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主中原後,幾乎全盤接手了大明的宗藩體系。巔峰時期,大清周邊包括朝鮮、越南等國幾乎都是藩屬國。
鴉片戰爭以來,由於清朝國力衰微,內憂外患,大清的宗藩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西邊的藩屬國遭到了沙俄的無情吞併。西南的藩屬國也遇到了英法兩國的不斷蠶食,其中法國在中南半島上企圖吞併越南等國。而琉球以及朝鮮,也被日本先後吞併。
當然了,大清其實日子也不好過,被西方列強先後入侵,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主權。不過即便如此,在越南和朝鮮面對侵略的時候,清廷仍然選擇了出兵幫助。
那麼技不如人的晚清政府,為什麼還要去管越南和朝鮮的事呢?
越南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後來獨立了,還是藩屬國之一,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越南卻又是最不聽話的一個國家,時常趁著中原王朝內亂等機會,挑事。
就在大清陷入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不能自拔時,法國又把目光盯到了越南,在逼迫越南籤署了不平等條約後,法國更是一步步向北滲透,企圖完全吞併越南。
雖然清廷舉棋不定,朝廷上下對於是否出兵爭執不下,但面對法國的威脅,清廷在選擇出兵的同時,也寄希望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不過法國人顯然是等不及了,主動挑起了雙方的戰爭,清廷只能硬著頭皮上了。可是在中法之戰中,法國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在鎮南關戰役中大敗,法國內閣為此倒臺了。
但清政府面臨著大好局面,並沒有乘勝追擊,反而和法國籤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併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中國雖然被迫放棄越南,但中國已盡了宗主國應盡的力量,沒有逃避。
朝鮮在歷史上很長時間裡也屬於中國的藩屬國,由於朝鮮距離中原王朝的國都相對較近,所以中原王朝相對更重視朝鮮。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染指朝鮮。大清對於日本的野心是清楚的,畢竟日本也在一步步吞併琉球,還企圖佔領臺灣。所以清廷對於日本的進一步動作還是了解的。兩國在遠東地區明爭暗鬥,國家利益上的衝突愈演愈烈。
朝鮮壬午兵變後,請求清政府出兵,後袁世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袁世凱在朝鮮的任務其實就是強化宗藩關係,防止朝鮮獨立或被日俄等國侵佔。
不過在朝鮮東學黨起義後,大清和日本在朝鮮的掙多少上愈演愈烈,最終引發了甲午中日戰爭。結果大清一敗塗地,放棄了朝鮮。
大清之所以在技不如人也要幫助越南和朝鮮,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越南和朝鮮都和大清接壤,正所謂唇亡齒寒。如果讓侵略者吞併的話,那麼大清將面臨侵略者更大的壓力。畢竟這些侵略者野心非常大,就算丟了法國和朝鮮,也餵不飽的,所以時不時咬上一口,也讓大清非常難受。
其二、大清老大哥的面子在作祟。不管是法國也好,還是日本也罷。都了解越南和朝鮮與大清的關係。所以這兩個國家千方百計的逼迫這兩個小兄弟先割裂與大清的關係,再一步步吞併。但是大清作為老大,如果毫無作為,那麼宗藩體系將崩塌。
相比越南,朝鮮在當時清廷的態度裡,其實更重要。
袁世凱在上李鴻章的《朝鮮大局論》中,主張堅決同日本力爭朝鮮。他說:「越緬僻處海荒,朝鮮近在肘腋,北則咫尺盛京根本之地,西則控扼津煙咽喉之衝,無朝鮮則無東壁也。……故緬甸可容,越南可緩,而朝鮮斷不可失。」
由於朝鮮距離滿清發祥地東北非常接近,可以說是東北的門戶,一旦朝鮮被日本吞併,那麼東北將受到巨大威脅。
所以雖然清廷技不如人,力不從心,但為了大清的安全,還是要爭一爭的。至於結果肯定是書難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