會打遊戲,直到中午12:00前後開個「臥談會」,直到沒人說話了才睡覺。跟大學裡差不多,只不過因為夜班臥談會放到了中午,談的女生變成了女同事。只是我不愛打遊戲,所以臥談會之前這三四個小時,我要麼學英語,要麼就寫寫散文,雖然學了工科,但我喜歡一點文藝,也曾是一些刊物的作者。我記得《遼寧青年》的稿費是兩個字一塊錢,《揚子晚報》廣告收入也多,所以它的稿費稍多,大概一個字一塊錢。刊載後大概一周,我能收到郵政寄過來的稿費匯款單,然後去郵局領現金。這是我當時的外快。
工資雖然高了,接近3千,名字也叫得好聽,電子工程師,但實際上是修筆記本電腦主版的,滿屋子焊錫和松香味,每天12小時夜班下來,臉色都發青,用餐巾紙一刮,居然臉上都是黃油。長此以往,估計要縮短壽命,我感覺到,此地不宜久留。
【跳槽未果】
於是,我不斷投遞簡歷,趁著夜班間的白天,出去面試。從崑山城北的通力電梯、富士康、廣興電子,到城南的友達光電、神達電腦、緯創資通,再到蘇州園區的日立半導體、松下電器,面試一圈下來,發現工資最高的就是我目前的三千。沒辦法,下一步只能,進上海。
裸辭後,不能再住宿舍了,於是到一個叫做中華園的小區借了三室一廳,租金大概六七百。我住了個小間,其他兩間租給倆在臺企工作的女孩了。我記憶猶新的是一次問其中一個,她們的臺灣主管為人怎麼樣,她答道:「臺巴子,一小氣,二多疑,三好色。」我哈哈大笑。
離開崑山前,原來公司宿舍跟長江南路之間的那塊水田,正在打樁,很深。幾年後知道了,這是個寫字樓,名字叫「利得國際」。
【進上海】
此後,我早出進上海,晚歸回崑山,大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收到了競爭對手英業達的報到通知。月薪按照崑山的工資單翻番給到了6千,職位產銷專員(Order Manager)。公司鼓勵加班,算上加班費稅前月薪突破7千了,這時畢業整一年。工資確實得到了大幅提升,上海公司旁邊的房價也不過兩三千,我趁此通過內部推薦,將之前同一個宿舍的那位計劃員同事介紹進來了。
我借的是兩室一廳,月租金750元,這傢伙只帶了30塊錢人民幣來報到,我只能婉言將合租的另一個人趕走了,讓出來了一間給他。沒過幾天,這計劃員的女朋友也來了。接下來,這2004年的下半年,先後十來個前同事、老同學來借住,不是落腳找工作,就是來上海新公司報到。估計也不是我人緣多麼好,而是剛畢業一年,都沒積蓄,形勢所逼。這些人身上帶著最多現金來上海的,是位淮陰老鄉,我們叫他「高老漢」,他也不過只有現金五百塊。
沒辦法,兩間房讓給女孩住,我們六七個男的睡大廳。外面就根本沒有現在的快捷酒店,我去幾家看上去好一點的賓館詢過價,大多標準間要三四百一晚。總之,這畢業第二年的下半年比較苦逼。不過此後發了工資,同事同學們也就陸續搬走了。沒錢的我一般先借給他她2-3千不等,自己租房子去。
當時坐標是浦東三林鎮的上浦路,四周除了比較熱鬧的蘇寧電器和肯德基,就是房產中介最多,其次是洗頭房。從門口經過,也是一樣的客氣,主動抓著你的手臂,「眼鏡眼鏡,快進來!」跟崑山不一樣,我被改了名稱,原來叫靚仔,現在成眼鏡了。有個山東德州的同事好這個,有時半夜還一個人下樓過來。
陸續大家都搬走了,我跟那位計劃員同事也一起其他小區借了房子。記得我問過他:「2004年在上海這個城市究竟月薪多少,日子可以過得不錯?」他回答道:「說實話,月薪5千,夠了。」
【傻創業】
轉眼到了年底,在安徽工作的一個同學,拉我創業。於是我裸辭,從上海到南京創業了,自創雪麗快餐品牌,準備做中國排名第一的餐飲連鎖公司。這同學自己卻沒出來,他坐幕後給我做策劃。
也就四五個月,快餐倒閉,餐飲連鎖第一品牌沒做成,連第一家店都撐不下去了,血本無歸。看來得回上海繼續打工。回來的路上,我群發信息給當初來上海投靠我的人,十來個,前同事一律婉拒了我,大學同學大多答應我可住。我還是選了個在三林的同學那裡住下了。
【民企】
很快,面試進入一家沙灘摩託車民企,做外貿業務員。講好的月薪4000,結果發工資才知道,原來每個月的工資有一半算作獎金,需要第二年的這個月才發放。再問其他老同事,最老的也才來了一年半,說這一半工資從來沒拿到過。不好,上當了。趕緊走。
【港資】
2005年國慶前,我入職一家港美合資電器公司,工作地點徐家匯,月薪稅前4500。這次倒是想安穩待一段時間,雖然工資不高。但上海分公司接到關閉通知,所有崗位得搬到深圳蛇口加工區去。於是,這才大半年,我又要開始求職了。
【美資】
在2006年那個夏天,我海投簡歷,面試了很多家,印象深的有德爾福、通用電氣、必能信、施耐德。薪水9千,入職了德爾福亞太總部,職位供應商開發工程師。入職後仍然有不少電話打過來,所以我繼續面試過幾家,包括做輪胎的米其林。
此時,那位還在英業達做計劃的老同事找到我,說公司限制加班,每月不準超過36小時,到手工資急遽縮水。抱怨了半天,問他下一步怎麼辦?說讓我介紹他進德爾福。我說你自己試試看,多單位投遞,也可以多試試幾個崗位,比如計劃員、採購員、質量工程師,這仨崗位都可以投遞。結果很快來了電話,說一家做內窺鏡的外企讓他去面試採購工程師。但完全不懂,怕面試露餡。
於是,我翹班一個下午,跟他相約馬當路淮海路一家肯德基,給他講了三小時,密集培訓了下,結果第二天面試成功,拿到了Offer。後來,我們也一直是很好的朋友,畢竟曾經是一起求職的「戰友」。記得2006年夏,在我們都畢業三年時,我再問了他一次這個老問題:「在上海這個城市2006年,究竟月薪多少,日子可以過得不錯?」他回答道:「說實話,月薪5千,稅後,差不多了。」
這2003年夏天到2006年的夏天,整整三年,是我畢業的頭三年青蔥歲月。算不上苦逼,但折騰是肯定的,開啟了我此後才相對平穩的職業人生。當然,跳槽經驗也從那時鍛鍊了起來。
你要問,畢業後這前三年是怎麼熬過來的?可能時代不同,我沒覺得熬,我只知道,從其他城市進入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薪水得翻番,這是原則,否則來了就是虧的。此外,同學叫你去創業,大多是坑,主要不是這同學有多壞,而是此時的時機不成熟,打工都不會談何創業。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進了北上廣深,你就要賺到北上廣深的工資。
能買房則早買房,別講啥情懷、企業忠誠度、跟領導不好意思,等等,工作你就好好幹唄。北上廣確實不相信眼淚,開發商鋼筋水泥的房子跟它的價格一樣,硬邦邦的,不跟你講情懷。否則,你就是個過客,遊客,來看房價上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