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聲音】中學生羞恥應對在羞恥與抑鬱間的中介作用

2021-02-20 心理學網絡學堂

中學生羞恥應對在羞恥與抑鬱間的中介作用

丁欣放1 高雋2 張祖賢1 錢銘怡1

( 1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871 2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上海 200433 通信作者: 錢銘怡 qmy@ pku. edu. cn)

【摘要】目的: 考察中學生羞恥應對在羞恥與抑鬱間的中介作用。方法:  方便選取北京某高中高一、高二年級學生,於 2009 年 12 月和 2010 年 6 月兩個時間點分別填寫兒童抑鬱問卷(CDI)、中學生羞恥體驗量表(MSSS) 、羞恥應對方式量表 (CSS) ,時間1回收有效問卷 224 份,時間點2回收與時間點1信息匹配的問卷 166 份。結果: 使用縱向數據進行中介作用檢驗,結果顯示,羞恥應對中的攻擊自我、攻擊他人兩個維度對羞恥和抑鬱起到中介作用,其中以時間點 1 的羞恥為自變量,攻擊自我為中介變量的模型共可以解釋時間點 2 抑鬱方差的 19% ; 而攻擊他人作為中介變量的模型共可解釋時間點 2 抑鬱方差的 13% 。

結論:羞恥可能通過羞恥應對而影響抑鬱水平。

【關鍵詞】羞恥應對;羞恥;抑鬱;中介作用

中圖分類號:B844. 2,R749. 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0- 6729( 2012)006-0450 -05

doi: 10. 3969 /j. issn. 1000 - 6729. 2012. 06. 011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2,26(6):450-454.)

Mediation role of shame-focused coping

between shame and depress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DING Xin-Fang1 ,GAO Jun2 ,ZHANG Zu-Xian1 ,QIAN Ming-Yi1

1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olicy,Shanghai 20043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QIAN Ming-Yi,qmy@ pku. edu. c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mediation role of shame-focused coping between shame and depres-s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and assessed with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Children ' s Depression Inventory ( CD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hame Scale,and Compass of Shame Scale. Totally 166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s again 6 months later. Results: Longitudin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ttack self coping and attack other coping were two full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me-proneness and depression. Shame-proneness at baseline and at-tack self account for 19% of the variance in depression 6 months later,while shame-proneness at baseline and attack other account for 13% of the variance in depression 6 months later.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hame-focused coping may be important in predicting depression.

【Key words】 shame-focused coping; shame; depression; mediation role

[Chin Ment Health J2012,26(6):450-454]

   羞恥是作為一種自我意識情緒被提出的,Lew is【1】認為羞恥是一系列複雜認知活動的結果,是個體運用內化的標準、規則、目標對情境和總體自我進行評價後產生的消極感受。研究發現,羞恥與許多心理障礙,如焦慮【2-4】、抑鬱【5-6】以及進食障礙[[7]都有顯著相關;也有研究者將羞恥視為一種創傷記憶【8-9】。此外,有研究【10】提示,個體在應對羞恥情緒時,其採用的應對方式有些非但不能使羞恥情緒得到緩和,反而會引起其他負性感受的增強。這種人們用於應對羞恥感受的方式就被稱作羞恥應對。

   羞恥應對是針對羞恥感這一情緒本身所採取的應對方式,與個體一般的應對方式有所區別[[8]Nathanson【11】於1992年提出了羞恥應對的「羅盤理論」模型。他認為羞恥應對是一種穩定的個人特質,並根據引發羞恥感的情境確定了羞恥應對的4個維度:迴避(avoidance)、攻擊自我(attack self)、攻擊他人(attack other)和退縮( with-dawal)。迴避指個體否認自己體驗到羞恥感,並嘗試讓自己體驗到中性或積極的情緒,如個體可能通過玩笑等方式阻止自己體驗到羞恥感。攻擊自我指個體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羞恥體驗,同時嘗試將這種羞恥感內化,被試傾向於對自己發怒或輕視自己,其行為傾向是自我指責、順從於別人。攻擊他人指個體體驗到羞恥感,但並不能接受這種情緒,企圖使他人同樣體驗羞辱的情境,個體主要通過令別人也感到羞恥來維持自己的自我形象從而將羞恥感外化。退縮指個體承認體驗到羞恥並試圖逃離羞恥情境,個體體驗到的情感是消極的,相應的情緒是羞愧、悲傷、害怕和焦慮,行為傾向是試圖退縮或使自己藏匿起來以降低羞恥感的暴露。Elison等研究【12】發現攻擊自我、攻擊他人、退縮3個維度都與內化羞恥得分、症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各因子得分呈正相關,但迴避則與上述量表得分不相關。研究者認為,與其他三種應對方法相比,迴避是一種比較正性的應對方法,讓個體較少產生負性情緒感受。

  Nathanson認為具有攻擊自我、攻擊他人、退縮的羞恥應對風格的個體,在面對羞恥情緒時,不能使自身的羞恥情緒得到緩和,反而會引起其他負性的感受[[8]。因此,Nathanson假設羞恥應對在羞恥感與其相關變量(如抑鬱、敵意等)間起中介作用。然而,目前尚沒有研究證實上述假設。本研究通過考察中學生羞恥、羞恥應對方式以及抑鬱體驗之間的關係來驗證Nathanson的假設。由於青少年時期的個體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過渡時期,在很多心理特徵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13】,他們在面對羞恥情緒這種痛苦的自我意識情緒時,所採用的羞恥應對策略可能還不夠成熟,從而易於導致其體驗到更多的負性體驗,如抑鬱等【14】

  因此,本研究抽取北京某高中的高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間隔6個月的兩個時間點分別填寫問卷,通過對兩個時間點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考察羞恥應對在羞恥和抑鬱間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設:①時間點1的羞恥能有效預測時間點2的抑鬱水平;②羞恥應對方式中除迴避以外的維度在羞恥和抑鬱之間起中介作用。

  採用方便取樣。從北京某高中的高一、高二各6個班中,各選取3個班,共240名學生,在2009年12月(時間點1)和2010年6月(時間點2)發放問卷,所有被試自願參加填寫問卷。

  時間點1回收有效問卷224份,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17人,缺失4人;年齡14 ~ 17歲,平均(16±1)歲。時間點2回收問卷220份,回收的問卷中個人信息完整並能夠與第1個時間點信息成功匹配的共166份。其中,男生70人,女生96人;年齡14~17歲,平均(16±1)歲。

1.2.1兒童抑鬱問卷(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用於測量8~17歲兒童的抑鬱症狀。包含27個條目,被試根據過去2周的感受,對每個條目按0 ~2的嚴重等級進行自我評定。得分越高,表示抑鬱程度越高。量表的內部一致信度為0. 84 。

1.2.2中學生羞恥體驗量表(Middle School Students' Shame Scale,MSSS)【16】

  共24道條目,分為4個分量表:個性羞恥、行為羞恥、身體羞恥、能力羞恥。每個條目1(完全沒有)~4(經常如此)點評定,得分越高表示羞恥易感性越高。整個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ronbath a係數為0. 90,重測信度為0. 87;各分量表的a係數為0. 66 ~ 0. 82,重測信度為0. 57~0. 90 01.2.3羞恥應對方式量表(Compass  of   Shame Scale,CSS) 【17】

  徵得原作者的同意,由1位精通英語的臨床心理學博士生譯為中文,再由另一名博士生回譯。量表由12個情景組成,包括迴避、攻擊自己、攻擊他人、退縮4個維度,每個情境下有4個選項,對應4個維度,被試根據自己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選項的描述,對4個選項分別進行0(從不這樣)一4(總是這樣)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試更傾向於選擇相應的應對方式。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a係數為0. 89 , 4個分量表的a係數為0. 69~0. 85。

採用SPSS15. 0軟體進行分析。對第1個時間點的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和相關分析;對第1個和第2個時間點收集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檢驗羞恥應對的中介作用。其中在對第1個時間點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時,由於羞恥應對中的攻擊自我、攻擊他人和第1個時間點的抑鬱總分不滿足正態分布,選用Spearman相關檢驗方法。

  第一個時間點的CDI總分、MSSS總分均與CSS的攻擊自己、攻擊他人、退縮得分呈正相關(表1)。


  被試在時間點1和時間點2  (n=166)測量所得到的羞恥與抑鬱分數的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時間點1的羞恥總分(46. 4 ±10. 9 )與時間點1的抑鬱總分(15.7 ±7.3)及時間點2的羞恥總分(47. 1±10. 3 )、抑鬱總分(16.3±18.3)呈正相關(r = 0. 21 ,0. 44,0. 20,P < 0. O5或0. O1);時間點1的抑鬱總分和時間點2的羞恥總分、抑鬱總分呈正相關(r =0. 34}, 0.54;均P<0. O1);時間點2的羞恥總分和抑鬱總分正相關(R=0. 39,P<0. O1)。

根據Baron和Kenny【18】Kenny所建議的中介作用檢驗程序,假定攻擊自我、攻擊他人、退縮是羞恥與抑鬱之間的中介變量。採用強迫進入法進行多重線性回歸,考察攻擊自我、攻擊他人、退縮是否具有中介作用。結果發現,時間點1的羞恥對時間點2的抑鬱的回歸係數達到顯著水平,模型加入時間點2的攻擊自我為變量後,攻擊自我對時間點2抑鬱的回歸係數顯著,時間點一的羞恥對抑鬱的回歸係數不再顯著,因此攻擊自我在羞恥和抑鬱之間起中介作用(Sobel' s test = 2. 93 ,P < 0. OS )(表2);模型加入時間點2的攻擊他人為變量後,攻擊他人對時間點2抑鬱的回歸係數顯著,時間點1的羞恥對抑鬱的回歸不再顯著,因此攻擊他人在羞恥和抑鬱之間起中介作用(Sobel test = 2. 23 ,P < 0. O5)(表3);時間點1的羞恥對時間點2的退縮的回歸未達到顯著水平,因此退縮在羞恥和抑鬱之間的中介作用不成立(表4)。

  本研究考察了Nathanson提出的4種羞恥應對方式【11】在羞恥與抑鬱之間的作用。首先,對被試在時間點1上各變量的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個體的羞恥、抑鬱與羞恥應對的攻擊自己、攻擊他人、退縮3個維度均兩兩呈正向相關,而迴避維度與抑鬱的相關不顯著。這一結果與Nathanson的理論假設【11-12】是一致的,即與其他3種應對方式相比,迴避比較不會帶來負性的情緒體驗。這一結果提示,不同的羞恥應對方式對於引發抑鬱情緒體驗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被試在時間點1的MSSS總分對預測其在6個月後(時間點2)的抑鬱體驗水平有顯著的貢獻。將羞恥應對方式放入回歸模型後發現,攻擊自己、攻擊他人兩個維度對時間點1的羞恥和時間點2的抑鬱間起到中介作用。這一結果支持Nathanson【11】提出的羞恥應對在羞恥感與其相關變量間起中介作用的理論假設。

  本文對羞恥應對中的退縮維度在羞恥與抑鬱之間的中介作用檢驗發現,個體在時間點1上的羞恥體驗對其在時間點2上退縮的羞恥應對方式無顯著貢獻,故中介作用不成立。這一結果提示不同羞恥應對方式在羞恥與抑鬱之間的作用可能也存在差異。對於這差異的一種解釋是退縮可能與攻擊自我、攻擊他人在應對羞恥體驗時發生作用方式有所不同。Nathanson的理論認為,攻擊自我和攻擊他人均為認知與情緒維度的應對反應,如「因為自己不夠出色而生自己的氣」,或「認為別人很討厭」。而退縮維度是行為上的應對反應,如「從羞恥的情景裡離開,,「讓別人不要注意到自己」等。這種反應方式上的不同可能使這些應對方式在對抑鬱的影響上也存在差異。本研究結果提示,羞恥情緒的不同應對方式可能對個體影響的方式和效果均有不同。

本研究發現,羞恥應對方式(攻擊自我和攻擊他人維度)在個體的羞恥與抑鬱水平間起中介作用。研究結果基本支持了Nathanson關於羞恥應對方式作用的理論。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對研究結果的相關影響因素較多,如樣本量、統計方法的選擇等。本研究樣本量偏小,且樣本群體為高中生,因此本研究的結論仍需要更多後續研究的檢驗。

參考文獻

[1]Lewis M.Self-conscious motions: embarrassment, pride,shame and guilt,  handbook of emotions (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0:623一636

[2]李波,鍾傑,錢銘怡.人學生社交焦慮易感性的回歸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3,17(2):109一112

[3]李波,錢銘怡,鍾傑.人學生社交焦慮的羞恥感等因素影響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5,19(5):304 - 306

[4]鍾傑,李波,錢銘怡.自尊在人學生人格、羞恥感與心理健康關係模型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2,10(4),241一245.

[5]Vikan A,Hassel AM,Rugset A,et al.A test of shame in outpatients with emotional disorder [J].Nordic J Psychiatry,2010,64(3):196一202

[6]Andrews B,Mingyi Q,Valentine JD. Predic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a new measure of shame: the 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J].Br J Clin Psycho1,2004,41(1):29一42

[7]錢銘怡,劉鑫.北京女人學生節食狀況及進食障礙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2,16(11):753 - 757.

[8]Matos M,pinto Gouveia,J.Shame asa traumatic memory[J].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10,17(4):299一312

[9] Rhatigan DL,Shorey RC,Nathanson AM.'fhe impact of posttraumatic symptoms on women's commitment to a hypothetical violent relationship: a path analytic tes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epression,shame, and self-efficacy on investment  model  factors[J] .psychol Trauma Theory Res Pract Policy ,2011,3(2):181一191.

[10]YelsmaP,Brown NM,L,lison ,J. Shame focused coping  styl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 [J].Psychol Rep,2002,90(3Pt 2):1179一1189

[11]Nathanson DL.Shame and pride:affect,SPx,and the birth of the self [ M].New York: Norton&company,1992

[12]Elison,J,Lennon R,Pulos S.Shame-focused cop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mpass of shame [J].Soc Behav Pers,2006,34( 2):161一168

[13]Noleu-Hoeksema  S,Larson ,J,Grayson C. L, xplaining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depressive symptoms [J].J Pers Soc Psycho1,1999,77(5):1061一1072

[14]Rubeis SD,Hollenstein T. l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ham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j].pers lndivid Dif-fer,2009,46:477一482

[15]俞人維,李旭.兒童抑鬱量表(CDI)在中國兒童中的初步運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00,14(4):225 - 227

[ 16]開聖華,張彤,李志偉,等.中學生羞恥感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8,16(6): 599一604

[17]Elison J,Lennon R, Pulos S. lnvestigating the compass of sha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ss of shame scale [J].Soc Behav Pers,2006,34(3):221一238

[18]Baron RM ,Kenny DA.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J Pers Soc Psychol, 1986,51(6):1173-1182.

編輯:靖華

2011一11一10收稿

相關焦點

  • 你會感覺到羞恥嗎?
    這也應該說明了為什麼得了重度抑鬱的我無法受到社會(包括單位、醫院和他人)正確的對待。一種奇怪的所謂大數據說,中國有70%的人都患有抑鬱症,所以你的情況並不奇怪和突出,我們無法為你個人解決問題。所以我應該為自己感到羞恥嗎?在想到別人的評價或者社會的認可時,我的腦中是不是應該浮現出一種畫面,此時的你正在接受靈魂的詰問,「are you ashamed?」
  •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羞恥防禦
    比如母親與孩子混亂的界限,父母的嚴重失和與分離,或者母親因焦慮或抑鬱而無法關照到嬰兒的需求,等等。環境處於「足夠好」與極度匱乏滿足感之間,我們受到的損害就會少一些,羞恥或內在醜陋感亦會相應低很多;同時對那段經歷的抗拒也就不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性格。在我看來,大部分人都存在著些許的羞恥感。
  • 5名中學生深夜打砸成人用品店,網友:毫無羞恥心
    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 歡迎關注導讀:深夜,西安某地多名中學生打砸成人用品無人超市。老闆憤怒報警,事後出於對未成年人的照顧,店主找到學生家長,但他們表示每人願拿出3000元賠償,老闆認為剛開業不久自己一晚上折算2萬多元,不能接受。
  • 羞恥的精神分析
    羞恥,英文shame,就是羞愧恥辱,是個體最常見的一種負面的情感體驗。講一個我自己的「羞恥」故事,是我寫字的故事。記得自己還在初中的時候,買了一個小本子記英語單詞,寫歪了幾個字母,也寫錯了幾個單詞,塗抹了幾個黑疙瘩,覺得很羞恥,便撕掉了。於是接著寫,又撕掉,很沒有自信,覺得見不得人,內心的羞恥很強烈,很痛苦。
  • 心理:羞恥的問題
    作為感到羞恥的人,我們並沒有將我們的行為和感情受到自己憎惡的基本信念驅使的無數方式聯繫起來。我們只是認為這是一個我們令人作嘔的假設。我們沒有能力想像我們的恥辱有一段歷史,因此,也許有一個可以縮減的未來。理清頭緒的第一步是獲得足夠的距離來發現並說出問題的名稱。我們可以利用一個小問卷。
  • 「羞恥」英語怎麼說?
    shame,羞恥;羞愧;慚愧;羞恥心;羞愧感;令人惋惜的事;讓人遺憾的事。It’s just a shame.這令人羞恥。is a shame that many of the most powerful ideas of economists are the most fallacious(荒謬的,靠不住的)經濟學家的許多最權威觀點其實是不靠譜的,這令人感到羞恥
  • 性病羞恥.
    作者| 香蕉公社性教育師 南國插畫| Kelsey Smith這個月,我在讀《性的解析》時,「性病羞恥」的概念再一次進入了我的視野。在人性的深處,病恥感本來就像一個惡魔,不斷地恐嚇著戰戰兢兢的每一個人。而性羞恥,把這個病恥感更加推向了一個痛苦的深淵,吞噬著無數驚慌失措的患者。
  • 海狸活動——SuPeriod: 羞恥的黑色塑膠袋
    SuPeriod是一個致力於消除月經羞恥等身體羞辱的組織,簡單來說,就是super period(月經)的簡稱。雖然目前還只是一個人數多的小團體,但我們非常歡迎各位對此有興趣的女生或男生的加入!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月經第一次來時常被告誡這是件「羞恥,見不得光」的事,以及在學校和姐妹偷偷摸摸做「地下交易」時的尷尬吧。
  • 羞恥心是個小妖精
    童年時期的孤獨加深了這種疏離感,與人的交際讓我感到羞恥,這種羞恥是一種微妙的情感,像三文魚上的芥末粒,像酸菜魚裡的花椒,像襪子裡的小石子,介乎痛和癢之間。這種羞恥心讓我感到痛苦,它讓我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無法袒露自己的需求、無法麻煩別人,只能忙忙碌碌地辛苦。
  • 衛生巾互助盒:別讓「羞恥」之說掩蓋需求之實|言論
    這些被激起的聲浪裡有為衛生巾互助盒撐腰的讚美者,也有認為這實際意義不大、甚至譁眾取寵的批評者,亦有由於放置在衛生間外等顯眼位置而對「月經羞恥」展開討論的聲音。這些多樣的言論說了些什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衛生巾互助盒事件以及其背後的蘊意?
  • 女性成長導師和博主: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這幾年和來自各個行業的女性面對面培訓、交流的職業經歷,讓她對中國女性的「月經羞恥」有了更深的感受:月經羞恥是真實存在於中國女性群體中的現象,它的根源,是性別羞恥。 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 有情緒:羞恥不可談嗎?| ARTFORUM專題
    在「有情緒」系列活動的第一場中,我們邀請的對談嘉賓就是在不同的領域經歷或目睹類似困境的人們,他們分享了羞恥在他們與這個社會和不同的群體之間接觸的時候起到了何種作用,以及他們如何理解羞恥。童末:我覺得羞恥這個情感或者情緒很難被看作一個個人性的情緒反應,它上面有很多現代社會之前、也就是前現代的遺存。它是一種混合的狀態。當你想到你的羞恥感的時候,當你想要去解構它、分析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羞恥這個東西裡面包裹了很多其他的情緒,比如恐懼、壓力,甚至也包括抑鬱、焦慮等。
  • 馬伊琍轉發「陰道啞鈴」,被誤認為被盜號,網友質問:羞不羞恥?
    馬伊琍轉發「陰道啞鈴」,被網友質問羞不羞恥?前段時間,馬伊琍因在微博上轉發了一條關於「陰道啞鈴」的文章被推上熱搜,她的這一舉動,一度被網友們懷疑是不是被盜號了。明明是一篇普及常識的文章,沒想到在評論區裡卻被很多網友質問:轉發這樣的文章羞不羞恥?
  • 「羞恥心」英語怎麼表達?
    no shame:沒有羞恥。Have you no shame?你們有沒有一點羞恥心?You have no shame at all.你一點都不覺得羞恥。They do not know shame. 他們不知道「羞恥」。What a shameful thing!
  • 貓洞夜話01|「月經羞恥」
    我想說的還是女生們普遍經歷的「月經羞恥」。對此我最深刻的體驗是,大學住宿舍(我們男女生在不同樓棟,但是離得很近,1棟男生2棟女生3棟男生這種),晚上去超市買衛生巾的時候,因為要拿在手裡去櫃檯結帳,來來往往男同學又很多,哇那個感覺,就恨不得趕緊結帳完了飛奔回宿舍。課間想換衛生巾也是一樣,要先從包裡偷偷把它拿出來,然後再不動聲色地揣進兜裡,一路小跑去衛生間。
  • 買不起衛生巾,很羞恥?
    僅僅提起,就很「羞恥」。來月經的女性進入寺廟,是「玷汙神跡」。老人會對正在祈禱的女性說,「神不會保佑你們」。別覺得魔幻,這是2019年金像獎最佳紀錄短片《月經革命》中的真事。問誰來了月經,女學生要不低著頭。要不支支吾吾說不出話。男老師一句「月經是正常的」,能把女學生搞哭。
  • 大部分電視劇都低估了年輕人,但《羞恥》抓住了他們
    隨著一部電視劇的流行,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會脫口而出——《SKAM》(羞恥)。《羞恥》成為全球各地年輕人追捧的現象級電視劇。英國《衛報》對該劇大加讚賞,稱它道出了「社交媒體一代」(social media generation)的心聲。
  • 月經羞恥,傷害了多少女孩
    李尖尖在全家人面前宣告自己來例假,一家人都很尷尬/《以家人之名》華東政法大學的一位學生為了打破這種「月經羞恥」,在學校設置了衛生巾互助盒。盒子就放在女廁所最顯眼的地方,昭示著「來月經,並不可恥」。月經帶來的羞恥,為女孩們定下了一套密不可破的行為準則:「一個真正的淑女,不能讓人看見她的衛生巾。」
  • 抑鬱症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對待它首先要做到這一點
    情緒是人們對刺激的自然反應,但如果當人遇到較大的刺激使如親人離世、家庭矛盾、人際間暴力、重大疾病、財產 損傷等,會出現情緒問題,如悲傷、思慮等,若反應過重,持續時間過長,抑鬱情緒難以自我調整,就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 當我們談論「月經羞恥」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該學生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月經羞恥」。女性大概都能理解衛生巾互助盒的意義。這就好像「人有三急」卻沒帶衛生紙,互助盒的出現可以說解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件事如果局限在女性圈子裡,那就是一件單純的好事。不過,發起人特意將衛生巾互助盒放在顯眼位置,並明確提出反對「月經羞恥」的概念,就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