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選擇丁克、獨身,他卻告訴你,「家和孝是人類的根本命運所在」

2020-12-27 第一財經

張祥龍

「文革」時的慘痛經歷,讓張祥龍的家庭觀念經歷了一次逆轉。

因為辦的一份報紙被認定為「反動報刊」,他遭到關押,同時也面臨同窗好友的背叛。被同學揭發,被大家圍著喊口號,這種苦厄讓他抱有的許多堅定信念一夜之間化為灰燼。與新中國同齡的他是受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長大的,一度家庭觀念淡薄。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困境,令他有了一種切膚感受,真正為他揪心、關切著他的,只有父母和兄姐。「那時候,真的是天良發現,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與父母生死相與的關係,超越所有所謂的階級鬥爭事業。」

張祥龍在北大暢春園的家陳設簡單,除了書,最多的便是相框,大大小小,有十多個。那裡頭擱著祖父母、父母、他們夫妻以及兒孫的照片,五代人的生命輪迴在這個狹小的客廳裡清晰可見。

張祥龍的專業是西方哲學,尤其是現象學,曾任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但他真正的學術興趣卻始終是中國哲學,或者說,是中西之間的哲學比較。在北大哲學系讀書時,張祥龍便對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家很感興趣。當時,哲學界的主流依然是用西方傳統哲學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哲學史。1986年赴美留學,他學到了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碩士與博士論文的題目都是中西哲學比較。在他看來,相比於概念化、理性化、邏輯化的傳統西方哲學,現象學更接近於中國哲學,可以作為以西方哲學反觀中國哲學的切口。「現象學朝向事情和經驗本身,就在我們人生體驗中達到本質,達到對現象的理解。這一點上,中國哲學和它是共通的。」

新著《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是張祥龍又一部涉及中西哲學比較的專著。他試圖在中西哲學比較中,闡明中國儒家的孝道哲理,繼而喚起人們,重拾家和孝的觀念。「孝」被張祥龍論證為人類本性的一部分,與人的生存體驗相關。它不僅是倫理,也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是一種出於良知的自發行為。但中國傳統社會維繫千年的主流意識,卻在鴉片戰爭後逐漸衰微。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對「家」的攻擊進入最激烈的階段。對此,張祥龍也表達了他的不滿。

在張祥龍看來,新文化運動損毀家庭觀念所造成的後果,在之後的百年進程中逐步顯現。道德滑坡、環境問題、人心的殘忍化,都可以追溯到當時知識分子對家摧枯拉朽式的批判。而在眼下的城市化進程中,家庭再次被邊緣化。在農村,許多老人面對孤苦無依的「空巢」,而在張祥龍居住的北大老教授宿舍,孤寂的情況同樣普遍,孩子出國留學或是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在父母身邊。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養老」都成了問題。將「養老」訴諸國家福利、消費市場還是回歸家庭?雖然幾世同堂早已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生活方式,但一再強調「家」與「孝」的張祥龍,毫不避諱自己對「大家庭」的懷舊:「老人進入養老院,那是什麼呢?那只是市場中的一員,更是一個弱勢群體了。在家還能感受到子女的溫情。」

西方傳統哲學無「家」可言

從北京大學退休後,張祥龍被聘為山東大學哲社學院一級教授。文科教授的最高級別為二級,「一級教授」是山東大學所設的特殊崗位,每個專業一般只設一位。每到秋季,張祥龍便會前往山東大學興隆山校區,在學校的專家公寓裡住上一個學期。連續四年,他為大一新生講授《哲學導論》,教材是他自己編寫的。不同於一般哲學導論課以西方哲學為主體,他的教學大綱裡,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印度哲學幾乎並重。在這門一般由資深教授對新生講授的課程中,張祥龍希望能破除「西方中心論」,讓學生在幾種哲學傳統的比較中得到廣泛的認識。「西方哲學很重要,但它只是三大傳統中的一個。」

西方傳統哲學與中國哲學最大的隔閡之一,在他看來,便是:前者是無「家」可言的,甚至在核心部分,是排斥「家」的。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柏拉圖設想的理想國。在這個「理想城邦」中,哲學家是王,統治階層的女人和孩子必須共有,從而消除了親族與非親族關係的差別。

與從柏拉圖到基督教追求「無差別之愛」不同,儒家說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它的一切道德源頭都可以追溯到家這個概念。相比於西方宗教那種超越人間家庭的聖父聖子信仰,儒家的德行、制度和信仰實際上是從家和人倫這一原點上出發的。「儒家的家可以推至天下,這種仁愛也可以普遍化,但其源頭依然是家,這個源頭是不能丟的。」

然而儒家的精神血脈到了近代日漸式微,新文化運動中,一批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將中國的貧弱的根子追到了傳統家庭上。從康有為、譚嗣同到陳獨秀、傅斯年,都曾在破除封建制度的旗幟下,撰文反對「傳統家庭」的倫理與秩序。

1910年10月,站在反父權的立場,魯迅曾寫下《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那一年,他38歲,距離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還有10年。對家庭批判最激烈的,或許是傅斯年。「想知道中國家族的情形,只有畫個豬圈。」而在《萬惡之源》一文中,他更是直指「中國的家庭」為萬惡之源。

張祥龍覺得,這批知識分子對家的批判之所以如此毫不留情,還不光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前途的憂懼。「當時的激進知識分子並不僅僅意在批判中國家庭,而是對家庭這種人類生存形態本身表示了懷疑,於是對家庭本身合理性的批判也就在所難免。」這種否定幾乎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比如陳獨秀就認為,中國的家庭或家族倫理全是封建制度之遺,要建立新的共和立憲制,就必須剷除這種家庭根源,並稱家族制為「綱常階級制」。而在張祥龍看來,把家族說成階級,本身就是混淆了中國綱常中父子、夫妻這樣的角色與西方的階級劃分。

張祥龍也承認,當時的這批知識分子對家的激烈反叛,有其時代性。他們是站在反帝、反專制的立場上提出對家族制度的批判,是要為中國的變革掃除障礙。「但把中國的積弱積貧歸罪於儒家思想,歸罪於家的觀念,板子是打錯了,是病急亂投醫了。」在他看來,在新文化運動以及後來的「文革」中,這種對家庭親子關係的討伐產生了長遠的、不可逆的後果。

「世界各國的國運總會起起伏伏,如果沒有儒家,當時的中國就不會衰弱嗎?」張祥龍反問。雖然歷史無法假設,但張祥龍提出了這樣的比較:「日本與印度當時都將傳統的家庭觀念保存得比較完好,也應對了西方的挑戰。」

「父慈子孝」只是契約嗎?

之前,對於「孝」,哲學家、作家和人類學家都曾有過不同的分析與演繹。

魯迅當年曾說「性交結果,生出子女」,所以父母對子女並無恩情可言。這種觀點在康德那裡能夠隱約找到源頭。在《道德的形上學》中,康德就主張,由於父母未得子女同意就生下他們,所以有責任無償將他們養育成人,之後,親子之間就不再有天然聯繫,他們還要往來,就是契約關係了。而張祥龍在書中援引華裔學者王慶節的觀點,反駁道:「子女在父母生育自己時,沒有做過選擇,是個偽論證。因為子女當時還不存在,根本沒有選擇的可能性。再從這一點引出的一系列結論就無意義可言了。」在他看來,康德的觀點實際上是偏向子女一邊的:父母有責任養大子女,而子女無道德義務贍養父母。

當代英國人類學家查爾斯·斯塔福德(Charles Stafford)在分析中國孝道觀念時,強調的則是「互惠」。在他看來,孝道的核心,在於孝是一種「時間差之下的互惠原則」,「養」與「育」互為前提。這種觀點或許能從一定程度上解釋親子間的互動,卻無法解釋中國社會濃烈的「慎終追遠」的情結。

張祥龍拒絕家和孝僅僅是契約或互惠的觀點,而訴諸「人性」。為此,他超出了現象學的限制,而訴諸人類學和生物學的研究成果。

論證首先從批駁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的論斷開始。近代,關於家的論斷,最著名的便是摩爾根的理論,之後馬克思關於家的論述也來源於此。摩爾根指出,人類最初並沒有家,而是處於一種雜交狀態,之後經過血緣家庭等各種形態,才達到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張祥龍認為,20世紀人類學的大量調查已經否定了這一論斷,最新的研究表明,儘管形式多種多樣,但人類一直就有家庭,從未經歷過完全無父無母的混交時期。

張祥龍還援引了一項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相比於其他動物,人在出生時是最不成熟的,而且人類養育孩子比其他動物困難得多。幼兒的大腦一開始遠未發育完成,父母的養育實際上參與了大腦和意識的形成,以至於這種親子經驗成為一種顯性或隱性的長期記憶。人對父母的反哺,因此也成了人有別於黑猩猩的獨特之處。「構成家庭的夫婦和親子關係既不是性慾造就,也不是文化造就,而是人類的時間意識本性內在地關聯著。」

基於孩子的這種意識和記憶,張祥龍提出,孝道應該是一種發自良知的自發行為。「如果孩子不照顧父母,他會覺得天良不安。沒有孝,家庭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健全的。」

否定「家」,卻要訴諸「家」

7年前,張祥龍曾為兒子舉辦了一場儒家婚禮。參加那場婚禮的賓客雖不足百人,但因儀式特別而顯得格外隆重。張祥龍主導了婚禮儀式的設計,他依據《儀禮》、《禮記》,特別是《朱子家禮》中記載的儒家古代婚禮來制定步驟,也依現代人生活做了一些簡化。新郎身著一件黑色長衫,新娘的嫁衣則是一襲紅色中式長裙。「當年只是依照想像中儘量傳統的樣式來尋找可以買到的衣服,並沒有經過詳細考證。」新人在親友見證下以稽首禮叩拜天地、父母以及孔子。用以代表至聖先師孔子的,是禮堂上掛著的一副對聯「天地君親師恩重源長,夫妻子女胤情深意厚」。整個行禮過程持續了近一小時。

張祥龍主導了兒子婚禮儀式的設計,依據《儀禮》、《禮記》,特別是《朱子家禮》中記載的儒家古代婚禮來制定步驟

培養孩子對天地、父母和先師的敬畏,這是張祥龍設計這場婚禮的初衷,因此最為核心的部分是向天地、父母和先師行的跪拜之禮。他覺得,兒子這一代成長的環境中,儒家文化的空氣逐漸稀薄。他希望孩子們能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在很多人的見證下,表達這種敬意,這會讓他們記憶深刻。「尤其是行跪拜禮,在孩子們的人生中,之前也沒有過,之後也幾乎不會再有了。」可能是受到父親儒學情懷的影響,在美國留學多年的兒子欣然接受了這些安排。令張祥龍稍感意外的是,女方家庭也很配合。「對方家庭可能並不像我這樣有儒家情懷,但中國人心中總有最樸素的傳統觀念。」

在婚禮上向父母行禮,是「孝」外化而直接的表達。張祥龍自己也是在有了兒子以後,才更完整地體會到了何為孝道。兒子剛一出生,那種發自內心的強烈的憐愛,令他自己都感到吃驚。反躬自省,才能真切體會到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深愛。也是在那個時候,他的哲學興趣發生了轉向。大學時,他信奉道家學說,認為其對天人之道的論述高妙而深邃。而為人子與為人父,兩種感情的交織讓他覺得,對於人與人的關係,儒家最能抓到要害處,「親情是逃不開的,要背叛它的人,肯定會付出代價」。

「否定家,又訴諸家」,張祥龍在美國的流行文化中看到這種矛盾:從前的好萊塢大片,宣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一個身處不幸家庭中的人經過努力出人頭地,是常見的劇情設計。但最近十多年,「家」,尤其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又成為很多好萊塢電影的重要訴求。「西方哲學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家』這個概念的,他們是糾結矛盾的,抵抗的同時,又不得不訴諸它。」

然而,張祥龍覺得,西方電影和文學中即便強調家庭,講述的也更多是父母對兒女的愛,而極少涉及「孝」。《哈利·波特》卻是一個例外。這是他最愛看的外國小說之一,中文版和英文版都讀了好幾遍。在張祥龍看來,哈利·波特根本就是個儒家意義上的大孝子。他為父母報仇,抵制黑魔道,繼承了家族的志願,實現了《禮記·中庸》所引孔子的話:「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在《家與孝》中,張祥龍甚至用了一整章,分析《哈利·波特》對「孝」的展現。

家庭觀念在當代的變化也體現在許多年輕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上。中國千百年來「無後為大」的觀念,對「兒孫滿堂」的憧憬,如今在人們心中早已遙不可及或無足輕重。丁克家庭、獨身主義,都市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安排。「人並不是只有本能的衝動,他是有理性考量的,如果現在的年輕人都看不到孝道,他們自己還會選擇生養孩子嗎?」一個社會如何對待老人,在張祥龍看來,代表著一個社會的總體品質。他相信,家是人類的本性,而「孝」則保證了一個家的美滿。「人類無論到什麼時候,離開了家,從長遠看,是無法存在的,至少,他無法是個健全的存在。」

對話張祥龍

新文化運動對家庭的激烈批判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第一財經:你認為,以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現象學與中國古典哲學有相通之處。在新著中,你對海德格爾學說中的「家」與儒家的「家」做了比較,能否談談其中差異?

張祥龍:海德格爾與傳統西方哲學不同。我對他有批判,但也有欣賞,他至少提出了家的概念。而且他的「家」有「真態」和「非真態」之分。海德格爾提出,家是人的根本,家對於他的地位,與存在本身對他的地位是一致的。當他說「現代人無家可歸」的時候,就相當於在說人對存在的遺忘。對存在的遺忘和無家可歸是對應的。他的哲學,就是要通過返回大地的詩化,讓我們重歸人類的思想家園和生存家園。但是海德格爾所講的「家」避開了家人,是一種精神的、完全社團化的世界,和原初的親人沒有直接關係。他把這個「家」稱為「真態的家」。海德格爾沒有反對世俗的家,他只是避開了親子關係。而儒家強調的「家」就是我們世俗生活中的家。但是,有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通過孝、悌,通過六藝,能夠把這個家調弄到合適和美好的狀態,而達到近似於海德格爾所說的「真態的家」。儒家的「家」是具有伸縮性的,它可以推向「天下」,但世俗的「家」依舊是它的源頭。

第一財經:《家與孝》中涉及了很多中西哲學的比較。你對西方哲學的批判也顯而易見。但西方哲學的體系如此龐大,他們對「家」或許也有積極的論述,這一點,你是否有所遮蔽?

張祥龍:西方在討論政治哲學和法律哲學時,也都會談到「家」,比如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我說的「傳統西方哲學無家可言」,指的是他們哲學的核心部分,即本體論和認識論部分,沒有和「家」有關的探討,更沒有強調。他們認為,人類的這種有家庭的生活是比較低級的,也提出了很多明顯的否定「家」的說法。最著名的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這裡頭的統治階級就是無家的,因為有家就意味著有私,意味著有私有財產。在那裡,孩子出生就要交給社會,大家共產共妻。

而中國古代哲學的源頭部分就有「家」。比如,我們古代哲學最重要的經典《易經》,它也被視為儒家和道家的源頭。《易經》中就分陰陽,就是男女、父母。這本身就包含著家庭的存在了。

第一財經:《易經》中的陰陽就是指「父母」嗎?它也可能作其他解釋,比如,任意男女。

張祥龍:這就可以探討。我們理解《易經》,很多時候是通過戰國時期完成的著名哲學著作《易傳》。《易傳》認為,陰陽、乾坤就是指父母,這就是一種家庭關係。「《乾》《坤》生六子」,也就是生出八卦中的其他六個卦,相當於形成一個家庭。我所理解的家庭不僅是一個社會單位,它恰恰是原發生存的基本結構。我們最初的生存和意識發展都是依靠家而來的。家對於人類來說有終極性和致命性,也就是人類的根本命運所在。

第一財經:當年新文化運動批判中國式家族,也是因為其中出現了很多悲劇,比如壓制人的個性與自由等等。但你在書中對儒家的「家」觀念卻推崇備至,未加任何批判。

張祥龍:儒家傳統下的家庭是中國文化的承載者。中國文明有這樣的韌性,它對家的重視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家庭當然也可能出問題。《孔雀東南飛》、《紅樓夢》中都講述了中國傳統家庭或家族的悲劇。《紅樓夢》中賈府的衰敗正是因為親子關係的破敗,賈寶玉根本就不信服賈政,更不會聽其教化。一個家庭中的人不修身,不齊家,問題當然就會出現。但傳統社會中更多的是好的家庭,比如《兒女英雄傳》,反映的就是清代一個美好家庭的典範。總之,儒家應該順應時代來調整齊家的方式,但總要珍視和維持家與孝的本原地位。

第一財經: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然儒家將「家」認作社會生活的系統化的源頭,那麼反過來,當「天下」出現問題,知識分子為了反帝反封建,而將問題歸結到「家」,不是也很符合邏輯嗎?

張祥龍:我認為,在新文化運動中引進民主、科學有時代的合理性,儘管也有其局限,但它對家庭進行激烈批判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我不覺得他們對中國家庭的汙損有任何意義,他們當時這樣罵中國的家庭是昏了頭了。家,是儒家的根本所在,而儒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精神的脊梁。中國文化需要調整自己,但其根本不能被打倒。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主流是要把這種根本都挖掉。

我曾經逐期看過《新青年》雜誌,感到當時知識分子的情緒非常激烈。很多文章,完全是情緒的發洩,沒有論證,水平很低。在這個問題上唯一有一點論證的是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否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恩,這個觀點可能也代表了當時很多人的看法。我在書裡對他的觀點也做了反駁。

我根本不同意「反封建」這樣的表達。從學術的或技術的角度來說,「封建」這個概念意味著封邦建國、封土建藩,僅限於先秦,比如周代的封建制。中國在秦漢以後其實就不是封建社會了。而流行話語中的「反封建」,就帶著反儒家、反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它背後隱含的意思是反對以儒家為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

 

《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三聯書店 2007年8月版;《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版;《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版

《〈尚書·堯典〉解說 : 以時、孝為源的正治》三聯書店2015年9月版 ;《復見天地心:儒家再臨的蘊意與道路》東方出版社2014年1月版;《先秦儒家哲學九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人物檔案

張祥龍,1949年8月出生於香港九龍。現任山東大學哲社學院人文社科一級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外國哲學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著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海德格爾傳》、《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等。

相關焦點

  • 你支持不生孩子的想法嗎?電影《何以為家》告訴你「丁克」的意義
    丁克(來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的四個首字母,DINK,是指那些有生育能力而不選擇生育的人)是一個群體的想法,代表了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觀點。對於丁克不知道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 「不讓我抱孫子,我就讓你當哥」兒子選擇丁克,母親怒了要生二胎
    據說,事情的起因是,30多歲的男博士結婚多年,但是一直未生子,他母親著急了,開始頻繁催生。男博士不堪其擾,於是就向母親坦白,婚前已經和妻子商量好丁克,一輩子不要孩子。他母親聽完就怒了「你是我唯一的孩子,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不容易,眼看著你結婚了,想著家族後繼有人,眼巴巴等著抱孫子,你卻瞞著我偷偷丁克,這是不孝!我今天把話放在這裡,你不讓我抱孫子,我就讓你當哥,你不生我生......」
  • 你們身邊的丁克家族最後都怎樣了?現實告訴你,丁克要謹慎
    對不同於常人的思想和行為接受度也很高,當然不能是違法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看最近因為二胎政策引發出來的丁克家族。和大家有條件的沒條件的都要拼二胎的家庭完全相反,丁克家庭是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的家庭。1.後悔丁克,離婚後再生不過要將丁克理念要堅持下去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有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放棄了,比如著名的導演爾冬陞。他在60歲的時候年老來得子,可以說是十分的讓人興奮了。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孝」是會意字,上「老」下「子」,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即上「天」下「地」,「天」代表老人,「地」代表子孫,告訴我們「老人為天,兒女為地」的人倫定位。而現代的家庭,一般是年輕夫婦艱難地扛著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供養著寶貝孫子,簡直捧到天上去了。年輕夫婦在最底下,要孝敬四個老人,還要去孝敬「小祖宗」,苦不苦啊?
  • 「丁克家庭」註定晚年悽慘?別那麼悲觀,過來人告訴你更悲觀的!
    導讀:生孩子是人生大事,自由是生命大事,任何大事件,都沒有理所當然,而是主動選擇。活著,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只要享受你所選擇,為你的選擇負責,就是正確的選擇。最近網上關於「丁克家族「的話題再次又火了起來,這個話題參與的大部分都是90後,看到某條評論竟點讚上百萬大概意思是:我連生活都很難了,還要生活+生娃,這個社會真的對我這種又窮又不想生孩子的人太殘忍。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那些選擇做丁克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當然,丁克並不是因為不能生育而無孩,有生育能力但是主動選擇不生育才能叫做丁克。 丁克概念這些年在社會上十分流行,不少夫妻,特別是年輕人都打算選擇這種婚姻模式,就為圖個輕鬆自在。 這的確是一個事實,聲孩子的痛苦就不用多說了,帶孩子有多麻煩所有人也都清楚。
  • 丁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你是給丁克家庭施壓的其中一員嗎?
    丁克族(英語:DINK)是一個1950年代起源於歐美、在上世紀80年代傳入亞洲的生活型態名詞,由英文DINK音譯而來,亦翻為丁克族,或是丁克家庭。最合理的定義是:雙職業,能生但選擇不生育,並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的夫婦或者個體,稱之為丁克。
  • 丁克一族最後悔的是什麼?陳先生講了他的感受,引人深思
    在現在,丁克一族一直都飽含爭議,有人說丁克一族都是自私的,只追求當下,卻不為自己的晚年而考慮,也有人說丁克只是一個不能生孩子的藉口罷了,但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無奈,那麼丁克一族最後悔的是什麼呢?他和他的愛人相識,在他結婚之前,他的愛人就告訴了他自己可能沒法給你生孩子,陳先生當時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有一個人相愛便可,陳先生就這樣選擇了丁克。
  • 娛樂圈丁克家庭為什麼越來越多?丁克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
    他們選擇丁克家庭顯然並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他們選擇丁克,更多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丁克家庭作為一種生活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但是有人認為丁克家庭是一種非常自私的生活方式,為了自己活得更輕鬆放棄了繁衍後代的責任,使社會老齡化加重,從而增加社會負擔。丁克家庭是反人類發展進程的自私行為。那麼丁克家庭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私的生活方式呢?
  • 未來高智商不婚、不嫁、丁克,人類會面臨前進還是倒退
    人生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優越和煩惱。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當時我們國家很困難,大煉鋼鐵,飯能吃飽就不錯啦,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都不是很重視,所以在那個年代出生的孩子雖然既沒有很多玩具,又沒有很多品種的水果和美食,但是那個時代出生的童年都無憂無慮很快樂。
  • 調查表明八零後一代是選擇丁克的主力軍
    在全面二孩來勢洶洶之時,「丁克」女們又在想些什麼?丁克族們都在想些什麼查曾得出過這樣的調查結論:選擇「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3個明顯特徵:年輕化、高學歷和高收入。在18歲—34歲的受訪對象中,選擇「丁克」家庭的佔10.4%,明顯高於35歲—54歲受訪人群的同類選擇。在不同學歷的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達到10.3%。收入越高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越高。
  • 「丁克」是場對女性的騙局?48歲女性用經歷告訴你,別輕易丁克
    因為我們誰都沒有辦法保證兩個人想成為丁克的心足夠堅定,一旦有人在丁克的道路上反悔了,女性多半都會成為最吃虧的那個人。 悅悅和丈夫的出身都不是很好,在結婚那陣子也沒什麼錢,連個固定的住處都沒有,所以說,夫妻倆就約定好了,索性成為丁克,不要孩子。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第一批丁克族後悔了嗎?
    因為丁克是一種「反常規」操作,當事人隨時要準備接受旁人的詢問和勸說,甚至自己的想法也有可能出現反覆。討論丁克族是否會後悔,得先看他們當初選擇丁克的原因。他們為何會選擇丁克?丁克族其實有主動和被動之分。有的家庭是被動的,因為夫妻經歷過與孩子有關的痛苦,最後選擇不要孩子,多少還是小有遺憾。特別典型的例子是周潤發夫婦。
  • 我選擇「丁克」的理由|真正的見世面,是見內心「排斥」的世面
    我的看法如下:一、選擇單身、丁克、離婚、再婚等關乎個人幸福的選擇沒有對錯。粉絲100萬+的大V牛人,新聞界的前輩老梁(梁宏達),都是丁克一族,與眾同,又與眾不同,選擇婚姻,只是不要小孩,我周圍也有不少丁克的朋友,有後悔的,也有堅持的。生活是開放、多元的,每個人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沒有對錯,將來意識到要或者不要小孩是將來的事。
  • 告訴你的娃,讀書才有資本選擇命運
    湖南留守女生676分錄取北大:孩子,你不讀書哪裡有選擇的權利?作者:喬巴命運本來不公,讀過書才有資本和它鬥到底。1自由的本質是選擇的權利這兩天有個新聞衝上了微博頭條。7月30日,湖南耒陽。最小的弟弟則表示他想在倫敦股票投資人和邁凱倫經理之間做個選擇。
  • 佛說: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一路成長,一路依靠。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也許為人父母后,自己如何操勞,如何不易。唯有經歷過後,才知其中艱辛吧。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深解其味。【微信公號:國學生活】很多事情,都是擁有的時候,不痛不癢,毫不在乎。失去了以後才知道珍惜,追悔莫及。當白髮換走青絲,當皺紋刻於臉頰,才突然驚覺,原來自己的父母已然老去。幸好,已經發現,一切還算來得及。
  • 「一時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丁克是個人自由,還是不負責?
    丁克一族,粗略解釋就是,已婚夫妻不生孩子,一直過二人世界,甚至提出「一時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的標語。然而丁克一族也被很多人稱為不負責任的人,畢竟生兒育女,延續生命,是自然交付人類最重要的使命,如果只為自己著想,這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主動選擇丁克一族的夫妻,也往往會受到別人的非議。
  • 國外丁克和國內丁克一族有什麼不同,步入老年後,結局不同
    國內丁克和國外丁克又有什麼區別呢?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對丁克一族,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什麼是丁克一族?「丁克一族」是上個世紀80年代傳入亞洲的。作為一個生活態度類的名詞,很多的社會學家都對其進行了定義。
  • 夫妻選擇「丁克」,晚年會幸福嗎?4位老人的現狀,令人心酸
    一個孩子要想長大成人,父母首先要經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痛苦,然後父母要在他的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還有金錢,儘可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擁有好一點的人生。即使老人會出手幫忙帶娃,養孩子對家庭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養孩子需要花費的金錢和精力太多,很多人覺得不划算,動起了丁克的念頭。
  • 為什麼霍格沃茲的很多教授都是獨身?因為他們選擇了「嫁院」
    我們都知道,鄧校長是個同性戀,他和自己最愛的人正邪不能兩立,親手把他最愛的人送進了監獄之後,只能保持獨身來過後半生,把精力和熱情都奉獻給霍格沃茲了。斯內普教授就更不必說了,他心理藏著摯愛的莉莉·伊萬斯,並且肩負更偉大的使命,根本不可能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