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心理學家喻豐:積極心理學成顯學是正能量霸權嗎?

2020-12-19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

積極心理學火爆到了什麼程度?在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超過了曼昆的經濟學導論,在選修課程中人數排名第一。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在最新出版的隨筆集《遇見幸福》中稱,他在西安交通大學講授積極心理學課程時,「凡選課必過千人,凡上課必擠滿教室」,教室裡不僅有選課的學生、旁聽的同學,還有心理學同行甚至外地來的愛好者……

積極心理學火爆的另一面,是社會上湧現出了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的幸福方法論。受到認可的學院派積極心理學和雞湯民科的區別在哪裡?積極心理學和我們常說的「正能量」是不是一回事?在《遇見幸福》出版之際,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專訪喻豐,就如何看待積極心理學成為一門顯學展開了探討。

他在《遇見幸福》中向讀者提供了一些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尤其強調一顆「主動的人心」,指人應該主動、理性地思考生活和追求幸福。在採訪中,喻豐也對不同的「積極」做出了區分。他認為,「我能夠被人利用說明我自己還有價值」這樣的積極不是真正的積極,所謂「狼性文化」中的員工也不是真正的積極;真正的「積極」是讓人出於內在的興趣,朝著發揮自己美德和優勢的方向去發展。

喻豐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一種常見的批評是,過度迷戀幸福、僅僅關注個人內在情感可能會遮蔽一些重要問題,例如社會和企業的責任,是一種符合新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社會哲學。對此,喻豐看到,積極心理學是一個微觀學科,無法像社會學、政治學那樣進行宏觀思考,他說這門學科告訴人的就是,「哪怕在非常悲觀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積極地來做個體能做的事情。」

01 幸福真的可以商品化嗎?

界面文化:《遇見幸福》談到,積極心理學成為了一門顯學,而顯學則容易成為庸俗之學。能談一談這方面的具體體會嗎?

喻豐:體會太多了。自從積極心理學開始熱門,一下子就特別火。本來積極的東西就沒有消極的東西深刻,而且一旦大眾化,也往往難以很深刻。為什麼積極心理學很容易大眾化?因為教人開心是有吸引力的。市面上就會有很多人開始做積極心理學的事情,如果確實能夠幫助到別人,掙錢也是應該的,但是正兒八經經過科學訓練來做這件事情的人相對不多,憑著一腔對生活的體驗就來幹這個事兒的人,數量是我們這些科研人員的百倍千倍。科研人員做了許多實驗才能說一句不那麼滿、推廣性不那麼強的話,社會人士卻可以說很極端的話,創造出的一些自己的方法,讓積極心理學變成一個有些魚龍混雜的行業,這也讓不少學者很困擾。

界面文化:因為是顯學,積極心理學似乎很容易和消費聯繫起來,讓幸福變成一種產業。你是怎麼看待幸福商品化這種現象的?

喻豐:我出書也是幸福商品化了,也沒什麼不好。因為公眾需要有了解如何科學地幸福的渠道,而科研人員跟公眾之間的距離又特別遙遠,中間給公眾傳遞信息的是熱愛積極心理學的社會人士。商業化的好處是有可能讓公眾能夠接受到一些好的信息;另外,公眾花錢就是投入了,對一件事情有沉沒成本,就更有可能真的去做這件事情。但壞處是有可能讓信息變得爆炸,人們需要在紛繁的信息裡面去尋找可信的信息。

界面文化:既然市面上的積極心理學作品魚龍混雜,有沒有什麼積極心理學作品比較適合普通讀者看的?

喻豐:都適合普通讀者看,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就是寫給普通讀者的。馬丁·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作家,被稱為「現代正向心理學運動之父」)就說,積極心理學是脖子以下的,也就是更多是去做的,而不是去想的。科研成果也是服務於普通人的。

社會人士引用的一些東西其實有一定的來源。比如正念這個概念特別火,這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點,正念時人會進入一種意識相對集中的狀態,會心跳減速,感到平靜。民間就有很多人把它聯繫上一些離奇的東西,例如喝茶可以正念,喝咖啡也能正念,聽講佛法也能正念。但引入這種概念其實是需要做實驗的,是需要經過科學檢驗的。

積極心理學是脖子以下的,也就是更多是去做的,而不是去想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界面文化:積極心理學跟所謂「正能量」有沒有關係?

喻豐:積極心理學是在傳播正能量嗎?倒也是。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內部的思潮,把心理學朝某個方向上導引,肯定不是某種人的內在的能量。在量子力學出現之前,所有的偽科學、民哲都喜歡說能量。從普通人的理解上來說,積極心理學肯定更偏向於正能量,而不是負能量。

界面文化:有人批判「正能量」和積極心理學在社會範圍內似乎形成了一種霸權,但你不認可這種觀點。

喻豐:社會層面上可能有霸權,純發表層面我認為沒有。一些學者認為做消極的東西更難以發表,我不這麼覺得,我在很多雜誌做審稿工作,退稿的更多還是積極的內容。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雖然積極心理學的比例在上升,但從數量上來說,其他內容還是多於積極心理學的。

界面文化:是不是學積極心理學的學者會比較積極,做精神分析的學者比較消極?

喻豐:不能說消極,每個學者都會受自己所學的東西影響。精神分析強調人的潛意識,強調人的早期經驗,就會把人朝著潛意識的方式去理解,會儘量把原因扯到小時候、原生家庭的各種事情上,否則很難用理論來聯繫實際。每個學科都會給做這個學科的學者帶來一些烙印,人也不可避免受到自己習得那些理論的影響,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釋世界。

積極心理學解釋世界的時候不看過去,我們傾向於覺得過去就過去了。如果你覺得它有很大的影響,它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覺得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人生還有很長,你未來還有潛能可以開發,還有自己的優勢可以應用,這些跟過去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02 幸福可以量化嗎?快樂積極是個體的責任嗎?

界面文化:我看積極心理學的一些內容,好像總是設定了一個特別完美的狀態在那裡,但一個人總是離那個最理想的完美狀態很遙遠,總是有什麼缺陷,有某種品質需要提升。積極心理學是不是會帶來這種新的焦慮和自責,或是某種自我提升的執念?

喻豐:你看我的書應該不會有這種感覺,我沒有設定一個很完美的形象,我甚至說人性都不是善的。我接觸過在中國做積極心理學的老師,他們常常秉持人性善的想法,人性不善怎麼積極心理學?但我設定了一個很低的標準,就是相信在壞的情況下,一個人還能選擇做一些好的事情。

積極心理學不是要你完美,而是要你找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把它們發揮出來。每個人都達不到自己的上限,人就是要接受自己永遠達不到自己能夠達到的上限的狀態,但是你知道哪個方向能去做就好了,朝著發揮你自己美德和優勢的方向去就好了。你有一種內在的志趣,這樣去做你高興,至於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在壞的情況下,一個人還能選擇做一些好的事情(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文化:有種意見會指出,我們這個原子化社會,社會隔離已經造成了很多的孤獨感。這個時候追求幸福其實可能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加劇人的自私自戀,加深孤獨感。但是我從你的書中看到,你其實有好幾篇文章是在講人和人關係的。所以這些批評有沒有道理?

喻豐:我的好多篇文章都是講社會支持的,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上來講,一個人如果缺了社會支持,沒有朋友,會缺乏自尊,這很痛苦。社會拒斥,或者叫社會性死亡給人造成的負面心理結果極大。實際上我講的是人的主動性、能動性,能動性不完全是自私自利,而是我們能主動地、有一種內在動機驅使地去做某件事情。我要去主動做,不是別人逼迫我來去做。而我主動做的這種事情可能是利己的,也有可能是利他的。那就是一種選擇。

界面文化:積極心理學好像總是在量化幸福,比如說一個人賺的錢在什麼區間內,幸福感如何變化,幸福是可以量化的嗎?這樣是不是一個人的快樂也好像變成了KPI?

喻豐:因為要做實證研究,就不可避免要量化它。最初的積極心理學研究就很淺顯,就是做金錢和幸福感的關係——有錢幸不幸福,有多少錢才幸福,這是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情,這就是最早量化的由來了。

我們在研究的時候會用正向負向情緒量表,讓你給自己的情緒打分,把快樂或悲傷的程度從1到7打個分。對人心的測量就是這樣,只能把它當成一個連續體,進行分割,做出量化,不是一個特別精確的值。心理學上認定快樂是個積極情緒,悲傷是一個消極情緒,但有的情緒是混合的,比方說敬畏的情感是想靠近又想遠離,這種情緒就是積極和消極混雜。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悲喜交加,是一個人可以同時加工積極和消極的情緒。

積極心理學有一個積極比,也就是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混合在一起的比例,大概是8:2,也就是8分的積極情緒和2分的消極情緒。還有一些其他的比例,比方說夫妻關係的研究中,夫妻之間有一件糟糕的事情發生,比如兩人吵架,大概吵一次要做5-8件好事才能抵消回來。你產生了一絲消極情緒,得要產生強度大於它5倍的積極情緒才能補回來。

界面文化:剛才談到金錢和幸福感的關係,比如積極心理學會認為,人的收入超過了一定數目,對幸福感的影響就沒那麼大了,這是不是可能讓我們忽視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

喻豐:有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這個結論你也可以把它講成沒錢肯定不幸福,有錢也不見得幸福。這樣解釋的話,對沒錢的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錢,但有了一定金錢之後,錢也就沒有太多的作用了。所以,人究竟怎麼去尋求幸福?還是需要一些方式方法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你找到這些方式方法。

界面文化:這是不是有一種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個人的感覺,好像社會就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了。

喻豐:積極心理學很想去影響政府決策,不過不容易。每個人身處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你當然可以抱怨,但你也可以想把它變好。雖然以你一己之力很難變好,那我教你一些方式和方法,能夠讓你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一些。哪怕在非常悲觀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積極地來做個體能做的事情。

哪怕在非常悲觀的情況下,你也可以積極地來做個體能做的事情(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文化:也不光是國家,比如企業老闆也會讓勞動者積極起來,認可諸如「996是福報」那一類說辭,好像企業也不要負什麼責任了。

喻豐:我們做過積極企業的項目,讓企業有積極向上的文化不是個人的事情,是企業上下之間的配合,也是人和人之間交流的問題。有一些基於企業的研究發現,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積極或者是道德的企業文化,不會讓公司的凝聚力和業績下降,但要看領導願不願意冒這種風險。

積極的企業文化不是那種「狼性」的企業文化,我們不覺得「狼性」文化是有內在動機在驅使的,我們想要創設的是一種隨和、平靜、有愛的文化,讓員工充滿內在的動機,讓他們自己想要去做,而不是後面拿個皮鞭抽你。企業的事情很複雜,但基礎的理念就是找到每個人的優勢,然後發揮優勢——這個人有領導力,就讓他/她當領導;這個人的優勢是公平,你讓他/她去乾薪酬;這個人的優勢是對美的欣賞,你就讓他/她去把關設計。調動員工的這種內在優勢,公司不用「996」勝似「996」,因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興致。當然很多時候,企業文化不是由員工自己兩兩之間交互或者是一群人之間交互就能創設出來的,更多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似乎做這件事情的前提是要改變企業領導人,把他/她變成一個信奉積極心理學的人。

積極企業並不像積極教育那麼容易。教育好做一些,因為雖然成年人有時候是邪惡的,但大家都希望小孩子生活在童話裡,成年人的「狼性」大家能忍,但讓小孩子「狼性」大家不能忍。傳統教育理念是衡水中學那樣打罵逼和應試,孩子被摧殘得特別慘。用積極心理學的方式找到這些孩子的優勢,讓它得以發揮,孩子的內在動機就會出現,成績自然而然也會提高。這樣的方式大家非常容易接受,我認為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期望多半是童話式的,不想讓孩子接受社會黑暗的那一面。

界面文化: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裡就有講新自由主義下的個人的自我剝削,你怎麼看待這種「積極」?

喻豐:這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叫自我非人化,即覺得自己是個機器,不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我能夠被人利用,說明我自己還有價值」這樣的話,為什麼要加這句解釋,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這叫認知失調——我的內心不能承受這件事情,但是要給我自己一個理由,如果不給我自己一個理由,我會崩潰。

這是社會病態的結果,從積極心理學觀點來說,我們不覺得這種情況是人真的出於內在興趣來做事。這是一個你不感興趣的事情,非要去做,然後給自己強加的理由,因為依靠內在興趣來做事是不需要理由解釋的。

界面文化:剛才我們討論了這些,你其實挺悲觀的。

喻豐:我也許是挺悲觀的。心理學不像社會學、政治學那樣進行宏觀的思考,它是微觀學科,微觀學科就是在你不能宏觀地做什麼的時候,對自己做些積極性的事情,調試看待自己的方式。

03 積極心理學對所有心理學子學科都有「染色」作用?

界面文化:可能讀者較早接觸積極心理學是哈佛幸福課,這個課當時的熱度超過了曼昆的經濟學導論,成為了哈佛最受歡迎的課,能不能稍微講一講積極心理學在中國是怎麼引發重視和關注的?

喻豐:Positive psychology這個詞在英文世界裡流行起來,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的導師彭凱平教授是清華心理系主任,他2008年回國復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認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要找一個研究的方向,不和傳統研究方向離得很近,那樣就沒有特色和優勢,但也不能太脫離大眾,所以就找到了積極心理學,他自己也受到了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感召。我2010年到清華大學讀博,是他第一個博士。現在積極心理學做得最好的就是清華,今年12月6日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在清華成立,似乎才標誌著中國心理學界開始認可積極性心理學作為一個學科方向的確立。

界面文化:書中你有談到,亞伯拉罕·馬斯洛(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倡「積極心理學」,他是從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自卑與超越》當中得到的啟發。你還談到,「積極心理學」混雜在存在主義、人文主義甚至個人體驗中。作為一門學科,積極心理學的思想來源究竟是什麼?

喻豐:馬斯洛學術背景很複雜,他是出身於行為主義流派的心理學家,最後變成了人本主義的心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博士論文做的是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他自己有了孩子之後,就拋棄了這個方向,覺得人應該像人,人應該有人的尊嚴,發揮人的潛能。他在《動機與人格》裡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需求層次理論,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叫Toward A Positive Psychology,朝向一種積極心理學,他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朝向一種積極心理學的方式去發展,但並沒有說清楚這是什麼東西。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圖片來源:豆瓣)

人文主義強調個體,強調個性,和現在西方流行的思潮幾乎類似,馬斯洛也是這樣,特別強調人的主動性,強調人的潛能,強調人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有心理疾病不要怕,你有潛力戰勝自己的心理疾病;自卑也不要怕,你有潛力超越自卑。這是從阿德勒那兒來的思想。存在主義心理學,簡單來說就是人人都有存在焦慮,比如死亡恐懼,我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時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產生某種固定看法或者意識形態,影響人之後的行為。一旦產生了存在焦慮,人就會覺得喪失控制感,就想要補償,找一些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來做。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宗旨就是要靠發揮人的潛能來癒合存在焦慮。

馬斯洛出身行為主義流派,這個流派是約翰·華生最先倡導的,華生出身於功能主義心理學,功能主義心理學和美國當時最主流的實用主義哲學有關。按照心理學講實用主義來說,說清楚事情的功能比說清楚事情本身的結構要更加重要一些。也就是說,心理學要有用。馬斯洛反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有用,但是他的用處是神經病心理學,只對神經病人有用,馬斯洛覺得要對所有人都有用。他也反對華生——華生也有用,但那是小白鼠心理學,只對動物有用,對人來說沒有太多作用。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馬丁·塞利格曼,他原來也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做臨床諮詢心理學,跟馬斯洛一樣研究小動物。他做了一個成名作,把老鼠裝在籠子裡,外面放吃的,老鼠出去吃東西,一出門就電擊,一直到老鼠眼睜睜看著你把電擊裝置拆掉,外面再放吃的,老鼠很餓,但再怎麼誘惑都不出去吃了。這就是習得性無助,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面臨老鼠那樣的境況。他於是就想,能不能不要習得性無助?能不能習得性樂觀?他來清華時我們聊天,他說女兒出生了,就覺得不能把他女兒像動物一樣關注,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他認為原來的教育似乎都沒有關注孩子本身的優勢和天性的發展。傳統心理治療是治療心理焦慮或者抑鬱,而他指出大部分人沒病,把人的天性潛能發揮出來是重要的。

馬丁·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之父。圖片來源:pesa.edu.au

界面文化: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積極心理學之後,它就在美國流行開來了嗎?

喻豐:馬丁·塞利格曼1999年當上了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在致辭上做了一段演講。他說,傳統心理學有三大命題,第一個是治療心理疾病,第二個是尋找天才兒童,第三是發揮人的優勢和美德,似乎我們都忘記了後面兩個主題。他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就要扭轉心理學研究的方向,把原來傳統的主題重新拾起來。他於是開始倡導積極心理學,找了一批研究幸福、道德、審美這些更積極話題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會的旗艦雜誌上發了一期專刊,就叫「積極心理學」,他把自己的致辭寫成引語放在最前面,從這時起,積極心理學才正兒八經開始火了。雖然他之前也做過一段時間積極心理學,但如果沒有當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經歷,我想可能也難流行。

界面文化:你在書中認為,積極心理學的主題不僅是幸福,而是一種思潮,一種研究偏好,和一種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個人選擇。積極心理學對任何心理學子學科都有「染色」作用,能不能講講具體是什麼意思?

喻豐:有人會把積極心理學當成心理學的子學科,也就是一個獨特的研究方向,我覺得不是。因為不管做什麼,都可以從積極的角度上做,也可以從消極的角度上做。現在做心理疾病的方法是什麼?我們進行分類,說這個叫心境障礙,這個叫焦慮障礙,這個叫人格障礙,心境障礙裡面又有200多種分類。我們也可以用積極的方式來做,把人的優點進行分類,就是對同樣一個事情你怎麼看。再比如組織管理心理學,你可以研究員工的職業枯竭、職業倦怠,研究他們為什麼幹不下去,你也可以研究員工的幸福感。像消費心理學,原來研究人在壓力的時候進行購物,現在也有很多人研究消費者的幸福感。所以我覺得對於心理學所有的子學科來說,積極心理學就是一個思潮,讓人知道這些概念還有反的一面,也可能是好的一面。

《遇見幸福》喻豐 著中信出版集團 2020-11

相關焦點

  • 對話心理學家喻豐: 積極心理學成顯學是正能量霸權嗎?
    01 幸福真的可以商品化嗎?界面文化:《遇見幸福》談到,積極心理學成為了一門顯學,而顯學則容易成為庸俗之學。能談一談這方面的具體體會嗎?喻豐:積極心理學是在傳播正能量嗎?倒也是。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內部的思潮,把心理學朝某個方向上導引,肯定不是某種人的內在的能量。在量子力學出現之前,所有的偽科學、民哲都喜歡說能量。從普通人的理解上來說,積極心理學肯定更偏向於正能量,而不是負能量。
  • 安陸喻豐莊園好玩嗎?安陸喻豐莊園一日遊攻略
    安陸喻豐莊園不定期會舉辦各種活動,吸引了很多的朋友遊玩,而且距離孝感差不多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周末去玩一天也是非常不錯的,既方便又舒服,準備去的朋友先了解一下安陸喻豐莊園的一日遊攻略介紹。
  • 祝賀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順利轉正
    2020年8月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許燕教授匯報,經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會投票通過,中國心理學會積極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下稱「專委會」)由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擔任顧問,北京師範大學許燕教授擔任首屆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北京大學王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任俊教授以及武漢大學喻豐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
  • 群英匯聚,祝賀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順利轉正
    2020年8月5日,由北京師範大學許燕教授匯報,經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會投票通過,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完成轉正工作,正式成為中國心理學會的正式分支機構之一。王壘教授、浙江師範大學任俊教授以及武漢大學喻豐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
  • 積極心理學家的使命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裡格曼認為,心理學家有三個使命:治療精神疾患,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發現並培養有天賦的人。由於心理學界過去重視對於消極心理的研究,所以現在很有必要提倡積極心理學,從而拓展心理學在後兩個方面的貢獻。而積極心理學家們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積極心理的研究,來指導人們獲得成功和幸福,更加自由、快樂地生活。
  • 關於情緒、壓力的這些心理知識需了解
    青年心理學家喻豐溫文爾雅地解釋著書名的含義。這書是他作為一個研究者對於幸福的理解,對於如何得見幸福的經驗分享。這也是一本做學術的人所寫的隨筆集,收錄了34篇關於積極心理學的文章。「整理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34歲,所以選了34篇。不過現在已經35歲了。」他這樣說著,燦爛的笑在他臉上綻放開來,帶著一股少年人的熱忱。我們在寒冬臘月裡的北京採訪他,手裡捧著熱茶。
  • 所謂心理健康,不是時時充滿正能量
    問她有什麼需要幫助的,來訪者很侷促的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病,我就是心理覺得煩悶、不開心、有時候會莫名的哭。你說我這是心理有問題嗎?」後來經過更深入的談話得知,來訪者是因為家庭間關係,導致的情緒困擾,屬於心理諮詢的範圍。來訪者又問:「那我是不是得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是不是抑鬱症?」
  • 正能量對話,培養親子信賴感,提升孩子8大技能
    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心理上得到了滿足,之前一些讓人困擾的行為就會慢慢消失。當孩子得到認可和表揚以後,對自己就有了積極的印象,從而能夠變得自信,逐漸走向獨立。,經常問為什麼,我們要巧妙地運用這種好奇心心理,去培養孩子不可思議的創造力。
  • 【高校•看點】「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他們不是「異性戀霸權」(heterosexual hegemony),他們只是想溫和地要求,想要「擁護傳統家庭價值」,希望「救救下一代」,他們宣稱自己不是「霸權」(的擁護者),但問題是:「霸權」如果是一個體系,任何生活在體系之中的個人可以否認它的存在嗎?
  • 關於月餅,心理學家怎麼看?丨超職教育心理課
    心理學家眼中的月餅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我想知道這月餅是什麼餡的。潛意識是人們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中,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是三個不同層次。無意識系統是一個門廳,各種心理衝動象許多個體,相互擁擠在一起。
  • 心理暗示有多強大?心理學家:它可以改變命運
    心理暗示有多強大?心理學家:它可以改變命運 在《戰勝強迫症》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外國人,到了不惑之年仍然一事無成。吉卜賽人平靜地說:「您知道您是誰嗎?」他心裡暗暗想:「我是誰?我是個倒黴鬼,是個窮光蛋,是個被生活拋棄的人。」但他仍然故作鎮靜地問:「我是誰呢?」「您是偉人!」吉卜賽人說,「您知道嗎,您是拿破崙轉世!您身體裡流的血、您的勇氣和智慧,都是拿破崙的啊!
  • 沒有滿滿的正能量就是錯嗎
    「正能量」包裝為一個無所不能的概念,似乎一個人沒有表現出「正能量」他就不配擁有社交甚至生存的權力,但凡一個人表現出一丁點「負能量」,那麼他很大概率會被朋友圈疏遠。一個人完全有權利選擇他對待一件事情所表露的情緒,當「正能量」被標榜為一種人人必須遵守的社會準則時,實際上是在扼殺表達不同意見的權利,而且強迫一個人接受某種情感和觀念對本人而言未必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比「正能量」更理性的積極心理學同樣面臨著業內學者的質疑。
  • 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你更優秀
    積極的心理暗示能調動人的巨大潛能,使人變得樂觀、自信。那麼從現在開始,不妨每天花上幾分鐘時間,全身放鬆,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一「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時間久了,事實就會朝著那個方向發展。
  • 心理學家告訴你:請遠離正能量爆滿的人,更不要和他們交朋友
    而一提到充滿正能量的人,大家都是喜歡的,覺得這些人是正面的、陽光的、積極的,我們應該多交這種類型的朋友 ,多和他們接觸。因為他們能帶給我們希望,能給我們鼓勵。但真的是這樣的嗎?因為如上所做的調查,總是在規避壓力或負能量,企圖用正能量來轉化的人,其實是因為害怕面對壓力而導致自己產生不良影響,這個影響包含著我們的身體和心理。
  • 佛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的歷史概要
    1960年到1980年間,佛學與西方心理學的對話大致停留在各自為對方解釋自己的階段,往往佛學方面為心理學所做的解釋比較多,而心理學家一方面學習,一方面也困惑如何區分其宗教的成分與其心理學成分之間的關係。因為往往一次雙方對話,最後會變成偏向一邊倒的佛學演講,心理學家傾向希望在對話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相關心理學的交流。隨著交流的加深,這種情況逐漸得到改善。
  • 酷我音樂打造正能量「發電站」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用音頻治癒成長
    為幫助廣大未成年人群體建立心理健康安全線,落實《健康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酷我音樂和旗下長音頻平臺酷我暢聽共同發力打造一系列治癒電臺節目,開啟未成年人專屬心理課堂,通過音頻進行心理疏導助力陽光成長。那些成長路上的小秘密,這裡都懂你。
  • 著名心理學家路俠老師到山東省魯中強制隔離戒毒所開展心理輔導
    中國警察網訊 近日,心理學家路俠老師應邀到魯中強制隔離戒毒所為學員開展心理戒毒。  路俠老師是旅居新加坡的華人心理學家,在青少年心理培訓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路俠老師一直以來將推行「正意識、正思維、正行為,和諧自己、和諧家庭、和諧社會」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是一位常懷悲憫之心的心理學研究學者。  課堂上,路俠老師通過「一分鐘讀心術」打開學員們的心門,與學員互動交流,解答學員們的問題。
  • 能量狀態決定了心理狀態, 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
    能量狀態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心理、精神狀態,人的心理活動又影響了人的能量狀態,實際上是相互影響,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能量狀態。目前由超心理學家李嘉琪提出和公布出的,超心理學——能量狀態結合量子力學的理論。根據量子糾纏的原理,在超心理療愈師的幹預下,用傳遞正面能量,解決心理痛點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方式,使患者儘可能的切斷與負能量間的糾纏。
  • 父母都希望孩子充滿正能量,你知道孩子的正能量是誰給予的嗎?
    網絡上經常會聽到「正能量」這個詞語,那究竟什麼是正能量呢?其實正能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樂觀性格,具有樂觀性格的人總能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他們不但能積極地應對身邊發生的各種情況,同時也能感染到周圍的人們。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生存,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正能量的心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