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 ,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是枝裕和那時剛大學畢業,看了這個報導後被擊中,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以這個事件為原型編寫劇本。事隔十五年之後他才決定開拍這部電影,可見他對這部影片的重視度和用心。
2004年8月7日《無人知曉》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將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該片入圍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豆瓣的評分更是高達9.1分,影片票房與口碑創下雙贏。
縱觀是枝裕和所有的影片,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在《無人知曉》中,他將鏡頭對準那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比海更深》中他將鏡頭對準老無所依的獨居老人;在《小偷家族》中,他又將鏡頭對準那些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的底層人物。他的關注點始終在孩子,老人身上,他用電影為那些弱勢群體和底層人物發聲。
一、《無人知曉》影片背後的真實原型「西巢鴨棄嬰事件」,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無人知曉》是根據日本當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而成,然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1988年,女主和不同男人生下五個孩子,有一個孩子出生後不久便死了,女主將屍體用塑料布包起來藏在家中柜子裡。
幾個孩子並沒有讓女主定下心做一位負責的母親,她常以工作出差為由去約會其他男子。女主每次離開,都是長子照顧年幼的妹妹們,給她們買菜做飯,換尿布,洗衣服,深夜去便利店買打折的食品充飢。
後來,女主與情人同居,深知孩子會成為拖油瓶,留下地址和錢財便走了。長子繼續負責照顧妹妹們,期間結識了經常出入便利店的不良少年。與二人結為朋友,經常叫他們來家中玩耍。最小的妹妹因為偷吃二人的食物被毒打致死,長子也參與了毒打妹妹事件,後將妹妹的屍體丟棄。
最後因為鄰居的舉報,這個事才暴露出來。母親因為遺棄孩子被判刑三年,緩刑四年,長子因傷害妹妹致死和棄屍被送到了少管所。
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比電影更殘酷。是枝裕和是溫情的,他沒有直接照搬殘酷的事件,而是經過二次加工,為我們呈現了《無人知曉》這部優秀的影片。
在《無人知曉》中,我們可以看到被裝在行李箱中的妹妹小雪和弟弟茂不僅不埋怨,還會覺得好玩。母親離開後,四個孩子也沒有不開心,他們歡快地奔跑,玩耍,笑著鬧著,孩子們越是歡樂恰恰襯託出電影內核的絕望。
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沒有特別大的情節反轉與矛盾,也沒有濃烈的情緒起伏,反而是那些細微、細膩的呈現更打動觀眾。
《無人知曉》中,大兒子明在母親走後擔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他渴望上學,渴望交到新的朋友,可是卻只能在家自己學習,看書。後來,房租費拖欠,水電費因久久未交被停掉,沒有錢買食物吃。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掉過一滴淚,妹妹死後,他親手埋葬時手不停地顫抖,這個細節真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是枝裕和對細節的把握更是精湛,影片中沒有刻意交代母親分離的時間,而是從一些細節去說明。長長的蠟筆變成了手指頭大的蠟筆塊兒,完好的鋼琴擺件缺失了一條腿,曾經整潔乾淨的家變得凌亂不堪,臭味襲人,妹妹死的那天,母親剛好寄來了錢和信,多麼諷刺。
二、從《無人知曉》談一談日本的「棄子」文化
《無人知曉》是反映日本「棄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個孩子被父親拋棄,母親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也離開了他們,留下他們面對沉重的生活。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地震和各種自然災難日常化,使得這個民族的人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沒有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地大物博」裡紮實的安全感。「棄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誕生。
關於日本「棄子」文化,又不單單是指父母拋棄孩子,也有被家人拋棄的獨居老人,被社會拋棄的流浪漢等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將「棄子」文化融入到了他的電影中。《無人知曉》裡被父母拋棄的四個孩子,《比海更深》裡渴望兒子常常回來的獨居老人,這兩部影片皆反映了日本的「棄子」文化。
到了《小偷家族》裡,這種「棄子」文化被全面地融入到一個影片中。被家人拋棄的老人,被父母拋棄的援交少女,被父母拋棄的孩子,被母親虐待的小女孩,被社會拋棄以偷盜為生的小偷家族成員們。
我也是看了是枝裕和的這些電影,才注意到日本的「棄子」文化。實際上,不光是日本,在中國也存在,父母拋棄殘疾或智障的孩子,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孩子和老人。
「棄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日本電影文化現象,我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該反思如何避免這種「棄子」文化在中國盛行。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該將它丟掉。尊老愛幼又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去的一天。
在《無人知曉》中,孩子們和死亡是一個特殊的元素。妹妹的死亡並不是終結,因為其他三個孩子還得繼續生存下去。年幼的哥哥沒有流淚,也沒有沉浸在悲傷中,他牽著弟弟妹妹的手,繼續邁向明天。
其實,死亡和孩子是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相同元素。他表示: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們,是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化解情緒,還有如何繼續活下去。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通過追念逝者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想,這大概就是影片的深意。《無人知曉》中,妹妹的死亡讓哥哥思考生的定義,母親的離開迫使他扛起生活的重擔,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掉過一滴淚,他必須堅強。
三、從《無人知曉》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
在《無人知曉》這部影片中,主要的角色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們,這就很考驗導演的能力。據說,這部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這段時間裡,導演是枝裕和幾乎和片子裡的孩子們朝夕相處,不僅指導他們拍電影,生活上也是呵護備至,有時候還會像個大哥哥一樣,陪孩子們到公園去玩。
雖然主角都是孩子們,但導演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印證了是枝裕和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
被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雖然都沒上過學,但品行端正。明,渴望上學和交朋友,在家裡會獨自學習,也會去便利店看書。京子喜歡彈琴,一直想攢錢買琴。小雪喜歡畫畫,用畫筆表達內心的情感。喜歡玩具,總是笑哈哈的。
四個孩子被父母拋棄,但他們並沒有拋棄自己。哪怕生活艱難,哪怕是吃便利店即將過期的食物,也絕不會去偷盜行騙。
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潛意識裡,覺得沒有父母陪伴和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子一定品行不端。
是枝裕和打破了我們的這種認知。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對比。正在上學的兩個不良少年在便利店偷東西,還陷害他人,慫恿明偷東西,明堅守住了本心。
是枝裕和沒有主觀地加以指責,而是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禁引人深思,接受教育的孩子就一定品行端正嗎?答案是不一定。
是枝裕和是溫情的,賦予了四個孩子良好的品行,是枝裕和又是冰冷的,將生活的重擔壓在稚嫩的孩子身上。
最令人心痛的是該影片改編自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要知道,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很多。
《無人知曉》的大獲成功讓人們關注日本「棄子」文化,想要杜絕這種現象,靠一部電影是遠遠不夠的。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我是沒有抱著改變世界這種目的來製作電影,也完全沒有打算提供什麼特效藥,不如說,我是在做些好吃的,以此來提高觀眾們對待多種事物的免疫力,讓觀眾們不會生病。
的確是這樣,一部電影並不能改變日本「棄子」文化的現象,但它可以是一種警醒。
《無人知曉》他們是一群住在「棺材」中的孩子,無人知曉的生活,宣告了她們無人知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