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炊煙,舊時光!

2020-12-22 德亭美食達人

小時候我是跟隨外婆在鄉下長大的,因此童年的記憶裡滿是那個偏遠的小村莊的剪影。掐指算來,外婆已經離開我五個年頭了,歲月蕭條,記憶卻豐滿,尤其那些與外婆一起擁有的快樂時光,一直在心底蔥蘢著,光鮮著,並未因季節的輪轉而頹敗,萎靡。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濟落後,貧窮就像一頂帽子扣在人們的頭頂,尤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食的小村裡的人。

  外公去世的早,外婆早先與大舅一家住在一起,後來因為表弟表妹的呱呱落地,再加之我的加入,本就低矮不寬裕的房子顯得更加擁擠緊張。(後來才知道是外婆捨不得寄人籬下的我看舅媽的臉色)仿佛是一年的深秋,我和外婆搬離了大舅家,住進了狹小卻溫暖的一處茅草房。好像是進門親戚家的,家裡的老人患病不能生活自理被接去了兒女家。農家人都淳樸,那時候住別人家房子不需要給租金,不像現代人一樣把錢放在第一位,想來也是當時的經濟狀況使然,家家都窮的揭不開鍋。

  都說女孩子記事早,好像真是這樣子。想想自己那時不過五六歲吧,卻對於那處老屋的印象極深。兩扇青灰的木門,半敞半閉著,一把門插的鎖頭早已失去了該有的功能。院子裡坑窪不平,低矮的土坯院牆上雜草叢生。一扇門一扇窗兩間房,窗戶上有的地方糊了一層薄薄的紙,應該是用來抵擋風寒的吧,秋風起,顯得那麼單薄無力。記憶最深的就是老屋門前的燕子窩,築在蘆葦鋪就的屋簷下,啾啾,啾啾總能聽到它們高高低低的叫聲,偶爾還能窺到它們探頭探腦的向屋子裡張望,我想它們一定是在豔羨小屋裡祖孫二人的溫暖吧。如果它們能抵禦北方的寒,我真想把它們的巢穴搬到溫馨的小屋裡來,成為我們家庭的一份子,不再勞累的飛去千裡迢迢之外。

  童年記憶裡的外婆身板硬朗,腿腳利索,更是有著一套勤儉持家之道。老屋挨著一個不大的溝塘,周圍種滿了高高矮矮,粗細不一的樹木。秋風起,黃葉落,恰恰是這些乾枯的落葉溫暖了我和外婆的小屋。外婆把房前屋後的樹葉用竹耙聚攏到一起,裝進大大小小的袋子裡弄回家,再把院子裡的茅草割下來晾乾紮成捆。外婆說這些都是很好的軟柴火,很好燒,大舅又給搬來一些玉米秸稈。

  小時候的冬天,下雪是很平常的事。那時候大氣汙染少,環境更是格外的好,不說是青山綠水,也是綠樹林立,碧草叢生,感覺那時候的雪花也出奇的晶瑩剔透,尤其雪後初晴,太陽的五彩絲線落下來,雪地裡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像極了天上的星。堆雪人打雪仗是小孩子最愛的事。你拿了家裡的大鐵鍬,我拿了自製的小煤鏟,還有不帶工具的,直接用手捧,不一會兒一個雪人模型就堆積出來。

那時候雖然窮,但是孩子們的想像力卻異常豐富。家裡燒的煤球兒是黑溜溜的大眼睛,胡蘿蔔是橘紅的長鼻子,不知誰偷了家裡的一串紅辣椒掛在雪人的脖子上,紅白相映,好漂亮的瑪瑙項鍊呢。母親織給我的那條暖暖的大圍巾再給雪人披上,一個美麗動人的美女就栩栩如生了。我們手牽手圍著雪人跳舞,嘰裡呱啦的唱我們自己編的歌,冰天雪地裡,大家玩的熱火朝天,小臉兒凍得通紅也不覺冷。

  兒時的記憶裡沒有玩具,沒有零食,更沒有超市,遊樂園一說,簡單而貧窮的歲月,卻是最快樂幸福的時光。那時的孩子沒有挑食的應該,因為在那個捉襟見肘的年月有的吃就不錯了。肚子裡本就沒有油水,再加上一頓瘋玩兒,餓的咕咕叫是最本能的身體反應。小孩子大多喜歡黃昏時分屋角的炊煙,一團煙霧在自家的煙囪裡嫋嫋升起,映射出貧寒日子裡煙火的暖色。即使大家玩的再忘我,再盡興,炊煙一起,不用家人召喚,便各自散開紛紛跑回家去。

  從小身體就瘦弱,自身體質差是一方面,營養的缺乏應該又是一方面。外婆從大舅家捉過一隻母雞來養,隔一兩天就能吃到一個煮雞蛋,在當時來說已經是不錯的待遇了。外婆從來捨不得自己吃,偶爾哪天母雞勤快,每天都生個蛋,外婆就攢起來,等到年節有親戚客人來時,做為下酒菜炒著吃。香噴噴的炒雞蛋當然要比煮著好吃多了。

小時候的自己饞蟲多,煮雞蛋吃膩了便戀上色香味美的炒雞蛋,那時自己養的土雞,蛋黃都是金黃的,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外婆自然寵我,我想吃,就隔三差五的做給我吃。每每在外面玩,知道今晚外婆要炒雞蛋,便總是一邊心不在焉的玩著,一邊時不時的盯著屋角的煙囪。當縷縷炊煙慢慢升起,即使在溝塘的對面玩,我也一眼能望到家的方向,我更能想像出外婆在土灶前一邊添火,一邊躬身忙碌著為我炒蛋的身影,遠遠地我更能嗅到脈脈母愛味道,那是較之母親更濃情的愛的味道

  生命只有一次,童年更不可重來,外婆已離我而去,物是人非,很多時候寫關於外婆的文字我眼中都是有淚的,所以這兩年隨著身邊人事的逐漸蕭條,真的不想再惹自己流淚了。可是幾日前看到二姐發的圖片,綠樹環抱下低矮的茅草房,茅草房旁那嫋嫋騰起的炊煙,一時間就感覺自己又回到了那年那月那時光。

  此去經年,季節闌珊,許多往事已荼蘼被歲月碾成塵,而關於童年的點點滴滴,關於老屋,關於心底裡那嫋嫋炊煙的記憶卻歷久彌新,隨著日月的更迭更加鮮活。心泛波瀾,提筆寫來,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一幕一幕在眼前重現。感恩節過了,心情潮溼不覺就想感恩外婆,感謝她老人家在貧窮的歲月裡賜予我最富有的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相關焦點

  • 荒廢的農村老屋,消失的嫋嫋炊煙
    在中國大地上多少座村莊正在悄悄的消失,那一間間承載著滿滿人間煙火味的老屋,也像屋頂之上飄蕩的炊煙消逝在歲月的時空中……每當炊煙飄蕩在村莊的上空,老屋的灶堂裡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們是母親,外婆,奶奶……斑駁著煙漬的那口老灶大鍋之下,燃燒著鄉村土地上的枯木,騰騰的火焰裡散發的依然是鄉村的味道。老屋也已經老了。
  • 午休丨老屋裡的時光
    夢裡的老屋坐落在縣城南郊一隅。再熟悉不過的小路,再親近不過的小區,氤氳著一份溫情的氣息。歲月悠悠,微風徐徐,炊煙嫋嫋,柔情依依。只是縷縷炊煙裡,早已不是母親的味道。四川的麻辣,河南的燒餅,過往的房客用家鄉的風味延續著老屋的人間煙火,用一個又一個四季打理著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
  • 圓夢田園 百年老屋變「世外桃源」
    廣漢松林桃花山上  一間有200多年歷史的老屋  一面褪色的土坯牆  透過改造一新的院落  帶著歲月的一絲絲懷念  滿牆的月季花  味道瀰漫在舊舊的後院  小貓睡熟在手工砌起的木臺階  陽光照了一遍,它眯著眼  小院裡的花瓣
  • 再別舊時光,一如往常
    琉琉隨意裹住記憶的落葉隨風,恰是時光淹沒了少許。清晨至黃昏,一天便老了;嬰孩成耄耋,一生便老了。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一縷炊煙醒來,薄暮的晚風追隨著晚霞。無論光陰如何浸染,但願你一故如初,琉琉隨意。
  • 舊時光·二十 | 炊煙升起來了,在空中熱烈相擁,久久纏綿
    這裡是「嚴鼎中學語文」,歡迎點擊關注朋友,這個夏天,和你一起,重溫舊時光炊煙升起來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熱烈相擁,久久纏綿。還是村莊好,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設防。⑫ 突然聽得有母親的聲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飯啦——」你忍不住笑,原來不管哪個年代,都有貪玩的孩子。⑬ 周遭的色彩,漸漸變濃變深。身下的土地,漸漸涼了,你也該走了。再貪戀地望一眼這秋天的夕陽,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隻紅透的西紅柿,可以摘下來,炒了吃。
  • 炊煙裡鎖著的鄉愁
    文:黃建忠圖:來自網絡人到中年,變得愈來愈懷舊了,故鄉的老屋,斑駁的牆壁, 陳年的往事,多年未曾謀面的故友,還有那流經歲月的歌曲,都能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我知道母親早早起床了, 這是每日村子裡升起的第一縷炊煙,即便是寒冷的冬季,滴水成冰 ,也是雷打不動。屋外悽厲的北風狂呼亂叫,彼時的我還未起床,享受著炊煙穿經火炕帶來的溫暖,聞著從灶膛裡飄出的草木煙火味道,聽著那木柴燃燒的聲音,感覺生活是那樣的踏實,那樣的幸福,便愈加懶得起床了!
  • 故鄉:時光裡的老屋
    文 | 李克勝 · 圖 | 網絡老屋還坐落在原地,很安靜,空空的,經歲月的洗禮刻出一條條皺裂的紋,斑駁的牆刻描繪著年邁的滄桑,東北面的土坯牆還被雨水浸蝕出一個大豁口。屋頂的瓦楞,散淡地射出幾絲光線,渾濁,深邃一一我嘆息地說,老了,老了,老屋老了。站在老屋門口,總會想起過去的時光,老屋,不僅記載著歲月,更記載著我,記載著家的親情和溫馨。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勞累了一輩子,總盼望著、準備著,要修建一棟屬於自己的新屋。
  • 江西雙橋村的冬日景象,地處贛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炊煙熟悉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多少年來,無論我們走到哪裡走得多遠,總會想起老家房屋上空飄蕩的縷縷炊煙。
  • 你好,記憶中的舊時光
    昨日青空時光荏苒,我也已經到了可以說到舊時光的年紀,我從小是生活在農村的,直到十歲才搬到縣城裡。在我的記憶裡,那個時候無憂無慮的生活一直是記憶猶新的,且美好著那個時候土灶裡用柴火燒出來的大米飯是現在很難再嘗到的味道,濃濃的炊煙已經是我腦海裡的刻板形象了,因為小時候總是在外面和小夥伴玩到忘記回家,但看到家裡的煙囪冒煙的時候我就知道要回家吃飯了。
  • 誤闖「桃花源」 泉州舊米鋪巷偶遇「森林老屋」
    誤闖「桃花源」 泉州舊米鋪巷偶遇「森林老屋」 qz.fjsen.com 2012-09-06 12:22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昨天中午,在泉州市區舊米鋪巷,老房子內的人們正準備做午飯。「突突突」,摩託車闖入小巷的聲音,引得居民探出頭來,仿佛這是對他們生活的入侵。採訪時偶遇舊米鋪巷的樹與牆,枝幹嵌入牆磚之間,向上蜿蜒生長,我們好似誤闖了深藏於城市中的桃花源。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文:於德全圖:紅豔 對農村出身的人而言,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亙古不變的老屋情懷。不管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走進人群即便消失的普通人。心靈深處最原始、最親切的關於家的概念,那就是老屋的情懷。已經多年沒回故鄉的老屋了,前幾天,隔壁的大叔在電話裡告訴我,因為常年無人居住,無人維修,靠近東面的牆體已經開裂。院裡的樹上,許多小鳥嘰嘰喳喳棲住,房間裡一片凌亂。原本熱鬧無比的老房子,隨著歲月的洗禮,儼然已經面目全非。
  • 嫋嫋炊煙,隨夢而去
    不過在村裡我又看到了一種難以接受的現實:河道汙染嚴重,村道坑坑窪窪,家家戶戶門口垃圾成堆,雞飛狗跳的喧鬧以及村民臉上的無可奈何,讓時光仿佛停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住了祖孫三代四代的老屋,在風雨飄搖之後被推倒重建,鎮政府提供幾種樣式讓村民選擇,保留了部分江南民居的元素,也便於現代生活方式的介入。有些老屋保存狀況不錯,大屋頂梁架結構,觀音兜和屋脊裝飾頗見匠心,村委會就出錢進行修繕,成為鄉村旅遊的資源。白牆上的壁畫大紅大綠,豔而不俗,講述著風土與時尚。 土地流轉了,青壯去城裡打工,老人在家照看孩子,這種格局本不出意料。
  • 【走畫集】在花蓮遇見舊時光
    從小成長於臺北,臺灣的其他角落對她只是蜻蜓點水的觀光景點,但每每看到各地老屋老景,因「發展」之名被拆除,心裡總有糾結,「臺灣味」如果再不保存,真的就快煙消雲散了。完全沒有遮陰的巷子,考驗也漸漸出現,太陽爬到頭頂,即使戴著帽子,還是可以感覺天然熱塑燙,還有一隻蜜蜂總是飛過來巡察我的進度,大腿雖然有褲子保護,但是炭烤雞腿好像也快可以上桌了……寫生可以畫出美麗的風景,其中畫面無法感受到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能體驗~第二站我又回到「松園別館」,我想表現主館身上披滿綠絨衣服的感覺
  • 再見,老屋!
    來源:亞輝作者:亞輝因為家裡蓋新房的緣故,老屋明天就要拆掉了。老屋是兩排土坯房,我在老屋裡出生,在老屋裡長大,長大後就告別了它,甚至來不及在它被拆掉時見它最後一面。在我不算太長的人生中,炊煙或許是我見過的最溫暖的東西了。2006年的時候,哥哥考上了大學,從那時起,母親就離開家出去打工了。父親雖然照顧家裡,白天也一直在山裡的石灰窯裡做工。那個時候,我每周六的中午回家,到家的時候家裡總是一個人也沒有。我自己給自己洗衣服,自己給自己做飯,自己給自己烙好乾糧再帶到學校。
  • 老屋傳承之造「新」保「舊」—臺南謝宅
    老屋傳承之造「新」保「舊」——臺南謝宅施工時,謝宅原本主要的結構都保留了下來,但是四層樓的功能分區,是讓老工匠結合新的比例來重新加以規劃。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留老房子原有的韻味和記憶,設計師特別請到五個年齡八十幾歲的老師傅以傳統的技藝來製作棉被、榻榻米、竹子、磨石子和蚊帳,而一些姐姐小時候的鋼琴、媽媽用的縫紉機、老櫃、書桌等,也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復「舊」的一種體現。
  • 那土牆老屋,是一代人的深情回憶,是一代人的青春年華
    每年回鄉下,都會帶孩子們回老屋去看看,她們每次都會在老屋前嬉笑打鬧,把這當作了一個旅遊景點。孩子純真的笑容在老屋的映襯下顯的格外生動,可他卻無從體會老屋曾經見證的苦難搬離老屋多年了,也沒怎麼管理了,但當年種下的桔子樹卻還結滿了果子。
  • 臺北「老屋新生」記
    圖為迪化街許多老建築都「修舊如舊」。改建而成的博物館內正進行「舊的不去」老物修復特展,從老唱片、油紙傘到鍋碗瓢盆,匠人都以修修補補賦予其新的生命。「臺北,是一個戀舊的城市。」寧培傑認為。  「現在臺北老屋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保留下來,而是如何『活化』。老房子不能私自拆建、買賣,那就是『死』的財產。」高興泉說。他認為,這樣即使房子保留下來,街區也依然會衰落。
  • 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
    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老屋很老,它的年歲比我的年紀還要長久。而今老屋卻已斑斑駁駁,雖然還不至於傾倒,但確實像一個人已經蒼老了,蒼老得只能在那靜靜的坐著,而不能發出任何聲響。
  • 遠去的炊煙——散文
    讓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在農村老家時,清晨,或者是傍晚從小村中升起的嫋嫋炊煙。我記得,炊煙最好看的時光,是初夏的清晨。我們地區有諺語說:"立夏鵝毛住。"過了立夏,風逐漸的就小了。拂曉,小村的炊煙是整齊壯觀的。黃昏時,由於各家晚飯的時間不一樣,村子裡升起的炊煙也就不集中了。清晨,小村隨著第一聲雞鳴。
  • 老人留守農村老屋,不肯進城跟兒女住,是想守住一些東西
    一有下雨的前兆,他更擔心自己不在家雨水會把老屋徹底摧毀。父親就這樣固執地守著老屋不肯放棄,當時跟朋友說到父親這樣讓人擔心的事,朋友說:「他其實是想守住一些舊時光……」那瞬間,突然有心酸的淚盈滿眼眶。那些雖然清貧卻一家四口溫馨幸福的時光,父親一定沒法忘。而我們因為習慣了城市的方便,遠離了閉塞的鄉下、遠離了父親。我們拋棄了那些舊時光,但父親卻不肯輕易離開那個種滿美好回憶的地方。後來,我從異鄉回家定居,有了相對穩定的住處,父親才肯搬下來一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