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宵、湯圓、麻糬都是有文化特色的詞,極難在外語裡找到現成的對應,因此在翻成英文時,經常以音譯形態出現。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覺,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圖片來源網絡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據傳統習俗,元宵節吃湯圓,所以湯圓又稱元宵。
然而湯圓和元宵的關係有點複雜,似乎沒那麼簡單。有人認為是同物異名,也有人認為二者有所不同。
根據臺灣的權威詞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載,元宵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製作時餡一般放在鋪有糯米粉的竹籃上,再用雙手搖晃,使糯米粉均勻黏在餡上,如此重複數次而滾成圓球,為元宵節的應景食品。湯圓也是一種糯米製成的食品,由糯米粉揉製成圓團狀,分有餡和無餡兩種,多為冬至所食。
晚清文人徐珂在其傳世之作《清稗類鈔》提到,南方人的湯圓就是北方人的元宵。湯圓餡有甜有鹹,亦有無餡的實心湯圓。大型權威的《辭海》、《漢語大詞典》或許都以此為本,也說元宵是湯圓的別名,但這兩部大詞典卻都未收湯圓,只見元宵。
綜合看來,元宵和湯圓這對孿生兄弟的糾葛,似乎既有地理的考慮(北方、南方),也有節令的因素(元宵、冬至),兼有做法的差異(滾圓、搓揉),以至於令許多人搞不清楚,難以區分彼此。
有趣的是,臺灣的「麻糬」(閩南語念muǎ jí)據信源自日本,一樣是糯米製成的軟食品,不過卻少與元宵和湯圓混淆。做麻糬的糯米已經事先蒸熟搗爛,所以成品無須進一步烹調即可食用,不像湯圓和元宵的原料是生糯米,還得煮熟才能吃。
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詞典是《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大約收錄了300個來自中文的詞彙,其中也包含了元宵的音譯yuan hsiao。此yuan hsiao乃傳統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新式的漢語拼音(Pinyin)作yuanxiao。根據牛津的定義,yuan hsiao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所吃的糯米湯糰甜品(sweet rice-flour dumpling)。然而與元宵幾乎雷同的湯圓,牛津的做法與《辭海》、《漢語大詞典》相同,並未收錄。
麻糬的英文是mochi,早已進入牛津,是轉寫自日文「餅」(もち)的發音,也是個音譯詞。牛津給麻糬下的定義是:一種糯米製成的糕點(a cake made from glutinous rice),蒸熟搗爛(steamed and pounded),有時候會添加其他配料(sometimes with the addition of other ingredients)。
如此看來,雖然《牛津英語詞典》未收湯圓一詞,不過依元宵(yuan hsiao)、麻糬(mochi)的前例,把湯圓音譯為tangyuan實屬合情合理。
元宵、湯圓、麻糬都是有文化特色的詞,極難在外語裡找到現成的對應,因此在翻成英文時,經常以音譯形態出現。音譯詞不僅自然直覺,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當然,初次見面不免陌生,音譯詞佐以簡短的解釋,定能幫助了解,促進溝通。據此,元宵(yuan hsiao)可解釋為sweet rice-flour dumpling(糯米湯糰甜品),麻糬(mochi)可解釋為glutinous rice cake(糯米糕)。湯圓(tangyuan)的解釋仿元宵,然因其甜鹹皆可,不妨只說rice-flour dumpling(糯米湯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