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的種子》「本」為觀察點,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該何去何從?

2020-12-22 橙子育兒講堂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麼一本充滿禪意的繪本呢?《安的種子》,低幼齡的孩子或許看不懂其中的寓意,但一定能感受到三個小和尚不同的性格特徵。

三個小和尚分別是:長得粗壯的本、高高瘦瘦的靜、年紀最小的安,他們的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本急躁、靜好思、安從容。

故事要從老和尚分別給三個小和尚一顆種子說起,據說這些種子長成千年蓮花,到時肯定美不勝收。

最早開始行動的是本,他找了把鋤頭,直接種下了種子,他美滋滋地想著我要做第一個種出千年蓮花的人。

靜翻看了很多書,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得給種子找一個最好的花盆。他把種子種在了金花盆裡,還把金花盆搬到了最溫暖的房間,而且用的是最名貴的藥水跟花土。

然而安卻不慌不忙,他把種子放進了小布袋裡,照常挑水、燒飯、掃積雪。

其實,這本繪本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繪本創作的背景,由兩位美女創作者王早早、黃麗的合力之作。

繪本創作者因緣而聚:對浮躁人心的反思

黃麗是繪本插畫家,她還經營著一家效益不錯的插畫設計公司,但公司陸陸續續有些工作幾年的優秀插畫師離開了,因為看不到成績而喪氣。

而王早早,文字作者,也是高產作者,出版了近百本童書,其中《安的種子》她僅花了一小時就寫出來了,但反反覆覆修改了二十多次。

當黃麗看到王早早寫的關於《安的種子》,那些文字直擊她的內心,完完全全把她近幾年的思考表露無疑:到底作家是應該逐利還是追隨本心呢?每天接各種大大小小的單子,為了生活而生活嗎?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嗎?忙忙碌碌的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意義也在於享受等待過程中的樂趣。

「本」,看似深愛孩子,實則更愛自己

《安的種子》中,本是第一個種下種子的人,他想成為第一個養出千年蓮花的人。就像現在的父母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孩子剛上幼兒園就開始各類培訓班,別人家孩子會的我家孩子也得會,攀比現象層出不窮。

教育過程中不以孩子的年齡特點與興趣為導向,而是以背誦、高分為目標,一邊反對應試教育,一邊飲鳩解渴。

而當孩子沒能達成父母的預期目標時,這類父母採取的方式很粗暴,就像本那樣氣得把鋤頭砸了!

愛成了恨的理由,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得不到回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儼然父母才是受害者一般。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為何在孩子無助時冷若冰霜?

美國腦科專家格倫多曼博士說過:「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遊戲。所有的孩子生來都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真正地遇到這個麻煩,並且終其一生,他都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遊戲。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字,我們叫他們天才。」

其實孩子天生對學習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從出生開始便徜徉在探索的世界裡,如果父母能通過遊戲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學習,那將比直接把工具塞給他要有效得多,好父母比所謂的工具更重要。

不要拔苗助長,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有效陪伴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給父母對處於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任何一個年齡段教育的失誤和養育者的缺位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父母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時期是在學齡前,學齡前的高質量陪伴幫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和健康心理品質。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在學齡前主要有三個階段。

嬰兒期(0-2歲):孩子要解決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孩子餓了,就有父母來給他餵奶,孩子不開心了,有父母及時來抱他,哄他,脆弱的孩子獲得了來自父母的愛,便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以增強自我的力量。兒童期(2-4歲)以及學齡初期(4-7歲):這兩個階段分別解決的是自主與害羞、懷疑的衝突,主動與內疚的衝突。

父母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時期是在學齡前,學齡前的高質量陪伴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和健康心理品質。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掌握了走路、說話、穿衣、收拾玩具等技能,自我意識強烈,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如果此時的孩子能得到父母的鼓勵、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便會更加自信、勇敢,相反父母放縱不理或是嚴厲打壓、懲罰,孩子便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懷疑、不信任,不利於孩子人格的發展。

寫在最後

《安的種子》告訴我們:慢即是快,學會等待,順從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正如孔子所講:「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橙子育兒講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學齡前兒童教育 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書籍
    學齡前兒童教育1、隨意運動的發展其運用大肌肉的控制能力不斷改善,學會運用正確的姿勢跑,並能聽信號改變速度和方向跑,能保持軀體平衡,學會在平行線中間或平衡木上行走。2、言語發展主要發展詞彙量,學會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其語音逐漸正確,詞彙逐漸豐富,4歲兒童掌握600—2000個詞,5歲時為2200—3000個詞,而6歲時為3000—4000個詞,從3歲到6歲,詞彙量增加了近3倍,詞類漸次增多,語法複雜化,已出現大量的複合句。
  • 學齡前兒童知識教育的誤區
    學齡前兒童主要是指3~6歲年齡段的孩子,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你是否也猶豫過要不要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呢?如果不對學齡前的孩子進行知識教育怕到了小學之後跟不上學校的進度,如果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又擔心過早的接觸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興趣。
  •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學齡前兒童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小朋友都要進去學校學習知識了,3-6歲兒童教育是很重要的階段,一般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那麼,學齡前兒童是幾歲?來了解一下吧。學齡前兒童是幾歲學齡前兒童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
  • 如何教育學齡前兒童
    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教育學齡前兒童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兒童教育問題。家長都很重視,千方百計地要給孩子最好的啟蒙。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幼兒園老師曾教育他「東西從哪裡拿的,要放回哪裡去」。也有這樣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有好的習慣就有好的人生。在幼兒階段,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另一方面是關於學齡前兒童怎麼學問題。
  • 戶口本上的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戶口本上是學齡前兒童
    戶口本上的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臺灣旅遊開放,赴臺個人遊需要帶上戶口本證明到戶口本當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個人旅遊籤注,然後委託本城市指定旅行社,向臺灣相關機構申請「入臺證」。
  • 親子體驗 快樂成長|| 昕悅府學齡前兒童教育開課啦
    童年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同樣的種子在不同的環境下,結成的果實也會有所區別,所以好的啟蒙教育至關重要。孩子在學齡前的行為等問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擴大,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弘陽·昕悅府為考慮孩子們的未來發展,2020年8月15日下午,特地邀請了老師為家長以及孩子們開展一場學齡前兒童教育的親子活動。
  • AI與教育碰撞,智能教育機器人在5G時代賦能學齡前兒童教育
    AI對學齡前兒童的洞察依託大數據和心理學,人工智慧洞察到學齡前兒童三大重要特徵。1.學前教育|兒童遊戲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玩。女孩的布娃娃,男孩的變形金剛。不論什麼樣的場合,只要給一個玩具,他們就能玩出「故事」。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學齡前兒童和布娃娃還有變形金剛玩的時候,只是情緒上的嗨。但是,這種單項的情緒上的嗨無法深度體驗遊戲的深度快樂。
  • 實用英語口語:「學齡前兒童」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口語:「學齡前兒童」怎麼說 2007-05-18 18:4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學齡前兒童英語教學優勢
  • 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
    上周六,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正式發布,其中首次提出學齡前兒童每天活動應達3小時以上。 學齡前兒童身體活動形式主要包括日常活動、遊戲玩耍以及體育運動等。
  • 民革中央建議:強化學齡前兒童愛國主義教育的頂層設計
    根據人民網·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聯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推出的「2020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報導,民革中央今年擬提交關於開展學齡前兒童愛國主義教育的提案。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學齡前兒童處於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
  • 運用安全工程實務題——教育技巧的全部在於如何愛學齡前兒童
    這一制度的實施,保證了幼兒園園環境的淨化、教育技巧的全部在於愛學齡前兒童管理秩序的優化和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為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借鑑。在幼兒園上級部門對教育技巧的全部在於愛學齡前兒童管理上推行了教育技巧的全部在於愛學齡前兒童工作評估方案為達標辦法與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配合使用不僅提出了規範化要求,而且對達到的程度和層次都作了量的自動測算,是各種評估核評比的主要依據。
  • 樂寧教育升級學齡前課程 全方位豐富學齡前兒童英語學習方式
    ,樂寧教育升級了其學齡前課程。  而營造母語式教學環境,一直是樂寧教育課程的優勢之一,針對不同年齡、英文程度的學生,讓興趣作為英語學習的老師;特別是對學齡前兒童而言,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日常英語學習中,Phonics、閱讀、日常對話作為「黃金搭檔」而著稱。
  • 學齡前兒童古典音樂啟蒙教育必聽經典曲目
    從小對孩子進行古典音樂藝術教育薰陶可以培養孩子提高藝術素養,更重要的是,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與情緒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常常聆聽音樂可以使孩子更加陽光開朗,避免偏執或暴躁,同時可以啟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豐富對生活的感知力。能有效連接現實與美好、以及更廣闊的世界,可在孩子心裡種下一顆古典音樂的種子,孩子的潛能便會自由地生長。
  • 該不該讓學齡前兒童去博物館?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該不該讓學齡前兒童去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在《博物館之美》中寫道:美術博物館應該成為城市中伴隨著一個人成長的地方。設想一個孩子來到博物館,能夠接受文明的教育,看到我們文明所 創造的豐富的成果,他會留下深刻的記憶。有了孩子後,他會給自己的孩子講述當年父母怎麼來這裡看這些歷史文化的遺存。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遞進的,是非常美妙的。現在有很多博物館舉辦了針對孩子的展覽。例如廣西師大出版社美術館曾舉辦過「走進魔法象圖畫書王國——童書插畫&裝置藝術特展」。
  • 運用安全工程實務題——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
    這一制度的實施,保證了幼兒園園環境的淨化、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秩序的優化和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為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借鑑。在幼兒園上級部門對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管理上推行了促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工作評估方案為達標辦法與移動多元化本質安全技術配合使用不僅提出了規範化要求,而且對達到的程度和層次都作了量的自動測算,是各種評估核評比的主要依據。
  • 幼兒園培養學齡前兒童自我管理意識
    幼兒園根據新形勢對人才的更高要求,以提高素質為核心,以培養能力為目標,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把握兩個環節,培養學齡前兒童自我管理意識作為幼兒園工作的重要課題,加以研究、探索與實踐,使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呈現出一個新的局面。信息作為時代的媒介,具有特殊的價值。在開展保育活動中敏捷地藉助信息媒體,可以拓展思路,增長知識。
  • 幼兒園教育要「變革」!國家又出一「禁令」,學齡前兒童將受影響
    ,多數是生活中的常識,第二階段,是上學階段,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以及後續的研究生階段,統稱為在校求學。其實在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本是件好事,但是部分家長比較急功近利,以致於幼兒園為了討好家長,把小孩子學英語從興趣變成了任務,導致學齡前兒童失去了幼兒園本應有的樂趣和歡樂,換來的卻是無休止的沉重的學習壓力。
  •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以積極發展思維為目的,不斷加強,明確方向!
    調查發現,大一些的學齡前兒童利用已學會的社會上的常規認識模式,掌握了某些觀察事物外部特徵的合理方法。運用這些方法,可使孩子區別接受和分析複雜的事物。原來,學齡前兒童就能弄懂作為科學知識基礎的普遍規律性。例如,6-7歲的孩子不僅能夠掌握關於自然界的簡單知識,而且還能掌握關於生物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的知識,以及事物的形式與作用之間、願望與行動之間的依賴關係。
  • 港媒:學齡前兒童海外遊學成為中國最新育兒趨勢
    原標題:港媒:學齡前兒童海外遊學成為中國最新育兒趨勢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幾天前,還有兩個月才滿5歲的上海小男孩張飛宇(音)與媽媽和妹妹一起乘坐飛機,來到美國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市的阿姨家中。8月到12月,張飛宇將在阿姨家附近上幼兒園,好「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