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中華文化的一枚郵戳

2020-12-22 騰訊網

徽墨:中華文化的一枚郵戳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一脈貫之,

從未斷絕,

正是因為有了紙墨筆硯。

徽墨,不僅僅是一錠墨,

更是中華文化的一枚郵戳。

唐末安史之亂,

河北墨工奚超為避亂而南遷。

路經徽州時,見松林茂密、溪水清澈,

便決定安居下來,潛心制墨。

十年潛心,博採眾長而融之,

他制出了「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

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奚墨。

「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

是說奚墨材質絕妙:

入手輕盈,香徹肌骨,滓不留硯。

「堅如玉、研無聲」,

是說奚墨易於收藏保存:

堅實耐用,研墨時細潤無聲。

「一點如漆、萬載存真」,

是說奚墨寫文作畫經久不褪,

落紙如漆,能傳承萬年不褪色。

南唐後主李煜偶得奚墨,

嘖嘖稱讚不已:「人間竟有如此珍品。」

立賜奚超國姓李作為獎賞。

從此,徽州李墨便名揚天下,

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譽。

遂有大批工匠奔赴徽州,

學習李墨之法。

徽州從此成為全國制墨中心,

「徽墨」也逐漸聞名於天下。

一方小小徽墨,

從此成為中國文人的心頭之好。

大文豪蘇軾,詩詞書畫無所不精,

偶用徽墨後,從此非它不作詩詞。

貶謫海南時,童心大發,竟想仿製徽墨,

結果徽墨沒仿成,還燒掉了房子。

古人談到墨,曾說:

「得徽墨者,如名將之得良馬。

一兩徽墨一兩金

徽墨如此之精妙,

緣於製作工藝之精絕。

一錠徽墨的誕生,

要經過千錘百鍊,歷時一冬一夏,

所以有「一兩徽墨一兩金」之說。

第一步:煉煙

用燈草點燃桐油,燈上扣一瓷碗,

讓煙燻在碗裡,冷卻後掃取菸灰。

或將松枝放窯裡燒,燒完提取菸灰。

第二步,配料

徽墨配方極其講究,

往菸灰裡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粉等材料。

並非越多越好,要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比例,

多一分則膩,少一分則寡。

為尋求徽墨各種材料之配比,

日本曾數次派人來徽州「竊學」。

第三步:和膠

要使墨「堅如玉」,就需熬膠。

用牛皮或魚鰾慢熬成膠狀物,

然後倒入配好的墨料攪拌均勻。

第四步:捶搗

制墨需要「輕膠十萬杵」,

就是說拌好的墨料,

需要杵搗十萬下才能充分融合。

第五步:塑型

將墨錠製成圓柱狀,

一個個放入墨模進行壓制,

充分冷卻成後取出,

模上圖案就印在了墨錠表面。

雕模

塑型之前要先雕模具。

墨模雕刻非常難,

須刀刀留痕、處處見意。

雕山水、雕人物、雕花鳥,

雕亭臺、雕樓閣、雕書法,

不僅要雕出好形,更要雕出好意。

第六步:晾墨

即將成型的墨錠攤開晾乾。

晾墨房要保持恆溫恆溼,

風不能吹,火不能烤。

一兩的墨錠需要6個月,

二兩的墨錠需要8個月。

第七步:修墨

墨錠晾至三成幹,

就要進行銼邊處理。

將毛邊打磨修平,除掉瑕疵。

第八步:描金

晾乾後的墨錠在出廠前,

要對墨錠上的圖案和字,

用顏料進行描畫填彩,

以增加墨錠外觀的美感。

徽墨,不僅好用,也好看。

它將繪畫、書法、雕刻、造型融於一體。

是一種綜合性藝術珍品。

徽墨小小,看似輕巧,

實則包含了太多匠人的辛苦。

所以有「金不換」之譽。

2006年,徽墨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遺。

但是,如今它卻瀕臨消亡。

製作徽墨不僅累,而且髒,

一會兒工夫就「體無完膚」,

下班後要費很大勁兒才能洗去,

所以,年輕人都不願幹這活兒了。

「現在掙錢渠道多,年輕人不願吃這份苦了。」

「依靠情懷來維繫徽墨傳承,幾乎沒有可能。」

「等老工人退休之後,就沒人會這門手藝了。」

「徽墨從歷史上消失,是遲早的事。」

徽墨製作工藝國家級傳承人周洪美說。

今天,溫潤如山水的筆墨,

早已讓位於冰冷高效的鍵盤,

但是,我們永遠不能從鍵盤中,

嗅到那一方徽墨散發出的芬芳之氣。

(來源於網絡)

胡開文傳人純松煙徽墨

相關焦點

  • 中華文化:徽墨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讀:《繪本中華故事·中華文化·徽墨的故事》。唐朝末年,安徽歙州有個叫奚xī超的墨匠,祖祖輩輩靠制墨為生。奚超從小的夢想就是研製出像油漆一樣能牢牢粘在紙上的好墨。可他做了一輩子墨工,做出來的墨還是被水一洗就掉。於是,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奚廷圭身上。
  • 解讀穀雨郵戳的文化內涵
    穀雨雖不如驚蟄、清明等節氣那般著名,但文化內涵依然非常豐富,所以與其相關的郵品都頗具收藏價值。每到穀雨這天,一些集郵愛好者便帶著心愛的封片來到郵局,期望得到一枚精緻的「穀雨郵戳」,品讀這些郵戳如今已成為郵迷們穀雨時節的一大樂事。
  • 一錠徽墨
    墨是黑的,卻可分五色,水墨配比的微妙變化暈染出中國書畫的萬千世界,揮灑出中國文化長河中的點點印記,而這焦濃重淡清的五色,正是由於徽墨才得以呈現。(小標題)一丸佳制有餘馨,徽墨從來舉世尊在周遭人噼裡啪啦打字的時代,53歲的盛文運忙著收藏徽墨。
  • 徽墨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徽墨歙硯怎麼讀
    本文為同學們講解一道關於徽墨的化學題。徽墨,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墨和歙硯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與保存曾經作出了重要貢獻,其製作工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徽墨歙硯的實用功能正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淡去,但其歷經千百年積澱而煥發出的文化內質卻魅力日增,尤其在這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它們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更會一路走高。也正因如此,徽墨和歙硯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更不容小視。唐朝末年,出了一位制墨宗師,叫奚廷珪。
  • 我的旅行記每到一處地方都會跑到郵局在日記本上蓋一枚當地的郵戳
    我的旅行-每到一處地方都會跑到郵局在日記本上蓋一枚當地的郵戳這次選擇的是房車旅行,好處是吃住行都可以依賴房車來解決,出行也比較方便。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找到當地的郵局,在我的旅行日記本上蓋一枚當地的郵戳!旅行日記就是記錄一些當天旅行的所見所聞和旅行的心情。郵戳在這本旅行日記上的作用,是它承載著日期和目的地的信息。
  • 憑一枚郵戳解救被拐少女
    昨天,高淳警方會同雲南警方,從該少女寄回老家的求助信的郵戳中發現地址,成功解救出少女。  8月30日,雲南省思茅市警方致電高淳縣公安局,反映當地18歲的女青年楊某於今年3月份被人販子以介紹工作為名,誘騙到高淳縣淳溪鎮,賣給當地農村一農民為老婆。5月份,楊某曾悄悄寫了一封信回家,仔細敘述被拐賣情形,並向家人求救。
  • 上遊•夜雨丨父親的郵戳 - 陳利民
    父親的郵戳陳利民今年元旦放假之際,我坐輕軌回到北碚小城,去看望年邁的父親。我父親已經退休多年,他以前是鐵路建設單位的一名統計師。每當到了單位分發報刊信件的時間,他都會主動地做業餘收發員,把那些貼著漂亮郵票的信件熱情地送到主人手中,並懇請主人將貼著一枚4分或者8分郵票的信封送給他。為了一枚小小的郵票,有的時候,他還得多費口舌,多賠笑臉。父親獲得那些信封如同寶貝。
  • 濃縮「南陽歷史名稱」的郵戳
    因而,毛澤東無比欣喜,為新華社撰寫了《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千字電文,高度評價了這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戰績、南陽突出的戰略地位及人傑地靈的歷史文化。時值南陽解放71周年,南陽郊區郵政部門啟用聯體紀念郵戳一枚,同時啟用宣傳郵戳。郵戳設計新穎,歷史文化信息豐富,獨具南陽地方特色。南陽古稱宛,傳說源自神農氏的「靈氣宛潛,富民寶地」。
  • 聚焦文創產品發展 帶動非遺徽墨傳承壯大
    一間間房門內,煉煙、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1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講究,藏著徽墨的秘密。徽墨,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等特點為文人墨客所鍾愛。2006年,徽墨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郵戳的前世今生及文化意義
    郵戳,是郵政戳記的簡稱,是郵政部門在處理郵政業務時加蓋在郵件或郵政業務單式上的各種戳記的總稱。在古代郵驛時期,人們為通信的保密性,用火漆密封信件,並加蓋金屬印章,被稱為「火漆封緘」,這種印章可以看作現代郵政郵戳的雛形。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世界上第一枚只標註地名而沒有日期的郵戳。
  • 一本郵戳集 反映日本侵華史
    本報訊(記者王琪鵬)「宛平城佔據」、「南京攻略」、「漢口陷落」、「海鷲の重慶大爆擊」……一本紙張泛黃的日本軍郵郵戳集,記錄了侵華日軍鐵蹄的侵略軌跡,可謂是一本血帳!昨天,資深郵迷鄭先生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表示希望將這本郵戳集無償捐贈給博物館,讓世人銘記這段歷史。  這本郵戳集長8.5釐米,寬15釐米,共12頁,上面蓋有74枚圖案各異的郵戳。這些郵戳被刻成軍旗、手槍、飛機、炸彈等形狀,上面刻有地名、事件,讓人觸目驚心。這些郵戳記錄了七七事變、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以及重慶大轟炸等歷史事件,也記錄了日軍佔領南京、廣東、海南等地的侵略軌跡。
  • 八旬郵戳設計師的「方寸」天地:印上65年「郵」事
    一枚小小郵戳,印刻著人們長長又久久的情義。  7月22日,濛濛細雨飄在濟南。記者來到一位八旬老人的家中,拜訪這位在「郵圈」內享有盛名的郵戳設計師——任懷平。  在他的家中,抽屜裡、房間內、陽臺上、餐桌旁,處處可見大大小小折摺疊疊的信封、刻章、郵票。一枚枚封片戳靜靜散落在長方形尺寸不一的信封上,講述著很久遠很久遠的故事,構成了他獨有的「方寸」天地。
  • 「抗疫」主題的郵戳見過沒?錢湖少年郵局的學生出手了
    如今,在其湖畔的東錢湖中學,又孕育著富有自己學校和地區特色的郵品文化。在疫情期間,東錢湖中學給該校全體初二同學布置了一份特殊的網上雲作業,要求學生為該校的「寧波錢湖少年郵局」設計一枚以「寧波抗疫」為主題的宣傳郵戳。
  • 評展|烏鎮的「巴爾扎克橋梁」,「輸入法」時代的徽墨工藝
    評星:四星在國內文房展比比皆是、魚龍混雜的當下,徐匯藝術館的徽墨展並不滿足於靠著幾件鎮館之寶淺層地解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書寫」被「輸入法」替代的時代,館方更在乎如何使當下的觀眾與一錠墨、一件古物之間產生實際的連結,以及國人的審美力怎樣能從機械性的打卡拍照逐步提升到一些自發性的思考。
  • 徽墨|墨出青松煙
    墨中當屬徽墨最為名貴,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鬱,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下面我來介紹徽墨的製作過程。01.煉煙《天工開物》中說:「凡墨燒煙,凝質而為之。」
  • 海南郵政發行《第23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郵資封片及紀念郵戳
    海南郵政發行《第23屆中國國際廣告節》郵資封片及紀念郵戳,助力本次廣告節。  為了更好地助力本屆廣告節,作為參展商之一的中國郵政,在活動現場設立了「綠色海南˙綠色郵政」主題郵局,為遊客提供極具海南地方特色的紀念封、明信片、集郵文化產品以及海南著名土特產品。
  • 新中國郵政第一局的印證—《北京天安門廣場郵電局郵戳》郵集的編組體會
    2015年11月,這部郵集又參加了由全國集郵聯主辦的北京2015中華全國現代集郵展覽,獲得金獎加特別獎。評審員對本展品的評價是,在一個較窄的範圍內,將該選題表現的很充分。      這是一框類郵政史類展品,它展示了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12月天安門廣場郵電局撤銷,該郵局在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的郵政日戳的演變,特別是對不同類型的郵戳進行了學習和研究。
  • 肯德基安徽首家「徽印象」文化主題餐廳啟動 請您來體驗徽風皖韻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周曉光主任對企業弘揚地方文化予以肯定,在致辭中說:肯德基是馳譽全球的知名餐飲連鎖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的32年時間裡,高度重視西方文化和中國特色相結合的戰略地制定,近年來在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打造地域文化主題餐廳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績。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安徽首家「徽印象」文化主題餐廳隆重開業,就生動地詮釋了肯德基深遠的文化戰略眼光和高效的企業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