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已全面收官,鄉村振興正拉開帷幕。在國家政策支撐、各級幹部幫扶和貧困人口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已全面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宏偉目標,已消除農村人口絕對貧困。可是,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僅意味著消除貧困,但尚未實現共同富裕。當前,城鄉差異、區域差異、貧富差距仍然較大,因此,在擺脫貧困之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作為一名身處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我想就掛點幫扶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報告如下。
巷嶺村下轄5個自然村,共有村民519戶,1882人,黨員39名;其中勞動力人口1139人,外出務工人員600人。全村有貧困戶10戶、33人。低保戶22戶69人,分散特困供養15人,殘疾人49人。
自然資源方面,巷嶺村共有耕地3434.47畝,其中水田2140.73畝,旱地1293.74畝;2020年水稻種植面積1869.62畝,水田利用率較高。林地6535畝,已完成高產油茶開發面積3100餘畝,其中與御潤坊公司籤約合作種植1800餘畝,巷口組村民合作開發600餘畝,王家組村民合作開發500餘畝,個人承包開發200餘畝。水庫面積160餘畝,其中小一型水庫1座:石梓崗水庫,面積約150畝;小一型水庫3座:珠坑水庫,面積約30畝,南坑水庫,面積約25畝,石堆子水庫,面積約26畝。林場1個,面積約33畝。
巷嶺村位於梅林鎮西南部,距鎮中心7公裡,東至白雁塔下,西至官橋水庫,南至泉港鎮,北至低山洛田村。雲董路從巷嶺村穿境而過,梅嶺路和雲董路在巷口村相交。雲董路2020年修復通車後,路面情況較好,豐城至杉林公交途經本村,村民出行較為便利。
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規模突破5萬元,具體為御潤坊油茶基地管護費及山租款18880元,村集體資產租賃費19000元(其中林場15000元、水庫4000元),河西煤礦工農關係協調費13743元,合計51623元;2020年收入6.6萬元,具體為御潤坊油茶基地管護費及山租款2000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水庫租賃費15000元,巷嶺林場開發6000元,巷嶺村林地封山育林20000元。
在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由於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片面理解,巷嶺村只強調"分"的一面,忽視了"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
在新形勢下,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內在動力和外部扶持,村幹部對還要不要、特別是還能不能以及如何發展集體經濟缺乏明確的認識。對農村工作只是停留在書面上、口頭上,沒有認真加以貫徹落實。基層幹部通過切身體會,雖已意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在農村工作中的作用,但不少人只樂於順風使舵,而不願意逆水行舟,在缺乏物質和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對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畏難情緒,不願克服困難,開拓進取。村幹部對壯大集體經濟的八種模式不熟悉,對政策掌握不透徹。八種模式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權流轉、利用村級建設用地進行增減掛、推進宅基地改革開展土地增減掛、「四荒地」收歸集體進行開發、村級土地(林地)入股經營主體合作、政府撥款或投資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資產、國有平臺長期投資。現在村幹部壯大集體經濟的路子都圍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農村集體資產經營權流轉做文章,對其他六種模式缺乏認知和推行方法。
目前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組織職能是由村兩委代為行使。村兩委由於參與管理的村務頭緒繁雜,很難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部分村幹部受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比較深,對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思路不夠廣,辦法不夠多,對自身的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還有一些村兩委之間由於各種原因經常會產生矛盾,形成互相掣肘的局面,對發展集體經濟也十分不利。
目前,一些原應由農民承擔的經濟負擔大多轉嫁到村集體經濟頭上。特別是隨著稅費收入的規範,村級不規範收入來源的減少,儘管農民負擔減輕了,但村集體收入渠道也相應地縮小了,"無錢辦事"的矛盾將更突出。此外,巷嶺村自然資源貧乏,地理條件差,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等,也是影響集體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原因。
村級組織要建設成戰鬥堡壘,村級組織一定要能夠植根於廣大村小組,植根於老百姓,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的是讓村級組織有收益,並用已有的收益,去解決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解決村集體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村級組織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信任。村級組織一定要充分依靠群眾,發揮好組織的宣傳、組織、發動等功能,抓好村集體經濟建設和發展工作。
經摸排,本村有糧食種植大戶鄒權飛,承包經營農田180畝;養殖大戶王繼華,養殖肉鴿2萬羽、雞鴨禽類百餘只,他們經營各自行業多年,具備產業經營技術力量;與此同時,村內有閒置的養殖場、閒置校舍、集體水域、山林,集體的存量土地,未能有效利用,我們可否想辦法把盤活存量閒置資源,以資產入股的形式和產業能人開展合作,共同開辦一些養殖項目、加工項目和基地、實體產業項目,實現集體資產的效益最大化;儘量避免因嫌麻煩、圖省事而一租了之情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發展集體經濟,選擇一個好的項目非常關鍵。一是要做好市場調研,真正搞清楚市場需要什麼,市場的前景怎麼樣。二是要做好項目實施條件的論證,看一看我們這有沒有生產原料、有沒有生產技術、有沒有建設材料,氣候條件是不是合適等等。三是要確定好項目建設的規模,然後根據生產規模設計好項目的建設內容,確定好建設工藝和生產工藝。四是要根據建設內容算一算投資需要多少,所需資金從哪些渠道可以落實。五要算一算投入產出帳,也就是項目建成後能不能掙錢,能夠掙多少,多少年可以收回投資。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涉及好多專業方面的事情,應該請專業技術人員來幫忙把關。
一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在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基礎上,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確規定,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強化民主監督,實行民主理財、定期公開帳目,接受群眾監督,杜絕帳目不清、貪佔挪用、濫支管花問題的發生。三是轉變經營機制,參照規範企業科學設置崗位,做好定員定崗,細化生產分工,避免人浮於事、出工不出力等大鍋飯現象的發生,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長按二維碼關注 劍邑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