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筆者在《如何成為合格的寫作者?》一文中,簡單提到史蒂芬·平克的《風格感覺:21世紀寫作指南》。近日細讀,收穫頗多。儘管這本書針對的是英文寫作,但其中很多理念與中文寫作相通。以下是從中歸納的六條寫作法則。
1.成為好讀者,是成為好作者的起點
嚴格來說,閱讀不屬於「寫作法則」。但閱讀之於寫作,恰如飲食與烹飪,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作者不一定上過寫作課,但一定從閱讀中汲取了寫作方法。
遇到好文章,想想它好在哪裡,進而提煉技法,養成習慣。
2.開門見山,儘早拋出文章主題
主題貫穿整篇文章。作者寫的每個句子,都直接或間接與主題有關。
主題之下,文章各部分還有若干論點。論點服務於主題。
對讀者而言,知道主題及論點之後,便於理解文章每個句子。
因此,儘早拋出文章主題和論點,以免讓讀者覺得不知所云。
不過,開門見山的寫法,僅限於非虛構寫作。虛構作品另當別論。比如懸疑小說,在最後真相大白時,可能才揭示主題。
3.表述要具體,讓讀者形成視覺圖像
人類獲取信息的80%靠眼睛,大腦的1/3用於視覺。
具體的表述,能幫助讀者形成視覺圖像,便於理解。
若想給人更深印象,具體好過抽象。
例如,「一個物體掉落了」,不如「一顆白色棋子掉落了」。後一句不會讓人疑惑,讀者能形成視覺圖像,更容易理解。
4.簡潔清晰,是好文章的靈魂
想要文字簡潔,需要克服句子臃腫問題。
史蒂芬·平克提到兩個概念:向左分支、中心埋置。
向左分支,指修飾語(前置)在主語左側。
前置修飾語較短,對閱讀無大礙,過長則有影響。
例如,「又黑又瘦、曾在戰爭中失去一隻眼睛的張某」。這是向左分支,讀起來很費神。
「向右分支」,更符合閱讀習慣。例如,「張某又黑又瘦,曾在戰爭中失去一隻眼睛」。
中心埋置,即短語(句)中間夾短語。
例如,「這個商人就是在安順市搞房地產開發的周陽春」。讀起來令人頭大。
拆開來表達:「這個商人叫周陽春,在安順市搞房地產開發」。這樣就順暢多了。
「向左分支」與「中心埋置」在語法上沒錯,但若不想文章寫得爛,需要避開這兩個坑。
此外,幾乎所有寫作教程都會提到一點:刪掉不必要的詞。
文字編輯對此深有體會:絕大多數文章經刪減後,質量都會提升。
5.先輕後重,更符合閱讀習慣
這裡的「輕」,是指簡單、容易理解的詞;「重」,是指著重詞、較複雜的詞或短語。
人們一般會說:「生命、 自由和對幸福的追尋」。
而很少倒過來表達:「對幸福的追尋、自由和生命」。
先輕後重,即把較複雜的短語放在後面,符合人的認知習慣。
同理,寫作時遵循「先主題,後評論」,「先已知,再未知」,更容易讓人理解。
6.表達連貫三原則:
相似性、接近性、因果關係
如上文所言,主題與論點如同路標,保證文章結構清晰,讓讀者不迷路。這裡面的邏輯,姑且稱為結構邏輯。
下面來談表述邏輯,即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史蒂芬·平克援引了哲學家大衛·休謨的觀點:「觀念之間的聯繫原則,似乎只有三種,即相似性、時空接近性以及因果關係。」
簡言之,句與句之間的邏輯,可遵循相似性、接近性、因果關係三原則。
相似性表述,包括相似、對比、舉例、例外等表述邏輯。
接近性表述,包括事件先後順序、時間前後、空間接近等。
因果關係,即某原因促成或阻礙了某個事件。
最後,如果還不確定文章寫得是否「行雲流水」,平克提到一個「笨辦法」:大聲朗讀。
別人讀不通你的文章,你或許看一眼就清楚。
反過來,你自己朗讀都不順暢的文章,別人肯定難以理解。
往期文章:
峰終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