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散步,鄰居小軒媽媽跟我傾訴。說小軒的考試成績一直都不理想。明明很聰明但次次排名中下遊。也問過老師原因,看過孩子卷子,發現孩子簡單題卻總是出錯,能把加號看成減號,計算的時候還總是忽略小括號。要麼就是結果對了,過程只有兩句話導致丟了一半分。
而且每次考試都會犯同樣的錯誤,每次都是不該丟分的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嘴裡說著改說:「這次只是馬虎了」。可是下次還是犯,這等以後大考影響升學怎麼辦?
相信小軒這種情況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頭疼的問題,每個班級也幾乎都存在有這種情況,而且還不在少數。很多孩子的智商也沒有問題,偏偏每次錯題的理由都不相同,令大人們無可奈何。
看一下幾種具體錯題理由,你的孩子中了幾招?
1、不重視步驟
做題只寫開頭和結果,把中間步驟都省略,因為缺少對步驟的推敲,所以很容易導致結果的錯誤。比如數學中的解方程,求未知數,很多孩子只寫第一步和最終未知數的結果,一味的追求「精簡」。
2、不熟悉公式
最容易出錯的就是計算題,計算題一般出現在數學或其它理科科目內。比如課本內的乘法法則,還有各種相似的性質與判定。運用的時候孩子容易混淆導致錯用,費時費力好不容易計算出來的題卻是錯的,打擊孩子寫計算題的動力。
3、沒讀懂或是曲解題意
孩子在做題的時候沒有正確理解題幹條件或是不清楚題目所求。研究統計發現:「在小學四、五、六年級中沒讀懂題意的發生率高達35%」。因為這個階段的題目會明顯變難和增多,比起一年級的簡單的加法複雜了許多,而且也會多出很多陌生的詞彙,這就又關係到了語文基礎,由於語文基礎差導致讀不懂題目或是曲解題意,只好靠蒙來猜答案。
看完以上幾種理由,發現大致都是都是粗心,不認真的表現。這幾乎是大部分錯題的原罪,不重視步驟曲解題意,公式不熟悉等等都因學習不夠細心。不管是低年級的小孩子,還是高年級的中學生,甚至是已經畢業的成年人,在學習上都經常會出現粗心。「上次錯了,這次還錯」「怎麼這麼大意?這題多簡單」,不止家長看了生氣,孩子自己也會懊悔。試捲髮下來很多,寫錯的題再仔細算一遍都能算對,正所謂「大意失荊州」。
沒認真寫,粗心,沒記住」等等是孩子找解釋的擋箭牌,家長也默認是孩子態度的問題。實際上,這些只是解釋錯題的藉口,可導致不認真和粗心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很多家長在這方面都陷入了誤區。
誤區:
第一個誤區,潛意識認為是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上進心。
把成績的問題歸咎到孩子不愛學習,粗心馬虎上。其實很有可能是孩子生理方面的原因導致的粗心。研究表明「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水平不一致。有的孩子視知覺能力沒有達到同齡人水平,視覺分辨發展不足,容易出現讀錯字,視覺記憶和理解不佳,造成閱讀不暢等情況」。所以說孩子的粗心很有可能是被動導致的,家長不要輕易下結論。
第二個誤區,只關注孩子學習,忽略日常生活習慣。
學習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學習的認真,離不開生活的細緻。很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條理;成績粗心的孩子,日常生活中丟三落四,沒有條理性。就好比有些孩子學校的課桌桌面亂七八糟,書本亂丟,就會發現他在家裡一般也不愛打掃。桌面整潔的孩子,家裡房間收拾得也很利落乾淨。從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就可以映射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生活中的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在學校的學習習慣。
由此可見,孩子錯題的原因是粗心,粗心的背後隱藏著更深一層的問題。家長不要把原因全歸咎在孩子本身的學習態度上,要陪孩子一起深究原因。由淺入深,從表層到根源逐步解決問題。
教育三步走
首先搞清楚哪方面粗心。是讀不懂題意?還是總看錯題?或是用錯了公式?又或者以上幾種都犯了。比方說,陪孩子分析試卷時,問他這一道計算題為什麼錯?孩子說「我以為要求的是體積,原來是面積。」這就明白了,孩子粗心在沒讀懂題意上。
然後我就告訴孩子:「遇到計算題之前,先搞清楚題目中給了幾個條件,可能要求什麼結果?然後一一對號入座,把一道題拆解開來,就能讀對了」。後來孩子做題時便有意識地多讀幾遍,把條件都划起來,正確率果然提高了很多。
其次,教會孩子記錄錯題的習慣。很多人覺得學習要靠天賦,其實天賦只是決定起點的高低,並不能決定終點。所以「多動筆,多練習,才能考出好成績」這句話不無道理。大部分學霸都是從題海中闖蕩出來的,很多學生一道題會反覆做,做到熟練為止。
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提到了一萬小時定律:「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堅持反覆練習,一萬小時以上才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所以可以讓孩子準備一個錯題本,把不熟練的題,做錯的題摘抄到一個本子上,反覆閱讀,反覆練習,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把錯題牢記於心,把難啃的骨頭都成功咬下來。
最後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細心的好習慣。平日裡在家裡什麼樣,在學校就會怎樣表現。在家裡粗心大意,丟三落四,在學習中也會面對同樣問題。相反地,在家裡收拾得整潔有序,在學習上會更加細心。
有意地培養孩子細心的好習慣,督促孩子自己收拾房間,收拾課桌。還可以畫一張「細心表」,每成功一次就記錄下一次,觀察孩子的進步。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處理家庭事務時不要太倉促大意,要細緻入微。慢慢地,一點一滴地陪伴孩子養成細心的習慣。
結語:
教育家說:「細節在於觀察,成功在於積累」。在表象背後尋找真正的根源以及解決辦法。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慢慢糾正,堅持執行,幫孩子改掉壞習慣,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