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欲望很簡單,尊重自己的價值很難

2020-09-07 大寶心理

前幾天,我寫了兩篇作文,一個是《孩子學校回來哭了,一招安撫情緒》,一個是《孩子周日返校,要聊些什麼》主題大概是這樣。完了分享出去就有幾個家長問我一些問題,比如問我會不會天天想孩子;這麼在意孩子會不會不獨立?我是不是不用工作,所有時間都圍著孩子轉?等等。這些問題讓我有所思考和覺察,安靜下來進行了一點梳理。現在和大家簡單做個交流。

其實,要講的這個話題都算是老調重談了,就是對我們來說,什麼事是最重要的?什麼事是我們最應該做的?要把這兩個問題整明白並且去做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人要做重要的事是很難的。為什麼呢?重要才體現價值,我們太多時候並不尊重自己的價值

我們更多的時候,尊重的是自己的欲望,因為我們一旦想要某樣東西,要得到它,只要努力就行了,是的,我們往往可以達成目標,或者至少還在奮鬥的路上。我們如此努力,要賺更多的錢,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要證明自己,我們是多麼的成功。創造更優越的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東西。這些我們都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對孩子來說,是你重要呢?還是你給他提供的東西重要?換個方式來問吧:同樣的條件下,你陪伴孩子一次重要?還是你送他一套樂高玩具重要?哪個更能讓他感受你的重要?

孩子轉眼就長大,或許最終我們追求的事業可以功成名就,但是有些事,錯過了就錯過了,無法挽回。但是這個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我們的事業,大家不要誤解。尊重自己的價值,當然包括了自己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只是今天不去展開敘述而已。

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和做法。不知道有沒有說清楚。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相關焦點

  • 人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欲望太多嗎?
    欲望太多,貪心不足。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因為欲望太多,貪心不足,就看不到希望;欲望過多,又不知節制,就會煩惱無邊,很難快樂起來。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欲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懂得控制住自己欲望,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
  • 消費者的欲望,營銷的根本
    人的欲望指什麼?人的欲望就是需求。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層需求,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相對滿足了後,欲望就會驅使我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人的欲望永遠都滿足不了。那為什麼人會有欲望的存在呢?是否會有人不存在欲望?
  • 心理學家:認清自己的第一步在於,了解自己欲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叔本華曾經說過:「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無數欲求的凝結。」一個人想要知道自己、別人和世界是怎樣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明白他自己的欲望是怎樣的,當他知道了自己的欲望,他就知道了別人的欲望。
  • 生活,越簡單,越快樂;欲望越少,越自由
    人生,想要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少;內心欲望越大,幸福感就越低。很多時候,一些簡單的道理我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適時地把生活欲望降到最低吧!吃得簡單一點,穿得簡單一點,想得也簡單點。慢慢卸下肩上的壓力和負擔,讓自己擁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慢慢的你會發現,只要心對了,一切就對了。過簡樸的生活,不被物質所累,就能保持精神的自由。
  • 欲望到底是什麼?延遲欲望的滿足是一種最好的心態嗎?
    我們首先區分幾個概念:需要、需求、欲望。馬斯諾有個需求層次論,從基礎到頂層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嚴格來說,馬斯諾這個理論不叫需求層次論,叫需要層次論。孔子講「一簞食一瓢水、不改其樂」,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慾」,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我們去除欲望,心如明鏡,才能做到按本源和規律行事。普通人卻很難做到無私無欲,大多數時候都是被欲望牽著走。
  • 《金剛經》啟示錄:勘破欲望的執著而讓自己快樂
    許多的人一談到欲望就色變,卻不知欲望本無善惡之分,關鍵在於如何去控制好自己對於欲望索求的尺度,因為基本的欲望是生存的必然,而超出承受範圍的欲望就變成了執著,欲望本來無限,以自己的有限之身去執著於這無限,人生又怎麼可能會感覺到幸福和快樂呢?
  • 超出必須需要的欲望追求,要懂得合理節制的適可而止
    欲望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們進步發展,一方面也會導致我們沉迷荼毒,猶如太極陰陽兩面的辯證關係,即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何掌控全看我們自己的生存藝術;過度的人生追求:名韁、利鎖、權牢、情關。過度追求追求美好和理想並沒有對錯,這是進步的起源,但我們要學會追求的合理性,在適可而止中保存和成就自己,不至於被欲望所控制,轉變成欲望的奴隸還毫不自知。
  • 欲望(深刻)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像騎上自己內在的獅子一樣去釋放欲望
    今天看到在美中國留學生的資訊,說到面對美國疫情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時,大部分人都感到迷茫,讓我聯想到了關於生命的欲望的問題,疫情期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在追求生存的欲望過程中,敢於正視自己生存的欲望,是值得尊重的。
  • 馬斯洛需求理論:你的欲望直接決定你的未來?
    欲望是人進步的階梯,一個人如果沒有欲望,那他也就代表著很難再有進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追求平淡的人,往往最後都變成了平庸的人,因為他們總是誤讀了什麼是平淡而在我看來,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其實都應該懷揣著一顆樂於進取的心,不然就是逆水行舟,遲早敗下陣來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可以從過去的野生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現在的文明社會,其實這和人的欲望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人在得到了一定的滿足感之後,就選擇不思進取,只想過尋常生活,那麼說實話這樣的生活註定會是乏味且空洞的,因為這就相當於是把自己泡在一場瘟疫當中
  • 任正非: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人的欲望
    說到底就是激發和控制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管理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 任正非曾說:「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叫無欲則剛。我想這個說法,第一,違背了人性;第二,無欲者很難做到所謂剛強、有力量。欲望其實是中性的,很大程度上,欲望是企業、組織、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
  • 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
    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是每一個正常人都該有的,如果沒有的可能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人。既然這樣,我們平凡人又怎麼可以做到無欲呢?所以,「無欲則剛」,只是教我們如何去節慾,控制欲望?如果不懂控制,那就會變為「慾壑難填」!
  • 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欲望要跟自己能力匹配
    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欲望要跟自己能力匹配上帝給了人們無限的力量卻給了人們無限的欲望,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曾經這麼寫到。現實中有夢想有追求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成功者確實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人都滿足不了自己內心的欲望。
  • 尊重的價值 意義
    尊重的價值。尊重比你差的人,是自己尊重過去的自己。尊重比你強的人,他的現在為你提供了未來的方向。不得不說,尊重在生活中很是重要,而一個人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那麼你也必須尊重別人,換句話說,所謂的尊重就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 斷舍離:把生活過得再簡單些,才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我們兩手空空地來到這個世界,隨著年齡的增加,欲望與佔有欲也在不斷的增長,在這個不斷獲得的成長中,我們整個人都變得越來越沉重,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因為不堪重負的倒下去,其實當你靜下來心來細細梳理,你會發現很多原本以為是極為重要的東西其實可有可無,不斷努力追尋的東西其實遠沒有自己想像中美好。
  • 《欲望的邊界》:遵循糾正謬誤和尊重常識的立場
    近日,「80後」新生代青年學者和媒體人潘啟雯的財經隨筆集《欲望的邊界:無處不在的經濟學原理》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作者從自己發表過的眾多財經類圖書評論文章中精選出來的、帶有哲學思辨和常識性探索的財經隨筆集,也是作者對自己過去10餘年「財智閱讀」生活的總結。
  • 核心價值觀主導與多樣化價值追求的統一
    如何正確把握核心價值觀主導與多樣化價值追求的關係,是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課題。  「一元」中包含著「多樣」,「多樣」中蘊涵著「一元」——倡導軍人核心價值觀並不意味著抹殺和否定軍人多樣化價值追求,承認多樣化價值追求同樣不能排斥核心價值觀主導  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
  • 欲望滿足是向心力,精神追求是離心力
    我更願意把人比作一顆衛星,整且繞著生活來迴旋轉,只不過,作用在人身上的向心力指向那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欲望;離心力則是那看起來略為荒誕的「詩和遠方」。而且,人與星星一樣,若想不被吞噬,就要時刻保持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平衡。(確定向心力和離心力的概念這樣界定?小孩子,生活在山中從來不知外面世界的人呢,他們的向心力也是燈紅酒綠麼?)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
    ,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愛與不滿足」。欲望過於「低下」會讓人喪失「追求」的一切的生活的動力,當然欲望是多樣化的,比如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發展的需要等等當自己在某個時刻堅持不住的時候,聽到這句話,欲望會不會驅使自己前行呢?這就是全局角度的思考。
  • 認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欲望也是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從人的角度來看是「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它是一切動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愛與不滿足」。欲望過於「膨脹」會減少個人的幸福感,比如在農村鄉下,我們經常看到的鄰居之間「長與別人比高低」,最後把自己氣的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