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為Say HI,華為汽車業務將成為誰?

2021-01-13 騰訊網

撰文| 熊宇翔 編輯|路由社

10月30日,在華為Mate 40手機發布會上,華為汽車業務也獲得了它的名字——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在一度被稱為華為絕唱的Mate40發布會上,汽車相關內容佔據了可觀的篇幅。這樣的安排,已經可以說是一種明示:汽車業務將接過棒,成為驅動華為前行的新一駕馬車。

▲王軍

在這場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一次強調,華為不造車。但不造車的華為,此時對汽車業務寄予的期望,絲毫不亞於親手造車。

一、汽車行業的博世+英特爾?

由於此前已經諸多文章對發布會內容介紹得比較詳細,路由社在此不做詳提。我們選擇從華為汽車HI品牌發布會上最值得關注的一張PPT說起。

連同一些關鍵詞——「30多個智能傳感器」、「70英寸AR HUD」、「ADS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800V高壓快充」······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HI,可以憑此勾勒出一幅大致的圖景:通過晶片/計算平臺+作業系統, 相關硬體+對應軟體的形式,對智能網聯汽車關鍵的、附加值最高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領域進行全面覆蓋。

然而,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與智能車控的解決方案,並非華為汽車業務的全部。

按華為一以貫之的業務邏輯,這三個領域的解決方案,都隸屬於華為「雲」、「管」、「端」中的「端」。在其之上,還有「管」,即包括車載通信模塊、車載網關在內的智能車聯業務。以及「雲」,即包括了自動駕駛仿真平臺「八爪魚」在內的智能車雲業務。

這五大業務合體,才是華為HI汽車業務的全貌。因為涉及業務極廣泛、從底層基礎到上層應用皆涉及、同時提供硬體與軟體,華為的智能汽車業務,突出一個「全棧」。

對這樣一個看起來什麼都做、野心勃勃的新興供應商,汽車行業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是,華為將會成為誰?

華為汽車業務的全棧特性,與如今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博世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在傳統汽車領域,博世除了不做整車製造,幾乎進入了每一個領域。也正是因為兩家企業的汽車業務都顯現出「全棧性」,行業在分析華為汽車業務時,往往將其與博世對標。

一個數字上的巧合是,華為汽車業務的目標年營收是500億美元,而博世2019年汽車業務470億歐元的營收與此相當接近。

但實際上,正如博世在底盤、燃油車動力總成方面有著華為沒有的優勢,華為也在車載通信、雲服務上擁有博世難以企及的增長潛力。華為的汽車業務註定會更「未來導向」,與博世並非是替代關係。

也有人根據華為將把HI的品牌LOGO打在合作夥伴車機上的做法,將華為看作是汽車行業的英特爾。畢竟,Intel Inside的廣告,人們早已耳熟能詳。

但華為的做法與英特爾又有顯著的區別。

在英特爾晶片統治PC市場的年代,英特爾是依靠與微軟的Wintel聯盟,取得了壟斷地位。在這一聯盟中,英特爾高度專注於晶片,很少與特定PC廠商進行聯合研發。

而在華為汽車業務的模式中,華為不僅提供晶片,也提供作業系統,傾向於深度參與到車企的車型研發過程中,幫助企業造好車。相較於英特爾,華為又往前更邁進了一步。

因此,無論是「汽車行業的博世」,還是「汽車行業的英特爾」,都無法完整地形容全面進入汽車行業的華為。

華為HI,註定是智能網聯汽車浪潮,與特別的國內國際形勢催生出來的新物種。

二、雖不造車,更勝造車

一再被華為提及的「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是華為大舉進入汽車行業時,既挑中價值高地的明智之舉,也是為消除對手猜忌與敵意而主動畫出自己的定位與邊界。

不過,對於華為汽車業務的邊界是否穩定,人們並不確定。在過去許多年裡,華為對汽車行業的滲透保持「半隻腳踏入門內」的態勢,業務主要集中在車聯網相關軟硬體解決方案,但從去年開始,華為汽車業務開始加速,邊界陡然擴張。

華為全身心投入汽車行業,既是智能網聯趨勢下的必然,但也有一些偶然。

2019年4月的上海車展,華為輪值主席徐志軍帶隊出席,給北汽新能源等合作夥伴站臺、洽談新合作,華為汽車業務擴張的野心初現。

2019年5月,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既有業務尤其是隸屬於消費者業務的手機、隸屬於供應商業務的5G承壓。

6月,華為即成立汽車BU,加速招兵買馬。華為為汽車業務開出500億美元年營收目標,這也意味著華為其實認定這一BU(華為二級業務部門)擁有BG(一級業務部門)的潛力。畢竟,2019年佔華為收入半壁江山的消費者業務,營收也才4673億元。

因美國制裁,華為三大支柱消費者、運營商、企業業務不同程度受阻。即便今年形勢看似緩和,但作為絕對主力的消費者業務與運營商業務,在內(市場高度成熟)外(美國政治幹涉)力作用下,天花板已隱約可見。

就在上個月,路透社爆料華為手機榮耀品牌將部分出售。雖然華為很快闢謠,但形勢顯而易見——過去三十年,高速成長的華為像一條奔湧的河流。2019年美國的一紙禁令,讓一往無前的華為,有變成堰塞湖的危險。然而擁有近20萬員工,年營收8600億的華為不可能停滯,積蓄的勢能必然會釋放。正在向ICT打開大門的汽車行業,是華為必須選擇的新戰場。而華為HI品牌的誕生,無異於吹響汽車業務的集結號。

當華為以「什麼都做」的姿態大軍開進汽車行業,不厭其煩地強調「不造車」十分必要,畢竟後來者華為,要全力避免被安上「野蠻人」的帽子,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對「不造車」的多次強調,也是華為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機遇期中發揮比較優勢。去年,華為輪值主席徐直軍在對外界首次闡釋華為汽車業務時表示,華為要做的,是未來汽車70%的增量價值。當傳統汽車製造已經成為低利潤行業的典型,不造車而謀求智能網聯增量價值的華為,其實瞄準的是更廣闊的前景。

但汽車並不是一個靜止的行業——車企在轉型過程中向供應商「要權」,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在轉型過程中同樣追逐增量,甚至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也比華為更早聞風而動,要分一杯羹。即便不造車、專注增量零部件,華為仍然會面對廣泛的競爭。

比如智能電動這一領域,此前被認為已經是傳統零部件供應商的蛋糕,博世、大陸、採埃孚、法雷奧等Tier-1,已經有高度成熟的解決方案。但華為推出的800V高壓快充解決方案,以及在北京車展亮相的多合一電驅系統,顯然嘗試在蛋糕中分走一塊。這曾被傳統零部件供應商人士吐槽「口是心非」——說好的只做增量零部件供應商呢?

但吐槽歸吐槽,2019年研發投入近200億美元、一進入汽車行業便自帶超過2000名正規軍(並且還在不斷擴張)、在兩年內拿出智能網聯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華為,在用硬實力贏得尊重。

路由社了解到,絕大多數大型Tier-1,都在註定的競爭局面中嘗試與華為達成某方面的合作,維持微妙的競合關係。而路由社曾經撰文分析的,以快速上車為目標的華為車機互聯方案HiCar,將在明年登上500萬輛新車。2022年,華為HI品牌發布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則將陸續出現在各車型上。

在與路由社的交流中,多位汽車行業人士皆認定,基於華為目前龐大的體量和強大的研發實力,無論華為是否造車,它都將在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中同時發揮「尖端科技突破」和「」成本殺手」的作用,就像華為曾經在通信和手機行業做到的一樣。

—END—

ROAD

BOOK

為了人、車、生活的更好連結。

相關焦點

  • 華為:對汽車Say HI,要「牽手」每一輛車
    由此,無論從汽車行業發展趨勢或是華為自身業務布局的需求來看,其在汽車領域無疑將越走越深。正如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發布會演講時所強調的,「HI品牌的發布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華為將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 華為雲計算業務升級 Cloud&AI部門成為新BG
    1月14日,據媒體報導,華為近日對組織架構進行了新一輪調整,其中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2019年以來,智能計算是該業務的主題詞。據悉,華為上周對內發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文件。文件顯示,侯金龍擔任Cloud&AI BG總裁,彭中陽任企業BG總裁,原企業BG總裁閻力大調任B類國家管理部總裁。
  • 又傳華為造車,一批股票巨震!華為內部警告: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今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決議》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不過,在今年11月14日,在央視《第一發布》節目中,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宣布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旗下高科技智能產品也即將推出。華為: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不過,就在今天,華為在心聲社區對公司的智能汽車業務作出決議。
  • 「奇瑞+華為」組CP 會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黑馬」嗎?
    日前,奇瑞汽車公布公告,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在蕪湖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雲計算、大數據、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共同推動雙方業務的發展。
  • 華為任正非放言不造車,但押注汽車:保留火種,豪賭新市場
    繼剝離榮耀、手機業務受挫之後,華為的下一個目標變成了汽車,幾乎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根據澎湃新聞報導,11 月 25 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華為 EMT 決議【2020】007 號),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 ICT 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 科技大佬恩仇錄,在華為,誰能成為下一個餘承東?
    華為作為國內掌握核心機的通信企業,一直備受關注,企業的發展模式,人才的培養模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近日華為宣布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劃歸到消費者BG,由消費者BG的CEO餘承東管理,此消息已發出,業界紛紛猜測,華為要進軍智能汽車市場了。
  • 華為汽車產業深度剖析
    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大變革下,軟體定義汽車理念已成為共識。傳統 汽車採用的分布式電子電氣(E/E)架構因計算能力不足、通訊帶寬不足、不便於軟體 OTA 在線升級等瓶頸,不能滿足現階段汽車發展的需求,E/E 架構升級已成為智能汽車 發展的關鍵。
  • 出手榮耀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抉擇:2B做供應商還是2C造車?
    在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登臺發布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品牌——HI。這是華為汽車業務,首次和消費者業務同臺。端倪二就是,在11月14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首期的央視節目《第一發布》上宣布,長安汽車攜手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並即將推出首款車型。在這個節目上,代表華為發言的正是餘承東。
  • 華為「造車」,汽車產業「狼」來了
    繼 2019 年成立智能汽車 BU 之後,華為高管向新浪科技確認,華為正在將智能汽車 BU 與消費者業務在汽車端的布局整合,以進一步形成合力。「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是華為一直對外釋放的信息。其目的也是打消車企合作夥伴的顧慮,壯大華為汽車生態。在智能汽車上,華為能複製手機業務的成功嗎?
  •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併入消費者業務部門 從2B向2C轉變
    原標題: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併入消費者業務部門,從2B向2C轉變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併入
  • 華為斥資3.39億,在廣州建立汽車研發中心,任正非撒謊了?
    對於網上鋪天蓋地的消息,任正非再次強調,華為絕不造車,誰以後敢建言造車,就立刻調離崗位。其實,華為的目標並不是造車,而是有必造車更大的野心,那就是成為智能汽車的最大供應商。最近,華為針對汽車業務再次放出大招。
  • ARCFOX極狐HBT車型,華為HI品牌首子落地?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給出了三種主要商業模式:第一種側重於硬體層面,瞄定世界級的傳統Tier1,直接給車企提供雷射雷達、超級魚眼攝像頭、AR HUD等智能化零部件;第二種側重於軟體方面,基於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車控三大計算平臺以及對應的AOS、HOS、VOS三大作業系統,華為提供平臺化業務,供OEM與第三方合作夥伴進行上層的應用開發;第三種採用聯合開發新模式
  • 造車模式大相逕庭,蘋果與華為誰才是「正道」?
    而華為最近也再次對外強調了關於汽車方面的走向:華為表示內部正在整合汽車業務,並且在發布的《關於應對宏觀風險的相關策略的決議》中明確說明「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一個致力於造整車,一個堅決不造車。同為科技巨頭,為何蘋果與華為在造車方面所選擇的模式大相逕庭?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深層次原因?二者選擇的道路,又是哪一條才更為理性和現實呢?
  • 華為加碼智能汽車,能避開BAT踩過的坑嗎?
    1997年2月,莫貝克改名為華為電氣;2000年,華為剝離華為電氣業務成立安聖電氣,一年後,由於通信設備競爭激烈以及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華為面臨巨大的業務壓力。為了集中精力發展主業以及換取資金,華為將安聖電氣以7.5億美元出售給了美國艾默生公司。不過在2009年到2010年期間,華為重整了電氣部門,進軍直流電源領域。
  • 華為汽車產業布局深度報告
    在智能電動浪潮下,汽車產業正發生巨變,汽車架構以「電子+電氣」為核心逐步演變為「通信+計算」為核心,核心體現為硬體、軟體、通信架構三大升級。晶片+作業系統+中間件+應用算法軟體+數據構建核心技術閉環,誰把握其中一環,或將實現產業鏈地位的提升。
  • 不造車的華為如何顛覆汽車行業?
    有媒體傳出消息,華為消費者 BG 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 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榮耀手機業務剝離後,消費者 BG 的業務將出現一個大空檔,而汽車業務或將填補這個空檔。
  • 華為不造整車,華為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之前任正非都說了,華為將不會自己造車,即使華為要切入汽車這個產業,也只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而不是說自己要去做汽車。為什麼有人說華為要造車?什麼叫三人成虎?對你說的人多了,你自然就會受到影響,很多網友之所以說華為要造車,主要原因是最近關於華為造車的消息面太多了,如下幾個點來參考;1、華為賣掉榮耀之後,華為獲得了一大筆現金流,華為完全可以用這筆錢來造車。2、繼華為手機業務之後,華為的餘承東又宣布掌管華為汽車業務,由於餘承東的影響力,很多人認為華為要造車了。
  • 華為、中興聯袂出手,東北將成為國家智能造車中心
    在抗疫最艱難時段,國內華為、中興兩位科技巨頭並沒有停下在東北設置科研機構的步伐,華為在長春設置第九研究所,業務主營智能汽車、人工智慧等,中興在長春設置北方運營中心,探索5G、C-V2X、雲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與智能駕駛、智能製造等技術。
  • 華為廣州建研發中心 強攻智慧汽車
    華為將在廣州建設研發中心設法突破技術瓶頸,華為7日斥資人民幣(下同)逾3億元標得廣州白雲區土地,將在此地建立基地強攻智能汽車、雲端運算、物聯網三大領域的研發以及相關應用。華為計劃在此地從事智慧汽車、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技術的研發,並加速資通訊技術在廣州的各項應用。華為在廣東省三大城市布局深入,除了在根據地深圳,近年還在東莞建立新的總部,華為也積極投資廣州,2019年12月華為與廣州市政府籤訂「鯤鵬+升騰」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資通訊領域的深度合作。
  • 十張圖看懂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
    在華為公司年度業務計劃與預算過程中,以平衡記分卡為組織績效管理工具,通過戰略解碼,將公司戰略目標轉變為各層組織的組織績效目標,並通過層層述職、員工個人績效承諾管理、加強組織及個人績效結果運用等方式,保證公司、組織、個人目標的一致性和全體員工對戰略的有效理解和支撐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