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啟耀:又見炊煙

2021-02-22 西晃山


又見炊煙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爺爺的病痛奶奶的呼喚,是父親的責罵母親的哭泣,是飛過眼前的那隻紅蜻蜓,是染紅天邊的那抹晚霞,是徘徊在故鄉屋頂的那縷炊煙。

                                                       ——題 記

 

記得那天清晨,我正在雁鵝界「雁棲山莊」的欄杆邊看雨,前方「賀家大院」的煙囪裡忽然冒出一股炊煙,在晨風中與雨霧齊飛,我的思緒卻隨那炊煙飄到了自己的故鄉。

我的故鄉是個古村,坐落於西晃山北麓。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村旁逶迤而過,周圍被五座大山環繞,只在東北部開了一個小口。不颳風的時候,空氣流動緩慢,炊煙停留的時間較長,像輕紗樣懸浮於小村的半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就是最好的寫照。我家在一個小山坡上,常常可以聞到瀰漫在炊煙裡的鴨肉味,小乾魚味,醃菜味,豆豉味,有時吞吞口水都可以吃兩口飯。當然,嗅覺最靈敏的是狗鼻子,若是我家裡炒了肉,那些狗就會從巷子深處跑出來,逕自鑽進我家裡來討骨頭吃。父親見了,也不驅趕,為防止它們爭搶時咬著人,就把骨頭丟在門外,讓它們自己去搶。

我家的老房子原是大戶人家的私塾,而左邊鄰居的原是一個花園,天井裡有兩株高大的桂花樹。每年八月,金黃的桂花開了,村子裡都能聞到醉人的香氣。小時候,家裡沒有鐘錶,總搞不清時間,我肚子餓了,就央求奶奶煮飯吃。這時,奶奶總會說讓她看看到了煮飯的時間沒有,只見她走出門外,把右手搭在腦門上,若是太陽到了桂花樹梢上,就開始煮飯。她從米桶裡撮了米,用簸箕在門口簸去一些碎米,揀去一些穀粒或碎石,我則喚來小雞崽在腳下啄食。那些雞崽一邊爭搶,一邊嘰嘰地叫著,偶爾一些碎米落到它們身上,便扇動翅膀抖落下來再搶,我想,那應是它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了。淘好米,奶奶就準備燒火。她讓我到門外抱來一些木皮或者是從山上揀來的杉木刺引火,再燒樹枝或小灌木。夏天燒的一般是溼柴,燒小灌木還好,但燒溼松樹枝時,火往往先一把舔掉樹枝上的松針。一股青煙過後,灶屋裡到處是松灰在飛舞,然後像雪一樣輕輕落在鍋蓋上,灶沿上,還有我們的頭上和身上。那青煙卻找到瓦縫,擰身鑽了出去。

炊煙有時也像塊鐘錶,提醒在外勞作的人踩著節點回家。到了冬天,我們都放白日牛,吃過早飯出去,吃晚飯前回。我們把牛放到靠近西晃山那邊的木根衝和劍衝一帶,砍柴,燒野火,烤餈粑和紅薯,玩得不亦樂乎。陰天沒有太陽,也不知該啥時關牛。我們就以炊煙為參照物,當看到西晃山那邊冒出了炊煙,我們就挑著柴吶著「窩火」關牛了。

九歲那年秋天,母親生病在錦和住院,祖父也病危了。父親和姐姐去山上採摘茶籽,他要我守著爺爺,以防萬一爺爺突然走了,也有我為他送終盡孝。看著瘦骨嶙峋的爺爺,我有點害怕,就跟小夥伴們到房子下面的曬穀坪裡玩。坪子裡有人曬了紅薯澱粉,我一不小心把草木灰撒到那雪白雪白的紅薯澱粉上,當時就有人給主人打小報告去了,說是我撒的。我一時害怕,不敢回家,就跑到村前的小溪邊。幾隻紅蜻蜓在我頭頂飛來飛去,趕都趕不走,似在笑話我這個頑皮的孩子。到了傍晚,小村的上空又飄起了炊煙,菜油的香味,農家炒肉和煎豆腐的香味,還有奶奶的呼喚聲一起飄過來,我吞咽著口水,肚子更加餓了,卻不敢回家,那是我第一次在炊煙裡感到了孤獨和無助。我只希望這炊煙能慢點散去,這樣黑夜就會晚一點來臨,我就可以晚點回家,晚點見到嚴厲的父親。但黑夜終究還是不由分說地來了,附近的人家也亮起了燈火,我只好揣著一顆七上八下的心,拖著兩條無力的腿慢慢挪到家門口。

那時,父親正在煤油燈下用柴刀剖著篾絲,準備補籮筐,見我回來了,就要我拿根棍子來。奶奶和姐姐見了,也不敢勸阻。我從房門背後找來一根平時與小夥伴們「殺架」用的木棒遞給父親,父親卻把它丟到了一邊,用他手中的篾絲在我腿上狠狠地抽了幾下,我頓時感到一陣火辣辣地疼,後來捋起褲腿一看,上面就是幾道血痕。那是母親說過的,打人不要用棍棒,用細條子抽,既會疼到皮肉,又不致於傷筋動骨。回想起來,她也真是打出了心得啊。接著,父親從鍋蓋上拿來一盤苕瓜(用紅薯澱粉做成的小豆腐塊)命令我吃下去,說那女主人把我弄髒了的紅薯澱粉拿到我家裡來,跟奶奶說了很多難聽的話,然後她自己在我家米桶裡撮走了兩升子米作為賠償。嚼著還夾雜有草木灰的苕瓜,我沒有哭,眼淚卻流了下來。那時,我懂得了糧食的珍貴,也明白了闖禍是要付出代價的。後來我去錦和醫院看母親,母親知道後沒有罵我,只是想起別人說的氣話,還有被強行撮走的兩升子米,她嘆了口氣,眼角溢出了淚水,埋怨我怎麼那麼不懂事。

我高中是在職業中學讀的,本來有機會通過專業對口招生考試成為省農學院的一名本科生。但那年的對口招生指標遲遲沒有下達,直到距離高考只有兩個多月了,才被學校以推優的方式報名參加高考,才開始複習落下了大半年的英語和地理。儘管高考成績剛剛踩著中專錄取分數線,但我並不想讀中專,我寧可自己少考0.5分名落孫山,再去縣一中復讀,奮戰一年再考大學。可我還是被懷化的一所中專錄取了,學校背後就是鐵路,去鐵路上散步,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

黃昏時分,晚霞染紅了天邊。我們沿著湘黔鐵路往火車站方向走,前方就是湘黔和焦柳兩條大動脈的交匯處。站在立交橋上,腳下是焦柳鐵路,往北通往麻陽。望著前面農家上空縹緲的炊煙,我第一次讀懂了鄉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懷化。多少次,我真想像鐵道遊擊隊戰士那樣,跳到腳下疾馳而過的貨物列車車廂裡,一路向北,直達文名山下的縣一中,去繼續我考大學的夢想,哪怕被母親責罵,被父親抽打,我也心甘情願。但我怎能回去?想起勤儉樸素的父母,想起初一隻讀了一個學期就輟學回家幹農活的姐姐,我只能在這個被其他同學稱為「收容所」的學校裡混完兩年學業,然後參加工作減輕家裡負擔,而大學夢也只能是夢了。        中專畢業後,我在鄉下工作了十五年,還時常能夠見到炊煙。進城後,城裡都是燒電燒氣,就難以見到炊煙了。走在小巷裡,有些人家的抽油煙機裝得很矮,排出的濃濃油煙直接吹到臉上,嗆人得很。以前也回過故鄉,但原來的房子拆除了重建,後來又變賣給了右邊的鄰居,在老家沒有了家,每年掛清、燒年紙都是來去匆匆。那些年,是我對故鄉最為思念的日子,若在其他地方看到炊煙,就會想起故鄉,想起故鄉原來的老房子。幾年前,在故鄉的馬路邊買了一棟房子,也算圓了父母葉落歸根的心願。我雖偶爾回去住上一晚,但大院子那邊去的不多,也就很少見到故鄉的炊煙了。

         ——2018年7月23日

相關焦點

  • 玲瓏被稱為「小王菲」演唱會演唱《又見炊煙》
    當晚,玲瓏除了演唱即將發行的新專輯中的8首歌曲,還特別獻上送給臺灣歌迷朋友的鄧麗君經典歌曲《又見炊煙》,真正的引發了全場千人大合唱的溫馨場面!  談及為何演唱鄧麗君的歌曲,玲瓏接著還講:「《又見炊煙》是我4、5歲時就愛唱的歌;也是我第1首接觸到國語歌曲,這是我第一次在臺北開唱,因此選了這一首對我及這塊土地有特別意義的歌;也藉此向我的偶像鄧麗君致敬。」
  • 母親的炊煙
    無數次品讀,童年的炊煙的容顏,早已讀懂:炊煙是母親的炊煙,是我的母親用粗糙的手把那些土地的雜草、樹葉無數次點燃,讓那些炊煙載著淡淡草木灰的香氣和濃濃的母愛飄向雲端。微風佛過,炊煙魔術般的成了絲絲縷縷,擁入白雲的懷抱,進入一個個甜美的夢幻。全家就有了融進母親的許多辛勞的「美餐」!懵懂的童年記憶裡,炊煙與香噴噴的玉米粥,烤紅薯,野菜玉米面糰子….緊密相連。
  • 2位歌后都曾演唱過的經典歌曲《又見炊煙》,傳唱度極高
    《又見炊煙》1978年由鄧麗君演唱,並收錄於國語專輯《愛情更美麗》,這首歌曲在鄧麗君這位歌后的演唱下更放光彩,傳唱度極高,在傳入內地後熱度可是一直高居不下。1995年歌后王菲為紀念鄧麗君,重新演繹了這首經典歌曲《又見炊煙》,並且收錄於《菲靡靡之音》,王菲的嗓音獨特又給經典歌曲曾添了一分色彩。
  • 炊煙裡鎖著的鄉愁
    我知道母親早早起床了, 這是每日村子裡升起的第一縷炊煙,即便是寒冷的冬季,滴水成冰 ,也是雷打不動。屋外悽厲的北風狂呼亂叫,彼時的我還未起床,享受著炊煙穿經火炕帶來的溫暖,聞著從灶膛裡飄出的草木煙火味道,聽著那木柴燃燒的聲音,感覺生活是那樣的踏實,那樣的幸福,便愈加懶得起床了!
  • 陸錦洲|故鄉崇明的炊煙
    但不管用什麼柴火做飯,炊煙總是炊煙,淡淡的,嫋嫋的。母親常說,家裡什麼時候能燒長柴吃白米,那就好了。這個並不高的願望,卻是我們兒時的奢望,只有在過大年的幾天裡才能享受到。我問母親,炊煙去了哪裡,雲兒去了哪裡?母親告訴我,他們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將來你長大了,也會象雲兒一樣,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我不知遠方是什麼樣子,但肯定是個十分神奇的地方。不然,為什麼炊煙總是向著遠方飄去。從此我就盼望著自己能快快長大,想往著去那個神奇的遠方。讀小學的時候,每當傍晚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遠遠望見自家的屋頂上冒起了嫋嫋炊煙,我便會撒腿奔跑起來。
  • 一縷炊煙最溫暖!溫暖了田野的冬天
    多溫暖的炊煙啊!記得讀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較遠。所以每天都只能早出晚歸,早上匆匆去,傍晚回來時就懶散了。每天到了村口我最想望見的是我家屋頂飄著的一縷炊煙了,我知道母親繞著灶臺準備晚餐,所以那若靜若動的炊煙是我兒時最溫暖的記憶。
  • 遠去的炊煙——散文
    讓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在農村老家時,清晨,或者是傍晚從小村中升起的嫋嫋炊煙。我記得,炊煙最好看的時光,是初夏的清晨。我們地區有諺語說:"立夏鵝毛住。"過了立夏,風逐漸的就小了。拂曉,小村的炊煙是整齊壯觀的。黃昏時,由於各家晚飯的時間不一樣,村子裡升起的炊煙也就不集中了。清晨,小村隨著第一聲雞鳴。
  • 追蹤我省「百道鄉土地標菜」(下)又見炊煙,「媽媽的味道」引燃鄉村遊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久居都市的遊子聽到這首《又見炊煙》時,總會想起老家冒著熱氣的土灶和媽媽忙碌的身影,那大鍋灶的鍋香氣和鄉土菜的味道,讓他們終生難忘。 「我們評選百道地標菜,就是要讓它們化作『縷縷鄉愁』、『脈脈鄉情』,『牽引』都市人來到鄉村,吃土菜、買特產、住民宿。」
  •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詩詞裡的炊煙,升起嫋嫋的鄉愁
    此刻,鄧麗君的《又見炊煙》一定就會在耳邊迴響:「又見炊煙升起 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 你要去哪裡夕陽有詩情 黃昏有畫意詩情畫意 雖然美麗 我心中只有你……」>原來,炊煙不僅是家的溫暖,還是鄉愁和思念,炊煙升起的地方是愛的家鄉。
  • 阿凡達妹妹譚晶新歌首播 譚晶《心靜聽炊煙》MP3歌詞試聽
    更加別出心裁的是,《心靜聽炊煙》的單曲封面,是一張譚晶親手繪就的蓮花圖,清新脫俗,樸拙自然。這幾年淡出公眾視線的譚晶,無論是相夫教女的責任,還是執著於心的藝術,亦或是念念不忘的公益,她始終相信,只有足夠沉靜,才能聽得見隱藏在繁華名利之後發自內心的聲音。  揭面之後的譚晶,多次被人問及如何成功轉型和未來的安排,譚晶現在用新歌做了最好的回答:心靜,就聽得見炊煙。
  • 譚晶《心靜聽炊煙》首發 親筆水墨封面盡顯禪意
    如今「阿凡達妹妹」帶給樂壇的興奮還沒有平息,面具後的譚晶已然轉身,在摘掉面具後首度發聲,再一次用實力和自信去探索音樂的新高度,最新單曲《心靜聽炊煙》從心出發,為喧囂寒冬帶來溫靜暖流。大幕落下,譚晶並沒有因此投入娛樂的狂歡,此次帶來的全新單曲《心靜聽炊煙》,堪稱年度靜心之作,從蒙面舞臺上眾星捧月的喧譁,一瞬間墜入靜聽炊煙的禪思,譚晶的百變總是在出人意料中帶給人們驚喜。
  • 風輕雲淡、嫋嫋炊煙
    歲月蒼白的古樹日薄西山,最終才見得那一場阿彌枯黃的古藤再不復青春蔥蔥,只為看見那一世的輕舟過往歲月淡走的足跡,見證滄桑抹平回家的路生命的規規律律。過不去的精彩,繁花似錦,似水流年走不出的經曾,迷迷失失,望斷天涯路我撞響的暮鍾,只為早點結束這一天疲倦心煩可以早點進入短暫的失眠我所想戀的歡聚一堂,滿心喜所謂的風輕雲淡,嫋嫋炊煙
  • 「今日作家」朱玉華 ‖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散文)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文/朱玉華在雪梨小住的時候,常常看到居民房屋上大都伸出個煙囪,雖然從沒見有煙霧冒出,卻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炊煙,想起了宋人楊公遠「乍雨微寒養麥天,村村斜日起炊煙。玩累了,就不時望望家的方向,看是否飄起了炊煙。一見到有炊煙緩緩升起就趕緊往家跑,那是媽媽正在忙碌晚餐的標記,也是要我們回家吃飯的呼喚!家家戶戶嫋嫋上升的縷縷炊煙,隨風飄蕩,慢慢消失在太空之中,簡直就是一幅幅雲煙縹緲的水墨畫。那種靈動,那種氣韻,那種舒展,至今回想起來,仍然那麼溫馨,那麼親切!
  • 炊煙是一個村莊的魂|趙大民【薦讀】
    炊煙的形態是美的,從那些簡易的煙囪裡出來,開始是一小股,往往是直著上的,那小股就變大了些,甚至會跑到雲彩眼兒裡,跟雲彩說說話。不過,炊煙應該都是相互喜愛著的,李嬸家燒的是櫟葉,王嬸家燒的是換香,還有張大娘家燒的是桃樹枝子……那些炊煙一出來,就去串門了,見了面,就會扯住了手,抱住了腰,說不完的悄悄話,就是風來了,也把她們分不開,反而愈發拉得緊,就融在一起了。
  • 黃平花院:藍藍的湖水,嫋嫋的炊煙
    藍藍的湖水 嫋嫋的炊煙仙翁·居士那藍藍的花院湖湖水,那悠悠的鳳凰灣炊煙,不但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圖,而且是一縷縷醉人的鄉愁:「湖畔炊煙別樣美,點點鄉愁在心頭」。花院湖湖水的靜美,鳳凰灣炊煙的動美,成為了「江南鄉村美如畫」的縮影!
  • 家鄉的炊煙裡,儘是媽媽的味道
    每每憶起故鄉,最親切最溫暖的事,不是其獨特的風水地理,也不是其豐富多樣的特產,而是瓦房頂上升起的那一縷縷飄香的炊煙。『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鄉村因為有炊煙而生機盎然。『人煙』,顧名思義,有人的地方才會有炊煙。
  • 美文鑑讀:《一生伴著炊煙的女人》
    吃著暖暖的早餐,望著母親的身影,覺得女人就如那一股炊煙一樣清淡,卻回味悠長,永遠飄在眼前,烙在心上!走在送孩子的求學路上。看著婦女級的媽媽們匆忙地腳步,牽著孩子們的小手,疼惜的目光,千叮嚀萬囑咐的話語。
  • 炊煙的廚房|寶寶意面
    炊煙的廚房|寶寶意面時間:2015-03-30 22:03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炊煙的廚房|寶寶意面 2015-03-30 爸媽邦爸媽邦 爸媽邦 微信號 ibamabang 功能介紹 爸媽邦微矩陣,影響500萬父母。
  • 「今日作家」李進章 ‖ 故鄉的炊煙(散文)
    故鄉的炊煙文/李進章炊煙是鄉村固有的一個特殊的符號,有炊煙就有村莊,有村莊就有人家,就存在著溫馨與安寧。在遼遠的土地上星羅棋布地生長著村莊,大片大片的炊煙籠罩著村莊的身軀,浸透著人們的心脾。漸漸地,天色暗淡下來,炊煙也無聲無息地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之中。有人說,「鄉村的早晨,因炊煙而令人迷戀;鄉村的正午,因炊煙而令人流連;鄉村的傍晚,因炊煙而令人陶醉」。
  • 荒廢的農村老屋,消失的嫋嫋炊煙
    在中國大地上多少座村莊正在悄悄的消失,那一間間承載著滿滿人間煙火味的老屋,也像屋頂之上飄蕩的炊煙消逝在歲月的時空中……每當炊煙飄蕩在村莊的上空,老屋的灶堂裡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們是母親,外婆,奶奶……斑駁著煙漬的那口老灶大鍋之下,燃燒著鄉村土地上的枯木,騰騰的火焰裡散發的依然是鄉村的味道。老屋也已經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