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精彩回顧

2021-02-28 炎帝故裡


活動主題:天下隨和 光耀華夏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人民政府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陳昌智、全國政協副主席 厲無畏、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助理 龍明彪、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黨組成員 熊昌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屈忠、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魯諄、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王俊義、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常文光、湖北省委書記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鴻忠、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 王國生、湖北省委副書記 省政協主席 楊松、湖北省委常委 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 省委統戰部部長蘇曉雲、湖北省委常委 省委宣傳部長 尹漢寧、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田承忠、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蔣大國、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鄭心穗、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 丁鳳英、湖北省隨州市委書記 王祥喜、湖北省隨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劉曉鳴、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任法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釋淨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釋印順、臺灣「三三會」副團長 臺灣中信金控副董事長 羅聯福、臺灣湖北同鄉會理事長 陳興國、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 高武圖、澳大利亞(中華情)聯誼總會會長 張憲舫、紐西蘭中華商會會長 張漢華、香港著名歌手 張明敏、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潘小慧、知名文化學者 於丹、著名作家 熊召政、著名表演藝術家 唐國強 、當紅青年歌唱家 嚴噹噹、著名歌手 韓磊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 趙忠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的後代,王效芝、若楠、沈清、劉敏。


唐國強任奉祀官;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趙忠祥、鳳凰衛視主持人胡一虎攜手臺灣東森電視臺主持人蕭裔芬、湖北衛視主持人王惠聯袂現場主持;

實力歌手韓磊演唱熊召政作詞、卞留念作曲的《炎帝頌》;

傳統禮樂表演《鐘鳴盛世》;

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

嚴噹噹演唱《愛我中華》;

宋璐等演唱《炎帝大歌》;

鏗鏘有力的烈山鼓樂表演;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俊義、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淨慧、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等分別代表儒釋道共同為世界華人祈福。


唐國強恭讀《奉祀祝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宣布 「辛卯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開幕

湖北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楊松致歡迎辭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魯諄點燃聖火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俊義(右)、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法師(左)、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中)為世界華人祈福

傳統禮樂表演《鐘鳴盛世》

實力歌手韓磊演唱熊召政作詞、卞留念作曲的《炎帝頌》

宋璐等演唱《炎帝大歌》

嚴噹噹演唱《愛我中華》

張明敏演唱《我的中國心》


鏗鏘有力的烈山鼓樂表演

更多往屆尋根節亮點請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隨州市炎帝神農故裡
    炎帝神農故裡風景區距隨州市城區西北18公裡,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旅遊觀光的勝地。我有幸到此拜謁炎帝。景區入口,矗立著漢白玉雕刻的炎帝神農立像。神農洞祭長文石刻,介紹了炎帝神農的功績。神農洞,相傳為炎帝神農誕生之地。洞口綠植掩映,據同行人介紹,此洞以前是可以進去的,後來為了保護古蹟,就不允許進入了。神農廟,供奉著炎帝神農,從外觀看,應該為新修建築。
  • 湖北最低調的城市,被譽為「鄂北明珠炎帝故裡」,如今只有五線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2000年6月國務院批准隨州設立地級市,成為湖北最年輕的地級市。歷史厚重的隨州,曾是隋朝楊堅的封地。隋朝也因隨州而得名。擂鼓墩出土的2400年前曾侯乙編鐘震驚世界,被譽為改寫世界音樂史的「稀世珍寶」。隨州還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鐘之鄉」稱號。隨州山川秀美。
  • 全球華人共聚拜祖大典 尋根祭祖
    2002年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2002年4月15日,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經貿委、河南省旅遊局、鄭州市經貿委、鄭州市旅遊局主辦,新鄭市委、市政府承辦的中國新鄭"炎黃文化節"始祖山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鄭市始祖山軒轅閣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法國、泰國、日本、馬來西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來到這裡尋根祭祖。
  • 炎帝嘗百草,薨於此山。又葬於何處呢?
    相傳炎帝在羊頭山嘗百草時,誤食了一種有巨毒「百足蟲」,而炎帝自製的解藥不起作用,炎帝巨痛難忍,只好下馬由人抬著走。於是這地方便叫做「換馬村」。先民發現炎帝情況有異,邊走邊呼喚,但炎帝因病勢沉重,始終不應聲。故此地叫做「不應」,後來諧音為「北營」,即現在的「北營村」。炎帝死於「北營」,先民把炎帝抬到一個山溝裡裝殮,此溝名為「臥龍灣」。裝殮之地稱為裝殮村,後諧音為如今的「莊裡村」。
  • 戊戌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四海炎黃子孫遙拜祖先
    近年來,隨著拜祖大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大典都吸引全球億萬華人尋根拜祖。無法親赴故裡拜祖的海內外炎黃子孫,也陸續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當地設置拜祖會場,共同遙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 民間、官方「祭妙招」 服務海外華人「尋根熱」
    直到去年,在一家尋根服務機構的長期努力下,黃燦盛終於「鎖定」了故鄉所在。「感覺找到了歸屬感,」黃燦盛告訴中新社記者。4月8日,中國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2018年清明假日旅遊市場信息顯示,清明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旅遊總人數1.01億人次。圖為4月6日,大批遊客湧進南京中山陵參觀。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湖北省舉行2016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新聞發布會
    一、「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基本情況簡介  端午節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行於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圈的重要傳統節日,起於上古三代,迄今傳承已逾3000年;千百年來,屈原故裡民眾將紀念屈原與端午習俗結合起來,賦予了端午節愛國、求索的價值內涵和慷慨悲歌的詩意色彩,從而使端午節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符號
  • 癸巳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舉行 放飛和平鴿改為放飛氣球
    癸巳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今天(12日),在鄭州新鄭市黃帝故裡景區舉行。  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拜祖大典依舊沿承了九項議程,包括盛世禮炮、淨手上香、祈福中華、天地人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預防H7N9病毒,天地人和議程由往年的放飛和平鴿改為放飛氣球。  今年拜祖大典主題是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 神農架舉辦全球華人「雲拜」神農活動
    楚天都市報5月18日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喻玲 蔚培龍)5月18日,農曆四月廿六,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辰紀念日。當天,以「炎帝神農佑中華,華夏兒女共祈福」為主題的全球華人「雲拜」神農活動在神農架神農壇舉辦。
  • 尋根祭祖遊涿鹿黃帝城
    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第一都城。由海外華人捐資興建的中華三祖紀念堂,古樸凝重,向人們展示了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人文始祖的偉大功績,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凝聚力。中華三祖堂採用唐代建築風格,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
  • 紐西蘭華裔少女尋根之旅:歧視自己 但想改變世界
    編劇鍾達成是華人移民第三代,劇中講述的正是他本人第一次回廣東尋根的有趣歷程。並不巧合的是,導演Chye-Ling Huang、主演Amanda GraceLeo、和製作人Julie Zhu,全都是海外長大的華人移民後代。為什麼要尋根?鍾達成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尋根之旅讓他變得更完整,面對未來的生活可以更有底氣。
  •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書法體驗助華人尋根溯源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書法體驗助華人尋根溯源 特別是人們在書法魅力的感召下,開始追尋自己幾近模糊的中國姓氏,踏上了尋根之旅,把自己的心重又同祖先的父母之邦連在了一起。  曼谷有很大一部分華人是從廣東潮汕一帶移居泰國的,有些人雖然可以用潮州話說自己姓什麼,但卻沒有意識到己是華裔。
  • 謝肇華:再論謝氏始祖為炎帝系申伯及謝邑在南陽宛城區謝營
    這次又寄來了他的另篇大作《探研謝譜真諦,走出歷史誤區--兼與〈為何謝氏家譜都定炎帝系申伯為始祖而不涉黃帝 系〉一文作者謝肇華先生商榷》(載《舜裔春秋》2011年第1期)。該譜收入兩篇明朝正德年間的序,一是正德庚辰年毛憲序,說:「稽諸史冊,申伯承炎帝之裔,為周宣王元舅,封汝南(謝按:下節將講其誤)之謝城。厥後因國為氏,其流始長。故凡世之推原,謝之所自,必於是祖述焉。」二是正德辛未年南京吏部尚書王華序,亦明確指出謝氏為「炎帝之後」。
  • 2019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冬令營河南文化營在鄭閉幕
    2019年12月31日下午,新年前夕,由中國僑聯主辦,河南省僑聯、河南省華僑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承辦,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支持,河南中醫藥大學、鄭州市僑聯、河南省僑青會等單位協辦的2019年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冬令營河南文化營閉營儀式匯演暨新年聯誼會在鄭州圓滿舉行
  • 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落幕 共徵集作品5286件
    湖南臺辦提供中新網長沙12月19日電 (付敬懿)以「崇敬中華始祖,弘揚炎帝文化」為主題的中華炎帝神農文化創新創意大賽19日舉行頒獎典禮,大賽歷時近六個月,面向全球華人共徵集到LOGO類、IP形象傳播設計類、產品設計類文化創意作品5286件,最終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及優勝獎共34名。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