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所以能一脈貫之,
從未斷絕,
正是因為有了紙墨筆硯。
徽墨,不僅僅是一錠墨,
更是中華文化的一枚郵戳。
唐末安史之亂,
河北墨工奚超為避亂而南遷。
路經徽州時,見松林茂密、溪水清澈,
便決定安居下來,潛心制墨。
十年潛心,博採眾長而融之,
他制出了「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
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奚墨。
「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
是說奚墨材質絕妙:
入手輕盈,香徹肌骨,滓不留硯。
「堅如玉、研無聲」,
是說奚墨易於收藏保存:
堅實耐用,研墨時細潤無聲。
「一點如漆、萬載存真」,
是說奚墨寫文作畫經久不褪,
落紙如漆,能傳承萬年不褪色。
南唐後主李煜偶得奚墨,
嘖嘖稱讚不已:「人間竟有如此珍品。」
立賜奚超國姓李作為獎賞。
從此,徽州李墨便名揚天下,
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譽。
遂有大批工匠奔赴徽州,
學習李墨之法。
徽州從此成為全國制墨中心,
「徽墨」也逐漸聞名於天下。
一方小小徽墨,
從此成為中國文人的心頭之好。
大文豪蘇軾,詩詞書畫無所不精,
偶用徽墨後,從此非它不作詩詞。
貶謫海南時,童心大發,竟想仿製徽墨,
結果徽墨沒仿成,還燒掉了房子。
古人談到墨,曾說:
「得徽墨者,如名將之得良馬。
一兩徽墨一兩金
徽墨如此之精妙,
緣於製作工藝之精絕。
一錠徽墨的誕生,
要經過千錘百鍊,歷時一冬一夏,
所以有「一兩徽墨一兩金」之說。
第一步:煉煙
用燈草點燃桐油,燈上扣一瓷碗,
讓煙燻在碗裡,冷卻後掃取菸灰。
或將松枝放窯裡燒,燒完提取菸灰。
第二步,配料
徽墨配方極其講究,
往菸灰裡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等材料。
並非越多越好,要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比例,
多一分則膩,少一分則寡。
為尋求徽墨各種材料之配比,
日本曾數次派人來徽州「竊學」。
第三步:和膠
要使墨「堅如玉」,就需熬膠。
用牛皮或魚鰾慢熬成膠狀物,
然後倒入配好的墨料攪拌均勻。
第四步:捶搗
制墨需要「輕膠十萬杵」,
就是說拌好的墨料,
需要杵搗十萬下才能充分融合。
第五步:塑型
將墨錠製成圓柱狀,
一個個放入墨模進行壓制,
充分冷卻成後取出,
模上圖案就印在了墨錠表面。
雕模
塑型之前要先雕模具。
墨模雕刻非常難,
須刀刀留痕、處處見意。
雕山水、雕人物、雕花鳥,
雕亭臺、雕樓閣、雕書法,
不僅要雕出好形,更要雕出好意。
第六步:晾墨
即將成型的墨錠攤開晾乾。
晾墨房要保持恆溫恆溼,
風不能吹,火不能烤。
一兩的墨錠需要6個月,
二兩的墨錠需要8個月。
第七步:修墨
墨錠晾至三成幹,
就要進行銼邊處理。
將毛邊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第八步:描金
晾乾後的墨錠在出廠前,
要對墨錠上的圖案和字,
用顏料進行描畫填彩,
以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
徽墨,不僅好用,也好看。
它將繪畫、書法、雕刻、造型融於一體。
是一種綜合性藝術珍品。
徽墨小小,看似輕巧,
實則包含了太多匠人的辛苦。
所以有「金不換」之譽。
2006年,徽墨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遺。
但是,如今它卻瀕臨消亡。
製作徽墨不僅累,而且髒,
一會兒工夫就「體無完膚」,
下班後要費很大勁兒才能洗去,
所以,年輕人都不願幹這活兒了。
「現在掙錢渠道多,年輕人不願吃這份苦了。」
「依靠情懷來維繫徽墨傳承,幾乎沒有可能。」
「等老工人退休之後,就沒人會這門手藝了。」
「徽墨從歷史上消失,是遲早的事。」
徽墨製作工藝國家級傳承人周洪美說。
今天,溫潤如山水的筆墨,
早已讓位於冰冷高效的鍵盤,
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從鍵盤中,
嗅到那一方徽墨散發出的芬芳之氣。
(來源於網絡)
胡開文傳人純松煙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