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孩用中文演「東施效顰」、用英語演「班門弄斧」「葉公好龍」,會是什麼樣子?8月中下旬,「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及「2018年度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藝術大會」期間,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與美國夏洛特兒童劇院聯合排演的美國版《成語魔方》引發不少觀眾的好奇與關注。
美國孩子演中國成語
《成語魔方》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近年來創作的經典系列兒童劇,通過精心改編與演繹,將中國的成語故事搬上舞臺。因為蘊含深厚的傳統文化,又富有趣味和觀賞性,一直深受大小觀眾的好評。
為什麼會想到由美國孩子來演中國的成語故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楊帆介紹,兩年前,美國米蘇拉的學生曾在第六屆中國兒童戲劇節上用中文演出《成語魔方》,並被列入第七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成果清單」,反響熱烈。此後,中國兒藝決定將中美兒童戲劇合作深化升級,嘗試用中英雙語演出美國版《成語魔方》。
「成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用中英雙語創新演繹中國傳統成語故事,擴大兩國文化交流的成果,讓美國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楊帆表示。
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合作,向來是各國劇院和藝術家的共同期待。作為美國最大的兒童青少年戲劇及藝術教育劇團,夏洛特兒童劇院對於與中國兒藝合作排演美國版《成語魔方》,也投入了極大的努力。美國夏洛特兒童劇院教育總監、美國版《成語魔方》美方導演米歇爾·朗說:「參演該劇的美國學生,對自己能夠參演《成語魔方》,學習並體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感到非常興奮。他們非常努力,學中文背臺詞,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們也非常高興,能藉助此次機會與中國的觀眾分享精彩故事,交流跨文化合作的感受。」
中英文排演收穫頗豐
美國版《成語魔方》包含「東施效顰」「葉公好龍」和「班門弄斧」三個故事,由10名美國學生全新演繹。其中「東施效顰」用純中文演繹,「葉公好龍」用中文歌曲加英文臺詞相結合的方式演繹,「班門弄斧」則用純英文演繹。在英文編譯上,此次合作也做了很好的嘗試。夏洛特兒童劇院藝術總監亞當·伯克親自操刀,對劇本進行編譯,使之在保留中國經典的基礎上,從臺詞和表達方式進行本土化加工,使之更加貼近西方觀眾思維。
三個故事的遞進也代表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被外國學生學習、理解、應用的過程。
在「東施效顰」中扮演範畫師的託馬斯·霍說是一位不會說普通話的華裔,他表示:「通過此次演出,進一步激發了我對學習中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在「葉公好龍」中扮演老李的安吉拉·阿諾德說:「參演這部戲是一次終生難忘的經歷,中國故事很有意思,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中國文化。」在《班門弄斧》中扮演魯班的瑪雅·盧卡斯則表示:「自己之前在英文書籍裡看過很多對中國文化的介紹,這次演出『班門弄斧』這個故事,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尊師重教、謙虛做人等禮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演出現場,美國學生充滿張力的表演獲得了現場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該劇中方導演、中國兒藝優秀青年演員、導演楊成介紹道,這些15歲左右的學生從完全不會說普通話,到如今將演出精彩地呈現,僅用了18天的時間。在排練的過程中,學生家長也表現出對中國文化的極大認同,對孩子排演中國的兒童劇給予支持,其中一位學生的家長,還專程從美國趕到北京來看《成語魔方》的演出。
中國的哲思與幽默還在發光
作為全程參與美國版《成語魔方》排演的楊成,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對中美文化交流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們一開始不是那麼了解,為什麼中國古人說話比較慢,包括音樂節奏也比較慢。但是,通過學習,他們不僅學會了中國人的唱歌方式,對於中國的藝術創作和審美也非常認可。」
楊成說,在「葉公好龍」裡面,有句歌詞是「龍龍龍龍,我的愛」,後來美國學生將這段歌詞結合街舞和爵士舞,設計了一套自己的舞蹈動作,令所有人感到驚喜。在楊成看來,外國人演中國成語故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過他們的演繹,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的哲思、幽默、精神現在還在發光發熱,還在世界上得到傳播。
作為第一個由外國兒童劇院用英語排演的中國作品,美國版《成語魔方》在中國兒童戲劇交流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美國版《成語魔方》的排演,不僅是中國導演並與美國藝術家精誠合作的又一個成功範例,也是美國孩子在舞臺上講述中國故事的一次生動實踐,未來中國兒藝將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化中美兒童劇的交流合作,讓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走進外國家庭。
[責任編輯:楊凡、趙宇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