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孔子學院總部已更名為「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又有報導說孔子學院並未改名,全球孔子學院沒有一個更名。只不過孔子學院品牌由「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全面負責運行。
孔子學院從2004年創辦至今,已在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設立了540所孔子學院、1154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萬多人,累計培養各類學員超過1200萬人。
看起來好像成績很好,實際上孔子學院已經成為中西方文化衝突的一個焦點,正在陷入輿論漩渦之中,被西方國家刁難和拒絕,出現了關閉潮。歐洲的瑞典、比利時等國也先後將本國的孔子學院全部關閉,美國各州陸續關閉了60家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和孔子根本沒有什麼關係,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為了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而設立的官方機構,其最重要的工作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正規的漢語教學渠道。
一些旅居國外的學者感言:雖然名為孔子學院,但大多數孔子學院並不教授孔孟之道。學生在這裡最多只能學習漢字入門,而漢語教師平常投入工夫更多的是教老外們一些包餃子、打太極、剪紙等生活課程。
我們學英語考託福雅思之類的,不知道給美國創造了多少產值送去了多少美元;我們好心好意免費讓人家學漢語,結果卻引來了無數的懷疑和猜測。
2017年四月,美國學者協會(Association of Scholars)發布了一份委託研究項目部總監拉謝爾·彼得森(Rachelle Peterson)撰寫的長篇報告,題為《外包到中國》。這份報告對孔子學院的存在提出了強烈批評。報告建議美國所有大學關閉孔子學院。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Marshall Sahlins),他曾著有《孔子學院:學術病毒》一書,說孔院的存在不符合美國學術的核心價值。
2010年,芝加哥大學的174名員工籤署聯名信,反對在未經教職員工評議會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孔子學院。
西方人對孔子學院的批評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一是,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的派出機構,目的是宣傳中國政府的意識形態;二是,孔子學院經費由中國政府提供,這有違於學術自由;三是,孔子學院設在大學裡,這與歌德學院等的做法判然有別。
孔子學院的官方背景,這是引起西方質疑的很大一個因素。美國認為,中國利用孔子學院進行中國文化輸出,而這些對我們可有可無。美國警惕性很高,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學生連學費都交不起,你卻拿錢來補貼富裕發達的美國人民,美國肯定嘀咕孔子學院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孔子學院把西方搞得神經兮兮,西方究竟怕什麼呢?比利時禁止布魯塞爾孔子學院院長宋新寧入境,說是宋新寧有「間諜」的嫌疑,很顯然西方用政治眼光來看問題。
孔子學院本來是以漢語培訓為主,促進文化交流推廣中國文化。沒孔子什麼事的孔子學院,容易引起西方的懷疑。孔子不僅是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學祖宗,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西方認為儒學就是儒教,孔子就是教主如同耶穌在基督教的地位。在西方看來,孔子學院就有某種傳教士的味道,很自然引起中西方文化信仰的衝突。
孔子學院名不副實,反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2019年,孔子學院大會改名為國際中文大會。這是明智之舉。
有美國媒體評論說,孔子學院是中國在全球彰顯「軟實力」和推進中國文化的平臺。西方對中國的崛起很不適應,孔子學院四處開花,讓西方感到一種恐慌,西方認為中國輸出文化輸出價值觀,美國國會眾議員達納·羅爾巴克爾就指責中國通過私營媒體和公共教育「進行宣傳」。
西方嚴重高估了孔子學院,說起軟實力和文化輸出,美國才是世界老大。美國的文化輸出從娛樂、科技到食品,可謂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美國的電影矽谷科技麥當勞米老鼠可以說風靡全世界。
我們一個孔子學院就把西方搞得神經兮兮了,確實應該反思。官方歸官方,民間歸民間,漢語培訓這類交給民間經營就好了,官方沒有必要介入,費力不討好。
孔子學院的希望千萬不要寄托在孔子身上,真以為孔子可以拯救西方世界了。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孔子,還有老子墨子孫子等等無數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輸出嚴重不足,比起日本的動漫遊戲,韓國的文化韓流,印度的寶萊塢電影,我們還有很大差距。文化輸出不是說教和灌輸,孔子學院絕對不是文化輸出的好形式。有的老外說得很明白,上孔子學院就是為了「找中國女友」的。
中國是文化供給的大國,卻不是世界上有重大文化影響的大國。中國軟實力的提高,可謂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