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聯歡
圖:來自網絡
隨著鄉村的城鎮化,生活的潮起潮落,讓我們感到遺憾和惦念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譬如:炊煙。提起炊煙,我相信它曾經纏繞著很多人的童年,含蘊著童心、童趣、童年那些幼稚的想法與期盼,時至今日,在歲月深處依然貯存著我們人生初年的憧憬和夢幻。
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冬天就特別可怕。冬天來了,寒冷像一頭橫衝直撞兇猛無比的狼,追逐得我們的童年無處躲藏。於是,鄉村的「鍋屋」(廚房)裡灶臺前,成了我們冬日裡最愛搶佔的樂園。
我們老家的灶臺有很多種,人口多的大家庭便找手藝好的泥瓦工,砌一個大灶帶小灶並能倒翻煙的多功能灶臺;人口少的便砌一大一小並列的灶臺;家庭沒有泥瓦工的常常自己糊一個沒有煙囪的地鍋,在我的記憶裡,當時,這種簡易的地鍋很多。
小孩子一般做飯不行,可是,冬天我們卻願意幫忙做飯,特別喜歡燒鍋。嗤啦一聲,緊接著一股刺鼻的硫磺氣味瀰漫開來,劃著火柴,點燃灶膛的柴草,嘎達嘎達有節奏地拉到風箱,無疑是青春年少的喜愛。灶膛的柴草噼裡啪啦燃起來,熊熊的火焰上下跳動,煙火氣慢慢擴散開來。
煙火氣在寒冷的冬天給人溫柔的親切感,看著跳躍的火苗舔著鍋底,聽著煙囪拔氣的呼呼聲,依偎著柔柔的增加了溫度的氣體,寒冷頓消,暖意盎然。
煙火帶來了暖融融的溫馨,也激發了我們急於表達的激情。手持燒火棍,用黑色的另一端,在炊煙的溫煦中,開始了我們富有童趣的塗鴉,鍋門兩旁,首當其衝,寫兩個怪異的字,劃幾句打油詩,畫幾個簡筆畫,不倫不類地畫滿了整個灶臺,意猶未盡。
常常忘記了燒火的責任,在牆壁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久而久之,一面面牆壁被我們都塗抹成了「清明上河圖」。如果燒的是地鍋,屋內狼煙地洞,煙霧騰騰,如入仙境,我們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圈可點可贊,啊!那是神仙般自由快樂的童年!
走出庭院,一縷縷炊煙隨著圓圓的紅日冉冉升起,整個村莊雲蒸霞蔚,煙霧瀰漫。雄雞搶佔高高的柴垛,迎著朝陽,引吭高歌;成群結隊的麻雀,呼朋引伴,嘰嘰喳喳,爭搶朝陽的平臺;喜鵲在晨曦裡興高採烈地爭吵,在高高的枝頭,俯瞰煙霞纏繞的人間。
蟄伏了一夜的小狗,在炊煙燻染下一躍而起,瘋狂地在彎曲的小巷子裡你追我趕,盡情撒歡;勤勞的父老鄉親,操起農具,抓一把露水,穿過層層炊煙,把一天的希望種在了他們摯愛的田間。
人影在炊煙裡晃動出風景,童音在炊煙裡清脆傳遠,鳥語在炊煙裡婉轉,歌聲在炊煙裡嫋嫋飄散,有煙火氣的早晨,有煙火氣的鄉村,就是這樣的神秘,這樣的溫馨,這樣的美如仙境,讓我們的童年有了幾分痴狂也多了對人間煙火的迷戀。
中午放學後,我們望著青白色的炊煙在天幕裡飄逸,一股親切的家的溫暖油然而生,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向屬於自己的小院奔去。放下書包,我們在炊煙的簇擁下,開始了課外的惡作劇。
記得有一次我看到同學達成進鍋屋燒鍋了,看著他家煙囪突突地冒煙,我心生一計,想辦法給他製造點麻煩,得讓他受點罪,吃點苦,讓他服服帖帖地走出鍋屋,陪著我們「瘋」。「念無與為樂者」,於是,邀了小民和小四。
我們輕輕地來到達成家院子外面那個高高的煙囪前,小心翼翼地把填堵煙道的那塊活動的磚頭抽出,立刻煙囪拔氣的呼呼聲小了,炊煙也仿佛消逝了,只聽到達成嗷嗷怪叫:正燒得好好的,怎麼不出煙了,煙霧亂竄,嗆死人了……我們實在把持不住了,聞聲而動,哄堂大笑。達成罵罵咧咧,連竄加蹦,向我們奔來。
只見他手上粘著灰,臉上黑色的煙塵,被淚水衝刷成了水墨畫,活脫脫成了一隻花臉貓。他那金剛怒目醉眼朦朧的表情,越發好玩好笑。我們連忙賠禮道歉:怕大人,不敢到家裡邀你玩,只好出此下策,還望諒解。「走吧,玩去吧!」俗話說:好玩的,不用三慫。
達成抓了把乾草,抹了一把臉,加入了隊伍,我們一起被淡藍色的炊煙纏繞著向熟悉的街道,彎曲的小巷,飛奔而去。驀地,在日光和炊煙凝成的屏幕上,揚起一股煙塵,灑落一地歡笑,飄逸著一聲聲歡歌。醉了冬日的時光,醉了縱橫交錯的小巷,醉了炊煙纏繞的童年。
飄蕩著炊煙的鄉村的黃昏最美。落日熔金,夜幕漸漸合圍,村裡村外,那些高大的樹木都纏繞著炊煙,家家戶戶房頂上煙霞擁吻,形態各異的炊煙,飄蕩,滑行,跳躍,翻滾,纏繞。
勞作了一天的大人孩子漸漸走進人間仙境,從不同方向,走向溫暖的家。望著房頂上繚繞的炊煙,吮吸著空氣中飯菜的香味,只感到一股難以言說的誘惑從鼻腔鑽入,直達心中最柔軟的部位。鄉村的黃昏,鄉村的煙火氣竟是那樣地充滿魅力,那樣地溫馨誘人,那樣得讓人惦記。
今天,我們大多從故鄉走進城市,即使在老家也很少有人燒柴草做飯了。煤氣、電能的運用,使我們遠離了煙火。我們常說:現代人更需要有煙火氣的生活。所謂煙火氣的生活就是平平常常平安溫馨的日子,看不到炊煙,我們心裡還真空落落的。
歲月的藤蔓,纏纏繞繞,一旦被注入感情,就會被時常記起。那漸去漸遠的炊煙纏繞過童年,可它一刻也不曾離去,時時刻刻纏繞著我們的鄉愁。每每看到煙塵,總想回一趟老家,總想到故鄉看看老巷子,看看老院子,看看老房子,品品那沉甸甸的魂牽夢繞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