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這樣的問題:00後的貧富差距,會在哪裡?點讚數最高的一條回答是00後的貧富差距在於70後、80後父母的差距。而這種差距,不單單是體現在物質上,還體現在精神上。
就好比貧困家庭的孩子,也可能養出上清北的孩子,也可能有事業成功的孩子,而這一切不是花錢就可以換來的。它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精神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父母的思想躍遷,父母的格局,父母的心態,父母的遠見等。
1.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走多遠?
講一個真實的案例吧。我弟從小成績不怎樣,雖然很勤奮也努力,可就處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高考成績出來後,很尷尬。
400多分的成績可以上本三,要不就上大專。爸爸也曾在大專和本科中糾結。糾結的不只是文憑,還有錢。本三四年讀下來,要花10幾萬。
這對於我們農村家庭來說,不算少。慶幸的是我們幾姐妹都畢業了。家裡供弟弟一個人相對對壓力沒那麼大。
爸爸考慮等弟弟畢業時,估計找工作本科有優勢。所以,毅然決定讓他讀本三。
工作後,弟弟工作挺順利的,月薪也不低。弟弟說,感謝當初爸爸的決定,如果讀專科,或許跳槽找工作,學歷會是個坎。
在孩子沒成年或者思想不熟練時,父母要替子女做參考。父母有遠見,孩子的人生路會更順暢些。
2.父母的養育心態決定著孩子的品質
孩子剛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成為什麼樣的人,跟父母的教育分不開。而心態不同,1養育出不同的孩子。
父母堅強、樂觀,孩子能積極、陽光。父母過於嚴厲,常責罵,孩子就膽小,不自信;父母操心過多、不放手,孩子就依賴、不獨立……
還記得那個13歲考入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的魏永康嗎?家裡經濟條件還不錯,父母全身心地想讓孩子多學習,讓孩子更優秀。於是什麼活都不讓孩子幹,那麼大了還餵飯……
學習上的小成就,確實讓很多家長和孩子都羨慕。可是,孩子上了大學後,不能獨立,最終也落到了退學的後果。
有了前車之鑑,作為70後、80後父母,我們還一心只撲在工作上,只為了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嗎?
每一個優秀的家庭,對孩子都有合理的規劃。他們會用心挖掘孩子的潛力,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力和行動來影響孩子。
龍應臺說:父母的有效期是10年。過了,花再多時間,也很難彌補。那我們就盡力在有效期內多陪伴孩子吧。
1.陪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
孩子的學習不單單是學習知識,也包括學習技能。多帶孩子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多讓孩子做家務,多陪孩子挑戰各種不敢不可能,讓孩子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2.給孩子提供自律的參考
優秀的孩子都自律。而孩子小,控制力差,需要有榜樣。父母的榜樣效應最佳。
父母要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給孩子做好示範。比如:早上準點起床,每天列好計劃,每天鍛鍊半小時。尤其是假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行動起來。
父母不拖延,嚴苛自己,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3.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方法
家裡的經濟條件好了,父母們對子女也更寵愛了。不單物質上寵,更是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安排得妥妥噹噹。
由此,孩子身上也滋生出新的問題:沒有主見,害怕困難。一碰到困難就退縮,延伸到學習上,就是一碰到難題,就說我不會,要麼就依賴度娘。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我們應該在困難前,引導鼓勵孩子,並教會他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方法。讓他在今後碰到時,有勇氣面對,能獨立解決。
4.帶孩子嘗試各種興趣愛好
如今的父母,都有讓孩子上興趣班的意識。只是,興趣班真的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選的嗎?
興趣班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先觀察並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這過程不簡單。
起初可以讓孩子先嘗試,看看哪些是他喜歡的。再從中篩選,並繼續觀察,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才有意義。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每個父母的願望。只是培養孩子,並沒有捷徑可走,也不能懈怠。
作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控制真正的起跑線。因為總會有人跑得比我們快。我們可以教會孩子踏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按照孩子適應的節奏,給孩子一片適合他發展的天地。
言傳身教就是好的教育。不僅物質上要努力過得更好,精神上更要富足。讓自己先「富」起來,孩子才能「富」得起來。
今日話題:你覺得孩子間的未來差距體現在哪裡?
我是,一個愛思考,也愛碼字的媽媽,願一生以文字為伴,願文字能溫暖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