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漸退,春意漸暖。大家紛紛出來跑步打卡了,畢竟疫情告訴我們一個硬道理:健康才是人的生存之本,沒有一個好身體,啥事都幹不了。跑步,是一項最為簡單的有氧運動方式,穿上一雙跑鞋,找個公園,就可以開始跑步。但是對於跑步來說,一直有兩個問題被大家忽略了。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跑步過程中的堅持與放棄問題。在跑步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很多問題,我們該如何堅持,又該在什麼時候放棄呢?
1、目標計劃的堅持與放棄
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很多人去跑步都只是一時興起,基本跑幾次後就中斷了,並不是他們不想跑步,而是被日常裡的瑣事所耽誤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目標與計劃。為自己定個鬧鐘,給自己定個跑量,一次5公裡,跑一休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減少懶惰的藉口,只要時間一到,就按計劃去跑。堅持一個月後,就自然能將跑步養成習慣了。
當我們養成跑步的習慣,制定好目標計劃後,這時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完成跑步目標後,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當前的等級,應該放棄完成的目標,開始向下一個級別進階。比如:5公裡已經跑了半年了,那就要開始向10公裡挑戰,循序漸進的向前努力,才能不斷地向前進步。另外,對於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計劃,難度也不能過大,太過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又硬是要堅持完成的話,也很容易會造成身體的損傷。
2、身體損傷的堅持與放棄
當我們不斷地向前進階跑步時,身體總會出現偶爾的勞損。我們總想跑得再快一點,總想跑得再遠一些,但是每次跑完後,都很容易出現腿腳酸痛。如果過於勞損的情況,務必要停下跑步,休息幾天,待腿腳恢復了,再開始跑步。
如果跑完步,只是小小的腿腳酸痛,雖然並無大礙。但在休息的時間內,我們應該要深入進行思考,反思自己跑步的姿勢,有沒有問題?身體的哪個部位酸痛,又是相對應我們哪一種跑步方式才造成的?比如:腳踝,跟腱,小腿,膝蓋,膝蓋周邊,大腿前側,大腿後側,臂部,胯部,腰腹等,這些部位的損傷酸痛,都對應著我們跑步的姿勢,時間,力度及路面環境的關係。當我們跑步後,身體出現損傷了,就要放棄跑步,暫停運動,休息幾天。但必須得好好思考問題,才能在下一次跑步時,進行調整,取得更大的進步。
3、心率控制的堅持與放棄
很多人在跑步過程中,跑到最後越跑越是興奮,哪怕是跑到累喘到不行了,也要堅持跑。堅持是好事,但是堅持到運動強度過大了,就有可能會出現危險了。我們跑步最經常用到的指標,就是心率跑了。當跑步的時候,心率達到170次/分鐘時,就要注意了,這個時候運動強度有可能就要超出你的身體所能承受的範圍。如果繼續堅持跑,心率達到180次/分鐘了,那就真的會對生命有危險。這個時候,一定要放棄堅持,減速慢跑,讓心率恢復到正常的水平。
如何在跑步時,不喘氣?這主要是跟平時的跑量積累有關,長時間堅持跑步,心肺功能自然能夠提升。另外跑步時的呼吸節奏,也很重要。好的呼吸節奏,可以讓自己跑起來更輕鬆自如。目前,我自己跑步用的呼吸法是:當下左腳邁出時,呼氣;下一次呼氣,就輪到右腳邁出。中間吸氣時,順其自然,也就是左右腳呼氣更替法。
當我們把跑步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你會發現越跑越快樂,越跑越努力。跑步,有時更像是一場挑戰自我的訓練。但是世間萬物皆有均值,我們需要在跑步訓練中找到平衡,同時對自己當下的狀態,也要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在跑步訓練中,我們需要不斷努力,敢於嘗試,才能有所突破,但也要懂得循序漸進,懂得堅持,也懂得放棄才免於受傷,才是真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