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煙是一個村莊的魂|趙大民【薦讀】

2021-02-19 河南思客

頭條:炊煙是一個村莊的魂|趙大民【薦讀】
二條:開封的菊|吳建華【薦讀】
三條:桐柏四題|楊政民【薦讀】

  那天,我打開燃氣做飯,突然便莫名地生出一份傷感來,不用多思,還是想起那曾經炊煙嫋嫋的故鄉了。
  故鄉的四季分明,春是溫柔的,夏是熱烈的,秋是沉靜的,冬是肅穆的。這樣說,或許還是有點洋氣,甚至是充滿詩意的。但鄉親們真的沒有想過四季的模樣,一年到頭,就是在地裡刨食,土地是他們的命,命就是土地,就是那些長在土裡的莊稼或菜蔬。土生萬物,包括這些侍弄土地的人。土地,無論貧瘠或富饒,都是實在的,莊稼人也是這樣。

  鄉親們似乎沒有閒下來的時候,但還是有「冬閒」的說辭。冬天,場光地淨了,不似焦麥炸豆的天。蠶老一時,麥熟一晌,莊稼的收打,就是跟老天爺賽跑哩,緊張得連個放屁的空也沒有。

  而冬天,鄉親們也不使閒兒,留下的春地要耕,犁出來好凍一凍,既殺害蟲,又養地力;麥田和油菜地裡要送糞,壓了糞,那苗兒就壯實,有勁。但再忙的冬天,相比之下,還是閒的,不用連明徹夜地幹。冬閒,也可以說是鄉親們的慢生活,地今日能少犁一點,糞也能少挑一挑。

  冬天,鄉親們還有一件最要緊的事要做,當然也可以悠著點,但那是必須得做的,那就是拾柴火。

  那時候,村裡沒有一家不燒柴火的,就是那些有在城裡當公家人的人家,也是以燒柴火為主,家裡或許會存一些煤球,卻很少用,往往存了好幾年,煤球還是沒有少。當家的就會埋怨「請燒了。燒完不會再買?」家裡人就說:「不中。燒那,哪兒有燒柴火得勁?哪兒有柴火燒出來的飯菜有味?」

  村裡的人家,每一家都有一把或兩把「砍坡鐮」,那是專門拾柴火用的,刀刃厚實而鋒利,耐砍,用它來割麥是不中的;「割麥鐮」刀刃單薄而鋒利,只能割穀物一類的東西,要是用來砍柴,指頭肚粗的柴火挨一下,就會卷了刃兒。

  村裡的坡上有櫟樹、楊樹、榆樹、構樹、油桐……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樹,這是一大片樹林子,拾柴火當然可以去這些地方,但不能砍一棵樹,只能是修修枝。要拾柴火要到村裡專門劃下的柴火坡上,那裡都是雜毛子,比如櫟葉和換香,以及荊條、合歡等。就是在這樣的坡上,鄉親們遇上了好的樹苗,也會修修枝留下來,一來二去,那坡上就會又起了一片林。

  一個冬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會起一座或者幾座柴火垛。甚至柴火垛的大小,就映襯著這一家人的勤與懶,就包涵著這一家人從今冬到明春的冷與暖。有了柴火垛,灶火就有了可燒的,就會有炊煙飄出,生的食物就會變成熟的,一家人就不會忍飢挨餓了。人的一生,再沒有比填飽肚子更緊迫的事了。俗語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哩慌。俗語不俗,民以食為天,真的不假。

  各家做飯的時間不同,但也錯不了多少,有手錶或鐘錶的人家,是少數的,但也難不倒做飯的女人們。早晨,雞窩裡的公雞不會偷懶,即使再懶的人也會被它們叫得不好意思不起來;中午,日頭跑到頭頂了,也就該做飯了;晚上呢?日頭壓了山,那火往往就生起來了。其實,女人們完全是可以不靠這些自然的參照物的,她們心裡都裝著生火的時間,無論再苦再累,她們也不會冷了鍋灶,讓一家人餓了肚子。要是那樣,她們就會說「丟死人了」,會責備自己很長一段時間。

  炊煙的形態是美的,從那些簡易的煙囪裡出來,開始是一小股,往往是直著上的,那小股就變大了些,甚至會跑到雲彩眼兒裡,跟雲彩說說話。不過,炊煙應該都是相互喜愛著的,李嬸家燒的是櫟葉,王嬸家燒的是換香,還有張大娘家燒的是桃樹枝子……那些炊煙一出來,就去串門了,見了面,就會扯住了手,抱住了腰,說不完的悄悄話,就是風來了,也把她們分不開,反而愈發拉得緊,就融在一起了。若是你第一次來村裡,看見村子的上空那一片炊煙,一定會驚了你的眼,驚了你的心。

  炊煙是有味道的,各家各戶都不同,誰家做的啥飯,燒的啥湯,炒的啥菜,蒸的啥饃,不用到他們家去看,聞聞那炊煙就知曉了。

  俺娘燒的湯,最多的就是芝麻葉麵條,芝麻葉是自家地裡的;麵條,是娘用自家白面擀的。而那湯水不是清湯寡水,而是和了一點玉米糝滾一滾,玉米糝的香、芝麻葉的香和麵條的香就成了一團,再加入香油,那香氣就隨著櫟葉炊煙的香氣瀰漫到整個村子裡。村裡人就會說:「民他娘的麵條湯又燒中了,真香啊!咱咋做不出人家的味哩?」自然是有人向娘請教的,娘說:「看你們說哩!俺就是麵條擀得細一點,火燒得勻一點,湯水滾得久一點,玉米糝不能生哩。」人們說:「您就是細心哩,熱心哩!」娘說:「你們不也一樣?」邊說邊會盛了麵條湯讓人家喝,大人們說「聞聞都美哩很。」而跟來的孩子們照例是不做假的,都還要哧哧溜溜地喝上一碗。

  許多時候,村裡的人會在這炊煙嫋嫋的村子裡轉悠轉悠,誰家有了好吃的,都會在炊煙裡傳遞著信,村東頭的梅嬸蒸了糖卷饃,或是村西頭的小正嬸,甚至南頭山岰裡的育嫂子家炸了肉丸子……要不了多久,一個村的娃娃都吃到嘴裡了。不僅僅我們這些孩子們,連大人們也一樣,炊煙連成了一片,什麼都不用怕了。

  記住每一家的炊煙,似乎成了村裡人惦記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早晨、中午或者晚上,誰是第一家或者最後一家起的炊煙,鄉親們心裡都是有數的。甚至誰家今天沒有炊煙起,都看得清,就會讓他們心裡打一個問號,念想著這一家人是出門了?還是有啥事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就有人轉到那一家瞅瞅,去了,就看見已經有人也來了。

  我們家的炊煙,自是村裡第一家飄起來的。人人都說俺娘不僅長得排場,人更利索、勤快、樸實、善良。當然,俺爹也是沒有人不誇的。鄉親們說,人家兩口子對外人好,也擱合得好,從來沒有吵過嘴,更別說打架了。而俺爹俺娘的好,我當然是親身體會的。每每做飯,只要爹在家,總是爹燒鍋,娘掌勺。燒中了,第一碗,總是端給爺爺吃,接著就是娃兒們,到了最後,倆人讓來讓去的,都想叫對方先吃。做了好吃的,往往自己一口也吃不住,除了家人,都被他們送給左鄰右舍了。

  俺爹的鬍子大,人長得也英俊,和俺娘一樣心細,還是村裡最會做思想工作的人。那一天早晨,過了飯點,枝子嬸家的灶火還沒有起炊煙,娘瞅見了,就捋著額前的發說:「他爹,咱瞅瞅去。」

  俺爹俺娘到的時候,枝子嬸家已有好幾家鄰居在,人們就說:「鬍子哥,您來了,趕緊勸勸枝子和梁頭,倆人置氣,連飯也不做了。這會中?」爹笑著說:「大鬍子一來,他倆就又好哩跟一個頭了。」爹邊說邊走到屋裡,梁頭叔搶先說:「哥,你給俺評評理……」爹就打斷他的話說:「評啥理?你還有臉說。說起來你還是男子大漢哩,我都聽說了,不就是枝子把娃上學的錢給了娘家救急嗎?娃上學要緊,娘家的事,也關緊。你要是個閨女,你都不要娘家了?沒錢,一會兒叫你嫂子給你。」又對枝子嬸說:「弟妹,俺兄弟不清楚,你別跟他一樣,你是多好的人啊!我要真打俺兄弟一頓,你還不心疼死?」枝子嬸說:「誰心疼他?」俺爹說:「中了。梁頭,還不做飯去?這回就是你的不對。」

  梁頭叔說:「俺真是不對,急脾氣。」說著就往灶火去,枝子嬸卻站起來說:「陪咱哥他們說話去。你會中?」

  「中。咋不中?」

  人們散去的時候,那炊煙就起來了,大家瞅著,不由得抿了嘴笑。

  俺爹去世的那一年夏天,親人們和村裡的鄉親們來到俺家,把俺娘從俺爹的身旁抱起來,圍著娘說不完安慰的話。安頓好娘,他們到灶火去,生起火,把飯菜燒中,把蒸饃熘熱,讓每一個來的人都吃好飯,把俺爹安安生生地送上了路。他們還勸著娘也喝了點水,他們說:「娃兒們還等著你吃飯哩。」

  第二天,第三天……那些日子裡,我們家不斷有鄉親們來,俺娘說:「俺心裡記住大家的好哩,俺沒事兒哩。」自此,俺家的灶火又準時飄起了村裡的第一縷炊煙,還可著勁和村裡的炊煙們說著體己的話。

  不經意間,村裡的炊煙很少有了,但我卻常常想起它,我覺得炊煙就是一個村莊的魂,哪兒能失去呢?(本文配圖攝影均來自《河南思客》資料圖片庫)

作者簡介

  趙大民,農民,文章多次被《光明日報》《河南日報》《讀者》等報刊,和「學習強國」「河南思客」等平臺採用。

  《河南思客》籤約作者。


本文作者 趙大民 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投稿郵箱: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河南思客2019年編委會

編  委 陳 旭 莊鳳娟 李智信

     張紅陽 胡建武 伊 人

總  策  劃 呂佩義

出  品  人 楊海燕

思想,影響人生

文字,撫摸心靈

河南愛好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蘭考縣雙語學校

河南省雞冠洞風景名勝區

新華元電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感謝關注《河南思客》。網站與公眾平臺轉載《河南思客》所刊發的文章,須徵得《河南思客》授權,並請註明出處。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一經發現,本平臺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北京大成(石家莊)律師事務所

萬德松律師

相關焦點

  • 遠去的炊煙——散文
    讓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在農村老家時,清晨,或者是傍晚從小村中升起的嫋嫋炊煙。我記得,炊煙最好看的時光,是初夏的清晨。我們地區有諺語說:"立夏鵝毛住。"過了立夏,風逐漸的就小了。拂曉,小村的炊煙是整齊壯觀的。黃昏時,由於各家晚飯的時間不一樣,村子裡升起的炊煙也就不集中了。清晨,小村隨著第一聲雞鳴。
  • 荒廢的農村老屋,消失的嫋嫋炊煙
    在中國大地上多少座村莊正在悄悄的消失,那一間間承載著滿滿人間煙火味的老屋,也像屋頂之上飄蕩的炊煙消逝在歲月的時空中……每當炊煙飄蕩在村莊的上空,老屋的灶堂裡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們是母親,外婆,奶奶……斑駁著煙漬的那口老灶大鍋之下,燃燒著鄉村土地上的枯木,騰騰的火焰裡散發的依然是鄉村的味道。老屋也已經老了。
  • 「今日作家」李進章 ‖ 故鄉的炊煙(散文)
    故鄉的炊煙文/李進章炊煙是鄉村固有的一個特殊的符號,有炊煙就有村莊,有村莊就有人家,就存在著溫馨與安寧。在遼遠的土地上星羅棋布地生長著村莊,大片大片的炊煙籠罩著村莊的身軀,浸透著人們的心脾。炊煙是鄉村的靈魂,它不僅有形態,有色彩,有聲音,還有濃濃的味道。炊煙還是鄉村的眼睛,她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道道梁,深情地把在外地的遊子張望。有人說:「炊煙是房屋升起來的雲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莊的聲息和呼吸。」
  • 蘇北鄉村裡,那炊煙纏繞的童年和鄉愁
    我們老家的灶臺有很多種,人口多的大家庭便找手藝好的泥瓦工,砌一個大灶帶小灶並能倒翻煙的多功能灶臺;人口少的便砌一大一小並列的灶臺;家庭沒有泥瓦工的常常自己糊一個沒有煙囪的地鍋,在我的記憶裡,當時,這種簡易的地鍋很多。小孩子一般做飯不行,可是,冬天我們卻願意幫忙做飯,特別喜歡燒鍋。
  • 中國詩歌報:中詩報每日一首臨屏詩《炊煙》精華版(三十三)
    河流,村莊,待耕種的梯田的確良襯衫,九歲時的面容像一幅畫,那時,你用樹枝塗鴉現在,你站在畫外手牽一縷炊煙,炊煙那頭越來越瘦的家炊煙文/水筆翔飛 畫報上,村莊安詳一層雪覆蓋著另一層小草的魂在最下面>文/張知泥炊煙不滅,香火不斷是我們故鄉特有的文化與風景節節攀升的竹,成林拔地而起的山,峰巒如聚像發射臺、發射架最原始的芻型想把一柱又一柱炊煙,發射出去理想高遠、輕盈的炊煙,善良又易碎它們實現了的夢想,最多是把根,從一個鄉村,扎進了另一個鄉村城
  • 美文鑑讀:《一生伴著炊煙的女人》
    吃著暖暖的早餐,望著母親的身影,覺得女人就如那一股炊煙一樣清淡,卻回味悠長,永遠飄在眼前,烙在心上!走在送孩子的求學路上。看著婦女級的媽媽們匆忙地腳步,牽著孩子們的小手,疼惜的目光,千叮嚀萬囑咐的話語。
  • 炊煙裡鎖著的鄉愁
    春去春又來,那些曾經的人,那些過去的事,像四季的風一樣,時東時西,時大忽時小,時遠時近,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而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則是從故鄉吹來的淡淡炊煙,炊煙裡鎖著我無盡的鄉愁。童年,每個黎明到來之前,屋頂上的炊煙便悄然升起,它生怕驚醒了熟睡中的夢中人,只是小心翼翼地吹散了慵懶的星星,吹醒了沉睡的太陽,吹響了古寺的晨鐘。
  • 一座老房,一棵老樹,一縷炊煙,總定格在夢繞魂牽
    可有那踩湖人是否憶起踩疼的青藤7一座老房,一棵老樹,一縷炊煙,總定格在夢繞魂牽你總是以它為軸心旋轉三百六十度然後在高粱紅裡勾兌濃縮童貞隨心所欲地放逐一次心靈的疲憊(文/藺永傑;圖/網絡)村口,那別樣的風景
  • 陸錦洲|故鄉崇明的炊煙
    一點炊煙,使人發現了掩映在林子深處的村莊。村子裡的人家深閉著門戶,儼然一個脫離塵世的桃花源。遊子心中的故鄉,何嘗不是一個桃源聖境呢?但是,遙遠的記憶中,家家有炊煙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苦愁......來感受一下陸錦洲先生的文字吧,那字裡行間的感動,您看了有何感想呢?歡迎您的留言哦!
  • 淺析《一個人的村莊》之生命感悟
    而劉亮程的作品中是有他在鄉村生活和勞動的影子,有他對這個村莊動物、植物所有一切的愛。散文中他通過對鄉村生活中所有事物的細緻描寫,不僅展現出作者對生活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也展現出劉亮程對生活在這個村莊中一切生命的思考以及對生命的敬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生命的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可以說每個人對生命的定義都不一樣。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目,人的生命比任何其他動植物的生命都要重要得多。
  •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詩詞裡的炊煙,升起嫋嫋的鄉愁
    長大後,遠行的路上最愛看車窗外的風景,遠處的山戀,近處的田野,如果是天色近晚,還會有小村莊上空飄起的嫋嫋炊煙。>原來,炊煙不僅是家的溫暖,還是鄉愁和思念,炊煙升起的地方是愛的家鄉。——宋.邵雍《山村詠懷》一座恬靜怡人的小村莊,明媚的春光裡,炊煙嫋嫋升起。整首詩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的俏皮和童真。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
  • 江西雙橋村的冬日景象,地處贛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炊煙熟悉
    多少年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走得多遠,總會想起老家房屋上空飄蕩的縷縷炊煙。也許現在有人會笑話我們思想過於陳舊,看不見自己家的煙洞就會哭鼻子,在我看來,那是我們對家鄉的留戀與不舍。炊煙嫋嫋,飄蕩的是家鄉的氣息、家的味道還有家人的溫暖。炊煙是鄉村的logo,勾畫這圖案的就是農村的婦娘們,當天邊的暮色漸漸在山林裡漸濃,女人們就窸窸窣窣開始為一家人生火做飯。
  • 在竹籬笆的邊上拾起一把炊煙(散文詩)
    文/高登權一座山連著一座山,一個坎接著一個坎,翻越了所有的記憶,卻翻越不了那些竹籬笆圍著的柵欄。一眼望過去,我看見村莊的顏色發生了改變,不需要任何顏料,塗抹過的日子就那樣清清淡淡。這根本就不用想像,日子的衰老中,歲月無情的劍,一遍遍砍傷了他們蒼老的皮膚和容顏,如果我們還能認真地去懷念,就不該只用語言,我們應該在竹籬笆的邊上拾起一把炊煙,揣在懷裡,隨時記住那些日子的變換,隨時記起那一碗香甜可口的熱湯。
  • 老屋,炊煙,舊時光!
    小時候我是跟隨外婆在鄉下長大的,因此童年的記憶裡滿是那個偏遠的小村莊的剪影。掐指算來,外婆已經離開我五個年頭了,歲月蕭條,記憶卻豐滿,尤其那些與外婆一起擁有的快樂時光,一直在心底蔥蘢著,光鮮著,並未因季節的輪轉而頹敗,萎靡。
  • 母親的炊煙
    無數次品讀,童年的炊煙的容顏,早已讀懂:炊煙是母親的炊煙,是我的母親用粗糙的手把那些土地的雜草、樹葉無數次點燃,讓那些炊煙載著淡淡草木灰的香氣和濃濃的母愛飄向雲端。微風佛過,炊煙魔術般的成了絲絲縷縷,擁入白雲的懷抱,進入一個個甜美的夢幻。全家就有了融進母親的許多辛勞的「美餐」!懵懂的童年記憶裡,炊煙與香噴噴的玉米粥,烤紅薯,野菜玉米面糰子….緊密相連。
  • 東北雪:往日炊煙(散文·外一章)
    遠遠看去,整個村落仿佛一個世外仙界一般。讓人不由得聯想起陶淵明的詩句來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一個忙碌的早晨過去了。人們聽見生產隊上工敲鈴聲,便趕緊喝足了涼水,打著飽嗝趕往生產隊集合,準備上山鏟地了。趟地的老闆子趕著馬爬犁走在最前面,鞭子一甩叭叭脆響。男勞力們扛著鋤頭緊隨其後,女勞力們手拿薅鋤子仨一團倆一夥兒說笑著,屢屢行行地走在野外大道上。
  • 金色妥樂,世界銀杏之鄉,一個託在樹根上的村莊
    說到銀杏,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騰衝銀杏村,而在貴州省盤州市,有一個託在銀杏樹根上的村莊,她就是妥樂村,世界銀杏之鄉,古色古香,古銀杏村落與古村落緊密地融為一體。在這裡,流水潺潺,小橋流水,風景秀麗,古樹綿綿,小橋映虹,奇峰傍寺。
  • 龍啟耀:又見炊煙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村旁逶迤而過,周圍被五座大山環繞,只在東北部開了一個小口。不颳風的時候,空氣流動緩慢,炊煙停留的時間較長,像輕紗樣懸浮於小村的半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就是最好的寫照。我家在一個小山坡上,常常可以聞到瀰漫在炊煙裡的鴨肉味,小乾魚味,醃菜味,豆豉味,有時吞吞口水都可以吃兩口飯。
  • 中國村莊的日日夜夜
    很多年之後,我依然記得,那一個深秋的早晨,炊煙的味道,餃子的香氣,母親忙碌的身影,一個小女孩內心裡,離別的淡淡的憂愁,以及,對前路懵懂的猜測和想像。我再沒料到,多年前那一個深秋的早晨,是我與故鄉,與我的親人們最初的別離。那一頓母親親手包的美味的餃子,從此送我縱身上馬,在離家的路上越走越遠。
  • 哈登平臺,禾木最美的地方,看日出日落,炊煙晨霧,六月還有花海
    禾木村是喀納斯旅遊必須要到的一個點,這被譽為「神的自留地」的圖瓦人村落,以淳樸自然的原生態吸引眾多遊客,而凡是到了禾木村,必定要去哈登平臺,因為這個觀景臺位於村後的半山處,是俯瞰整個村莊的最佳地點。在哈登平臺俯瞰禾木村。村莊,河流,森林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