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的基督徒即便熟讀《認識神》,也無法真正認識神,更不能經歷神;巴刻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把對神的認識應用到人心中。他指出有一類靈性枯乾的「知識人」,好辯論、愛批評,自以為是正統真理的維護者;最大的問題是神學與生活的分裂,只傳遞概念,不觸及生活。
(為避免失聯造成資源丟失,現推出第四輯電子書《信仰反思:上·下》兩本,請根據文末提示免費下載,提取碼 f3v7)
《今日基督教》曾進行一項調查,評選出影響福音派的五十本著作,《認識神》位居第五名。7月17日星期五,這本書的作者,93歲的詹姆斯·伊尼爾·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去世。消息傳來,中國基督徒的微信朋友圈幾乎被刷屏,凸顯了巴刻作為「全民神學家」的影響力。
幽默風趣、和藹可親的巴刻,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仍然虔誠地祈禱。他筆下的文字,深深激勵、挑戰,並堅固了無數基督徒的信仰。神學家麥葛福說:「塑造福音派的巨人只有那麼幾個,巴刻就是其中一位。」《今日基督教》把他視為除C.S.路易斯之外,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
然而許多讀者卻不知道,以「可靠的神學、屬靈的智慧和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著稱的巴刻,童年就因意外事故造成大腦前葉受損,並留下後遺症。此時回首巴刻的一生,與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屬靈領袖相比,這個看似帶來痛苦的軟弱經歷,恰恰使他領受了許多特別的恩典,更加「認識神」,更加依靠神,真正明白世人千方百計要隱藏和否認的軟弱,恰恰是基督徒通往生命之道。
1926年7月22日,巴刻出生於英國格洛斯特。他從小害羞內向,喜歡獨來獨往。他的大腦前葉因意外受損後,他的語言能力明顯受到了後遺症的影響。在長達幾年的時間,小巴刻說話都吞吞吐吐地拉長語調。家人為了保護他,避免讓他參加任何可能使頭部再次受傷的活動。從那時直到進入大學,巴刻的頭上都帶著護具,成為一個「頭套男孩」。對於學校的大多數活動,他只能做一名忠實的觀眾。好在他喜歡閱讀,可以從安靜中受益。七歲到八歲之間,祖母帶巴刻去一個度假地靜養了半年。那段日子裡,由於天氣寒冷無法出門,巴刻只能待在屋子裡。無事可做的小巴刻便開始閱讀屋裡為客人提供的大量書籍。巴刻深深地愛上了閱讀。從此他開始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是一隻書蟲。這些都預備他以後踏上作家之路。
1942年,二戰波及英國,本來應該接受神學訓練的傳道人,紛紛應徵入伍,導致神職人員缺乏。16歲的巴刻因為頭部有傷,無需參軍,得以繼續留在高中讀書。當時學校推薦的指定讀物中,就有一本是C.S.路易斯寫的《地獄來鴻》,正是這本書,使巴刻愛上了路易斯的作品,也更有興趣了解基督教真理。為了拓展閱讀面,他還讀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例如《卡拉馬佐夫兄弟》《白痴》《罪與罰》。17歲時,處於尋道階段的他就在學校與無神論的學生公開辯論。
1944年,巴刻告別父母,進入了牛津大學學習。此時的牛津空空蕩蕩,所有年輕力壯的學生和老師都參戰去了。到了晚上,因為限電,整個城市陷入黑暗。巴刻決定主修古典文學、歷史和哲學。正是因為接受了這些方面的嚴格訓練,使巴刻日後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複雜的道理。
在牛津大學開學的第二周,巴刻去參加一個聚會。聚會時,他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畫面:一個人站在房子外面,透過玻璃窗看著裡面參加派對的人玩得很開心,他知道大家在玩什麼,但是他在外面,其他人卻在裡面。他必須走進去才能加入其中。突然間,巴刻意識到那個人就是他自己,原來他從來沒有真正走進去。
從兒時起就習慣了旁觀同伴們做遊戲的巴刻,那個瞬間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必須走進去!」那一晚,他決志委身基督。
在牛津期間,清教徒著作開始激勵並影響巴刻,特別是他們對於「成聖」的態度,成為巴刻非常關心的一件事。1940年代,牛津的大學生受到錫克大會的影響,按照錫克大會的觀點,人可以完全得著自由,脫離罪惡的轄制,但卻不注重必須立志從罪的轄製得著釋放的重要性。
巴刻發現不論他如何獻上自己,卻總在一個地方打轉,「這樣的生活,和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應該享受的得勝、有力的生活相比,實在是天差地遠。」這個問題的答案,竟被巴刻在著名的牛津團契中一堆布滿灰塵的舊書中找到了。
當時,牛津團契的圖書館館長看到,巴刻既然愛看書,乾脆請他來管理圖書。於是巴刻在牛津大學的第二年,就成為牛津團契的圖書館副館長。在整理一間地下室的舊書時,他意外發現了一套清教徒大師約翰·歐文的著作,共24冊。閱讀後,巴刻把歐文著作的精華整理成20頁的摘要,朋友之間相互傳閱,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沒有任何清教徒的著作成書出版,直到1957年以後,人們才重新重視清教徒。
與歐文的相遇,成為巴刻人生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原本他進入牛津的目的是古典學,等到1948年6月他從牛津畢業時,因著神的呼召,他希望能攻讀神學。1950年,巴刻開始進行博士研究,經過兩年對巴克斯特的閱讀和研究,他透過嚴謹的分析,用近15萬字的論文清楚闡述了巴克斯特的救贖論——「基督滿足了立法者的要求,並帶來了新的律法,讓以信心順服的人得到稱義。」
巴刻稱清教徒著作為「偉人之路」。通過與這些屬靈偉人同行,他認為基督徒需要恢復一個觀念:「預備好死亡」,才是「學習活著的第一步」;「認清死亡,才能更加為活著的每一天來感恩」;「唯有當一個人做好死亡的準備時,他才能好好活下去。目前我們與世人一樣,將生命的延續看做是至高的價值,對於死亡卻是毫無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自己是多麼缺乏力量操練任何形式的分離或放手啊!縱然如此,真正的屬靈卻要求我們重新學習放開今生一切的操練,為的是抓住永生的榮耀。」
清教徒認為,靈性的來源就是神學,如果神學錯誤,靈性也會墮落。巴刻說:「如果我們的神學不能使良知更加警醒,心腸更加柔軟,就會讓這兩者都逐漸僵硬。」今日這句話理應成為對於許多信徒包括領袖的警醒。
對於那些「好辯論、愛批評,自以為是上帝正統真理的維護者」,巴刻希望這類「墨守成規的知識分子」可以被清教徒的智慧所矯正。他將這種人形容為,他們在乎的是保護個人「自以為是的真理」,「對於完好的言辭滿有熱情,對於其他事物卻一概冷漠,造成靈性停滯不前」;他們只注重知識有多重要,卻忽略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結果成了缺乏溫情、難以親近的人。要對付這種靈性已經枯乾的人,巴刻認為他們除了注重知識,也應注重情感;必須從「理性上認識神」,走向「與神建立關係」。
1955年後,巴刻就把服侍重心放在神學院的教學上。他當時是丁道爾學院最出色的教授之一。他的教學很有特色,他沒辦法在課堂時間內把要講的內容全部講完,因為他覺得回答學生的問題非常重要,他會多花時間讓學生提問,幫助學生看到答案是怎麼來的。同時他很清楚,自己不是單純在「教神學」,只是滿足知識的樂趣,而是在教導預備進入教會以生命服侍的傳道人。
從牧師到神學院教授,再到丁道爾學院的院長,巴刻一路走來都盡心竭力。從他的寫作方式上就能清晰看到清教徒風格的痕跡,他總是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舉出實例,引導讀者將神學原則應用到生活中。
他的著作《認識神》,成為20世紀深受讀者喜愛的基督教暢銷書籍,該書充分體現了他的觀點,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把對於神的認識應用到人的心中。最早一位評論《認識神》的人是約翰·斯託得。斯託得牧師覺得這本書沒辦法一口氣讀完,「巴刻在書中帶出的真理挑旺靈火,……每讀完一段,就要停下來敬拜和禱告。」
巴刻自己則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被讀者喜愛,是因為它讓讀者找到並且經歷了神的真實。誠如他在書中寫到的:「最重要的事並不是『我認識神,因為『我認識神』這件事,是建立於一個更大的基礎事實——神認識我。』我的名字被刻在祂的掌心,我時刻在祂的心裡。我可以認識祂,是因為祂持續主動地想要認識我。我認識祂,是因為祂先認識我,也持續地認識我。祂像個朋友一樣認識我,又愛我,祂的目光沒有一刻離開我,祂的關注也沒有一刻遠離我。祂的關愛沒有一刻遊移不定。」
除了用筆,巴刻更用美好的生命幫助人認識神。1976年,加拿大維真學院創辦人侯士庭教授邀請巴刻去維真任教。此時巴刻在北美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經過思考和等候,巴刻夫婦認為這是神的呼召,於是賣了英國的房子,1979年開始在維真授課。巴刻的到任,立刻增加了維真神學院在國際的知名度,巴刻主要教授歷史神學和系統神學等四門課。除了繁重的教學之外,巴刻和妻子凱特一起參與學生的牧養,一群學生每周定期到他們家小聚,凱特則積極投入已婚姊妹的團契服侍。
巴刻時常強調神學和頌讚敬拜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神學的目的就是敬拜神。每次神學課上課之前,他都要求學生和他一起唱《三一頌》:「讚美真神萬福之源,世上萬民讚美主恩,天使天軍讚美主名,讚美聖父聖子聖靈。」同時,他越來越注重神學與靈修學之間的關係。在一次畢業典禮的致辭中,他毫不避諱地指出,神學可以堅固信仰,但很多時候卻與基督徒的生活分道揚鑣;很多人神學院畢業之後,覺得神好像比進神學院讀書之前更不真實了,問題出在哪?他反省說,神學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將神學和信徒生活連接起來,課程像單行道一樣只顧及學術,而沒有觸及基督徒生活中的問題。新約全書的目的就是培育門徒,而不單單是傳遞信仰的概念。
雖然巴刻65歲就可以退休,但他過了70歲仍在堅持教書,並繼續在各處講道。他最喜歡的兩段經文,一處在《傳道書》十二章13-14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一處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8節:「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這兩段經文表明,在這個似是而非的世界裡,只有神是堅定的。《傳道書》提及「思想的痛苦」,知道得越多,越是頭痛;「成就的空虛」,全都是捕風;「生命的混亂」,「對神旨意的無知」;以及「死亡是生命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巴刻認為,這些信息與保羅的信息很相似,只是《傳道書》用的是低沉的大管,而保羅用的則是響亮的小號和鼓。或許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生命中所發生的事情,也不確定神的旨意,但重要的是要在基督徒的生命裡不斷長進。巴刻說:「我帶著這兩段相互呼應的經文,歡悅地往前走。」
巴刻的傳記《全民神學家巴刻》的作者麥葛福評價巴刻時說:「他從未想過要自我膨脹。他沒有成立『巴刻有限公司』或『巴刻事工』,也沒有任何一個機構以他的名字命名,或是唯獨遵循他的教導。巴刻顯然希望後人對於他的記憶是——他的呼聲。」這呼聲就是神邀請我們進入屋中享受與神同在的喜樂。不知是否被自己童年不得不做旁觀者的經歷深深影響,那時他因為頭部受傷而無法參與吸引人的各種兒童活動,巴刻強調,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門外,那我們始終只是一個觀望者,無法親自品嘗在基督裡的豐富。
巴刻說:「基督徒來到耶穌面前,乃是存平安喜樂的心來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並渴望看見神下一步怎麼做。然而也有些人從未向他的救主耶穌委身,也從未操練經常來到祂的面前,作為他生命的挑戰。他們往往一開始就自我假定:既然身為神的兒女,我的一生理所當然一路是玫瑰花床。隨著風暴來臨,他們就只能惶然動搖,對神大失所望。」
掛名的基督徒,即便熟讀了《認識神》,也無法真正地認識神,更不能經歷神。巴刻說,主耶穌所要求的跟隨,「意味著放下充滿物慾的老我、自我中心,以及我們生來就想『自立為神』的渴望。……悔改就是從自我中心的歧路轉向面對神、愛祂、感謝祂和服事祂的道路,放棄並且遠離過去不順服的行徑,承認過去犯罪的行徑,靠近基督,透過祂的十字架尋求饒恕,下決心跟隨耶穌,過一個奉獻的門徒生活。」
2016年,由於視網膜黃斑變性導致的失明,他無法再閱讀、旅行或公開演講。當他被問及對教會的最後遺言是什麼,巴刻回答說:「我想我可以把它歸結為四個字:Glorify Christ every way,用一切方式榮耀基督!」
(本文參考了今日基督教、麥葛福的《全民神學家巴刻》、巴刻的《認識神》及其他著作)
《境界》創刊8年來積累了數百萬字的優質原創內容,為避免失聯造成資源丟失,特根據不同專題製成電子書,現推出第四輯共兩本。每本十餘萬字,PDF格式,供讀者家人免費下載。使用閱讀器,體驗更流暢。請訪問 https://pan.baidu.com/s/146A9Txvb9oSbCa14KV_Rwg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輸入提取碼:f3v7,即可下載獲得。歡迎讀者家人自由奉獻,支持電子書項目。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為支持原創採編、音頻、繪畫設計、視頻團隊的成長,《境界》繼續徵召每月固定支持境界的奉獻家人(金額不限),請將你的電子郵件,發至jingjietougao@gmail.com,註明「奉獻家人」,在這個世代,參與拓展神的國度。提示:請找教會的弟兄姊妹按以下格式留言給我們:姓名+手機號+求助教會具體方位,以方便我們得到反饋後及時與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