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洞夜話01|「月經羞恥」

2021-03-05 貓洞Studio

買個散裝衛生巾上熱搜,我也是沒想到的。且不說月經貧困這一令人心酸的話題,我沒那麼大能耐在社會問題上指點江山。我想說的還是女生們普遍經歷的「月經羞恥」。

對此我最深刻的體驗是,大學住宿舍(我們男女生在不同樓棟,但是離得很近,1棟男生2棟女生3棟男生這種),晚上去超市買衛生巾的時候,因為要拿在手裡去櫃檯結帳,來來往往男同學又很多,哇那個感覺,就恨不得趕緊結帳完了飛奔回宿舍。

課間想換衛生巾也是一樣,要先從包裡偷偷把它拿出來,然後再不動聲色地揣進兜裡,一路小跑去衛生間。坐著的時候還不敢大笑,怕漏出來太多弄到褲子上。睡覺的時候更不敢到處亂滾,弄到床上簡直是噩夢。

不敢想像如果連衛生巾都沒有,那每個月的幾天,要怎么正常生活。

我想把羞恥這個概念泛化一下來談,大家有沒有覺得,女生真的很難逃過「羞恥」這個詞。小時候性別沒那麼分明,但是到了發育的時候,女生身體的變化,就開始與「羞恥」密不可分:

穿胸罩羞恥、來月經羞恥、談戀愛羞恥、生孩子羞恥、餵孩子羞恥、離婚羞恥、二婚更羞恥、不結婚羞恥,結婚不生孩子恥上加恥。

而這些羞恥和長相、性格、家庭等等什麼都無關,就是純粹性別帶來的。好女孩等於知羞恥,壞女孩等同於不知羞恥。

當一種情緒感受都能被外界強加的時候,就nm離譜了。

我很感謝我身邊的好女生,真的好多好多。我們小學的健康讀本上基本就會說月經是怎麼一回事了,所以初潮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好怕的,但就是猝不及防來的時候,確實很羞恥,但現在覺得很好笑。

年紀小的時候這玩意兒沒啥規律的,而且量特別大,我幾乎天天要換褲子,記得六年級的時候上英語課,是個女老師,上著課我就知道我又弄到褲子上了,凳子上也是,然後上完課放學,所有人都走了,我的好朋友就留下來陪我,英語老師給我拿來衛生巾,朋友把衣服脫下來給我擋著,然後我去衛生間,他們幫我在後面善後。

雖然經歷過幾次狼狽,但後來還是虎得很,隔三差五就弄褲子上,男生不免也會見到,也會悄悄地說,但是不會當著我的面,會跟我朋友說,然後我朋友又來和我說。聽多了之後反而就無所謂了,反正我又憋不回去,出來一點不是很正常嗎?

到了高中的時候,我們文科班的女生,母起來母得很,公起來也很帶勁的。那月經、衛生巾什麼的張口就來,那是我真的覺得「月經自由」的時候。不用跟任何人藏著掖著,甚至大大方方地跟人說,而且早上跑操還能請假,每次跑操的時候請假的女生一起站一排,不僅沒羞恥還挺驕傲的。

我身邊的好女生們教會我,那些不好的感受不應該給自己,更不應該由外界來給自己。純粹的負面是因為不夠理性客觀的認識,而全面深刻的認識帶來的一定是內心的平和與淡然處之。

女生之間互相借衛生巾的默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月經並不像電視上放的衛生巾廣告裡那麼美好,那女生都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實際上這是只存在於女生之間的秘密,縱然男性的同理心再強,也很難感同身受。

尊重,是最好的感同身受。

相關焦點

  • 女性成長導師和博主: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這幾年和來自各個行業的女性面對面培訓、交流的職業經歷,讓她對中國女性的「月經羞恥」有了更深的感受:月經羞恥是真實存在於中國女性群體中的現象,它的根源,是性別羞恥。 月經羞恥,還是性別羞恥?
  • 杭州一小學女廁現月經提示牌,打破「月經羞恥」再成輿論焦點
    該小學老師介紹道,女孩子一般在五六年級會月經初潮,擔心孩子們遇到這種情況不知如何處置,這樣能讓孩子迅速找到人幫助。01月經提示牌引熱議,女性群體更加感同身受當生理上突然出現變化時,五六年級的女孩子尚處在敏感年齡階段,可能會因此陷入恐慌,並產生羞恥心,不願表達甚至不能正確面對。
  • 樹立正確觀念,拒絕「月經羞恥」
    楊老師說這些女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對生理期方面的知識也不夠了解,分發衛生巾可以讓她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觀念,月經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感到羞恥。楊老師的行為感動了眾多的網友,網友們紛紛表示十分暖心,也贊同性教育不應該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就應該這麼光明正大。事實上,但凡關注過近兩年國內有關性教育的話題就知道,在當今,不再為月經感到羞恥,早就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了。
  • 瑰蝠標誌,讓我們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從衛生巾互助盒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月經羞恥」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深受到廣大網友關注的熱點話題。隨著衛生巾互助盒活動的風靡,也有不少網友注意到了月經標誌,月經標誌也叫做瑰蝠標誌,它是標識女性月經和經期的專用標誌符號,該標誌由我國青年設計師李宣言先生於2016年創作完成,他希望能以此鼓勵人們打破月經禁忌、月經羞恥等愚昧落後的世俗觀念。
  • 月經羞恥,傷害了多少女孩
    每個女生都會來月經,但我們都曾想盡辦法讓別人忘記這一點。 李尖尖在全家人面前宣告自己來例假,一家人都很尷尬/《以家人之名》華東政法大學的一位學生為了打破這種「月經羞恥」,在學校設置了衛生巾互助盒。盒子就放在女廁所最顯眼的地方,昭示著「來月經,並不可恥」。
  • 月經貧困、月經羞恥?女孩們,欣然面對自己的身體吧!
    「月經羞恥」大可不必「月經羞恥」(Period Shame),指將月經這一女性的正常生理現象視作羞恥不潔之物的思想觀念。當我們去超市購買衛生巾時,售貨員總是「貼心」地用黑色塑膠袋將之包裝起來。在月經初潮到來的中小學階段,讓孩子們擁有健康的生理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向「月經羞恥」勇敢說不,欣然接受自我「恭喜你來月經!」
  • 羞恥的月經: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
    被繼承至今的禁忌感關於月經的禁忌代代相傳,漫長的羞恥和壓迫讓女性自己對月經也諱莫如深起來。相比民間封建習俗給「月經」強加的汙名,現代我們更常見的禁忌是無法自由地談論月經以及經期生理用品的「特殊待遇」。一方面女人們不願意直接談論月經。「大姨媽」「例假」「憂鬱的日子」,我們幾乎很少在談論月經的時候使用「月經」,它不得不換上前面提到的種種名字出沒。
  • 當我們談論「月經羞恥」時,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該學生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月經羞恥」。女性大概都能理解衛生巾互助盒的意義。這就好像「人有三急」卻沒帶衛生紙,互助盒的出現可以說解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件事如果局限在女性圈子裡,那就是一件單純的好事。不過,發起人特意將衛生巾互助盒放在顯眼位置,並明確提出反對「月經羞恥」的概念,就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
  • 從拒絕黑色塑膠袋開始,跟月經羞恥說「拜拜」
    月經羞恥是一個傳承了上千年的世俗觀念,源自於歷史進程中對女性經期汙名化的固化。前不久,在一檔街頭採訪節目中,主持人隨機採訪了社會上怎麼看用黑袋子裝衛生巾的行為,大部分男性表示對女性購買衛生巾習以為常,覺得是正常的事情,反而用黑色袋子的行為他們很少見,而且感覺很奇怪。大部分女性說這是自己家裡女性親友或者閨蜜們教她們這樣做的。
  • 女大學生發起衛生巾互助盒:反對「月經羞恥」不是沒事找事
    該學生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月經羞恥」。光明日報 圖女性大概都能理解衛生巾互助盒的意義。這就好像「人有三急」卻沒帶衛生紙,互助盒的出現可以說解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這件事如果局限在女性圈子裡,那就是一件單純的好事。不過,發起人特意將衛生巾互助盒放在顯眼位置,並明確提出反對「月經羞恥」的概念,就在網上引發了巨大爭議。
  • 反對「月經羞恥」,20多所高校發起衛生巾互助活動
    「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反對『月經羞恥』,所以我特地放在了外面。」許璐鳴在接受澎湃新聞時說,希望通過自己這一小小的舉動,打破「月經羞恥」。月經就是月經,不叫大姨媽,不叫壞事兒,也不叫來例假,它是女性生殖系統正常運作的標誌,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根本緣由之一。」  這是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在響應「衛生巾互助盒」時對月經的解釋。
  • 都2020年了,把「月經」二字說出口還那麼羞恥嗎?
    在如今已經2020年了,這種情況仍然非常常見,這些身邊事在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月經是羞恥的,不能被公開討論。而女性自己也會有「月經羞恥」,當地女性會因為自己來月經,而主動躲在外面吃飯,對丈夫感到羞愧。她們甚至在月經期間不能見人,不能參加宗教活動,有的甚至把自己鎖起來。
  • 「那個」,我經歷的月經羞恥
    其實相比於異性的嘲諷,同性嘲弄的眼神更讓她羞恥。從某一天開始,每當她出門走向廁所的方向,女生們都會偷偷看向她,她一隻手緊緊插在兜裡,另外一隻手以奇怪的幅度擺動,整個人的步態都不太正常。我悄悄問了問身邊的同學,她們跟我說:「她來『那個』啦。」我很奇怪於是接著問:「什麼?」同學神經兮兮地靠過來,很興奮地說:「就是『那個』啊,會流血的。」
  • 口述|安裝月經互助盒的女生:我是如何告別月經羞恥的?
    第一次來月經,十三四歲的許璐鳴以為是「髒東西」。外婆告訴她這是月經,每月要來一次,是陰道有規律的流血。許璐鳴在當地上了七年的女子學校。在她的成長經歷裡,包含很多她對月經和性別議題的思考。「為什麼來月經不能吃螃蟹?」「為什麼月經只能私下和女生討論」「為什么女生長大一定要優雅。」
  • 「我來月經了!」4個男人沒說話,譚松韻1句話揭開女孩「羞恥布」
    這個劇情是《以家人之名》中的名場了,它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詮釋了女孩來月經這件事。從中也可以反映出,我們對孩子性教育的缺乏。女孩來月經,真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但幾乎所有男性談起月經,或多或少總有一些尷尬,甚至有一部分人會嘲笑來月經的女生。
  • 「男老師為女學生買衛生巾被罵」月經羞恥,在孩子面前可以停止了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在山區支教8年的男老師,因為考慮到山區的條件有限,女孩的身體結構特殊,每個月會來月經,她們的父母又很少陪伴她們,作為老師就主動承擔起保護女學生生理健康的責任,每周從學校外面買一些衛生巾送給孩子們,順便公開幫孩子們普及一下生理衛生知識。但是,卻有人留言說:「男老師敢送,女學生敢拿,真的不知羞恥」。
  • 都2020年了,還在「月經羞恥」嗎?俏妃衛生巾互助盒走進長沙醫學院
    比如說,生理期女性不能去寺廟燒香,因為月經是不祥之物。不知道何時開始,月經成為了不能公眾大方討論的話題,變成了讓大家覺得是有點羞恥的行為。拒絕"月經羞恥",從衛生巾互助盒開始據相關報告顯示,"月經羞恥"的表現依然比較明顯。超過九成女生在月經來臨時,面臨著言行上各方面的不自由。
  • 對話高校衛生巾互助盒推動人:破除月經羞恥有助女生建立自信
    許璐鳴還特意將互助盒放在衛生間外的公共洗手池位置,想藉此反對「月經羞恥」。許璐鳴將自己的做法投稿給梁鈺後,梁鈺以「衛生巾互助盒」為話題鼓勵大家一起行動,形成了連鎖反應。從發起到現在,不過4天時間,超過40所高校參與其中。這個速度讓梁鈺震驚。
  • 廣西支教男教師給女同學發衛生巾,月經羞恥話題何時休?
    這則新聞讓我不得不提起「月經羞恥」這個話題。 去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月事革命》中有一個片段,說在印度德裡的一個村莊,月經被認為是一種禁忌。來月經的女性不能去寺廟,也不能向任何神禱告。
  • 三名90後女孩:我們花了十多年,才放下「月經羞恥」
    從疫情期間關注女性醫護人員的「安心褲」話題,到近日2毛錢一片的散裝衛生巾,「月經羞恥」和「月經貧困」話題,一同再度引爆社交網絡。作為女性私處的一件產品,「衛生巾」成為了一個符號:它既是消費市場符號,也是健康教育符號;既能凸顯出女性的社會權益,也能凸顯出親密關係。 近日,廣州日報記者採訪了三名90後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