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海洋動物,基因組數量比人類多10000,被人類端上餐桌

2020-12-19 怪人科普

要說外星生命是什麼樣的,那誰也不知道,因為自有人類文明以來,還從沒有人見過,但是若說到地球上最像人類想像中的外星人形象,那麼章魚能夠算上一個,美國科幻電影中就老有那些長著觸手張牙舞爪的類似於章魚的外星怪物形象。

章魚屬於八腕目的物種,學名叫"鞘",八腕目的物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但是很少有那種物種能像章魚一樣擁有那麼多神奇的能力。

智力

人類在地球立足的根本因素之一包括智力,智力使我們有了碾壓一切野生動物的優勢。海洋中雖然沒有進化出能夠媲美人類的高智商生物,但是也有數種生物擁有相當於人類三五歲小孩智商,章魚就是其中之一。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將章魚放進一個罐子中,它們會自行觀察罐子的關閉方式,然後想出對應策略,能夠打開帶螺紋的瓶蓋從中鑽出。

從解剖結構上來看,章魚有著複雜的神經系統,因為從屬於無脊椎動物,章魚的神經系統分化為兩大主要部分,大約1/3的神經元位於大腦中,使它們具備良好的思考能力,剩下的部分多分布於觸手中,使得它們的觸手也有一定獨立運動的能力,這兩部分還分別具有記憶的能力。它們的視覺系統也相當發達,所有的章魚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那萌萌噠大眼睛,雖然只能識別少數幾種顏色,卻有著良好的觀察能力,知道適時而動。

身體

章魚屬於無脊椎動物,體內缺少空腔,可以承受巨大的海水壓力,因為它們不是以身體結構的堅硬來抵抗水壓,而是靠高含水的細胞,用水去抵抗海水壓力,水壓水,結果還是水。章魚的抗壓力耐性使得它們在不同深的海水中都有相當好的適應性,從淺海到深海都有章魚的分布,不過由於食物的因素,章魚更多地分布在海水不是特別深的地方。由於遊動速度不算很快,因此捕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章魚的特殊捕食本領就是變色、發光、擬形。

章魚的變色能力是由於皮膚中分布著豐富的色素,通過視覺採集周圍光線等變化,可以刺激章魚大腦做出反應操縱身體進行變色,它們變色的能力由於大腦的分區的不同而不同,腕部和頭部有不同的控制中樞,所以若是破壞其中一個中樞,那麼它們就只具備部分變色的能力。

變色能力使得章魚能夠模擬海底環境的顏色,躲避天敵或者捕獵,能夠起到警戒或者隱藏的目的,也和章魚的求偶行為有關;擬形是章魚另一種與生存息息相關的能力,它們的身體本身就是相當柔軟的,可以在神經的控制下部分變形,加上變色的能力,使它們能夠模擬海底物體的外形,進而達到擬形的目的。同時章魚還有噴射墨汁的能力,能夠遮蔽天敵的視線達到逃跑的目的,部分品種有毒,能夠分泌一些化學物質麻痺獵物或者天敵。

基因

章魚的基因組比人類還多。章魚有大約30000多組基因,相比之下人類只有20000多組基因,基因數量的多少並不關係生物的高等或者低等,但是和基因的行為卻密切相關。據研究,章魚的基因中有大量的轉座子基因,這種基因的作用是能夠在不同的基因中遊走重新定位,使得章魚基因有著較高的變異性,使得章魚在海洋中的適應性很強,世界上有總共有4個亞科26屬252種章魚,分別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因此整個章魚家族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熱帶及溫帶海域。

而章魚這種基因行為,在自然界也不是非常普遍,至少人類的基因組相比之下就穩定的多,當然這也和地球上只有一種人類有關。

章魚因其外形獨特而多樣,行為複雜且具備較高智商、基因之間的獨特相互作用,以及強大的生存能力使部分人認為它們簡直不像是地球生物,說它們是地球外來的。不過這一點純屬調侃,地球生物多種多樣,基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毫無疑問還有人類尚未發現的基因活動,章魚只是在目前的人類認知中顯得特殊一點。

章魚還有一些可以稱之為小嗜好的行為,那就是它們像貓一樣,多各種器皿比較感興趣,因為身體的可變形程度很高,它們有時候會鑽進洞穴、沉入海底的人造器物,可能和它們潛行捕獵的行為有關。

儘管章魚具有如此多出眾的能力,但是卻依然會被多種大型動物捕食,人類也是他們的天敵之一,紅燒的油燜的或者醃製的,美味。

相關焦點

  • 如果生物等級跟基因組數量有關,人類還能排第一位嗎?不如一株草
    人類作為地球上智慧等級最高的生物,在進行生命傳承時所要傳遞的信息量,一定是非常龐大的,這些信息需要數量眾多的基因組來承載才行。那麼作為地球主宰的我們,體內所擁有的基因組數量是不是所有生物中最多的呢?如果生物等級跟基因組數量有關,人類還能排第一位嗎?
  • 海洋裡最兇狠的生物虎鯨,為什麼對人類卻很友善?
    在競爭激烈的海洋中,它們往往以家族為單位,統治著海洋中的一片區域。其實虎鯨是海豚的近親,二者在遠古時代很有可能擁有同一個祖先,只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分化,最終出現明顯的差異。但直到今天,人們仍能從其他地方發現虎鯨和海豚的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善於和人類親近,是海洋中為數不多的高智商生物。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通過泛基因組分析,可以用來揭示農作物表型和特定基因型的關聯,反過來就可以幫助我們定向地進行作物育種和基因改良,然後創造出更高產、更具抗病性、更長保質期和口感更好的作物。人類泛基因組的構建我們應該注意到自 2015 年以來,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項目變多了(圖3)。
  •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
    美科學家已成功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了SIV,在愛滋病毒研究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04 11:42:28
  • 人類喜歡吃肉,卻從不吃肉食性動物,原因為何?
    人類是地球唯一的高等生物,因此地球上所有可以食用的動植物都可以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食,尤其是鮮美多汁的肉類更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那麼大家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就是我們吃的肉類大部分都是食草動物或者雜食動物的,很好有食肉動物的肉,你知道這是為什麼麼。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牡蠣——貝類的「模式種」牡蠣俗稱海蠣子、蠔等,隸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珍珠貝目,是世界上第一大養殖貝類,是人類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資源之一,為全球性分布種類。除了可食用外,牡蠣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對內灣和近海水域藻華的調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牡蠣在動物系統演化中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形態各異的冠輪動物的代表。
  • Nat Commun | 跨越18Mb的人類多樣性參考基因組?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血管研究所研究人員於2020年10月30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構建了人類多樣性參考基因組(Human Diversity Reference,HDR),將目前已知的所有高質量基因組組件的NUIs合併成一個線性基因組,在人類基因組遺傳多樣性方面又推進了一步。
  • 探秘:海洋到底有多深?人類在深海11000米下都發現了什麼?
    編輯 | 皓宇 內容有深度,科學有溫度今日話題你好奇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又是否好奇過海底到底有多深?人類在深海當中就發現了什麼東西?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70億人口生活在廣闊的大陸上,作為地球的絕對的主宰,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在改變著地球的生態和在陸地之外的海洋裡依然有許多未知的真相等著人類去探索。
  • 解碼人類基因組:人類基因組計劃後17年,X染色體被解碼了
    近年來,DNA讀取技術不斷改善,這些空缺被逐步填滿,研究人員得以進一步繪製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但還是有百餘個區域未得完成,其中就包括X染色體上的幾個部分。而近期發表於Nature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定從端粒到端粒的X染色體的完整序列,此成就能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多種遺傳條件。
  • 在餐桌上「放」鴿子:吃鴿子人類是認真的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人類總會賦予某種動物一種特殊的意象,例如山羊的詭譎,春蠶的無私,狐狸的狡猾,螞蟻的團結……但是對於鴿子卻顯得有些矛盾:它既會銜著橄欖枝送來和平,又總會有來無回地「放鴿子」。
  • 哪些的動物是因為好吃,最終被人類吃滅絕?
    在工業革命前的農業時代人與自然尚能和諧相處,因為當時人們生產工具還比較落後無法撼動自然只能乖乖順從,可一切在工業革命後發生了改變,隨著機器代替了人工,生產效率呈幾何倍數增長,人類的野心漸漸膨脹開始真正的徵服地球。
  • Science:首個兩棲類基因組與人類基因組的共性
    據4月30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 對首個已被測序的兩棲類基因組的一項新的分析顯示,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 生物醫藥大辭典提供翻譯)與人類基因組擁有相當多的共性:所有人類基因中的有近80%的與遺傳性疾病有關的基因都可在熱帶爪蟾的基因中找到對應處
  • 海洋王國中的龐然大物,沒有牙齒的鯨鯊,真能與人類成為朋友?
    地球上的海洋面積非常大,且海洋中孕育了非常多的生物。其中,鯨魚是海洋中體型最大的生物。或許大部分人會認為鯨魚是最大的魚類,但其實鯨魚並不是魚類,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那麼,海洋中最大的魚類是哪種生物呢?海洋中最大的魚類叫做鯨鯊,若說鯨鯊沒有牙齒,想必大家都不會相信。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盤點那些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低齡蟹遇「滅種」危機  解放眉足蟹與普通的對蝦、梭子蟹不同,成熟期至少要兩年,被端上餐桌的解放眉足蟹都是在3歲以上,因此解放眉足蟹資源一旦被破壞,很難修復!  人類,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爬上食物鏈的頂端,機智的大腦、強大的武器估計能殺死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地球的霸主非人類莫屬。當然,人類也是最頂級的吃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哪一樣能吃的不被人類所幹掉,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物種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呢...
  • 不能小瞧的4種動物,它們擁有高智商,會產生情緒也懂得感恩
    但科學表明真正高智商的人並不多,或許我們周圍的同齡人表現起來更加靈活和聰明,其實大家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誰也不會比誰高出太多。除了人類擁有智商之外,動物學家也曾嘗試將這個詞來研究自然界的動物,其中以下四種動物的高智商有較為明顯的表現。首先先來介紹海洋中高智商的生物,分別是頭足類動物和鯨魚類、海豚類。
  • 海洋生物學家:人類活動將使海洋面目全非
    自從1962年以來,太平洋中稜皮龜的數量大幅減少,每20隻僅有1隻存活至今。  稜皮龜家族「人丁」漸少的命運並不獨特。過去30年來,海洋生態經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變化:生物種類和數目顯著減少,而人類過度捕撈正是罪魁禍首。  面臨無節制的捕撈,最先「失蹤」的是位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海底生物。如今,藍鰭金槍魚、鱈魚和智利海鱸等名貴海魚的存活數量大幅減少。
  •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 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 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本報記者 張 曄這是基因測序技術的一小步,卻有可能是人類基因工程學發展的一大步。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宣布,終於獲得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無間隙、端對端的序列信息。
  • 人類基因組草圖再添細節X染色體被無死角解碼
    這是基因測序技術的一小步,卻有可能是人類基因工程學發展的一大步。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研究人員宣布,終於獲得了人類X染色體的完整、無間隙、端對端的序列信息。這一突破性發現公布在《自然》雜誌上,這表明有可能生成一個人類染色體的精確鹼基序列,產生人類基因組的完整序列。NHGRI主任、醫學博士埃裡克·格林說:「這項成就開啟了基因組學研究的新紀元。」耗資30億美元、於1990年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經過十年努力,在2000年繪製出首個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
  • 小鼠為何成了實驗動物?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及生理構造相似
    作者:巧兮 人類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探索,而在這漫長的道路上,小鼠可以說是科學家們最愛用到的實驗動物。繁殖能力強,飼養要求低,改造相對容易,都是廣大科研人員愛它的理由。
  • 虎鯨是海洋裡的頂級掠食者,卻親近人類,它和人類祖先有親密關係
    在海洋裡生活的虎鯨就不會這樣,它們會親近人類,對人類表達善意。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虎鯨和海豚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動物。其實它們是近親,虎鯨本來就是海豚的一種,它在生物學的劃分上,屬於海豚科。所以虎鯨親近人類的原因就清楚了。它的智商在海洋生物中名列前茅,為了弄清楚虎鯨到底有多聰明,科學家解剖了它的大腦,和人腦進行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