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14:44 | 施正勳
散文,按照文學理論,應是除詩歌、小說、戲劇之外,一種包羅萬象的文章體裁。凡借文字或直抒胸臆、或記錄人物事件,不分雅俗,皆可歸類於此。散者,乃散漫、無拘束之謂。縱觀古今中外名家作品,無論中國的唐宋八大家,異域的文壇大咖,有借山水揮發靈感,有憑雄心指點江山,更多的則系盡逸致偶發感慨者。因文體自由,為初習寫作者所青睞。
筆者不自量力,有閒舞文弄墨發些不羈之論,不倫不類,自名為隨感,亦可勉強稱之為散文。因內容凌亂,行文又不講規則,「散」是名符其實,「文」則終覺缺失。有人問我:你寫文章的出發點是什麼?答曰:純為防止老年痴呆症。說句心裡話,寫作,對我而言,是一種最佳的散心方式,堪比散步之於運動鍛練。即使寫出的多為扯淡、散亂之篇章,卻孜孜矻矻,樂此不疲。
站在文學欣賞的角度,以散心姿態寫散文,有點不恭。而從獨自記實抒情方面思量,這種無拘無束的心態,卻有利於天馬行空,適宜性情表露,至少,是一段率意的心路歷程痕跡。相信情真意切可以彌補文字的粗疏不足,留下凡俗卻誠摯的沉思、深情。或許還夾雜著對歲月的追憶、感恩,對未來的憧憬、希冀。
即便是信手拈來的散亂文字,終究乃有感而發,下筆之時,從不曾顧及世俗功利或恩怨是非。文章的優劣由他人評定,而情感的真實勿庸置疑。
過了耳順之年,不必按部就班規矩行事,散淡之狀漸盛,大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寫點壓抑多年的真實想法。把心中的鬱悶發洩一空,讓積澱的愛恨尋找表白的方式,把平生的感悟、得失來一次梳理,儘管卑微庸俗,也算是自我的歸納總結。抱這種心態寫作,不就等同於心靈的散步,放任情感渲洩嗎?我所謂的借文字散心,即基於此。
基於散心的前提,在選擇題材方面,當然是興趣所致,深挖細掘不遺餘力;情有所鍾,濃墨重彩浮想連翩;過錯失當,悔恨之餘汲取教訓;受人幫扶,銘記在心知恩必報。以回憶與感悟佔主流,偶有所思,輒一氣呵成,來不及深慮細琢,更無意於行文的精巧布局刻意推敲。思緒的跳動,直接影響到文字的變化,雖然自覺得一脈相承,在他人眼中難免視之雜亂無章。
至於遣辭用字,更是隨興所致,不遵章句之約。散心而已,但求率意,題材體例不拘,思維跳躍,雅俗共存,甚至有凌散湊合之嫌。文採更難以講究,真實平樸才顯本色。記取徐遲教導:「只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採來。」心有所儀,抑或到頭來淪為東施效顰?原非本願,交由有心閱讀者評判。
散心,是我動筆的本意,散步,是我自定的形式。或許,諸君會認為,鬆散如此,不堪稱文。故冠以「隨感」名義。
散心還將延續,散步漸入常態,不求流傳百年,只為一己心安。