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鄉村裡,那炊煙纏繞的童年和鄉愁

2020-12-11 愚伯的自留地

文:鄧聯歡

圖:來自網絡

隨著鄉村的城鎮化,生活的潮起潮落,讓我們感到遺憾和惦念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譬如:炊煙。提起炊煙,我相信它曾經纏繞著很多人的童年,含蘊著童心、童趣、童年那些幼稚的想法與期盼,時至今日,在歲月深處依然貯存著我們人生初年的憧憬和夢幻。

那時候,生活條件差,冬天就特別可怕。冬天來了,寒冷像一頭橫衝直撞兇猛無比的狼,追逐得我們的童年無處躲藏。於是,鄉村的「鍋屋」(廚房)裡灶臺前,成了我們冬日裡最愛搶佔的樂園。

我們老家的灶臺有很多種,人口多的大家庭便找手藝好的泥瓦工,砌一個大灶帶小灶並能倒翻煙的多功能灶臺;人口少的便砌一大一小並列的灶臺;家庭沒有泥瓦工的常常自己糊一個沒有煙囪的地鍋,在我的記憶裡,當時,這種簡易的地鍋很多。

小孩子一般做飯不行,可是,冬天我們卻願意幫忙做飯,特別喜歡燒鍋。嗤啦一聲,緊接著一股刺鼻的硫磺氣味瀰漫開來,劃著火柴,點燃灶膛的柴草,嘎達嘎達有節奏地拉到風箱,無疑是青春年少的喜愛。灶膛的柴草噼裡啪啦燃起來,熊熊的火焰上下跳動,煙火氣慢慢擴散開來。

煙火氣在寒冷的冬天給人溫柔的親切感,看著跳躍的火苗舔著鍋底,聽著煙囪拔氣的呼呼聲,依偎著柔柔的增加了溫度的氣體,寒冷頓消,暖意盎然。

煙火帶來了暖融融的溫馨,也激發了我們急於表達的激情。手持燒火棍,用黑色的另一端,在炊煙的溫煦中,開始了我們富有童趣的塗鴉,鍋門兩旁,首當其衝,寫兩個怪異的字,劃幾句打油詩,畫幾個簡筆畫,不倫不類地畫滿了整個灶臺,意猶未盡。

常常忘記了燒火的責任,在牆壁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久而久之,一面面牆壁被我們都塗抹成了「清明上河圖」。如果燒的是地鍋,屋內狼煙地洞,煙霧騰騰,如入仙境,我們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可圈可點可贊,啊!那是神仙般自由快樂的童年!

走出庭院,一縷縷炊煙隨著圓圓的紅日冉冉升起,整個村莊雲蒸霞蔚,煙霧瀰漫。雄雞搶佔高高的柴垛,迎著朝陽,引吭高歌;成群結隊的麻雀,呼朋引伴,嘰嘰喳喳,爭搶朝陽的平臺;喜鵲在晨曦裡興高採烈地爭吵,在高高的枝頭,俯瞰煙霞纏繞的人間。

蟄伏了一夜的小狗,在炊煙燻染下一躍而起,瘋狂地在彎曲的小巷子裡你追我趕,盡情撒歡;勤勞的父老鄉親,操起農具,抓一把露水,穿過層層炊煙,把一天的希望種在了他們摯愛的田間。

人影在炊煙裡晃動出風景,童音在炊煙裡清脆傳遠,鳥語在炊煙裡婉轉,歌聲在炊煙裡嫋嫋飄散,有煙火氣的早晨,有煙火氣的鄉村,就是這樣的神秘,這樣的溫馨,這樣的美如仙境,讓我們的童年有了幾分痴狂也多了對人間煙火的迷戀。

中午放學後,我們望著青白色的炊煙在天幕裡飄逸,一股親切的家的溫暖油然而生,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向屬於自己的小院奔去。放下書包,我們在炊煙的簇擁下,開始了課外的惡作劇。

記得有一次我看到同學達成進鍋屋燒鍋了,看著他家煙囪突突地冒煙,我心生一計,想辦法給他製造點麻煩,得讓他受點罪,吃點苦,讓他服服帖帖地走出鍋屋,陪著我們「瘋」。「念無與為樂者」,於是,邀了小民和小四。

我們輕輕地來到達成家院子外面那個高高的煙囪前,小心翼翼地把填堵煙道的那塊活動的磚頭抽出,立刻煙囪拔氣的呼呼聲小了,炊煙也仿佛消逝了,只聽到達成嗷嗷怪叫:正燒得好好的,怎麼不出煙了,煙霧亂竄,嗆死人了……我們實在把持不住了,聞聲而動,哄堂大笑。達成罵罵咧咧,連竄加蹦,向我們奔來。

只見他手上粘著灰,臉上黑色的煙塵,被淚水衝刷成了水墨畫,活脫脫成了一隻花臉貓。他那金剛怒目醉眼朦朧的表情,越發好玩好笑。我們連忙賠禮道歉:怕大人,不敢到家裡邀你玩,只好出此下策,還望諒解。「走吧,玩去吧!」俗話說:好玩的,不用三慫。

達成抓了把乾草,抹了一把臉,加入了隊伍,我們一起被淡藍色的炊煙纏繞著向熟悉的街道,彎曲的小巷,飛奔而去。驀地,在日光和炊煙凝成的屏幕上,揚起一股煙塵,灑落一地歡笑,飄逸著一聲聲歡歌。醉了冬日的時光,醉了縱橫交錯的小巷,醉了炊煙纏繞的童年。

飄蕩著炊煙的鄉村的黃昏最美。落日熔金,夜幕漸漸合圍,村裡村外,那些高大的樹木都纏繞著炊煙,家家戶戶房頂上煙霞擁吻,形態各異的炊煙,飄蕩,滑行,跳躍,翻滾,纏繞。

勞作了一天的大人孩子漸漸走進人間仙境,從不同方向,走向溫暖的家。望著房頂上繚繞的炊煙,吮吸著空氣中飯菜的香味,只感到一股難以言說的誘惑從鼻腔鑽入,直達心中最柔軟的部位。鄉村的黃昏,鄉村的煙火氣竟是那樣地充滿魅力,那樣地溫馨誘人,那樣得讓人惦記。

今天,我們大多從故鄉走進城市,即使在老家也很少有人燒柴草做飯了。煤氣、電能的運用,使我們遠離了煙火。我們常說:現代人更需要有煙火氣的生活。所謂煙火氣的生活就是平平常常平安溫馨的日子,看不到炊煙,我們心裡還真空落落的。

歲月的藤蔓,纏纏繞繞,一旦被注入感情,就會被時常記起。那漸去漸遠的炊煙纏繞過童年,可它一刻也不曾離去,時時刻刻纏繞著我們的鄉愁。每每看到煙塵,總想回一趟老家,總想到故鄉看看老巷子,看看老院子,看看老房子,品品那沉甸甸的魂牽夢繞的鄉愁。

相關焦點

  • 炊煙裡鎖著的鄉愁
    春去春又來,那些曾經的人,那些過去的事,像四季的風一樣,時東時西,時大忽時小,時遠時近,時而清晰,時而模糊,而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則是從故鄉吹來的淡淡炊煙,炊煙裡鎖著我無盡的鄉愁。童年,每個黎明到來之前,屋頂上的炊煙便悄然升起,它生怕驚醒了熟睡中的夢中人,只是小心翼翼地吹散了慵懶的星星,吹醒了沉睡的太陽,吹響了古寺的晨鐘。
  •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詩詞裡的炊煙,升起嫋嫋的鄉愁
    屋門敞開著,我和妹妹坐在門前蜀葵花下的小凳子上,看媽媽在灶前忙碌,看淡淡的炊煙在溶溶月色裡嫋嫋升起。多年後,那花,那人,那月色裡升騰起的炊煙,成了我童年記憶裡關於家的最溫暖的眷戀。>原來,炊煙不僅是家的溫暖,還是鄉愁和思念,炊煙升起的地方是愛的家鄉。
  • 家鄉的炊煙裡,儘是媽媽的味道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大概就是如此吧。每每憶起故鄉,最親切最溫暖的事,不是其獨特的風水地理,也不是其豐富多樣的特產,而是瓦房頂上升起的那一縷縷飄香的炊煙。『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鄉村因為有炊煙而生機盎然。
  • 行走在五月的蘇北鄉村,我這裡找到了濃鬱的鄉愁鄉情!
    圖文:崔仰深作為蘇北豐縣的村莊之一,在我的眼裡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五月的陽光下,微風漫捲白雲,大地莽莽的綠,田野充滿了希望;藍天下的小鄉村,綠樹環繞,一戶戶人家在蔥綠中點綴。日子,一天天在記憶裡,被翻閱過去,真的好懷念兒時的那些小夥伴們。好心疼這個在門口蜷縮著看家的小狗,它哀怨的眼神裡,似乎寫著無盡的委屈和思念。村邊的池塘,靜止的猶如一潭死水,在水的表面,是厚厚的一層楊棉。勤勞的大姐,抱著一捆樹幹,那是為了夾園子用的。
  • 炊煙嫋嫋升起,而我在想你,鄉村土灶
    對土灶的情緣,源於灶邊的外婆和母親。有些地方,把女人稱為「鍋邊轉」,就是說女人一輩子在土灶和鍋邊忙碌。外婆和母親都是這樣的典型鄉村婦女。三尺灶臺是外婆、母親一生都離不開的舞臺,她們在嫋嫋炊煙和氤氳的熱氣中養大了一個又一個孩子。
  • 「今日作家」朱玉華 ‖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散文)
    炊煙是鄉愁的符號文/朱玉華在雪梨小住的時候,常常看到居民房屋上大都伸出個煙囪,雖然從沒見有煙霧冒出,卻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炊煙,想起了宋人楊公遠「乍雨微寒養麥天,村村斜日起炊煙。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經常上後山採野果,下小溪摸魚蝦。玩累了,就不時望望家的方向,看是否飄起了炊煙。一見到有炊煙緩緩升起就趕緊往家跑,那是媽媽正在忙碌晚餐的標記,也是要我們回家吃飯的呼喚!家家戶戶嫋嫋上升的縷縷炊煙,隨風飄蕩,慢慢消失在太空之中,簡直就是一幅幅雲煙縹緲的水墨畫。
  • 「今日作家」李進章 ‖ 故鄉的炊煙(散文)
    炊煙是畫家筆下濃墨重彩的油畫,從早到晚不停地變換著色彩。年少時,我們早上起床之後,第一件事不是讀書,而是背著荊條筐到田野裡去揪菜、砍草或者拾柴。此時,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遠遠望去,村子裡一縷一縷炊煙升起,報導著鄉村的黎明。那炊煙沿著屋簷,隨著清風,纏著樹梢,嫋嫋上升,婀娜多姿。
  • 母親的炊煙
    無數次品讀,童年的炊煙的容顏,早已讀懂:炊煙是母親的炊煙,是我的母親用粗糙的手把那些土地的雜草、樹葉無數次點燃,讓那些炊煙載著淡淡草木灰的香氣和濃濃的母愛飄向雲端。微風佛過,炊煙魔術般的成了絲絲縷縷,擁入白雲的懷抱,進入一個個甜美的夢幻。全家就有了融進母親的許多辛勞的「美餐」!懵懂的童年記憶裡,炊煙與香噴噴的玉米粥,烤紅薯,野菜玉米面糰子….緊密相連。
  • 荒廢的農村老屋,消失的嫋嫋炊煙
    在中國大地上多少座村莊正在悄悄的消失,那一間間承載著滿滿人間煙火味的老屋,也像屋頂之上飄蕩的炊煙消逝在歲月的時空中……每當炊煙飄蕩在村莊的上空,老屋的灶堂裡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她們是母親,外婆,奶奶……斑駁著煙漬的那口老灶大鍋之下,燃燒著鄉村土地上的枯木,騰騰的火焰裡散發的依然是鄉村的味道。老屋也已經老了。
  • 能安靜閱讀鄉愁的都是大神?
    籬笆,是村莊粗布衣衫的一塊補丁,還是鄉村秀髮上一枚發卡?以前,鄉村的庭院和鄉野,籬笆是很常見的。籬笆,其實也是一種牆,只是它不能承重,只起隔離作用。那時,莊戶人家日子緊巴,奢侈不起,只好紮起籬笆。費些力氣,不用花錢的。那年頭,力氣也不值錢。
  • 盤點蘇北那些年在當街吃飯的情景,我要說說那幾個神勇的鄰居!
    文:春煦文苑蘇北故鄉是一個人的根脈,無論你走到哪裡,生命裡總會自然而然地湧動生命初年的氣息。無論你身在何處,盤點在老家度過的歲月,腦海裡浮現的總是暖暖的記憶。時隔多年,當街吃飯的情景我依然歷歷在目,那些身懷絕技的鄰居,那些逗人的吃相和趣事一直在我的夢中盤桓。
  • 黃平花院:藍藍的湖水,嫋嫋的炊煙
    藍藍的湖水 嫋嫋的炊煙仙翁·居士那藍藍的花院湖湖水,那悠悠的鳳凰灣炊煙,不但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圖,而且是一縷縷醉人的鄉愁:「湖畔炊煙別樣美,點點鄉愁在心頭」。花院湖湖水的靜美,鳳凰灣炊煙的動美,成為了「江南鄉村美如畫」的縮影!
  • 那鄉土,那炊煙……
    因為一回到閩南的鄉村,無法逃避的就是整個家族催婚的壓力。父親有四個兄弟、兩個姐妹,所以我有數量眾多的堂、表兄弟姐妹。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家族的大部分成員分赴杭州、蘇州、武漢等地經商,只有排行老二的父親大概是天生沒有經商天賦,成為眾多兄弟姐妹中唯一駐守老家務農的人,守著清貧的日子。到了我這一輩,大部分的人初中畢業就出外或經商或打工去了,唯獨我一人讀到大學畢業。
  • 小時候最溫暖的回憶,農村老家廚房上嫋嫋升起的炊煙,滿是鄉愁
    小的時候總是想知道山那邊是什麼,總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現在到了而立之年身在異鄉的我,總是莫名的會被各種家鄉的視頻、圖片所淚目,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詞語也會拉動著我的思緒飄向遠方的家鄉,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鄉愁吧!
  • 沙田村 我不能忘卻的鄉愁
    鄉愁猶如避風的港灣,溫馨與詳和。我的鄉愁,是一滴匯入南流江裡依然清澈見底的沙田溪水,是一棵傲然挺立在和尚寨頂峰的馬尾松,是丅形村巷烙滿我兒時腳印的灰砂路,是從層層疊疊黛瓦升起的嫋嫋炊煙,是古老祠堂裡迎親娶婦的歡聲笑語,是年夜飯桌上美味飄香的大碗扣肉,是村前廣場舞獅擺鳳的亢奮鼓點……鄉愁是一份童年的記憶,每當夜深人靜,回憶起故鄉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總有股淡淡的鄉愁揮之不去
  • 陸錦洲|故鄉崇明的炊煙
    陸安心2020.05.29身在異鄉,每當看到遠方阡陌間升起嫋嫋炊煙的時候,我總會禁不住想起了故鄉,想起了故鄉蟠龍河畔那個叫做大同的鄉村。在我的心裡,故鄉的炊煙是一道永遠抹不去的美好記憶。它陪我度過了整個童年和少年。
  • 龍啟耀:又見炊煙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爺爺的病痛奶奶的呼喚,是父親的責罵母親的哭泣,是飛過眼前的那隻紅蜻蜓,是染紅天邊的那抹晚霞,是徘徊在故鄉屋頂的那縷炊煙。我們把牛放到靠近西晃山那邊的木根衝和劍衝一帶,砍柴,燒野火,烤餈粑和紅薯,玩得不亦樂乎。陰天沒有太陽,也不知該啥時關牛。我們就以炊煙為參照物,當看到西晃山那邊冒出了炊煙,我們就挑著柴吶著「窩火」關牛了。
  • 中國詩歌報:中詩報每日一首臨屏詩《炊煙》精華版(三十三)
    離開以後,我逐漸縮小像丟失了水分和鹽。身體裡燃起縷縷炊煙。在沒有月亮的晚上,抱緊骨頭,一小片晚風窗外吹響了整個山林。>文/張知泥炊煙不滅,香火不斷是我們故鄉特有的文化與風景節節攀升的竹,成林拔地而起的山,峰巒如聚像發射臺、發射架最原始的芻型想把一柱又一柱炊煙,發射出去理想高遠、輕盈的炊煙,善良又易碎它們實現了的夢想,最多是把根,從一個鄉村,扎進了另一個鄉村城
  • 高來明 | 悠悠鄉愁綿綿情
    生在農村,對鄉村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愫,久居城市,鄉愁就像貼心的友,縈繞在夢裡,徘徊在門前。
  • 畛河川裡覓鄉愁
    一向很少讀小說,不是不喜歡,實在是困於視力和時間。拿到本土作家李金河先生的小說《畛河川》時,四百多頁的厚度著實讓我望而生懼。但一路翻讀下來,先前的心境漸漸轉化成了感慨和敬意。近年,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推進,諸多原生態的村落已不復存在。瓦房炊煙、雞犬相聞的聲息正漸次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鄉愁,作為鄉村的代言或符號,正成為遊子心頭繞不過去的溝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